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雲禪寺,位於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白雲寺鎮白雲寺村,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年至649年),為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是清朝順治皇帝出家之地。 1986年11月21日,民權白雲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白雲禪寺的鎮寺之寶就不得不說康熙尋父的故事。康熙皇帝的父親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6歲登基。長大後得到江南美女董小宛,甚是寵愛。但皇后對一漢家女子得寵極為不滿。她背著順治,把董小宛亂棍打死,沉屍河底。皇后這一舉動嚴重刺傷了順治的心,於是他脫去龍袍,隱姓埋名,憤而出家當了和尚。這就引起了康熙在其母親的指使下,三下白雲禪寺尋父的歷史故事。
當時,康熙卻不知父親在哪裡當了和尚,曾多次派人尋找。自己也曾多次微服私訪過多處寺院,但仍不見父親的蹤影,這成了康熙心中一個解不開的謎團。順治皇帝從皇宮逃出後,先是在五臺山當和尚,後因崇拜-佛定大和尚,不顧一切,從五臺山直奔白雲禪寺。佛定大和尚想盡一切辦法渡化他,保護他的安全。
有一天康熙帶著幾個貼身侍衛,微服私訪到白雲禪寺,先是拜訪了方丈佛定大和尚,並親手為1200多名僧人打齋供眾,以便能見到父親的面容,但他怎麼也沒有發現與父親容貌特徵相吻合的人。因康熙8歲登基時,父親已出家了,對父親的音容笑貌並不十分清楚。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問佛定方丈,「僧人可否全部到齊」,佛定說:「還有一燒火的僧人」,康熙急切的說「我前來供眾,豈能漏掉一人,快去叫他來」,兩鬢斑白的僧廚來後,康熙叫老僧抬起頭來,康熙兩眼閃出異樣的光芒,快步走向前去,激動地問道「請問長者尊姓大名」,老僧回答「貧道八乂(yì)」,康熙激動的心立即沉了下來。老僧反問了康熙一句「京城的苗可好」,康熙不知所云,便告別方丈老和尚,滿腹惆悵地離開了白雲寺回京了。康熙到京把尋父的經歷告訴了母親,當說到老僧名字「八乂」時,聰明過人的母親說「那不是父親的『父』字嗎」?!「苗乃我的乳名,你怎能知曉」。
康熙辭別母親後,二下白雲禪寺,到後找那位老僧,可佛定方丈說「那老僧已外出雲遊,如今不知去向」。康熙未見到老僧,儘管有些失望,但受到佛定和尚的熱情接待,並進行了傾心交談,得到了思想安慰,康熙對佛定大和尚十分敬重。
康熙向佛定主持道出了隱衷,並拜佛定為師,又親筆御書「當、堂、常、賞」四個字,以示獎賞。這塊石碑便是白雲禪寺的鎮寺之寶。"當、堂、常、賞"這四個字非常有研究,全部是和尚的尚字開頭。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康熙父親在這裡為僧,當時中國著名活佛佛定在這裡當方丈,所以他的意思是和尚應該高高在上。"當、堂、常、賞"這四個字分別是"尚"字開頭,代表和尚和廟宇,那麼"尚"字下面的"田、土、巾、貝"又是什麼意思呢?"田"代表可供人耕種的土地,"尚"和"田"組成的"當"字代表和尚和寺院也需要土地供他們生存。"土"是宅居的意思,"尚"和"土"組成的"堂"字,代表和尚們也要有房屋居住。"巾"代表服裝,"尚"和"巾"組成的"常"字代表和尚們不能沒有好的衣服穿。"貝"代表錢財,"尚"和"貝"組成的"賞"字,代表和尚們不能沒有錢財。這通碑刻代表了康熙皇帝對白雲禪寺僧眾的態度。
隨後康熙對白雲寺舍粥濟貧,對佛定的情深義厚、知識的淵博深為欽佩,所以對佛定承諾「若找到父親,一定要對寺院大大獎賞」。但是康熙走後,佛定對康熙已見到父親的事,諾言不兌現很惱火,決心討回人情債。佛定方丈有一弟子叫釋行興,俗名郭玉明,聰慧過人,知識淵博。他進京趕考時曾誇下海口「不中狀元永不回家」,結果中了二甲第四名進士,他感到無顏見江東父老,便來到白雲禪寺,拜佛定為師,法號「行興」。行興寫有一手好書法,且與康熙是師兄弟,關係密切。佛定大師派他到京城門口賣字畫,以見到康欣討回皇帝老子欠寺院的人情債。
一天,見到了康熙,康熙憐惜他咋淪落到這種地步。行興說,我因受不了佛門的清規戒律,師傅準備把我填到化屍窯燒死,真巧遇到了你,康熙說:「師傅這樣對你懲罰太重,我同你一起回白雲寺在師傅面前給師兄請情」。二人一起回到皇宮,做了去寺院的準備。在這短時間裡,從北京到白雲寺專門開闢了一條郵路,每隔30華裡設立一個驛站,派專人快馬加鞭傳遞著插有雞毛的信件,晝夜之間來回不停,使雙方的信息相互溝通。其速度相當於今天的「特快專遞」。當聽說皇帝要大駕光臨寺院時,白雲禪寺的僧侶們個個欣喜異常,準備以最隆重的接待方式迎接皇帝的到來。
康熙四十九年,皇帝一改過去兩下白雲禪寺微服私訪的做法。明文昭告天下「皇帝出行巡視,駐蹕白雲禪寺,犒勞老方丈,賞賜眾僧人」。出行那天,康熙親自帶領12家王爺送行興和尚,浩浩蕩蕩離開京城,引來過往州縣的百姓沿路觀看。
三下白雲禪寺一是表現皇帝的愛父之舉;二是讓百姓知曉了順治皇帝出家的白雲禪寺,讓白雲禪寺頓時享譽全國;三是康熙還了人情債;四是第三次出行康熙皇帝總算見到他朝思暮想的父親,了卻了他的一樁心事。康熙皇帝與佛頂方丈禮事完畢後,向寺院賜了順治執政時用的滿付鑾駕,還賜了8櫃藏經、銅雲牌、翡翠如意鉤、御扇等珍貴物品,並命禮部尚書馬奇寫了「莊嚴清淨」四個大字,加蓋了康熙御印,製成滾龍金匾,懸掛在寺院山門之上。康熙傳下聖旨,欽定河南府臺歸德知州,賜金贈物修復擴建白雲禪寺。有了皇帝的金口玉言和聖旨,白雲禪寺不僅名聲大振,享譽全國,地位提高,而且為復建、擴建寺院奠定了物資經濟基礎。所以寺院得到了飛躍發展。康熙年間白雲禪寺的佔地面積達到了546畝,建房5000多間,僧人增至1250人,加上流動僧人共有2600餘人。
順治皇帝圓寂於該寺後,雍正、乾隆等也多次到白雲禪寺祭奠、看望他們的祖輩。從此,白雲禪寺成了名副其實的皇家寺院。康熙御碑是白雲禪寺成為中原四大名寺見證物,因此成為了白雲禪寺的鎮寺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