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回顧
海洋經濟總體實力進一步提升。中投顧問發布的《
2018-2022年中國海洋經濟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諮詢建議報告》資料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
海洋經濟繼續保持總體平穩的發展勢頭,年均增長8.1%,依然是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有力引擎。2015年海洋經濟總量接近6.5萬億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長了65.5%;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9.4%;涉海就業人員3589萬人,較「十一五」期末增加239萬人。
海洋經濟布局進一步優化。「十二五」期間,發揮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引領作用,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個海洋經濟圈基本形成,一些內陸省份海洋經濟逐步發展,浙江舟山群島、廣州南沙、大連金普、青島西海岸等國家級新區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臺相繼獲批設立。山東、浙江、廣東、福建、天津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重點領域先行先試取得良好效果,海洋經濟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一批跨海橋梁和海底隧道等重大基礎設施相繼建設和投入使用,促進了沿海區域間的融合發展,海洋經濟布局進一步優化。
海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十二五」期間,海洋產業結構調整出現積極變化,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5.1:47.7:47.2,調整為2015年的5.1:42.5:52.4。傳統海洋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進一步向深遠海拓展,海水養殖比重進一步提高,高端船舶和特種船舶完工量有所增加。新興海洋產業保持較快發展,年均增速達到19%。海洋服務業增長勢頭明顯,濱海旅遊業年均增速達15.4%,郵輪遊艇等
旅遊業態快速發展,涉海金融服務業快速起步。
海洋科技創新與應用取得新成效。「十二五」期間,一批海洋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試成功,海洋深水工程重大裝備及配套工程、3000米水深半潛式鑽井平臺通過驗收,南極深冰芯鑽探第一次試鑽成功。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超過50%,海水淡化設備國產化率顯著提升,兆瓦級海洋潮流能裝備正式併網發電,200千瓦波浪能裝備初步具備遠海島礁應用能力。
海洋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首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正式啟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取得明顯成效。海域使用管理深入推進,海域空間資源全面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海洋公共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海洋預報區域從我國近海延伸到全球大洋和兩極,海洋災害預警發布頻率顯著提高,海洋漁業生產安全和海上搜救環境保障服務系統投入試運行,管轄海域巡航執法時空覆蓋率進一步提高。抵禦風暴潮災害能力進一步增強,建成海堤約1.4萬公裡。
對外開放不斷拓展。「十二五」期間,上海、天津、廣東、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相繼設立。涉海企業通過對外投資建港、承接海洋工程項目、收購涉海公司等方式,拓寬了海洋產業合作模式和領域。「一帶一路」建設戰略順利實施,我國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
基礎設施建設、經貿合作、環境保護、人文交流、防災減災等領域展開務實合作,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顯著增長。
產業特點
一、新興產業規模化增長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水情,作為水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戰略儲備,
海水淡化是解決我國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21個,產水規模100.88萬噸/日。目前,我國海水淡化工藝裝備和系統集成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系統制水能耗、運行成本等關鍵技術指標已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
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和田地區,地下水分布區域80%為苦鹹水。硬度高、鹼度高、含氟高、含鹽量超標,苦鹹水問題曾長期困擾當地居民。2015年底,應用於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技術在新疆沙漠腹地試驗成功,當地約6000人從此告別了苦鹹水。
蒸蒸日上的
海水淡化項目僅是我國海洋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2017年一季度,海洋新興產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重點監測的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業、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分別增長6.2%、14.9%。
物質資源消耗低、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海洋新興產業已成為拉動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匹「黑馬」。以
濱海旅遊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為例,2016年全國
濱海旅遊業實現增加值12047億元,比上年增長9.9%,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達到24.2%。
海洋生物醫藥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個深海沉積物微生物原位培養系統回收成功,為深海微生物功能研究提供了新平臺,在良好的發展環境下,
海洋生物醫藥業持續較快增長,實現增加值336億元,比上年增長13.2%。
海洋新興產業2016年整體增速超過12%,高於同期海洋經濟增速約5個百分點,實現了規模化增長。
二、傳統產業優化升級
科技對企業意味著什麼?對此,榮成愛爾斯
海洋生物有限公司品控部部長張倩感觸良多。
創建之初,愛爾斯僅能從事簡單的魚油粗加工,公司發展一度遇到瓶頸。後來通過與高校院所合作,採用國際先進的提取技術生產乙酯型和高含量甘油三酯型魚油,如今愛爾斯已成為幾十家保健品企業的長期供貨商,其出口產品通過了美國及歐盟認證。
以科技為支撐實現華麗變身的愛爾斯並非孤例。2016年,我國海洋船舶工業承接能力提升,造船企業加速產品結構優化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3.75萬立方米乙烯船、極地重載甲板運輸船等一批高技術、高附加值首制船研製成功並交付給了船東;海洋工程裝備製造業向高端產品設計建造邁出重大跨越,「希望6號」浮式生產儲卸油平臺建成並交付使用。與此同時,海洋油氣業積極推進國際市場開發,加速布局海外市場,中海油沙特公司完成資質更新,正式掛牌運營。
近年來,我國海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但結構調整的「陣痛」還將持續。據有關統計,2016年海洋油氣業量價齊跌,全年僅實現增加值869億元,比上年減少7.3%;受國際船舶市場持續調整的影響,船舶企業盈利水平大幅下降,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47.4億元,同比下降1.9%。
、海洋船舶工業等傳統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今後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十三五」期間,圍繞海洋經濟提質增效,要積極推動傳統產業技術轉化和優化升級,加快綠色轉型步伐。
三、示範區建設加速推進
如今,
海洋經濟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大幅提升。根據《2016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初步核算,2016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70507億元,比上年增長6.8%,海洋生產總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9.5%。其中,海洋第一產業增加值356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848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8453億元,海洋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40.4%和54.5%。「總體上,近兩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速雖然逐漸放緩,但仍略高於同期GDP增速,海洋經濟發展正由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近年來,海洋經濟布局進一步優化,一些內陸省份海洋經濟逐步發展,浙江舟山群島、廣州南沙、大連金普、青島西海岸等國家級新區以及福建平潭、珠海橫琴、深圳前海等重要涉海功能平臺相繼獲批設立。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海洋經濟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拓展,上海、天津等自由貿易試驗區陸續設立,與「21世紀海上
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對外貿易和直接投資顯著增長。
但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發展布局有待優化,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加大,部分產業產能過剩,自主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薄弱。一個時期以來由於海洋經濟規模的快速擴大,海洋環境承載壓力不斷加大,海洋生態退化,海洋災害和安全生產風險日益突出,這些都是我國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海洋經濟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進一步推動海洋經濟提質增效,國家海洋局計劃在2020年前推出10至20個海洋經濟示範區,其思路是集中政策優勢進行差異化發展,使其成為新興海洋產業引領區、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示範區,以及
海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