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平潭:大油鍋裡飄年味 古早味道潤心頭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承載著濃烈的情感和美好的期望,而年俗便在人們翹首以盼中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滲入到人們的骨子血脈中。一方水土,「出產」一方年俗。貼春聯、備年食、放鞭炮……在海島平潭,傳統年俗的一項項準備工作都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高嵐娟(左)與鍾菊(右)仍在堅持手工製作寸棗,希望能延續這平潭傳統味道

  平潭人記憶中的年味,總是離不開油鍋裡飄出的寸棗與茶食仔(在平潭還有個別名叫「可可酥」)的淡淡香味。近日,記者前往官井村,探尋這股新春年味的氣息,感受平潭地道的傳統特色。

  海島主婦本領大 處處飄香年味濃

  近來,在官井村老人活動中心內不時飄出一陣陣油炸香味,這淡淡的香味飽含平潭傳統的味道,總能將人拉回兒時的回憶裡。走進其內才發現,這裡是平潭年貨的臨時加工廠,手工製作寸棗與茶食仔。隨著油鍋滋滋聲響,寸棗與茶食仔相繼出鍋,濃鬱的新年氣息便悄然而生,撲面而來。

  勤勞能幹的海島主婦總是練就了一身本領,裡裡外外操持置辦年貨,好迎接新年這一家團圓的日子。今年48歲的高嵐娟是官井村人,心靈手巧的她有油炸寸棗與茶食仔的好手藝,每每年關將至,她總會和兩個同伴在官井村老人活動中心內支一口鍋,備上原材料,製作寸棗與茶食仔,為來往顧客呈上這濃濃年味的同時,也為家庭增補一份收入。

炸好的寸棗香酥可口

  「吃寸棗與茶食仔是平潭過年的一種傳統,小時候我的母親給我們做這些的時候,我就會經常站在旁邊看,但自己親自製作還是這幾年的事。」高嵐娟表示,由於製作工序複雜,現如今這門手藝逐漸失傳於小孩輩,她想趁著自己還有精力,給大家帶去傳統年味。

  寸棗與茶食仔是平潭人過年間愛吃的休閒食品,當二者同時出現在平潭街頭市面上時,這就說明春節近了。現下,眼看著就要過年了,高嵐娟和同伴們依舊忙碌著,讓這份平潭味持續飄香。「我們銷售寸棗與茶食仔已經有近6年時間,因為純靠手工製作,特別有平潭風味,每年都會收到很多訂單,也吸引了不少回頭客。

  和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年貨相比,平潭老一輩人更熱衷於享受寸棗與茶食仔所帶來的傳統年味兒,因此這兩樣食品總是十分暢銷。高嵐娟告訴記者,每年農曆十一月半,她和同伴就開張製作,每天凌晨五點多就要準備食材,平均一整天下來能油炸成品數十斤,最多時還達130多斤,常常供不應求。

  「平潭人不管走到哪裡都會懷念寸棗與茶食仔,現在很多在外過年的平潭人都會從我們這裡訂貨,雖然人不在家鄉,但還是忘不了這股家鄉味道。」高嵐娟說。

  味道香甜工藝雜 手工製作口感佳

官井村老人活動中心,正在手工製作寸棗

  有人曾把寸棗與茶食仔稱為平潭年貨裡的「黃金搭檔」,頗為形象。當寸棗與茶食仔經過熱油鍋的「洗禮」後,裹上了金燦燦的「外衣」,泛著點點油光,令人垂涎欲滴。送一塊入口中,香甜酥脆的口感在舌尖跳動,不斷刺激著味蕾,著實讓人感受到平潭獨特的古早味。

  雖說好吃,但兩種食品製作起來卻不容易。先說這寸棗,手工製作處處講求手法竅門,否則就會影響口感。高嵐娟向記者介紹說,寸棗是用糯米、白砂糖為主料製成的,製作工藝繁雜。隔天裡,她要先把糯米浸泡在水裡,經過一夜的浸潤,糯米變得鬆軟,於是瀝乾水分後用機器打磨成粉。

  「十斤粉配三斤糖」,這是平潭人製作寸棗約定俗成的法則。只見高嵐娟將糯米粉和白糖按比例搭配完後,又取來一小盆糯米粉加水和成若干個麵團,然後下鍋煮熟後撈出置於糯米粉中,再用機器攪拌。

將細條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後撈出

  「這在平潭人的說法中是叫『做粿子』,加入煮熟的粿子攪拌可以讓糯米粉更好地團抱在一起,形成的麵團也可以更均勻。」高嵐娟表示,現在有機器輔助做寸棗還會稍容易一些。在過去,還沒有機器加工的條件,家家戶戶做寸棗都是用石磨研磨糯米粉然後再用石臼搗成麵團,製作起來格外吃力。但因為那時生活條件不好,做一次寸棗都是難得的事,大家也都幹勁十足。

  磨粉、和面、擀麵……多道工序後,麵團成功被製成。只見,高嵐娟拿著擀麵杖在麵團上均勻地推開,擀成一張約半公分厚的麵餅,再熟練地切成長約四公分的細條。待油溫剛好,她將它們迅速下入鍋中,一根根「小金條」在鍋中翻滾,香氣四溢。「寸棗切太厚炸出來會不酥脆,太薄又太硬,而且也要掌握好火候,所以說手工製作確實不易。」她說。

  和寸棗相比,茶食仔的製作對於平潭主婦來說相對簡單些,但二者的工藝都有異曲同工之處。它取材平潭的豐富物產地瓜與地瓜粉,也是經過捶打揉搓,形成麵團。

  「茶食仔和時來運轉的麵皮製作方法是一樣的,只是加入了一些白糖會比較甜。」高嵐娟介紹道,「茶食仔的麵餅要擀得比寸棗的薄很多,得像紙一樣,這樣經過油炸後才會格外酥脆好吃。

  擀好的麵餅用刀切成菱形狀便可放進鍋裡炸。在過去,為了給新年增添花樣,人們會在菱形中間切出兩三道花刀,然後把一個對角捏在一起,這樣炸後的茶食仔也頗具造型感。

  茶點凝結新期盼 兒時記憶刻心上

金燦燦的「茶食仔」香甜酥脆

  一根根小小的寸棗,一片片金黃的茶食仔,它們凝結著新年的期盼,喚起了平潭人民兒時的記憶。忍不住拿起一塊送入嘴中,咔嗞作響,傳統的年味也就伴隨著這份香甜在唇齒間瀰漫開來。

  在不同人的眼中,對這些新年必備茶點有著不同的記憶。今年61歲的鐘菊是湖北宜昌人,三十多年前她遠嫁他鄉成了一名平潭媳婦。地域的改變給她帶來最大的影響便是飲食習慣的轉變,吃不慣海鮮的她格外想念家鄉的風土人情,但當她第一次吃上香甜酥脆的寸棗和茶食仔時,一陣莫名的熟悉感湧上心頭。

  「我嫁到平潭第一年就吃了這兩種茶點,感覺口味不錯。」鍾菊說,「我們家鄉過年也有做類似的茶點,只是平潭用的是地瓜和地瓜粉,湖北用的是麵粉,但做法基本類似,所以很熟悉。」

  歷經三十多年的風雨,這位平潭媳婦早已習慣了這裡的生活,講著一口順溜地道的平潭方言,寸棗和茶食仔的製作工序也早已熟記於心。「這兩種茶點的製作方法比較複雜,過去我沒有做過,這兩年我跟著高嵐娟她們學習製作,也慢慢得心應手起來。」鍾菊說。

  寸棗與茶食仔所承載的年味獨特且香濃。在過去物質不豐的年代裡,這份年味是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而如今,隨著生活品質逐步提升,這份年味就成了人們心裡的一種習慣、一種感情、一種生機。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過,人情味是中國人最深的年味。這寸棗與茶食仔所折射出的年味,亦是家人、朋友之間所存留的人情味。今年85歲高齡的林世榕就把寸棗與茶食仔當作一種愛的表達,為孩子們在新年送上一份傳統之味。「我三個孩子都在外地工作,他們很喜歡吃這兩種平潭小吃,所以每年年關將至,我都會給他們一人寄去一些,讓他們也能時常回味兒時的傳統味道,同時不忘自己的家鄉。」他說。

  獨特的傳統年味寄託著深深淺淺的家鄉情懷,留存在每一個海島兒女的心中。如今,寸棗與茶食仔製作工藝的傳承青黃不接,如何把這份年味長久延續下去,這也是平潭兒女的一份使命。

  「寸棗」製作過程

糯米粉加白糖揉成小麵團

將小麵團壓成餅狀

小麵餅放入沸水煮熟,將煮熟後的麵餅與糯米粉一起放入機器攪拌

攪拌好的麵團杆成麵餅切成條狀

將多餘的粉末篩除

將細條放入油鍋炸至金黃色後撈出

  「茶食仔」製作過程

「茶食仔」的麵皮用地瓜製作而成

將麵皮用擀麵杖擀平

捲成大麵皮後,用特製工具進行切割

將切成菱形的麵皮對摺

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撈出即可

(平潭時報記者 陳小歡/文 蔡起輝/攝)

相關焦點

  • 寸棗+茶食仔,帶來地道的平潭年味!
    一方水土,「出產」一方年俗 平潭人記憶中的年味 總是離不開油鍋裡飄出的處處飄香年味濃 連日來,官井村老人活動中心內,常常飄出一陣陣油炸香味,這令人垂涎的香味飽含平潭傳統的味道,總能將人拉回兒時的回憶裡。
  • 平潭巷弄飄臺味 歡聲笑語一家親
    在平潭創業的這些年,他帶很多臺胞朋友走街串巷尋找家鄉美食,他說,在老莊食堂找到了歸屬感。臺胞葉瀚輝最喜歡店裡的車輪餅,每次去他都會發朋友圈,分享美食。他說,平潭的小巷裡飄過很多小吃香味,老莊食堂帶來的臺味讓更多在平潭工作、生活的臺胞通過食物找到鄉愁。
  • 海島好味道,發糕的傳統年味
    發糕上的梅花裝飾十分喜慶過年,平潭家家戶戶都有蒸發糕、吃發糕的習慣。在西式蛋糕店林立的平潭城關,東壟街123號的發糕店飄來陣陣香氣,那是小時候熟悉的「家」的味道。「哇」這是過年的味道郭清與愛人是一對平潭巧手夫妻。5年前的春節,郭清利用家裡現有條件,嘗試做了一款傳統發糕給孩子品嘗。
  • 自遊自在 | 福建海邊人的家鄉味道(上)——平潭·時來運轉
    >一起前往福建沿海城市平潭尋找屬於海邊人的家鄉風味▲福建海邊人的家鄉味道(上)——平潭·時來運轉平潭綜合實驗區位於福建東部沿海,生活在平潭的人,逢年過節,桌上一定少不了的就是產於海裡的各種海鮮產品,對他們而言,海鮮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
  • 臘肉,是臘月裡飄來的年味,是北方特有的味道
    臘肉是臘月裡飄來的年味 年味不過是臘月裡精心醃製的臘肉在我們的味蕾上締造的盛宴風的輕靈味陽光的溫馨味也是時間的燻烤味更夾雜著人情的味道宛如一條承載著記憶的河流緩緩流過沒有人可以抵禦這些味道的入侵在漫長的時光中
  • 【福建味道】臺灣嘉義:跨海不斷的故鄉味
    早在數百年前,福建閩南地區的先民就渡過臺灣海峽,在對岸落地生根,把閩南的語言、文化、風俗和食物等一同帶到了那裡。
  • 最「古早」的丹寨年味!看完饞哭了,也想家了~
    「古早」一詞,多為福建閩南地區以及臺灣地區使用,指的是有一些有歷史,令人懷念的東西。今天老懿想帶你探探丹寨的「古早」年味!
  • 原味的平潭:舌尖上的古早味兒
    記得小時候的平潭老街,曾經有一公家大飯店。每天,大門口都堆聳著活螃蟹,旁邊伴放著新鮮的芹菜。女人們在那裡剝洗,小孩穿梭溜耍。飯店大廳裡烹飪雜燴、鹹粥等小吃。後來哥哥回信說,雖有點不新鮮了,但平潭戰友們能分享到難得的家鄉風味,都很高興。黃瓜魚,體態肥碩,表皮鮮黃,肉色乳白,質嫩味美。它和馬鮫魚、鯊魚類似:骨少肉多,刮出的魚肉剁碎錘爛後,粘性強,可作為加工魚肉製品的原料。魚丸、魚面和魚片那年月,海島婚慶和年節,都要用黃瓜魚加鯊魚製作魚丸、魚面和魚片。
  • 鐵觀音裡的古早滋味
    鐵觀音裡的古早滋味 2014-01-10 19:57 作者:賴婧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3期
  • 遇見臺灣:古早的味道
    內容簡介:《遇見臺灣:古早的味道》是一本傳統臺灣美食文化的書。「古早」在閩南語中意為「過去、曾經」,本書由蔡瀾、貓力、廖信忠等十餘位知名老饕、旅行家撰寫文章,並配以精美全彩插圖,在字裡行間帶讀者領略臺灣傳統小吃的魅力。所謂古早,就是流淌在鄉野田間的樸素情感,徜徉在時代洪流中的家的味道。
  • 齊民市集,古早的味道
    邁入餐廳的瞬間,空氣仿佛飄來濃濃的古早味道(閩南人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那些極具年代感的擺設,從紅黑相間的鳥籠燈飾,到早年日本引進的傳統酒甕,令空間散發出大都會裡少有的淳樸古風。其中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空間中央的火鍋吧,吧檯上方的木樑來自舊日民居裡的拆卸重造,保留有原始紋理的石材圍繞著中間的開放式廚房,客人們可以直觀地欣賞到新鮮食材被加工成佳餚的全過程。那份零距離的親近,便可讓美食在瞬間升華。
  • 探訪福建平潭石頭厝裡的臺灣民宿
    探訪福建平潭石頭厝裡的臺灣民宿 2017-05-05 17: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富宇     圖為平潭北港村大部分的房屋都是由石頭建造
  • 福建名小吃來了,你吃過哪些?
    平潭魚丸保留了魚肉樸素的質地,沒有包餡,是實心的,吃起來滑爽嫩脆。 平潭馬鮫魚丸 2、福鼎肉片 福鼎肉片是一道由精肉、澱粉等原料製成的菜品,是福建省福鼎市一種很有名的地方傳統名吃,整碗肉片的香辣中流露出淡淡的香菜之味
  • 【有家國旅-兵哥戶外】東方馬爾地夫 福建平潭島二日遊
    2016有家國旅-兵哥戶外海島系列東方馬爾地夫-福建平潭島二日遊
  • 元氣滿滿的一天,從街頭巷尾的古早福州味開始!
    其實,每天早起半小時,就能嘗遍福州古早美味。今天也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小饕這就給您搜羅來了福州古早早餐攻略!要是在寒冷的冬日喝下這一碗鍋邊,暖心又暖胃~店裡還有福州早餐三寶:蝦酥、油餅、芋頭糕,價格平民到每次來這都不得不點。
  • 收藏丨平潭美食薈萃(家的味道)
    「天長地久」是平潭人特色的、傳統的小吃,與「時來運轉」相比,「時來運轉」可以作為平潭人餐桌上的主食,不論是逢年過節還是日常飲食,平潭人可以隨時都吃「時來運轉」,而「天長地久」自然不能當做是主食,在老平潭人的記憶裡,貧窮的生活,讓平潭人沒有更多所謂的現代油炸食品去享受,平潭人用了身邊最常見的食材包起了」天長地久「,特別是家有喜事的時候,主人家就會包起」天長地久「款待賓客,同時也寓意著新人」天長地久「」
  • 再見2020年最後一個落日!福建平潭天象盤點!
    今天12月31日了福建平潭也落下2020年最後一次太陽!大獅子LEO攝於8月1日三原色裡的綠色跳脫出來!> 攝於平潭2020年6月21日福建廈門在日環食帶平潭也有日偏食!要10年後了!也就是2030年6月1日平潭將重新迎來日偏食真的是得10年再一遇了!
  • 舌尖上的年味,才是過年的滋味
    在中國人心中,春節與家人團聚少不了美食,滿滿當當都是「年味」。
  • 圍觀,衝上微博熱搜榜的福建平潭「藍眼淚」
    重慶自由行小編最近從微博了解到,福建平潭出現「藍眼淚」,並且一度衝上微博熱搜榜單。最近,福建平潭出現「藍眼淚」。在海浪拍打下,猶如天上的星星墜落於海,綿長的海岸線變成了晶瑩的藍色。如此美妙浪漫的奇觀,使得平潭「藍眼淚」再度上了新浪微博的熱搜榜。「藍眼淚」是什麼?其實是一種介形蟲,簡稱海螢,生活在海灣裡的一種浮遊生物,為螢光動物。海螢的身體內有一種叫發光腺的構造,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時,就會產生淺藍色的光,一般在六、七月份出現,而且是沿著沙灘呈帶狀。
  • 2018年夏·福建親子遊之平潭島
    又到一年一次的暑假親子遊,今年我們的目的地是福建平潭。沒有前戲,直奔主題,迫不及待出發吧!平潭縣原屬福州市管轄,2013年7月,成立平潭綜合實驗區,為福建省直管的地級行政管理區。平潭縣與平潭綜合實驗區實行「政區合一」(行政區和實驗區)的管理體制。區管委會和平潭縣人民政府駐於平潭的主島海壇島的潭城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