亞歷山大大帝,號稱在戰場上擁有不敗金身,敗仗數字是完美的0!而且還是建立人類歷史上,第2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帝國的男人!
亞歷山大這四個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亞歷山大大帝當年開疆拓土的時候,會把攻佔的城市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並且帶進希臘文化。包括亞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還有中亞的十幾座城池,都留有大帝走過的足跡。
要認識這位曾經用軍事武力席捲大陸的英雄豪傑,我們就得從他的出生地馬其頓的南邊,希臘城邦開始說起。
01家底:父親的江山
亞歷山大的老爸腓力二世,他曾經在希臘一個名為底比斯的城堡裡面擔任人質。當時希臘有三大知名的城邦,分別是底比斯、雅典以及斯巴達。
關於城邦體制的細節,簡單和大家說一下。根據一些文獻,希臘人對於所謂的城邦體制相當自豪,認為在這個體制下,公民可以不受拘束的表達個人意志,甚至自詡這是最理想的政體。
那這麼理想的政體,後來為什麼會消失呢?亞歷山大的老爸,就是城邦終結者。其實認真說起來,希臘城邦自己要負一點責任。
從公元前480年開始,波斯帝國的軍隊開始與希臘交戰,當時雅典跟斯巴達兩個城邦還因此拋下恩怨,聯手一起對抗波斯,留下很多精彩的戰爭故事。
譬如歷史上第一場個人馬拉松的馬拉松之戰,斯巴達300壯士大舞臺的溫泉關之戰,等等。波斯在作戰過程中,雖然一度打到雅典的衛城,但是希臘方面最終仍然守住了疆土。
波希戰爭過後,希臘就進入一段相對安穩的黃金時代。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希臘也是一樣。
和平的局勢,讓城邦之間致力於擴張勢力,有擴張就有摩擦。其中雅典與斯巴達的吵吵鬧鬧最為嚴重,斯巴達為了擊敗雅典,甚至不惜跟原本的敵人波斯結盟。
在這樣的亂世中,公元前359年,亞歷山大的老爸腓力二世,在希臘的北邊即位,成為馬其頓國王,也找到他崛起的契機。
02初顯:無法馴服的烈馬
腓力二世成為國王后的第三年,亞歷山大出生了。他的母親不是馬其頓人,而是附近另一個小國摩羅西亞國王的女兒。
我猜測是不是後人為了彰顯亞歷山大的功績,所以在他母親懷孕生子的期間,有很多傳說。比如媽媽被閃電打到,爸爸夢到自己拿著一個獅頭圖印蓋住媽媽的肚子等等。
大概也都是為了彰顯亞歷山大神性的那一部分。信仰是一種人性,所以不分古今中外,古希臘時代受到諸神信仰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撇開那些超自然現象不說,進入正題:亞歷山大如何從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進化成英勇戰神!
某一天,有個外國商人來到馬其頓,向腓力二世高價兜售一匹駿馬,但是這匹馬性子很火爆,連續好幾名武將都不能夠駕馭它。
小小年紀的亞歷山大,站在旁邊看了就自告奮勇說:我要上前試騎看看。
原來,他已經默默觀察很久,發現這匹馬有個奇怪的習慣,那就是害怕自己的影子。既然如此,就不要讓馬有機會低頭看到地上影子,不就好了嗎?
亞歷山大慢慢走近馬兒,把它的頭轉向陽光的方向,然後輕輕撫摸他。等到雙方達成一種心靈同步的默契後,亞歷山大一個翻身就跳上馬背,衝吧,布西發拉斯!這個名字,據說是公牛的意思。
就在眾人驚呼讚嘆聲當中,公牛打開推進器,載著亞歷山大朝向未知的方向衝了出去。良久,在地平線那一端,出現一人一馬的身影,他們踱著輕快的小碎步,回到大家眼前。
腓力二世看到兒子成功馴服烈馬,一度流下開心的淚水。對亞歷山大說,「好兒子,你值得去追尋一個更大的王國,馬其頓對你來說太小了!」
有些人認為,這是腓力二世認定繼承人的一個契機。而亞歷山大成年後,也真的騎乘公牛徵戰各地,非常的喜愛它,還以它的形象發行過錢幣。
據說這匹馬活到二三十歲,最後在今天的巴勒斯坦附近死去,亞歷山大就以布西發拉斯為名建造了一座城市,紀念這位陪伴自己長大的老戰友。
03進化:守土與開疆
看到兒子天賦異稟,腓力二世為此制定更嚴格的培訓計劃,比說找哲學家亞裡斯多德擔任兒子的老師,並且在亞歷山大15歲那年,賜予他初次領兵上陣的機會。
當時腓力二世御駕親徵,帶領馬其頓主力部隊攻打拜佔庭。他就命令亞歷山大代替自己守衛家園,然而老爸前腳剛走,附近就有一個叫做麥迪的部落,趁機來佔便宜了。
此時陪亞歷山大留守的兵力不多,但是他仍然勇猛作戰,帶人把這個壞鄰居轟出家門。光這樣還不夠,他發現敵軍士氣崩壞,就當機立斷直接反打一波,滅掉麥迪人部落,還在當地建立起殖民城市。
不久之後,腓力二世回家發現,兒子居然不止守住大本營,還擴張領土,心中是百感交集啊!
為何這麼說?因為這次老爸自己的大軍遠徵行動,反而是以失敗告終。
有了這次經驗,腓力二世決定給兒子更多表現機會。亞歷山大18歲那一年,現在的人是在準備考大學,當時的亞歷山大則是要跟隨父親進軍希臘,在喀羅尼亞這個地方,迎戰雅典與底比斯兩大城邦。
由於年代久遠,關於這場戰爭的詳細軍力人數,還有作戰方式,其實都不是很精確。近代學者大部分都認為,馬其頓和希臘聯軍動員的兵力,應該是差不多的.
但是戰爭最後的結果是,馬其頓大獲全勝,而且是把希臘城邦摁到地面摩擦的那一種勝利等級!究竟他是怎麼辦到的呢?
04升級:幫父親解圍
當時希臘是防守方,以逸待勞加上地利之便,他們就沿著高地布陣,因此雙方陣線是有點,並沒有成為兩條平行線。
而這樣的布陣做法有兩個好處,第一,是配合山勢走向;第二,如果情報充足,就可以把精銳部隊安排在靠近敵軍的那一側,把弱的軍隊放在離對手較遠的地方。
希臘城邦不是第一次用這種技巧了。而希臘這邊主要戰力又分成左側雅典軍隊、右側底比斯軍隊,以及一支300人左右的底比斯聖團部隊。
底比斯聖團這個部隊比較有意思, 據說他們成軍40多年來,從來沒有吞過敗戰,部隊的士兵是基於一種古希臘同性之愛的關係而組成的。
他們軍隊裡面,有150對成年男子搭配年輕少男,彼此心靈契合默契十足。當然,這裡要澄清一下,有些人會說,這就是現在的同性戀嗎?
這個問題沒有肯定的答案,但在蘇格拉底與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有提到一些當時人們的觀念。他說:
對於一個年輕人的最大祝福,莫過於希望他能在成長的時候,有一名品德高尚的年長者相伴;而對於年長者的最大祝福,則是希望他能遇到一個愛他的年輕人。
我只能說,這是一種相當複雜、無法一語道盡的人際羈絆。就在這樣的羈絆之下,底比斯聖團打過很多聖戰,包括跟斯巴達的戰爭。而當時,他們也有使出把戰線傾斜的布陣。
所以,這次希臘也許是想要複製以前的成功經驗吧。另一邊的馬其頓軍隊,腓力二世把自己放在比較靠近敵人的右翼,把左翼交給兒子亞歷山大,同時也派一些有經驗的老將輔佐他。
戰場介紹完畢,大家有沒有發現什麼玄機?我們以上帝視角來看,雙方戰力最強的兩個單位,很可能就是亞歷山大與底比斯聖團,然而他們都是在距離彼此最遠的那條戰線上。
戰爭開打後,腓力二世與雅典的交戰可以說是僵持不下,於是他就決定稍微向後撤退,想移到高地作戰,也有人說這是一個詐敗的動作。
關鍵時刻來了,公元前一世紀的史學家犾奧多羅斯留下一筆記錄,上面說:年輕的亞歷山大,仿佛想要展現自己內心的英勇給父親看!
壓亞歷山大跳上他最心愛的駿馬公牛,大喊一聲:衝啊,發斯拉!亞歷山大的左翼戰線,快速拉近與敵軍底比斯聖團的距離。
終於,原本堅強的希臘戰線鬆動了。先是雅典與底比斯主力部隊出現缺口,亞歷山大命令手持長槍的方陣步兵,卡住縫隙,和底比斯的主力部隊以及聖團相對抗。
然後他親自帶著騎兵隊迅速包抄到聖團背後,在他們來不及調轉槍頭阻擋的情況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殲滅了聖團軍。
希臘聯軍發現友軍潰敗,心中開始浮現恐懼。而原本倒退的腓力二世,看到兒子的英勇表現,也立刻拍馬跟上,率領馬其頓主力加入夾擊的行列,終於打破原本的僵局,取得勝利。
05小結:內外作用下的結果
喀羅尼亞戰役過後,底比斯聖團可以說全軍覆沒。學者喬治·卡克威爾考據了戰場附近,曾經有一座獅子雕像,據說是為了紀念聖團而設立的。
在雕像遺址的下方,也挖出200多具遺骸,數量剛好與聖團部隊編制相當吻合。在雅典、底比斯兩大領頭羊戰敗過後,希臘城邦幾乎喪失抵達馬其頓的能力。
不過腓力二世並沒有想要大開殺戒的意思,他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想讓希臘眾多人知道,別跟馬其頓作對。
而接下來,馬其頓還有遠徵波斯的偉大計劃,也是希望那個時候後方不要被別人扯後腿。同時,如果可以收編雅典的海軍,也是一股很強大的戰力。
於是,腓力二世就靠著強大的武力,在科林斯這個地方召開會議,要求全希臘的城邦,和馬其頓締結永久性的同盟。而除了斯巴達以外,其他人幾乎都臣服了。
由於這個同盟太過霸道,有些雅典的學者就認為,這象徵著希臘城邦時代的終結,甚至有人為之絕食身亡。
但是,腓力二世的腳步並沒有因此停下來,他繼續執行他的遠徵波斯計劃。公元前336年,先派出軍隊攻下小亞細亞,打算建立前線基地。
同一年的夏天,腓力還替女兒舉辦婚禮,打算在辦完喜事,就率領大軍出徵,一場震撼歐亞非三大洲的戰爭即將拉開序幕。
然而腓力二世卻在婚禮上,遭到他的貼身護衛官刺殺身亡。當時年僅20歲的亞歷山大也在現場,國王之死帶來的混亂,國家重臣對他的信服,以及父親遠徵波斯的使命尚未完成,都「逼」著他邁向他的大帝之路!
從一個十幾二十歲的少年,搖身一變,成為一國之君,既是外部環境的要求,更是他自身實力的自然顯現,只是父親的意外死亡,加速了他的成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