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代:謝靈運和山水詩 鮑照和樂府詩

2020-12-14 遠創娛樂唱歌周邊二版

南北朝時代,詩歌的發展與魏晉時代頗有不同。劉宋時代謝靈運的山水詩,鮑照的樂府詩,不僅題材內容上有所發展,而且形式技巧上更有新的變化。齊代沈約、謝眺,作詩運用聲律,初步形成了具有格律的新詩體,這更是重要的成就。但是形式主義的創作傾向也同時有所發展,齊梁以後形式主義的詩風統治著整個詩壇,梁陳宮體詩的流行,更是詩風的墮落。北朝文人詩壇本來是一片荒涼,直到庚信由南入北,才帶來新的轉機。

晉宋之際,山水詩代替了玄言詩,這是南朝詩歌的一個重要變化。在玄言詩裡有時也出現一些山水詩句,作為玄學名理的印證和點級,但仍然無法改變那種枯燥無味,令人生厭的面目。直到東晉後期,謝混有少數集中刻畫山水景物的詩篇出現,才開始給玄言詩籠罩的詩壇帶來了一點新鮮的空氣。到劉宋初期,謝混的侄子謝靈運繼續從這個方向去開拓詩境,大量地創作山水詩,終於確立了山水詩在詩壇上的地位。因此可以說謝靈運是我國山水詩的奠基人。

謝靈運(公元385一435年)世居會稽(今紹興),出身世家大族,是謝玄的孫子,襲封康樂公,故稱謝康樂。入宋後不見用,常懷憤憤。為永嘉太守,常恣意遨遊郡中名山秀水,以詠詩為樂。

他的山水詩,絕大部分是在做永嘉太守以後寫的,詩裡描繪了永嘉、會稽、彭蠡湖等地的自然景色,有孤清閒適的情調,刻劃生動細緻,「極貌寫物」,「窮力追新」(劉勰語),給人以清新之感。如寫暮春是:「春照綠野秀,巖高白雲屯」(《入彭蠡湖口》),寫秋:「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初去郡》),寫冬:「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歲暮》),寫山景:「密林含餘情,遠峰隱半規」,寫暮色是:「林壑斂瞑色,雲霞收夕霏」(《石壁精舍還湖中作》)等等。這些詩句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大自然的美,「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鮑照語),給人以藝術的享受。

謝靈運雖不乏名句,但絕少佳篇。他的詩有一種「敘事—寫景—議論」的模式,總是拖著一條玄言的尾巴。即如代表作《登池上樓》,結尾處也不能免其弊。

謝靈運摹山描水達到巧似,但是雕琢多,偶句多,議論多,不免流於繁冗堆砌,尚不能達到情景交融,物我而一的境界。

總之,謝靈運是扭轉玄言詩風,開創山水詩派的第一個詩人,同時又是一個全力雕章琢句的詩人,在這方面他為齊梁新詩體的產生準備了一定的條件。

鮑照(公元414?一466年)字明遠,本是上黨人,後遷居東海(今山東郊城一帶)。出身寒微,曾從事農耕。後雖步入仕途,但在門閥特權盛行的時代很難施展自己的才能。

鮑照和謝靈運、顏延之都以詩文著稱,合稱「元嘉三大家」。而鮑照的成就高於顏、謝。他的詩繼承漢樂府民歌和建安文學的傳統,以樂府詩的成就最為突出,其中七言和雜言尤著。

鮑照詩歌的內容主要是表現自己建功立業的願望,以及對門閥制度的不滿和反抗。如《代出自薊北門行》描寫邊塞戰爭,歌頌將士們誓死衛國的決心,表現自己為國建功立業的願望。又如《擬古》其三寫幽并少年報國的志願,如同曹植的《白馬篇》一樣,表現了詩人自己的理想。

《擬行路難》十八首,是鮑照的代表作,大抵以抒寫悲噴為主,突出地表現了對門閥制度的不滿和反抗。如第四首: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這是作者在仕途上受挫之後的哀怨之詞,詩內飽含著血淚的傾訴和無法排遣的憤懣。第六首顯系受打擊以後所作,感情更加激憤: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會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 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暮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這首詩滿懷悲憤地控訴了門閥制度壓抑「方正」之士的罪行。

鮑照的詩不僅內容豐富深刻,而且藝術上也頗有特色。他的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感情慷慨奔放,詞採新奇豐盛,音節激昂頓挫。形成了俊逸豪放,奇矯凌厲的藝術風格。

鮑照是大力學習和寫作樂府詩的作家,特別是他對七言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曹王的《燕歌行》是我國文學史上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但它是每一句都押韻,而鮑照的七言詩已經是隔句押韻,並且可以自由換韻,這就為七言詩開拓了廣闊的道路。

總之,鮑照是南北朝時期繼承建安傳統,學習民間樂府,而取得傑出成就的詩人,他對唐代的李白、杜甫、高適、岑參等都有較明顯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詩話鮑照:他是寒門出身的才子,他是杜甫詩中的「俊逸鮑參軍」
    鮑照的詩歌形式對五七、雜言和樂府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影響深遠。南朝後期的很多詩人如吳均、王筠、費昶等都繼承了鮑照的這一傳統,在唐代李白和岑參的手中才將這一傳統發揚光大。鮑照到荊州後去拜謁臨川王劉義慶,這一次又像以往一樣,吃了一個閉門羹。
  •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
    陶淵明和謝靈運,都寫過山水田園詩,究竟誰是山水詩的創始人呢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有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上過中學的朋友,對陶淵明寫的一首散文應該都不陌生,那就是有名的《桃花源記》。作者在這篇文章中虛構了一個寧靜祥和,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
  • 「顏謝」指顏延之、謝靈運,其詩喜好用典,體現了元嘉體的風貌
    謝靈運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個傾全力寫作山水詩的詩人,是山水詩的開創者。他以精美的語言展示了祖國山川多彩多姿的狀貌。經過他的實踐,山水詩遂成為元嘉詩壇最主要的品種,寫作山水詩成為一時風氣,從而扭轉了玄言詩統治詩壇的局面。
  • 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
    下面介紹鮑照的一首詩,委婉含蓄,最後6個字更飽含哲理。代夜坐吟南北朝:鮑照冬夜沉沉夜坐吟,含聲未發已知心。霜入幕,風度林。朱燈滅,朱顏尋。體君歌,逐君音。不貴聲,貴意深。鮑照是南朝宋代的文學家,他家境貧困,年少時就從事農耕,曾入幕府、當過參軍,故世稱鮑參軍。鮑照的文學作品涉及廣泛,在遊仙贈別、詠史擬古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也對詩歌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南北朝時期,貴族世族佔據著整個社會的統治地位。寒門子弟有才不見用,有志不得伸,大都心懷憂憤。
  • 各個時代中最出色詩人系列——南北朝謝靈運吳均
    謝靈運謝靈運《登池上樓》山水詩園地,沒有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派,唐人的山水詩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並登峰造極。雖然都在借景抒情,但直觀的來看,作者對景物的描繪,也體現出詩人對自然的喜愛和敏感,而這正是他能夠開創山水詩一派的條件。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飛泉,攀林搴落英。
  • 南北朝詩人謝靈運二十五首詩作,不愧「山水詩鼻祖」
    《謝靈運集》的作者謝靈運主要成就在於山水詩。由他開始,山水詩乃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流派。在政治上不能得志,謝靈運寄情於山水,加之他具有深厚的文學修養,登臨寓目,每每發為詩篇。毛澤東晚年多次評論謝靈運在開創中國山水詩題材方面的貢獻。他認為,山水詩的出現和蔚為大觀,是文學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沒有魏晉南北朝人開闢的山水詩園地,沒有謝靈運開創的山水詩派,唐人的山水詩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並登峰造極。就此一點,謝靈運也是「功莫大焉」。
  • 南北朝的哲理詩,你知道幾首?
    南北朝的哲理詩,你知道幾首?哲理詩是表現詩人的哲學觀點、反映哲學道理的詩。這種詩內容深沉渾厚、含蓄、雋永,多將哲學的抽象哲理含蘊於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一起跟小編來看看吧。作者鮑照,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石壁精舍還湖中作》寓情於景,景中含情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穀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斂暝色,雲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趨南徑,愉悅偃東扉。慮澹物自輕,意愜理無違。寄言攝生客,試用此道推。
  • 宋代樂府詩的語言風格有其獨特的偏好
    可見謝靈運對詩歌語言的重視程度之深,他的詩歌創作在布局選字等具體的創作技巧上所下的功夫可謂前無古人,其樂府詩也在用詞、遣詞、造句上不墨守成規,力求創新,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風,講究辭藻華美,追求警策之句。受此影響,謝靈運的詩歌也很注重詞語的選擇與錘鍊,常常是用字新,造句亦新。他的這種語言上追求鍊字的風格,前人已經有所論及。
  • 南北朝五禮體系,趨於完善,對於文化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西晉、劉宋樂府詩創作則遠超東晉,如西晉傅玄存樂府詩九十一首、陸機存樂府詩約三十七首,劉宋謝靈運存樂府詩十九首、鮑照存樂府詩八十七首。五禮體系的完善與南北朝文學南北朝時期制禮運動不斷,五禮體系趨於完善。就南朝而言,劉宋、南齊承東晉禮制而加以損益。
  • 冬月詩詞|鮑照:連冰上冬月,披雪拾園葵
    >【南北朝】鮑照欲宦乏王事,結主遠恩私。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遷秣陵令;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掌書記之任,故世稱「鮑參軍」。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
  • 謝靈運與謝朓山水詩之比較
    謝靈運與謝朓作為早期山水詩的代表人物,對山水詩的走向成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謝朓山水詩比謝靈運山水詩要豐富,謝朓所生活時代統治階級政治鬥爭分場激烈,他在詩歌中表現了對政治的畏懼和不滿,反應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普遍心理和,和謝靈運相比,詩歌的社會意義更加突出。
  • 來了,山水詩人謝靈運9首詩中的經典寫景佳句
    謝靈運是南朝宋極為有名的山水詩人,他的詩大多描繪遊玩的地方,或曾為官任職地方的山水景致。他也是我國文學史上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他在世之時的才名已被譽為「江左第一」,幾乎每一首詩創作完成之後,但凡傳至京都,一夜之間士庶皆遍,他詩作中的寫景佳句自然也成為人們競相模仿的對象。
  • 山水與田園詩在詩風方面的差異:意境方面
    山水田園詩中的意象體系構成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而意境更是與山水 田園詩的審美異趣相吻合的。陶淵明詩歌樸實明快,文氣暢達,在看似平淡散緩中形成 天然意境。在其作品中有「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 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生活;有「露疑無遊氛,天高肅景澈」;「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的田園風光。
  • 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橫陽還嶠上》詩新說,你同意嗎?
    ▲ 從黃浦江望三山謝靈運遊橫陽詩所描述的山水景物何所指,歷來眾說紛紜,尤其是「三山」、「兩江」等景物。當代《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1992)謂兩江乃飛雲江和鰲江:「按嶺門山在平陽縣城前,登山遠眺,可北望飛雲江,南望鰲江。」且謂「三山」指樓石山,因《平陽縣誌》稱樓石山為「三山樓」。問題是謝靈運若站在嶺門山望樓石山,因距離太遠,顯現不出峻峭之形。
  • 謝朓的山水詩精華作品
    謝朓和謝靈運合在一起,被人們稱為是「大小謝」,他們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而且都十分擅長寫山水詩。在魏晉時代,應用聲律說創作詩歌成就最大的詩人,非謝朓莫屬,他提出,詩歌,應該有詩歌的樣子,用典不至於「文章殆同於詩抄」,用韻不至於「酷裁八病」。
  • 李白的詩中對樂府古題是怎樣運用的呢?
    運用樂府古題,是李白女性詩創作的一大特色 。現實的黑暗不用明說,作者 利用歷史題材進行創作 ,而歷史上的故事大都帶有浪漫 、奇特色彩 ,便於馳騁豐 富的想像,這正投合了他的性格和創作特長。李白的組詩 《長相思》 也是樂府舊題 ,屬於樂府 《雜曲歌辭》 ,「長相思」 本漢代詩中語 。在 《古詩十九首》 中 「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 。上言長相思 , 下言久離別」 ,六朝詩人也多有名篇 ,現存歌辭多寫思婦之怨 。李白的二首詩 擬其格而別有寄寓 ,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創新 。
  • 好詩並不是全在唐朝,魏晉南北朝十大詩人名作大賞
    「言詩必成唐」,唐詩無疑是星河中最輝煌的部分,詩人、詩篇都達到頂峰,是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的奇蹟。然而,唐後的詩歌雖然沒有唐詩這麼耀眼,也同樣可圈可點,比如精緻的宋詞與宋詩,通俗流暢的元曲,而邁過唐詩的山峰往前看,同樣是一片別致的風景,那就是另一個輝煌時代——魏晉南北朝。
  • 寄情山水,自然渾成,這些山水詩讓你在詩情畫意風景中流連忘返
    山水詩,顧名思義就是描寫山水風景的詩歌。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理解,山水詩也可以稱之為旅遊日記,就是記錄到某個風景名勝之地的所見所聞所感,只不過,用詩的形式表現出來更有意境和文化底蘊。山水詩的開創人為南北朝時期的詩人、佛學家和旅行家謝靈運。
  • 李白樂府詩的繼承與創新
    樂府詩至李白,無論是題材、境界、風格、語言,都有了極大的開拓,成就了樂府文學新的巔峰。明人王世貞高度讚賞李白樂府詩:「太白古樂府,窈冥惝恍,縱橫變幻,極才人之致,然自是太白樂府。」(《藝苑卮言》卷四)略可道出李白樂府的風貌。  李白樂府詩多用古題,在題材內容上有很多一脈相承之處;而在語言、境界等方面則大有變化,因而聲色大開。文人擬作古樂府,對於樂府文學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