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背負罵名的地鐵圖,改變了現代用戶體驗設計規則

2020-12-11 虎嗅APP


地圖作為最基本的數據可視化手段之一,至今為止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和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交通系統也變得越發複雜,「交通設計」這一分支也逐漸細分出來。


對設計師而言,為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型城市設計一張交通地圖都極具挑戰性。地圖設計師如何平衡易讀性和細節,以及如何選擇面向目標受眾的方式,成為了決定一張地圖成敗的關鍵。以下展示的是世界各國城市2020年最新地鐵地圖設計。


東京


北京


柏林


巴黎


裡斯本


縱觀世界各大城市美麗豐富的地鐵地圖設計,人們似乎以為地鐵地圖天生就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卻很難想像和理解這類設計被首次創造時所帶來的革新。


回顧地鐵地圖的設計進化史,我們看到由設計師Harry Beck打造的倫敦地鐵地圖,以及設計師Massimo Vignell為紐約創建的地鐵視覺體系, 都是通過打破常規並找到核心問題,給混亂複雜的局面帶來改變。他們的作品對後來的信息設計影響頗深,且給一代又一代的設計師帶來無限的設計靈感。


Harry Beck


近日我們介紹了影響全世界信息設計的倫敦地鐵地圖,點擊連結可閱讀《從那以後,世界上所有的地鐵圖設計都在模仿它》;本篇將對紐約的地鐵視覺系統設計進行深度探索,透析紐約地鐵視覺系統中的現代主義美學,看看Massimo Vignelli設計的地鐵地圖是如何成為背負兩極評論的「經典設計」,以及它們對當今用戶體驗設計師的影響。



假設你是一個喜歡旅行但方向感不強的人,精心設計的地圖和導視系統或許會讓你的旅程輕鬆許多,也會對所在城市有著良好的第一印象。


乘坐黃色計程車、在中央公園散步、參觀大都會博物館,這些或許都是紐約體驗的一部分,但假如你沒有乘坐過紐約地鐵,這趟紐約之行就不完整。要知道紐約地鐵是世界上最龐大複雜的公共運輸系統之一,它由36條線路和472個站點組成,平均每天為近600萬名乘客提供服務。 



對於每天都需要坐地鐵上班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從未注意過地鐵視覺和地圖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但是,若他們了解過紐約地鐵視覺系統的發展歷史,也許會以全新視角去體驗這個世界。


今年1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和紐約大都會運輸署共同策劃了一個在地鐵站內開放的展覽——Transportation Graphics: Where Am I Going? How Do I Get There?,帶大眾踏上一趟特別的紐約地鐵設計史之旅。




展覽Transportation Graphics: Where Am I Going? How Do I Get There?


時間回到20世紀40年代,那時紐約地鐵都由私人線路組成,因此每條線路的視覺特色都各不相同,滿眼都是錯亂的標誌和不同風格的字體,毫無視覺邏輯的迷宮讓人陷入混亂,乘坐紐約地鐵對於任何一個紐約市民來說都像是進入迷宮一般,隧道牆壁上那些不同年代的馬賽克瓷磚裝飾大概是唯一能夠給紐約市民帶來愉悅的設計,了解更多紐約地鐵瓷磚設計,可閱讀Design360°過往文章《並非整齊才有高識別度,來看看紐約地鐵的26個字母設計》。



1960年代的紐約地鐵,充滿了複雜多變的指示文字


隨著平面設計標準在國際上的日益普及,人們對企業標識系統日益重視,並且也對什麼是「好設計」有了更多的理解。MTA意識到這種混合的視覺風格導致了充滿缺陷的用戶體驗,希望對地鐵系統進行系統性修整,更新統一的視覺標識和更有效的導視系統。


1965年,義大利的現代主義平面設計師Massimo Vignelli和他的商業夥伴Bob Noorda來到美國,並在紐約成立了新設計諮詢公司Unimark International,目標是將他們的現代主義設計價值發揮出來,滿足美國企業客戶不斷增長的設計需求。


Unimark International


Massimo Vignelli


60 年代中後期,Unimark International受MoMA的設計策展人Mildred Constantine推薦,接下了MTA重塑紐約地鐵視覺系統的工作,對整套導視系統和地鐵圖進行現代化升級。


Vignelli和他的團隊決定改變一味追求視覺效果的導視設計,讓它能夠真正服務於乘客。他們花了幾年的時間,觀察上車、下車和在車站中移動的人流,尋找這些乘客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信息,是十字轉門的位置還是出口方向?人們又是在哪裡尋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




1960年代的紐約地鐵照片


經過一系列實地調查,Unimark International決定捨棄使用了數十年之久的舊系統,和那些不匹配的標識和破損的視覺導航體系,從零開始設計。來自庫伯聯盟學院Herb Lubalin設計和字體研究中心的設計策展人Alexander Tochilovsky曾在採訪中談到他們:「通過廣泛的研究,他們發現了人們在尋找什麼樣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應該在地鐵系統的什麼地方出現,以及為什麼會出現。」 


Tochilovsky繼續說道,「Vignelli和他的團隊在當時需要量化全部可能性並考慮整體邏輯,然後再找出最好的方式呈現這種體驗,並讓用戶感知到這個設計的實用性,這是構建系統性用戶體驗的核心。」 





插畫師Emiliano Ponzi與MoMA合作出版的插畫書《The Great New York Subway Map(了不起的紐約地鐵地圖)》專門介紹紐約地鐵設計歷程


他們的設計不僅僅是一些簡單的海報、插畫或LOGO,更是與如今智慧型手機app的用戶體驗設計有著緊密的聯繫。Tochilovsky解釋說:「Unimark International的設計是最好的用戶體驗設計實踐案例之一,無論是他們當時所面臨的挑戰,還是研究問題的方式,都對於當今設計師如何構建一個用戶體驗系統有很大參考意義,雖然這些革新的設計對於如今乘坐紐約地鐵的600萬人已經習以為常了。」


1970 年,Unimark International對用戶體驗的深入研究以及由此產生的平面設計理論促成了《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的誕生。從經過預先測量的印刷符號布局和間距指南,到彩色編碼索引和複製編輯標準, 這本182頁的規則手冊為整個地鐵系統中的標識製作者們提供了一切與設計相關的信息。



《New York City Transit Authority Graphics Standards Manual》


在這本書中,設計師們使用了多年詳盡研究的信息,包括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識放置路線示意圖,裡面繪製了設計師們跟蹤用戶穿行地鐵站的旅程而得出的放置路線。無論你是一名標識設計師,還是一名在交通高峰期穿梭在地鐵站的乘客,Noorda和Vignelli都有效地預測和設計了你的整個穿行體驗,包括任何一個細節。





在統一了視覺識別系統之後,Vignelli又面臨一項完全不同的新挑戰:設計一張能夠高效導航的紐約地鐵圖。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突然發生變化,他們要重新考慮如何描繪錯綜複雜的地圖系統,以及如何將大量的信息轉化為易於上手的地圖。其中涉及到的問題包括:地圖應該包含些什麼、排除些什麼?所有信息應該以怎樣的形式顯現在地圖上?


在他看來,不管乘客最終的目的地是什麼,在他們旅行的途中只需要接收最少量的信息。於是他選擇完全忽略存在於地面之上的細節信息,將整個地鐵系統整合為了易於閱讀的彩色編碼系統,視覺上均勻分布的站點,也便於紐約本地人和遊客記認。



Massimo Vignelli設計的1972年版本紐約地鐵地圖


比起設計一張漂亮的景觀地圖,Vignelli更想要展現一個「邏輯系統」,它能在乘客需要的時候,提供最少量卻足夠有用的信息,有效地幫助他們在複雜的基礎設施中導航,將一個從未踏上過地鐵的人無間斷地從一個地方引導到另一個地方。Tochilovsky說:「設計策略中的重要部分就在於隱藏不必要的信息,從而簡化獲取必要實用信息的過程。」 



紐約地鐵地圖手冊


Vignelli於1972年發布的最終地圖方案,被認為是現代主義設計的典範。然而,這個設計在發布的時候引起了眾多爭議,它在受到設計群體的擁護的同時,也遭受了紐約本地居民的責罵,他們認為五顏六色的設計成果不僅縮小了中央公園,還扭曲了曼哈頓的地理特徵。大眾期待的其實是一個更加正確的地理地圖,而不是一個現代風格的布局示意圖。


迫於眾多爭議,紐約地鐵圖在7年的時間裡不斷遭遇大幅度修改,並重新恢復了混亂的狀態。20世紀80年代,最初的Standard字體被後來風靡全球的Helvetica字體所取代,1972年的地圖也被更新,以更準確地反映地面地理位置。然而,Vignelli的地鐵圖仍然在設計史上擁有毋庸置疑的標誌性地位。如今,這系列地鐵圖不僅被MoMA永久收藏,還在幾年前被MTA恢復運用在官方的iPhone app中。









歷史上的紐約地鐵地圖手冊


如今能夠隨手拿到的紐約地圖有著真實的地理背景,以及取代了乾淨線條和Beck式樣拐角的精準線路圖,它能滿足更多類型人群的需求,同時反映紐約的開放和包容。紐約不像倫敦,現代主義設計美學在紐約本土的大眾需求下只能退居其次,在城市的多元化面前,設計更需要接地氣。


但是,Vignelli和Noorda的設計方法、過程和成果,為以數百萬人為目標去打造用戶體驗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理解工作內容核心是一個關鍵因素,設計師不能一味遵循舊制,而應該不斷提問並思考新方法。」 Tochilovsky在接收採訪時解釋道。 


2020年的紐約地鐵地圖


雖然Vignelli設計的紐約地鐵圖只受到設計師的認同,但假如人們能夠像設計師們一樣,接觸到構思新功能和創造實用新事物的奇妙過程,他們肯定會為此而著迷。任何一個通過這種方式去了解設計領域的人,都會對它的潛力感到更加興奮。


畢竟,推動人類不斷前進和發展的動力,來源於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及敢於探索未知和推翻重來的勇氣。



相關焦點

  • 《山海經》中黃帝才是那個侵略者,卻讓蚩尤背負千古罵名
    《山海經》中黃帝才是那個侵略者,卻讓蚩尤背負千古罵名。不知道對於《山海經》裡面你最喜歡哪個人物呢?其實蚩尤挺好的,你怎麼認為呢?蚩尤戰績無數法力高強,但最後卻成了一個悲劇的人物。《山海經》中黃帝才是那個侵略者,卻讓蚩尤背負千古罵名。從故事裡就可以看出黃帝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故事是說之前有一個叫做馬虎的人,不小心掉進了煮魚的容器裡,還有水裡到處遊來遊去的蟲子,一旦加入開水就會上下起伏,悲慘的結局。
  • 秦始皇號稱「千古一帝」,既可謂千古留芳,又為何背負千古罵名?
    —— 莎士比亞 說起「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從古至今他的歷史評價都是眾說紛紜,他既然流芳百世,又為何背負千古罵名? 第四、廢除分封確立郡縣制,可以說從秦以後郡縣制的框架都是歷朝歷代中央集權在地方政權的表現,一直到今天,現代的省市縣制也可以說是古代郡縣制的延續和發展。郡縣制對今天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 資深UX 設計師:用戶體驗設計過程方法論的演變
    編者按:就算是設計師也很難搞清楚用戶體驗(UX)設計的流程,這正是現代的用戶體驗設計讓人頭疼的地方所在。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情況呢?這些天,他說他是一個人民設計師(people designer),但他對這個title並不怎麼感冒。我想不出從哪個地方入手,才能更好地揭開現代用戶體驗設計這個充滿怪異和混亂的世界:甚至連這個領域的創始人都不知道該怎麼稱呼自己了。想要將現代用戶體驗設計梳理清楚,需要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設計和開發的歷史有所了解,它們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
  • 悲情帝皇明成祖,朱棣奪得了天下,可惜背負了萬世的罵名!
    悲情帝皇明成祖,朱棣奪得了天下,可惜背負了萬世的罵名!「靖難之役」各位同僚都知道嗎?所以說明成祖朱棣是一個很悲情的君主,他雖然奪得了天下,但是卻背負了萬世的罵名。儘管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理想,但小編認為這絕對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 我那個「晚節不保」的大伯父,背負20年罵名,晚景悽涼了才懂愛情
    類似的案例還有前段時間那位為假靳東痴迷的老人,這些都可以歸為一類:老年人在追求愛情。有些老人追求愛情,是人到晚年,老伴不在身邊了,想找個人共度餘生。有些老人則會犯一些看似只是年輕人才會犯的錯誤,老伴在身邊的時候還去追求愛情。
  • 他背負千古罵名,明明修繕了大運河,卻為何被人罵為昏君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人,他所做的事其實對文化的發展和交流有很大的貢獻,可是對那些百姓來說,卻是巨大的損失,以至於他背負了千古罵名,這個人就是隋煬帝楊廣。他被人罵到現在,明明修繕了大運河,卻為何被人罵為昏君? 說起來楊廣,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他修繕大運河這個事,這也算他的代表事跡了。
  • 用戶體驗設計方法論演變:從傳統瀑布流到谷歌設計衝刺
    不過,有一個小問題:傳統的用戶體驗是在瀑布流式的節奏下運行的。由於每個月迭代一到兩次功能,使得用戶體驗設計師沒有時間來執行他們的體驗設計過程,這就導致在敏捷開發這個概念中,用戶體驗成為了阻礙者,這是非常糟糕的一點。面對不能改變的阻礙,大多數團隊會簡單地放棄用戶體驗。
  • 宇智波鼬丨他是八咫鴉的化身,為了拯救佐助背負罵名,甘願棄生死
    掌控者,確實也是對宇智波鼬最精準的描述:宇智波鼬選擇了背負罵名,他連夜消滅了同族,讓本來「蠢蠢欲動」的團夥,失去了製造混亂的機會,他,改變了宇智波家族的命運。如果沒有鼬的突襲,沒有叛逃加入曉,就不會引發一系列的慘劇,乃至第四次忍者大戰也不會發生,宇智波鼬在宏觀意義上講,他改變了木葉村的命運。鼬是「三足烏」,又名「三足金烏」,它是太陽神的守護者,象徵著和平、安定和善良,這些詞彙當然也是宇智波鼬一生的寫照。
  • 李鴻章替慈禧背負罵名,被日本人用槍指頭,堅決不籤《馬關條約》
    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和日本侵略者籤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澎湖給日本,自此之後,他便被扣上了「賣國賊」的罵名。然而,歷史上真實的李鴻章究竟是愛國還是賣國?他是否是被國人冤枉了一百多年呢?李鴻章的愛國行為關於李鴻章的評價實際上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東方的鐵血宰相」,而梁啓超則說他「敬李鴻章之才」、「惜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
  • 從那以後,世界上所有的地鐵圖設計都在模仿它-虎嗅網
    當我們回顧地鐵地圖的設計進化史,會發現由設計師Harry Beck打造的倫敦地鐵地圖,以及設計師Massimo Vignell為紐約創建的地鐵視覺體系,都是創新中突破了當時的慣性做法,用設計給混亂複雜的局面帶來改變。
  • 秦淮八豔顧橫波,為何背負罵名?最後結局是怎樣
    導語:秦淮八豔顧橫波,為何背負罵名,最後結局是怎樣?大家一起來看看……說起來來歷史中有很多很出名的女子,但是在古時候基本上女子屬於無才便是德,所以即便是驚才豔豔也經常會被壓抑在家中,難以得到一展身手的地方。不知道大家對於秦淮八豔是否清楚呢?
  • APP引導頁的用戶體驗設計!
    儘管引導頁僅僅在首次打開移動APP時短暫出現,但它是APP的整體用戶體驗的一部分,並且是用戶最先感知到的一部分。設計優秀的引導頁對於APP的用戶體驗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引導頁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用戶對APP的第一印象,影響著用戶對產品的整體感受。①介紹式。
  • 「海豚肉」並不好吃,為什麼日本人寧願背負罵名,也要屠殺海豚?
    但是卻偏偏有人要獵殺這樣的動物,很多報導都曾報導過,日本經常會野蠻的屠殺海豚,這不僅讓很多世界人鍍金驚訝吧,雖然很多地方難免會有非法的謀殺海豚,但是像日本這樣人盡皆知的屠殺,這還是國家中少有的,那麼為什麼日本人寧願背負罵名也不肯放手呢?其實在日本捕殺海豚的主要是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經常會舉行所謂的「海豚節」。
  • 漢中第一美女,一笑傾倒一國,背負亡國罵名,被後世稱為紅顏禍水...
    古代的美女們因生的美貌而被帝王看中,但是這些帝王們荒淫無度,不問國事,應該是他們自己的原因,難道僅僅是因為女色而導致亡國嗎?幾千年已經過去了,妹喜的美貌已經無人知曉,但是卻還背負著紅顏禍水的罵名。歷史對她是不公平的,夏朝因為妹喜而亡,就像帝王暴虐的本性不會導致亡國一樣,難道是原本暴虐的夏桀是因為有了妹喜才成為昏君的嗎?
  • 江工坊MINI背負系統[背包背架]用戶測試評論集
    就其設計風格來說屬於瘦高型的." "這個包的腰帶與背板連接是靠兩邊的織帶. 這種連接設計就會造成一個很明顯的問題, 包的整個重量都會放在了兩邊的織帶上, 於是織帶的磨損不可避免. 圖上這個情況是這個包第一次走線完的情況, 耐久性如何有待進一步的使用後才能知道. 推薦醬桑更改設計, 擴大腰帶與背板的連接點數量, 使重量能分布到更多的地方去.."
  • 他人工降雨沒成功,機緣巧合天降暴雨,造成多人死亡一生背負罵名
    他被政府邀請去人工降雨,降雨量沒達到合同要求,沒曾想下起暴雨,淹了數百人,一生背負罵名。1915年底,美國南加州地區已經連續一年沒有下雨了,這樣的天氣讓當地的百姓苦不堪言。沒辦法,政府只能請來會人工降雨的查爾斯.哈特菲爾德。
  • 民進黨寧可背負罵名也要進口美豬,臺專家:為了抱緊美國大腿
    民進黨當局如今換了位置就換腦袋,聲稱時空背景改變。然而,唯一改變的是民進黨以前是在野黨,現在變成「執政黨」。唯一不變是含瘦肉精美豬仍然危害民眾的身體健康。為了守護臺灣豬肉最後一塊淨土,她宣示,就算地方法令與民進黨當局的「法令」有牴觸,但云林良品豬肉堅持瘦肉精零檢出,讓大家有吃一碗滷肉飯的權利,一起享受臺灣豬的美味與可口。
  • 與設計向前行——訪知名用戶體驗設計公司Rigo design
    Phone,Skylight,eBox體感遊戲機等聯想重要的電子產品,2010年為創新工場開發設計了「點心」手機作業系統界面,夏普世界第一款直板Android手機,愛國者AigoPad平板電腦等多款產品用戶體驗設計,Intel MeeGO平板系統設計,並建立了包括美國黑莓,CCTV央視國際等多家大型企業與機構的設計合作意向。
  • 去英超或連替補都當不了,還背負罵名?
    在新的球隊很可能上不了場,在西班牙人降級的時候離開要背負罵名,武磊確實完全沒有必要急著轉會!
  • 倫敦發布官方步行地鐵圖,原來這些站之間只要走這麼幾步~
    這一點大家應該跟我有一樣的共識,不管是年票月票還是高峰非高峰,總之,價格都很貴呀;車廂環境很糟糕:地鐵列車很古老,大多數沒有空調,尤其到夏天,車箱人滿為患擁擠不堪,猶如一個巨大的蒸籠;列車大多數不是全封閉的,很多車廂連結處還有窗戶,列車與鐵軌發出的ci ci碰撞聲伴隨你一路,還有軌道上的灰塵也會隨風飄進車廂;地鐵罷工太多,延遲太多,取消太多,維修太多,無法忍受……這些,都讓我由衷地懷念寬敞舒適明亮準時的天朝現代化地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