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作為最基本的數據可視化手段之一,至今為止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交通系統也變得越發複雜,「交通設計」這一分支也逐漸細分出來。
對設計師而言,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城市設計一張交通地圖都極具挑戰性。地圖設計師如何平衡易讀性和細節,以及如何選擇面向目標受眾的方式,成為了決定一張地圖成敗的關鍵。以下展示的是世界各國城市2020年最新地鐵地圖設計。
東京
北京
柏林
巴黎
裡斯本
縱觀世界各大城市美麗豐富的地鐵地圖設計,人們似乎以為地鐵地圖天生就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卻很難想像和理解這類設計被首次創造時所帶來的革新。
回顧地鐵地圖的設計進化史,我們看到由設計師Harry Beck打造的倫敦地鐵地圖,以及設計師Massimo Vignell為紐約創建的地鐵視覺體系, 都是通過打破常規並找到核心問題,給混亂複雜的局面帶來改變。他們的作品對後來的信息設計影響頗深,且給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帶來無限的設計靈感。
Harry Beck
近日我們介紹了影響全世界信息設計的倫敦地鐵地圖,點擊連結可閱讀《從那以後,世界上所有的地鐵圖設計都在模仿它》;本篇將對紐約的地鐵視覺系統設計進行深度探索,透析紐約地鐵視覺系統中的現代主義美學,看看Massimo Vignelli設計的地鐵地圖是如何成為背負兩極評論的「經典設計」,以及它們對當今用戶體驗設計師的影響。
假設你是一個喜歡旅行但方向感不強的人,精心設計的地圖和導視系統或許會讓你的旅程輕鬆許多,也會對所在城市有著良好的第一印象。
乘坐黃色計程車、在中央公園散步、參觀大都會博物館,這些或許都是紐約體驗的一部分,但假如你沒有乘坐過紐約地鐵,這趟紐約之行就不完整。要知道紐約地鐵是世界上最龐大複雜的公共運輸系統之一,它由36條線路和472個站點組成,平均每天為近600萬名乘客提供服務。
對於每天都需要坐地鐵上班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從未注意過地鐵視覺和地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但是,若他們了解過紐約地鐵視覺系統的發展歷史,也許會以全新視角去體驗這個世界。
今年1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共同策劃了一個在地鐵站內開放的展覽——Transportation Graphics: Where Am I Going? How Do I Get There?,帶大眾踏上一趟特別的紐約地鐵設計史之旅。
展覽Transportation Graphics: Where Am I Going? How Do I Get There?
時間回到20世紀40年代,那時紐約地鐵都由私人線路組成,因此每條線路的視覺特色都各不相同,滿眼都是錯亂的標誌和不同風格的字體,毫無視覺邏輯的迷宮讓人陷入混亂,乘坐紐約地鐵對於任何一個紐約市民來說都像是進入迷宮一般,隧道牆壁上那些不同年代的馬賽克瓷磚裝飾大概是唯一能夠給紐約市民帶來愉悅的設計,了解更多紐約地鐵瓷磚設計,可閱讀Design360°過往文章《並非整齊才有高識別度,來看看紐約地鐵的26個字母設計》。
1960年代的紐約地鐵,充滿了複雜多變的指示文字
隨著平面設計標準在國際上的日益普及,人們對企業標識系統日益重視,並且也對什麼是「好設計」有了更多的理解。MTA意識到這種混合的視覺風格導致了充滿缺陷的用戶體驗,希望對地鐵系統進行系統性修整,更新統一的視覺標識和更有效的導視系統。
1965年,義大利的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師Massimo Vignelli和他的商業夥伴Bob Noorda來到美國,並在紐約成立了新設計諮詢公司Unimark International,目標是將他們的現代主義設計價值發揮出來,滿足美國企業客戶不斷增長的設計需求。
Unimark International
Massimo Vignelli
60 年代中後期,Unimark International受MoMA的設計策展人Mildred Constantine推薦,接下了MTA重塑紐約地鐵視覺系統的工作,對整套導視系統和地鐵圖進行現代化升級。
Vignelli和他的團隊決定改變一味追求視覺效果的導視設計,讓它能夠真正服務於乘客。他們花了幾年的時間,觀察上車、下車和在車站中移動的人流,尋找這些乘客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信息,是十字轉門的位置還是出口方向?人們又是在哪裡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
1960年代的紐約地鐵照片
經過一系列實地調查,Unimark International決定捨棄使用了數十年之久的舊系統,和那些不匹配的標識和破損的視覺導航體系,從零開始設計。來自庫伯聯盟學院Herb Lubalin設計和字體研究中心的設計策展人Alexander Tochilovsky曾在採訪中談到他們:「通過廣泛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人們在尋找什麼樣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應該在地鐵系統的什麼地方出現,以及為什麼會出現。」
Tochilovsky繼續說道,「Vignelli和他的團隊在當時需要量化全部可能性並考慮整體邏輯,然後再找出最好的方式呈現這種體驗,並讓用戶感知到這個設計的實用性,這是構建系統性用戶體驗的核心。」
插畫師Emiliano Ponzi與MoMA合作出版的插畫書《The Great New York Subway Map(了不起的紐約地鐵地圖)》專門介紹紐約地鐵設計歷程
他們的設計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海報、插畫或LOGO,更是與如今智慧型手機app的用戶體驗設計有著緊密的聯繫。Tochilovsky解釋說:「Unimark International的設計是最好的用戶體驗設計實踐案例之一,無論是他們當時所面臨的挑戰,還是研究問題的方式,都對於當今設計師如何構建一個用戶體驗系統有很大參考意義,雖然這些革新的設計對於如今乘坐紐約地鐵的600萬人已經習以為常了。」
1970 年,Unimark International對用戶體驗的深入研究以及由此產生的平面設計理論促成了《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的誕生。從經過預先測量的印刷符號布局和間距指南,到彩色編碼索引和複製編輯標準, 這本182頁的規則手冊為整個地鐵系統中的標識製作者們提供了一切與設計相關的信息。
《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
在這本書中,設計師們使用了多年詳盡研究的信息,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識放置路線示意圖,裡面繪製了設計師們跟蹤用戶穿行地鐵站的旅程而得出的放置路線。無論你是一名標識設計師,還是一名在交通高峰期穿梭在地鐵站的乘客,Noorda和Vignelli都有效地預測和設計了你的整個穿行體驗,包括任何一個細節。
在統一了視覺識別系統之後,Vignelli又面臨一項完全不同的新挑戰:設計一張能夠高效導航的紐約地鐵圖。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突然發生變化,他們要重新考慮如何描繪錯綜複雜的地圖系統,以及如何將大量的信息轉化為易於上手的地圖。其中涉及到的問題包括:地圖應該包含些什麼、排除些什麼?所有信息應該以怎樣的形式顯現在地圖上?
在他看來,不管乘客最終的目的地是什麼,在他們旅行的途中只需要接收最少量的信息。於是他選擇完全忽略存在於地面之上的細節信息,將整個地鐵系統整合為了易於閱讀的彩色編碼系統,視覺上均勻分布的站點,也便於紐約本地人和遊客記認。
Massimo Vignelli設計的1972年版本紐約地鐵地圖
比起設計一張漂亮的景觀地圖,Vignelli更想要展現一個「邏輯系統」,它能在乘客需要的時候,提供最少量卻足夠有用的信息,有效地幫助他們在複雜的基礎設施中導航,將一個從未踏上過地鐵的人無間斷地從一個地方引導到另一個地方。Tochilovsky說:「設計策略中的重要部分就在於隱藏不必要的信息,從而簡化獲取必要實用信息的過程。」
紐約地鐵地圖手冊
Vignelli於1972年發布的最終地圖方案,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設計的典範。然而,這個設計在發布的時候引起了眾多爭議,它在受到設計群體的擁護的同時,也遭受了紐約本地居民的責罵,他們認為五顏六色的設計成果不僅縮小了中央公園,還扭曲了曼哈頓的地理特徵。大眾期待的其實是一個更加正確的地理地圖,而不是一個現代風格的布局示意圖。
迫於眾多爭議,紐約地鐵圖在7年的時間裡不斷遭遇大幅度修改,並重新恢復了混亂的狀態。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Standard字體被後來風靡全球的Helvetica字體所取代,1972年的地圖也被更新,以更準確地反映地面地理位置。然而,Vignelli的地鐵圖仍然在設計史上擁有毋庸置疑的標誌性地位。如今,這系列地鐵圖不僅被MoMA永久收藏,還在幾年前被MTA恢復運用在官方的iPhone app中。
歷史上的紐約地鐵地圖手冊
如今能夠隨手拿到的紐約地圖有著真實的地理背景,以及取代了乾淨線條和Beck式樣拐角的精準線路圖,它能滿足更多類型人群的需求,同時反映紐約的開放和包容。紐約不像倫敦,現代主義設計美學在紐約本土的大眾需求下只能退居其次,在城市的多元化面前,設計更需要接地氣。
但是,Vignelli和Noorda的設計方法、過程和成果,為以數百萬人為目標去打造用戶體驗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理解工作內容核心是一個關鍵因素,設計師不能一味遵循舊制,而應該不斷提問並思考新方法。」 Tochilovsky在接收採訪時解釋道。
2020年的紐約地鐵地圖
雖然Vignelli設計的紐約地鐵圖只受到設計師的認同,但假如人們能夠像設計師們一樣,接觸到構思新功能和創造實用新事物的奇妙過程,他們肯定會為此而著迷。任何一個通過這種方式去了解設計領域的人,都會對它的潛力感到更加興奮。
畢竟,推動人類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敢於探索未知和推翻重來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