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主要介紹內蒙古中西部歷史、人文的自媒體小平臺,「草原神山」刊發的文章中經常會出現「綏遠」這一歷史名詞,那麼,這一名詞到底是什麼意思,是怎麼來的呢?小編經查找資料,下面作一簡單介紹。
內蒙古西部地區,也就是歷史上的綏遠,屬於塞外或我們俗稱的「口外」,一直是中原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互相爭奪的地區之一,特別是西漢、隋唐、明朝時期。「綏遠」,意思是「安定遠方」,最早見於西漢桓寬著的《鹽鐵論▪備胡》,「古者,君子以立仁修義,以綏其民,故邇者習善,遠者順之……務以德安近而綏遠……」。
《鹽鐵論》是一部政論性散文集,上述引用文字是說,要西漢政權內修仁德,以安定人民,使遠方的匈奴自然順服,以達到「備胡」,也就是指防禦戒備北方的匈奴少數民族政權的目的。因此「綏遠」這一名詞包含「仁德」和「威服」兩層含義,並沒有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歧視的含義。
清朝作為滿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在確立了對中原內地的統治後,但西北、北部邊疆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康熙十七年(1678年),準噶爾部蒙古噶爾丹勾結沙俄,發動叛亂,為平定叛亂,乾隆四年(1739年),在歸化城(呼和浩特舊城)東北5裡處建成了呼和浩特新城,也就是綏遠城,設立綏遠將軍,官階為正一品,後為從一品,統轄漠南蒙古各部及歸化城土默特、調遣宣化、大同兩鎮綠營官兵。可以說,綏遠城的興建和綏遠將軍的設立,表明了清朝也從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傳統上中原正統王朝對邊疆地區的施政思想。
一、歸綏道與綏遠特別區
綏遠地區是清朝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之所以特別,一是因為綏遠地區傳統上屬於漠南蒙古,清朝為穩固邊疆地區,對蒙古地區實行特殊的政策,比如推行盟旗制度,實行「滿蒙和親」等;另外綏遠的特別之處,是實行軍事和行政管理的「雙軌制」:綏遠將軍負責軍務及盟旗事務,民政事務由山西省兼理,即山西省歸綏道負責,這就是清末近代以來「晉綏一家」的由來。
歸綏道在乾隆六年(1741年)設置,最初駐歸化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移駐綏遠城。歸綏道最高官員為道臺,官階為正四品。下設歸化城廳、薩拉齊廳、託克託城廳、清水河廳、和林格爾廳、寧遠廳、豐鎮廳、武川廳、五原廳、東勝廳、陶林廳、興和廳等「口北十二廳」。
清末山西督軍閻錫山率軍攻下包東州(今包頭),旋即為爭山西都督之位,閻錫山放棄了奪取的歸化和綏遠二城,急忙趕回太原,這就使其在日後與綏遠將軍爭權中處於被動,袁世凱出於自己利益的考慮站在綏遠將軍張紹曾一邊,於1913年11月實行「晉綏分治」,歸綏道分出山西,另建綏遠特別區,以歸綏道12廳及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盟為轄區。1914年6月,察哈爾特別行政區成立時,劃出豐鎮、寧遠、陶林、興和4廳(縣)。同年7月6日公布《都統府官制》,綏遠特別區與熱河、察哈爾等特別區一致,改設都統1人,掌管本區軍民及盟旗事務;同時設立綏遠道,設道尹1人,協理民政。1928年9月,綏遠特別區、綏遠道改建為綏遠省。
附:綏遠特別區(1812年3月~1928年10月)職官
▲張紹曾
▲潘榘楹
▲蔣雁行
▲蔡成勳
▲馬福祥
▲李鳴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