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星際穿越》為標尺,深度評價《流浪地球》

2020-12-18 頭等客影評

《流浪地球》是一部在商業上很成功的電影,票房一路高歌猛進說明了電影的好口碑,相信不少人都能在觀影中感覺到這部電影的誠意,春節檔最有誠意的一部國產電影實至名歸。

深層次的講,科幻電影是一種意識形態的展現,我們(包括全世界)早就習慣了美國拯救地球的故事,似乎只有美國人才配得上跟外星人掰手腕,有能力決定人類的命運,這無非是給我們灌輸另外一種世界警察的理念,巨浪滔天的紐約城,被外星飛船壓頂的洛杉磯,高大上的NASA機構……美國人一直佔據著夢想的高地。

於是《流浪地球》就背負了一種使命感,萬眾期待,高聳入雲的行星發動機,冰凍的北京城和濟寧市派出所,斷裂的上海陸家嘴等等這些影像,既親切又震撼,叫人心潮澎湃,這是一次民族想像力的成功植入,試想一下當小朋友們置身影院時,一種與生俱來的民族自豪感將在這些幼小的腦袋裡根深蒂固,從這一點來說真的意義重大,我想這是《流浪地球》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對電影《流浪地球》褒獎鋪天蓋地,但這並不能掩蓋《流浪地球》所存在的很多不足,被冠上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這樣的榮譽意味著後來者要不斷超越和完善,而不是簡單的複製,如果因為這次成功就成了後來者模仿的對象和標杆,那我們的電影市場將會迎來又一波爛片潮。

事實證明我們總會犯這樣的毛病,人們對第一次嘗試總是心懷寬容和理解,盲目跟風的後來者就不會這麼幸運了,《流浪地球》遠未達到一部優秀電影的水準。

如果我們的電影要走出國門,輸出所謂的意識形態,高質量才是基礎,低水平的重複是毫無意義的。

拿《星際穿越》來對比一下《流浪地球》,來看看我們的電影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首先說故事。《星際穿越》的故事是根據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的理論來支撐,經過編劇團隊近一步細化而成,《流浪地球》的故事來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小說,兩個故事各有特點,不分伯仲。《星際穿越》玩時空穿梭的技術理念,《流浪地球》講的是一種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情懷。

但很多時候將一個好故事轉化成一個好劇本,就像將一個好劇本拍成一部好電影一樣,是不同的概念,劉慈欣的小說只提供了一個好素材,能不能將素材展開就要看編劇和導演的功夫了,這部小說過於寫意,這就更需要通過故事再創作來將情節細化,工作性質接近原創。

眾所周知我們缺乏專業的編劇,於是導演或是製片人不得不客串編劇,這就造成了情節平直單一,對白沒有深度和說服力,人物塑造缺乏有效情節來烘託……種種弊端,國產電影在劇本上都患有軟骨病,《流浪地球》也不例外,很多國產電影,導演組靠開幾個會議就把劇本討論出來的這種做派導致的後果顯而易見。

《流浪地球》在人物塑造方面遠不如特效來的叫人信服,《星際穿越》在塑造人物方面就顯得非常立體,角色差異化體現的自然而真實,比如,農民一家在面對周圍環境的劣變時(土地不再長出莊稼,沙塵暴肆虐,人類停止科學探索)各自的表現均符合人物的認知。

在影片裡,莫非的爺爺總是回憶大地原來的模樣,是絕望和認命。莫非的父親(馬修.麥康納飾)則是思考著如何解決困境,於是走上外星球尋找人類的新家園路途是遲早的事,他不斷地夢見曾經太空人的經歷就是一種暗示,他所代表的是開拓和進取,小女孩墨菲則對這些漠不關心,她的眼裡只在乎父親的寵愛和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反正自她降生起世界就是這個樣子了,因此當父親要去執行任務時,她又哭又鬧完全不理解大人們的世界,這樣的人設都十分符合真實的人性,電影裡的這種細緻入微的人物塑造跟宏偉宇宙奇景交相輝映,讓人在視覺和情感上都有美妙的感受。

《流浪地球》裡所有的人物共享了一個超級人設,那就是拯救地球,細微到某一個角色時,則非常模糊了,於是所有人都屏蔽了個人情感和特質,一心一意的拯救地球,表情都是一樣的。

角色劉啟在心智上應該比墨菲要成熟很多(電影也是這麼表現的),但他帶著妹妹出走地下城,影片給出的理由不夠充分,到底為什麼帶著妹妹去作死觀眾一頭霧水,可以勉強認為劉啟的心大,對地面惡劣的環境缺乏應有的認知,於是就想作一把,不作不死,這樣的因果關係不應該用在主情節上。

無論如何,這就是典型的為了推動故事發展而讓角色變愚蠢的一種表現。

吳孟達遇難,劉啟與王磊產生衝突那場戲,衝突本是故事的高潮,但低級的故事衝突卻叫人反胃,由於劉啟的情感宣洩過於唐突,讓人產生厭惡感,將其定位為低級的戲劇衝突一點都不過分。人物的情感處理不當,容易給人以愚蠢和廉價的感覺,狗血劇的既視感。

同樣在《星際穿越》裡,面對父親離開,女兒莫菲也是無理取鬧,卻是整個影片裡最感人的一幕,兩相對比,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電影在人物感情關係上過於簡單和粗糙,試想在故事前期,劉啟和爺爺之間的情感渲染的足夠充分,效果將會完全不同。

縱觀整部電影,在渲染情感方面都沒有達到應有的水準,差強人意,人物之間大都是機械性的物理接觸而沒有產生多少化學反應,於是人物之間的衝突就顯得狗血了,《星際穿越》的人物之間都存在衝突和關聯,衝突之間的合理性讓人信服,前後呼應,層層鋪墊,產生的結果就是,無論正面人物還是麻煩製造者都有血有肉,有腦子,故事和人物立體感很強。

關於人物的對話。整部《流浪地球》看下來,演員們說了太多的廢話,缺乏信息量,並不是強調長篇大論的普及科學知識或者照本宣科的說教就是所謂的信息量,而是聚焦於對於故事的推動和完善,對人物的塑造起到有效的暗示作用的對話。角色之間通過對話或是獨白,不露痕跡的向觀眾傳達有效的信息暗示,對於導演來說是一門手藝。劉啟說一次老東西就可以了,沒有必要反覆說,如果他能說點別的,也許這個人物看起來就不會那麼單薄,吳孟達的角色看起來要豐滿很多。

《星際穿越》的對白相當精彩,顯然是經過一番精心提取打磨還原的勞作,從而賦予了角色不凡的生命力,賦予了故事的完整性。

說到演員的表演,《流浪地球》的槽點更明顯,這也是吐槽最直接的方面,除去吳孟達和雷佳音之外,演技都不在線,尤其是幾位主角。王磊和劉培強就像是被同一個靈魂佔據的兩具肉體,一種表情從頭到尾,說是粘貼的照片也不過分,當然片面的指責演員的演技並不公平,很多因素都會限制演員的發揮,諸如導演調教,劇本等等,如果雷佳音和吳京互換角色也是一樣的結果。也許,在這樣一部商業科幻片裡,演技不太能當飯吃,差不多就行了,可是差的很多。

《星際穿越》裡不說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詹姆斯凱恩,馬特達蒙這些人,僅僅是扮演童年莫菲的那位十歲小演員,都可以單挑整個《流浪地球》劇組,科幻電影也要以塑造人物為中心,人的演技比電腦特效更重要,《流浪地球》用震撼的特效徹底粉碎了我們對五毛錢的擔憂,卻顧此失彼。

《星際穿越》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上,技法非常多樣,時而恢宏時而沉靜,動靜結合,大場面和小場景跌宕起伏,長鏡頭和短鏡頭相互疊加……將電影蒙太奇跟故事情節有效的融為一體,好比打了一場流暢無比的視聽運動戰,迂迴穿插,前呼後應,配合默契。由於《流浪地球》在對白上浪費了大量的機會,導致平鋪直敘的劇情進一步顯得蒼白無力,但我們還是願意喝彩,因為這部電影真的很努力。

《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代表同等水準的後來者也能名利雙收,作為首部科幻作品,這僅僅是起點,《流浪地球》在票房上的成功不應該評判優秀的理由。

希望國產電影再接再厲……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有多少人在看過流浪地球後又刷了一遍星際穿越
    那麼我為什麼給流浪地球打了四分呢?因為我的期望值,從一開始,就是0啊。2014年去電影院看星際穿越的情形,我還歷歷在目。那個時候我在新加坡實習,從在美國的朋友那兒聽說有個不得了的宇宙科幻片在放映,我立馬聯繫了我在新加坡那數的過來的朋友,結果她們說「我們不喜歡看太空題材」。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為《三體》,曾經得到2015 年的雨果獎;可能是因為《三體》的成功,大眾對《流浪地球》的期望水漲船高。故事發生在公元2070 年代左右的農曆新年。當時候科學家發現太陽正急速膨脹,在五百年內會吞沒地球。人類見此組織了統一政府,傾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萬個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軌道,向4.2 光年外的人馬座恆星進發;航程預計耗時2500 年。
  • 用一星評論的基調和邏輯來評價《星際穿越》
    用一星評論的基調和邏輯來評價《星際穿越》看電影《流浪地球》討論區想到了這個問題。我認為既然是從電影本身的角度來評價電影,那麼國內外的電影必須使用相同的一套評價標準,否則就會成為一種雙重標準,所以請用這些一星評價標準和邏輯來評價《星際穿越》。《星際穿越》是一部失敗的影片。
  • 星際穿越:人類的去向並未交代,空間站能承載地球所有人嗎?
    春節檔大火的《流浪地球》讓另外一部科幻電影也被網友們所熱議,那就是2014年由諾蘭執導的電影《星際穿越》,該片目前以9.2的高分霸佔豆瓣科幻題材電影的首位,被譽為神作。對比《星際穿越》來說,《流浪地球》更加的通俗易懂,許多科幻理論並沒有深入討論,對普通觀眾更加友好,而《星際穿越》不僅僅在視覺特效上做到了極致,而且還將眾多太空理論知識加入其中,並且多處做了留白,讓觀眾看完之後意猶未盡。
  • 三亞將建未來科技館,這些新玩法帶你體驗星際穿越
    通過熒幕列車體驗星際穿越 這些夢想即將照進現實 未來三亞可為你「圓夢」! 三亞未來科技館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清哲介紹,科技館將旅遊、科教、學術交流、產業增值功能規劃為一體,其中航天科普教育部分,設計了豐富的體驗內容,包括模擬星際穿越的沉浸式熒幕列車、太空人訓練項目體驗、航天操控實踐科學教育、基於《流浪地球》中的影視科幻場景設計的VR互動體驗。
  • 除了《流浪地球》,這8部星際科幻電影同樣不可錯過!
    這個春節除了吃喝玩樂,是不是也被《流浪地球》(The Wandering Earth)刷屏(flood the screen)了?   作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為了2019春節檔的王炸,實現票房口碑雙豐收!
  • 《流浪地球》:重識普世主義
    「流浪地球」就是內部轉嫁成本的邏輯,以犧牲一半人類生命為代價將地球整個搬家。不難發現,中國幾千年歷史幾乎都是內部消化社會矛盾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沒有殖民傳統,但歷來中國朝代更迭人口都會大量減少。而「星際殖民」就是對外轉嫁成本。
  • 《流浪地球》那些燒腦的專業的詞語,我們真的會成為流浪地球嗎?
    這陣子大家都被《流浪地球》那震撼的場面和國產科幻的題材吸引了注意力,雖然從恆星的演化情況來,人類遇到太陽成為紅巨星是50億年以後的事情了,如果人類文明能存在到那個時候,發展出來的科技水平已經遠遠不是一顆紅巨星能吞噬得了的,不過這篇硬科幻題材影視確實讓人們對國產科幻電影的水平刮目相看
  • 《流浪地球》豆瓣「差評率」竟達71%,看看打低分的人都在想什麼
    《馴龍高手3》是好萊塢大製作動畫電影,上一部曾於2014年在內地收割了4億票房,實力不容小覷,而《阿麗塔:戰鬥天使》變數更大,本片在北美評價中規中矩,但考慮到它是《阿凡達》導演卡神編劇和監製的作品,所以仍然有在內地大爆的可能。
  • 《星際穿越》回來了
    由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又回來了,將於8月2日登陸大銀幕。《星際穿越》是一部諾蘭風格非常濃鬱的科幻電影,融合了時空、燒腦、懸疑等多種類型元素於一身,豆瓣斬獲9.3分超高評價,與《盜夢空間》並列位居諾蘭作品豆瓣評分第一位。硬科幻的設定處處彰顯了諾蘭的嚴謹精神,也造就了最適合大銀幕觀賞的、近乎完美的壯麗太空。
  • 《信條》三部曲可以有,劇情對接《星際穿越》,腦洞打通諾蘭宇宙
    在《信條》上映前因為倒放的奇特設定讓很不少人都用《盜夢空間》精神續作來形容這部電影,但是在看過後會發現《信條》和《盜夢空間》沒啥關係,其實稍微腦補一下,《信條》反而更像是《星際穿越》的姊妹篇。因為那時地球已經沒法挽救了,為了能活下去,唯一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地球還能自我修復前停止對地球的破壞,也就是回到過去消滅以前破壞地球的人類。
  • 臺灣媒體評價《流浪地球》:沒有看到麥當勞,劉慈欣是女作家
    臺灣媒體評價《流浪地球》:沒有看到麥當勞,劉慈欣是女作家春節檔最熱門的電影是《流浪地球》,最新的票房統計已經超過了29億元。根據票房預測,最終這部電影票房將會超過50億元。不管這部的電影評價怎麼樣,總之它是我國第一部具有工業水準的科幻片,完全可以媲美好萊塢大片。由於《流浪地球》引發了現象級的電影討論,臺灣媒體也來湊熱鬧,評價這件事。令人意外的是,臺灣媒體把《流浪地球》原作者劉慈欣變成了女作家。近日,臺灣一個叫《夢想街之全能事務所》的綜藝節目,在節目上對《流浪地球》進行很長很長的評價,言語之間充滿了自信。
  • 《星際穿越》8月2日重映,2020年的你再看有什麼新的感受?
    不帶情緒地說,星際穿越是一部割裂的作品。分界點在衝向黑洞的那一刻。如果影片到此戛然而止,那它絕對是一部影史前三的科幻電影。而星際穿越在衝進黑洞之後的表現,完全是一部三流商業片的水平。很多人拿星際和流浪比,帶入很多主觀站隊的情緒,我覺得完全沒必要。流浪地球從作品的完成度細節、演員能力和鏡頭語言好多方面都被星際完爆了,如果拋開價值觀,單從電影技術角度講,毫無疑問是星際要強至少兩檔。為這部影片給五星評價,三刷四刷也都是值得的。
  • 《流浪地球》北京看不見星星,眼淚的漂浮,窗口的陀螺,細節感人
    文/影聲潺潺《流浪地球》北京看不見星星,眼淚的漂浮,窗口的陀螺,細節感人在年前大家被叫「啥是佩奇」的刷屏,但沒想到今年的春節刷屏的不是喜劇片,而是一部科幻片。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朋友圈關於這部電影的評價鋪天蓋地。有人說:這是華語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科幻大片,地心引力與星際穿越的融合,還有很多意料之外的特效大場面,從各個方面來說是一部很好看的類型片。
  • 《星際穿越》臺北輕鬆登頂
    臺北周末票房三部影片上榜:《星際穿越》《愛上九號球》《傑莎貝爾》,其中《星際穿越》以2190萬票房輕鬆登頂。《消失的愛人》票房受到較大衝擊落至第二。《星際穿越》臺北首周狂砍2190萬票房登頂時光網訊 上周臺北電影周末票房榜迎來三部上榜新片,分別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導演的新片《星際穿越》、臺灣本土喜劇片《愛上九號球》以及好萊塢恐怖電影《傑莎貝爾》。
  • 現實中的太空人們如何評價《星際穿越》?
    一個真正的太空人如何想《星際穿越》?(加勒特雷斯曼)我們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一行人利用下午的休假去看了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星際穿越》。我們很喜歡。當然,我們很少有這樣的機會出去玩。所以,就算我們看《鴛鴦綁匪》這種爛片也是很開心的。
  • 怎麼評價《星際穿越》這部電影?
    今天給大家講述的電影是《星際穿越》,這部電影是由馬修·麥康納 、麥肯吉·弗依、麥可·凱恩、安妮·海瑟薇、大衛·吉雅西、韋斯·本特利領銜主演,這部影片主要講述了近未來的地球黃沙遍野,小麥、秋葵等基礎農作物相繼因枯萎病滅絕,人類不再像從前那樣仰望星空,放縱想像力和靈感的迸發,而是每日在沙塵暴的肆虐下倒數著所剩不多的光景。
  • 《星際探索》:爸爸,讓我們一起點燃海王星!
    本文作者:冷子墨如果用一句話介紹被譽為「開啟國產科幻元年」的《流浪地球》的劇情,可以概括為:兒子,讓我們一起點燃木星!那麼用一句話概括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太空科幻片《星際探索》,那則是:爸爸,讓我們一起點燃海王星!
  • 科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 新晚報數字報
    日前,科學家最新觀測發現一顆地球體積大小的流浪行星正在穿越銀河系,此前從未觀測到該現象。一顆體積較小、脫離任何恆星束縛的行星穿過星際空間會發生什麼?一顆行星為什麼會「四處漂流」?  科學家猜測銀河系存在很多顆自由漂浮的流浪行星,但到目前為止,在太陽系以外發現的4000顆行星中,僅有少數是銀河系流浪行星,大多數流浪行星體積非常龐大,其質量是木星的2—40倍(一顆木星相當於300顆地球)。  體積較小在銀河系自由漂浮  日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它的體積較小,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
  • 星際穿越評測 藉助IP上位沒有什麼深度可言[圖]
    人們雖然能夠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地球之外的概況,但是觸目不及依舊難以緩解心中的探知欲望。這或許也是為什麼每部科幻影、視、文作品能能夠輕易獲得的人們關注的原因。《星際穿越》同名電影好評如潮,使得遊戲也頗受關注。遊戲中玩家需要操控飛船採集各個星球的信息資源,同時也需要注意通過黑洞的路線微操。遊戲巧妙地設定了場景編輯功能,玩家得以發揮自己的想像構建自己的太陽系,同時孤獨的探索他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