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味的平潭:記憶中的思念》之七
作者:周恩生
圖文編輯:道興
平潭是海島,在地理環境上與大陸長期隔絕,島民祖祖輩輩少離故土,且外來人口極少,形成了特有的飲食風格,材料來源與烹飪手法也幾乎未有變化。
然而,早輩人漸漸走得差不多了,晚輩傳承的烹調技術也漸漸發生了改變,失卻了那時的風味和口感。烹飪的材料,來源的渠道和質量,也有了很大不同,特別是少了早期的天然食材。
更何況,如今五湖四海的人們都來到平潭,原始的家鄉菜,己難以滿足不同地域人們的需求。在許多外地人看來,平潭菜腥味重,菜品檔次低。故而,平潭菜餚的烹調方法,也漸漸受到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乃至被取代。
筆者想鬥膽談談,記憶中早期平潭的代表性食材及其烹飪方式,其中不乏已經失傳的內容。
舊時,平潭海域產量最高、品質最好的螃蟹,即為梭子蟹,其中質量最優的三疣梭子蟹,俗稱「正蟹」;另外還有遠海梭子蟹(俗稱「花蟹」)和紅星梭子蟹(俗稱「三眼蟹」)。
蟹粥
早年,梭子蟹物美價廉,它的最佳搭檔是生長在大海礁石上的天然紫菜,以及芹菜,配煮鹹粥或粉幹,三味交合,鮮美可口。
記得小時候的平潭老街,曾經有一公家大飯店。每天,大門口都堆聳著活螃蟹,旁邊伴放著新鮮的芹菜。女人們在那裡剝洗,小孩穿梭溜耍。飯店大廳裡烹飪雜燴、鹹粥等小吃。
廚師握著長柄鐵瓢,在鹹粥鍋裡一邊舀動,一邊叫賣。米粥、螃蟹、紫菜和芹菜,白紅紫綠相間,分外扎眼。鍋中嫋嫋搖曳升起的炊煙,串夾著不同菜餚的香味,散發在大廳,誘人饞涎。鄉下進城的人,多會光顧,熱乎乎地來碗暖身。
「甘薯鹹」和「面琪」
平常,家家都用花蟹搭配包菜和甘薯煮成「甘薯鹹」。春季麥收時節,也將帶皮小麥粉磨粉做成大雁屎狀的短條,配花蟹和包菜煮成「面琪」。
以上兩者,風味獨特,清香爽口,亦居平潭風味小吃之前列,但現己絕跡。
蟹松
街頭巷尾,漁民挑來賣的螃蟹,也會有一整筐螃蟹的大蟹腳(即「螯足」),是拆除漁網時從蟹身上斷下來的。人們時常買來蒸熟剝肉,加酒料炒製成「蟹松」。
1964年哥哥參軍,後來出國抗美援越。媽自製了「蟹松」寄給哥哥,輾轉一個月才到。後來哥哥回信說,雖有點不新鮮了,但平潭戰友們能分享到難得的家鄉風味,都很高興。
黃瓜魚,體態肥碩,表皮鮮黃,肉色乳白,質嫩味美。它和馬鮫魚、鯊魚類似:骨少肉多,刮出的魚肉剁碎錘爛後,粘性強,可作為加工魚肉製品的原料。
魚丸、魚面和魚片
那年月,海島婚慶和年節,都要用黃瓜魚加鯊魚製作魚丸、魚面和魚片。其方法是:
一,將新鮮肥美的黃瓜魚和大鯊魚的肉刮下混勻,分批放置在砧板上,用雙刀輪番叮噹剁碎後,投入石臼搗成魚泥。
二,每斤魚肉加二兩半薯粉和兩錢鹽巴,以及少量生薑汁和味精,搗至達標粘度,放入適量細管香蔥花,攪拌均勻,用手挖起,從指縫中捏擠出圓形,用湯匙挖開,投入燒開水的鍋中,煮沸撈起備用。
魚片和魚面的製作工藝,大致和魚丸相同,不同的地方,為不加薯粉和蔥,以純魚泥碾薄,切成片狀和絲狀。
比較有代表性的烹飪法,是鍋中加入清水燒開,投入魚片、魚面和幾根經開水浸泡洗淨的黃花菜,煮熟後,再加入幾小段蒜白和適量的酸筍絲,繼後撒點鹽和味精,調好味起鍋。如果是魚丸,則水開後,放點鹽巴、醋、蔥花和味精,調至適口裝盆。
諸君或許會很驚訝,做魚丸居然用到鯊魚?這裡的鯊魚,一定要海上剛捕上來,那種挺大挺新鮮的(那時沒有冰凍),肉沒有騷味,如果不新鮮了,肉就會有騷味。50年代平潭傳統正宗的魚丸,一定是鯊魚做的,才有那種獨特的風味。
那時,很少用馬鮫魚做魚丸、魚面和魚片的。因為馬鮫魚味道沒有黃瓜魚和鯊魚清淡可囗,且食材檔次也不如前二者高。
但是,由於黃瓜魚日漸稀少等原因,現在的魚丸、魚片和魚面,幾乎都用馬鮫魚製作,而且大部分是冰凍的。因捕撈的海域、品種、新鮮度和冰凍時間長短不同,成品質量差異懸殊。在配料上,增加了雞蛋、料酒、胡蘿蔔和生粉,有的還加豬肉、黃花菜,這些都是原先沒有的。
曾經黃瓜魚豐收的澳前漁港
生產隊的黃瓜魚
生產隊的醬油煎黃瓜魚,是童年的難忘記憶。
每年入冬,生產隊開始收甘薯。中午集體煮米飯,都買來整筐黃瓜魚,加醬油煎熟後,分放到各人裝有米飯的缽上。魚塊肥厚肥厚的,呈乳白色。外層略帶淡淡的醬油色,顫紅顫紅地聳堆在米飯的一角,幾根鮮綠蒜點綴,流油的魚汁從缽面往下滲透,染紅了米飯,熱乎乎、香噴噴的,看著嘴饞。
(那年代,能吃到米飯,是很奢侈的事,唯有年節,才能偶爾享有。我總覺得那時的米飯特香,不配菜也能狠吞個飽。更何況,又有黃瓜魚配著,這隻有生產隊收成季節才能享有這麼高級的待遇,才能吃得起。因而,社員們都盼著這個時節到來)
我跟在媽的身旁,蹲在「樓仔」土坪的地上,分享著爸媽分到的那份,迫不及待地舀著米放配著魚吃。那種獨特的風味,現在的人是體驗不到的。
下飯的湯,也獨特,其做法是:鍋燒熱,放入剁碎的鮮蔥頭、幹蒜頭和生薑,稍瀝乾水份,加少量花生油炸至金黃色,放水,加鹽和醬油燒開,加蔥花、醋和味精,起鍋。此湯酸甜爽口,泌心入胃,烹調簡便,又恰到好處。但這湯,現已沒人再做。
舊時的帶魚,眼睛黑圈白珠,為上等正品。入冬時,體大豐腴,銀灰發亮。
油炸帶魚
逢年過節,油炸首選帶魚。其做法是:
將幹蒜頭洗淨,用刀面敲碎,剝去外殼,剁細,加白糖、醋和老酒,製成蒜頭醬,放置半小時。
切去魚頭,剖開魚肚,除去內臟和黑膜。左手握魚尾,右手將刀口壓住魚尾右側魚鰭,左手提起帶魚,整條魚鰭從尾到頭拉開去掉。切去尾部一小段,剩下中長條,切成1.5釐米寬的窄塊,洗淨撈起入盆。
取適量鮮蔥頭、細香蔥白和生薑剁碎,加蒜頭醬、蔥花、鹽、五香粉、少許醬油,和魚一起攪拌均勻,醃製2一3個小時。
在醃製好的魚上放適量蔥花,取麵粉和水加入攪拌成泥狀。
接著把火燒開,放花生油,燒至八成熱,用手抓魚塊攤分入鍋,炸至顏色金黃,撈起瀝乾油裝盤。
要想炸出飄香萬裡、風味獨特且軟不粘油的優質品,其訣竅為:一是必須用麵粉;二是必須用花生油;三是油的溫度必須高,燒到油將冒煙,放入魚泥,會劇烈沸騰為宜,此時炸出的成品不會漬油,且味道特美,饞不離口。
以上油炸的方法,也適用於黃瓜魚,同樣美味。事實上,當時的炸魚,首選的食材就是這兩種。
薯粉帶魚
帶魚的另一種做法,是用刀橫著將魚骨兩面的魚肉切開成片,再切成小塊,用少量鹽巴醃片刻,粘上甘薯澱粉,錘扁,放在鍋裡蒸熟後,用來煮食,這也是逢年過節必備的一種佳餚。
醃帶魚和帶魚乾
平常,家家戶戶都有醃鹹帶魚和曬帶魚乾的習慣,將醃好的帶魚加水放在缽裡燉,將曬的帶魚乾拿去蒸後,用來配甘薯(或薯片、薯米),特別上口。
家裡的黑豬,爸媽就養在床前。平潭黑豬多是從莆田引來,又稱「涵江豬」。
(《海壇往事》編者註:此處有不同意見。實際上,「平潭黑豬」是一個獨立的品種,與「福州黑豬」較為接近,而不同於同期飼養的「涵江豬」。此品種現已滅絕)
相似的黑豬品種
總覺得,現在的豬肉無論在口感還是味道上,都比不上原來的黑豬肉。舊街「新府口」拐角處,常趕公豬來我家,騎母豬配種,媽總叫我躲開。母豬四個月生一次,小豬幾頭到十幾頭不等,齊排排地拱奶。
黑豬要養一年多,百來斤,才殺。豬吃泔水、農作物與海產下腳料。
黑豬肉
逢年過節,家人才能吃到肉,每斤7角7分。那個肉,肥瘦對等,特好吃。稍切點肥的,泡在豆豉裡煮,到吃地瓜片飯,捨不得地咬點肥肉配,連舌頭都想吞下。
整連開拔的部隊,荷槍實彈路過,在村外曬場上歇腳,架起圓筒鋁鍋,放肉、鹽、糖、生薑、醬油、蒜白,蔥段,炊煙中散發著香味。
官兵們盛的米飯上,碗邊堆聳著數塊淡紅的顫肉,我的眼珠都要掉入碗中,他們井然有序地蹲著吃。部隊的槍械味、軍服味也真香,我心想,我長大了能參軍多好。
鹹米時
每年冬至,家家戶戶也盼來了吃鹹米時的時光。雖然破襖頂著寒風,但有著和父母一起過節的溫暖和幸福。
那時鹹米時的餡,原料是黑豬肉、鮮肥的蟹肉和蟹黃、礁石長的紫菜以及略加少量作物配料的包萊和芹菜等。吃的時候,咬到切成丁塊的黑豬肉,有著獨到的鹹香味。
時隔多年,父母走了,孩時的原味也沒了。
原來的平潭黑豬,再也見不到了。缺吃少穿的日子已經不再,如今每天都可以吃上肉,但總覺得,現在的豬肉無論在口感還是味道上,都比不上自家養的黑豬肉。
鹹米時的名字,也改了,叫「時來運轉」。但依然有原來風味的痕跡。也好,願我們時來運轉,明天更好。
《原味的平潭》系列往期作品(可點擊標題閱讀):
五六十年代的平潭一中
莫輕心,龍鳳頭之險由來已久
原味的平潭:花生情結
原味的平潭:老電影的故事
原味的平潭:童年的梭子蟹
原味的平潭:80年代前的海鮮
海壇往事
做平潭最有氣質的訂閱號
藍藍的大海沒有盡頭,像兒時的眼眸。
往事像一場夢,將我的心輕輕觸動。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海壇往事」公眾號。
投稿:h910865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