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是一部在商業上很成功的電影,票房一路高歌猛進說明了電影的好口碑,相信不少人都能在觀影中感覺到這部電影的誠意,春節檔最有誠意的一部國產電影實至名歸。
深層次的講,科幻電影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展現,我們(包括全世界)早就習慣了美國拯救地球的故事,似乎只有美國人才配得上跟外星人掰手腕,有能力決定人類的命運,這無非是給我們灌輸另外一種世界警察的理念,巨浪滔天的紐約城,被外星飛船壓頂的洛杉磯,高大上的NASA機構……美國人一直佔據著夢想的高地。
於是《流浪地球》就背負了一種使命感,萬眾期待,高聳入雲的行星發動機,冰凍的北京城和濟寧市派出所,斷裂的上海陸家嘴等等這些影像,既親切又震撼,叫人心潮澎湃,這是一次民族想像力的成功植入,試想一下當小朋友們置身影院時,一種與生俱來的民族自豪感將在這些幼小的腦袋裡根深蒂固,從這一點來說真的意義重大,我想這是《流浪地球》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對電影《流浪地球》褒獎鋪天蓋地,但這並不能掩蓋《流浪地球》所存在的很多不足,被冠上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這樣的榮譽意味著後來者要不斷超越和完善,而不是簡單的複製,如果因為這次成功就成了後來者模仿的對象和標杆,那我們的電影市場將會迎來又一波爛片潮。
事實證明我們總會犯這樣的毛病,人們對第一次嘗試總是心懷寬容和理解,盲目跟風的後來者就不會這麼幸運了,《流浪地球》遠未達到一部優秀電影的水準。
如果我們的電影要走出國門,輸出所謂的意識形態,高質量才是基礎,低水平的重複是毫無意義的。
拿《星際穿越》來對比一下《流浪地球》,來看看我們的電影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首先說故事。《星際穿越》的故事是根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的理論來支撐,經過編劇團隊近一步細化而成,《流浪地球》的故事來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兩個故事各有特點,不分伯仲。《星際穿越》玩時空穿梭的技術理念,《流浪地球》講的是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情懷。
但很多時候將一個好故事轉化成一個好劇本,就像將一個好劇本拍成一部好電影一樣,是不同的概念,劉慈欣的小說只提供了一個好素材,能不能將素材展開就要看編劇和導演的功夫了,這部小說過於寫意,這就更需要通過故事再創作來將情節細化,工作性質接近原創。
眾所周知我們缺乏專業的編劇,於是導演或是製片人不得不客串編劇,這就造成了情節平直單一,對白沒有深度和說服力,人物塑造缺乏有效情節來烘託……種種弊端,國產電影在劇本上都患有軟骨病,《流浪地球》也不例外,很多國產電影,導演組靠開幾個會議就把劇本討論出來的這種做派導致的後果顯而易見。
《流浪地球》在人物塑造方面遠不如特效來的叫人信服,《星際穿越》在塑造人物方面就顯得非常立體,角色差異化體現的自然而真實,比如,農民一家在面對周圍環境的劣變時(土地不再長出莊稼,沙塵暴肆虐,人類停止科學探索)各自的表現均符合人物的認知。
在影片裡,莫非的爺爺總是回憶大地原來的模樣,是絕望和認命。莫非的父親(馬修.麥康納飾)則是思考著如何解決困境,於是走上外星球尋找人類的新家園路途是遲早的事,他不斷地夢見曾經太空人的經歷就是一種暗示,他所代表的是開拓和進取,小女孩墨菲則對這些漠不關心,她的眼裡只在乎父親的寵愛和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反正自她降生起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了,因此當父親要去執行任務時,她又哭又鬧完全不理解大人們的世界,這樣的人設都十分符合真實的人性,電影裡的這種細緻入微的人物塑造跟宏偉宇宙奇景交相輝映,讓人在視覺和情感上都有美妙的感受。
《流浪地球》裡所有的人物共享了一個超級人設,那就是拯救地球,細微到某一個角色時,則非常模糊了,於是所有人都屏蔽了個人情感和特質,一心一意的拯救地球,表情都是一樣的。
角色劉啟在心智上應該比墨菲要成熟很多(電影也是這麼表現的),但他帶著妹妹出走地下城,影片給出的理由不夠充分,到底為什麼帶著妹妹去作死觀眾一頭霧水,可以勉強認為劉啟的心大,對地面惡劣的環境缺乏應有的認知,於是就想作一把,不作不死,這樣的因果關係不應該用在主情節上。
無論如何,這就是典型的為了推動故事發展而讓角色變愚蠢的一種表現。
吳孟達遇難,劉啟與王磊產生衝突那場戲,衝突本是故事的高潮,但低級的故事衝突卻叫人反胃,由於劉啟的情感宣洩過於唐突,讓人產生厭惡感,將其定位為低級的戲劇衝突一點都不過分。人物的情感處理不當,容易給人以愚蠢和廉價的感覺,狗血劇的既視感。
同樣在《星際穿越》裡,面對父親離開,女兒莫菲也是無理取鬧,卻是整個影片裡最感人的一幕,兩相對比,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電影在人物感情關係上過於簡單和粗糙,試想在故事前期,劉啟和爺爺之間的情感渲染的足夠充分,效果將會完全不同。
縱觀整部電影,在渲染情感方面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差強人意,人物之間大都是機械性的物理接觸而沒有產生多少化學反應,於是人物之間的衝突就顯得狗血了,《星際穿越》的人物之間都存在衝突和關聯,衝突之間的合理性讓人信服,前後呼應,層層鋪墊,產生的結果就是,無論正面人物還是麻煩製造者都有血有肉,有腦子,故事和人物立體感很強。
關於人物的對話。整部《流浪地球》看下來,演員們說了太多的廢話,缺乏信息量,並不是強調長篇大論的普及科學知識或者照本宣科的說教就是所謂的信息量,而是聚焦於對於故事的推動和完善,對人物的塑造起到有效的暗示作用的對話。角色之間通過對話或是獨白,不露痕跡的向觀眾傳達有效的信息暗示,對於導演來說是一門手藝。劉啟說一次老東西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反覆說,如果他能說點別的,也許這個人物看起來就不會那麼單薄,吳孟達的角色看起來要豐滿很多。
《星際穿越》的對白相當精彩,顯然是經過一番精心提取打磨還原的勞作,從而賦予了角色不凡的生命力,賦予了故事的完整性。
說到演員的表演,《流浪地球》的槽點更明顯,這也是吐槽最直接的方面,除去吳孟達和雷佳音之外,演技都不在線,尤其是幾位主角。王磊和劉培強就像是被同一個靈魂佔據的兩具肉體,一種表情從頭到尾,說是粘貼的照片也不過分,當然片面的指責演員的演技並不公平,很多因素都會限制演員的發揮,諸如導演調教,劇本等等,如果雷佳音和吳京互換角色也是一樣的結果。也許,在這樣一部商業科幻片裡,演技不太能當飯吃,差不多就行了,可是差的很多。
《星際穿越》裡不說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詹姆斯凱恩,馬特達蒙這些人,僅僅是扮演童年莫菲的那位十歲小演員,都可以單挑整個《流浪地球》劇組,科幻電影也要以塑造人物為中心,人的演技比電腦特效更重要,《流浪地球》用震撼的特效徹底粉碎了我們對五毛錢的擔憂,卻顧此失彼。
《星際穿越》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技法非常多樣,時而恢宏時而沉靜,動靜結合,大場面和小場景跌宕起伏,長鏡頭和短鏡頭相互疊加……將電影蒙太奇跟故事情節有效的融為一體,好比打了一場流暢無比的視聽運動戰,迂迴穿插,前呼後應,配合默契。由於《流浪地球》在對白上浪費了大量的機會,導致平鋪直敘的劇情進一步顯得蒼白無力,但我們還是願意喝彩,因為這部電影真的很努力。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代表同等水準的後來者也能名利雙收,作為首部科幻作品,這僅僅是起點,《流浪地球》在票房上的成功不應該評判優秀的理由。
希望國產電影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