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觀音寺位於武漢黃陂,始建於唐朝中後期,為禪門臨濟正宗十方叢林。道風古韻跨越千年,歷經戰火連綿與世事興衰傳承至今。該寺在歷史上屢建屢毀,但屢毀屢建,一直在周邊民眾心目中佔據著無可替代的信仰地位。
經過以明賢法師為首的僧團共同努力,2014年12月10日,武漢黃陂石觀音寺正式獲批為宗教活動場所,千年古剎迎來盛世中興的開局之年。翌年,石觀音寺獲頒由國家宗教事務局監製的「宗教活動場所」辨識牌,並新晉為武漢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單位。
近年來,石觀音寺弘法護教格局日益開闊。開局當年即舉行了近現代寺史上首次新春法會,隨即圓滿修復了石觀音寺千年前第一尊北齊觀音古像。經過一系列努力,石觀音寺日漸成為武漢高校師生傳統文化實踐基地、中原腹地人文佛教的弘傳重鎮,並傾力打造輻射全國的線上弘法格局。
石觀音寺於當今盛世重啟中興之計,彰顯著國家宗教自由政策的切實貫徹,與地方政府對民眾信仰訴求的關懷,並將為漢傳佛教禪宗的傳承與興盛再續華章。
武漢黃陂石觀音寺,自千餘年前的啟建之日起,即以「觀音道場」為立寺之宗。武漢石觀音寺目前留存的最早的石質觀音菩薩,是唐代佛弟子恭刻的北齊風格站像。該尊聖像在二戰期間一系列動蕩中遭到損傷,僅有局部殘存供後人緬懷瞻仰。值此盛世石觀音寺中興之際,寺院常住發心修復這尊北齊風格的觀音菩薩塑像,還原石觀音寺第一尊觀音菩薩的真容。
諸佛菩薩的形象是人間最美的形象,是佛教在修行過程中以智慧力量表達出的最高形象,而佛教造像承載的是對於「道」的傳承作用。造像法度、塑繪修養與宗教情操的同時兼具,才是如法造像的最終保障。
現今在與佛教藝術有關的領域中,無度的放任自由傾向比較嚴重,隨意發揮超過對於宗教精神的維護和敬重。此次對於千年之前觀音古像的重塑,是石觀音寺弘法構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作坊」工程所打造的第一尊聖像,嚴格遵循造像法度,融匯藝術美學與信仰情感,是一次如法如律敬造聖像的有效實踐,也是一次有益示範。
在大乘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普門品」中,詳細記述了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威神之力。「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千處祈求千處應,無論是千餘年前的大唐朝野,還是日新月異的當今盛世,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救度,從來都與熱切祈望的眾生們心心相印。
石觀音寺的第一尊觀音菩薩聖像與寺院及周邊民眾的淵源也頗為深厚奇特。二戰期間寺院被毀以後,這尊石造像被盜。然而在一次洪水暴漲中,這尊石像沿著寺院旁邊的觀音河被衝下,恰好就衝到寺院的附近,沉到水底。洪水過後。當地民眾到河道裡挖掘,將這尊觀音菩薩像挖出並恭請上岸。可嘆當時有兩位行事激進的年輕人以「迷信」為名拿著鋤頭猛砸菩薩面部,這尊觀音菩薩像由此再受損傷。
然而,寺院及其周邊的觀音信仰氛圍一直濃厚不曾綿薄。寺院之名冠為「石觀音」,寺院之土冠為「觀音壤」,寺外之橋冠為「觀音橋」,附近河流冠為「觀音河」——石觀音寺無論在時間坐標還是地理區位上,都演繹著觀音菩薩無盡的大悲因緣。從古至今,觀世音菩薩在這裡救度眾生的各種神奇感應,一直被周邊的父老鄉親們口口相傳、代代相託。所以在啟建石觀音寺過程中,恢復這尊菩薩像一直是石觀音寺常住以及四眾弟子共同而迫切的心願。
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
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
於恆沙劫中,入微塵佛國,
得大自在力,無畏施眾生。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寧,出世獲常住。
菩薩號圓通,降生七寶林中。
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宮。
楊柳枝頭甘露灑,普滋法界薰蒙。
千層浪頭顯神通,光降道場中。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暗,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聖觀自在,古佛垂形。
一千手眼展慈心,九界拔沉淪。
神咒功深,萬善悉駢臻。
苦海無涯,誰為彼岸?
一葉紅蓮,隨流泛泛。
以此舟航,無處不遍,
萬類有求,隨感應念,
是故稱名,普門示現。
大士本無身,身隨眾生現。
如月映眾水,不分垢淨故。
昏明在清濁,非月有揀擇。
是故現大士,應以淨心觀。
觀者心既淨,眾苦悉皆空。
若知救苦心,應即是觀者。
水月之姿,空花之表。
谷響之聲,摩尼之寶。
到處相逢即現形,往來六道無昏曉。
一片身心只為人,若個阿師何處討?
身心洞徹,猶如琉璃。
表裡得淨,如月臨池。
不感而應,不求而至。
是故我師,名不思議。
無慮而應,不思而遍。
春到花開,水清月現。
手捉足奔,眼聞耳見。
遠而愈親,淡而不厭。
丈夫若下苦心腸,相逢即遂平生願。
大士無心,何有寂亂?
眾生無情,了無幹絆。
應緣而度,原非有心。
諸苦無住,如空谷音。
是故大士,其悲最廣。
如空合空,似響答響。
本無去來,亦無起滅。
大士神通,故不可說。
湛湛寒空,澄澄秋水。
大士法身,實同於此。
月不離空,空不離水。
似有兩般,實無彼此。
大士無心,眾生有想。
相從想生,如月在掌。
是故有求,隨念即應。
原無去來,自心現證。
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
福壽廣增延,滅罪消愆,火焰化紅蓮。
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眾生心水淨,菩提影現中。
觀音誓願妙難思,赴感應機不失時。
救苦尋聲磁吸鐵,現身說法月印池。
麈剎國中鹹事濟,娑婆界內更垂慈。
深恩窮劫莫能贊,冀愍群萌普護持。
遍塵剎國悉現身,尤憐娑婆世界人。
不到眾生皆成佛,莫息尋聲救苦心。
稽首觀世音,慈悲大導師,
久證無上道,安住常寂光。
為憐眾生苦,復現十界身,
應何身得度,即為現何身,
近令生善道,遠令證菩提,
菩薩慈悲力,諸佛莫能說。
觀音菩薩紫金身,眉間毫相七寶色。
流出光明滿十方,光中化佛無數億。
菩薩號為觀世音,神通無礙難可量。
搖山竭海震大地,悲愍眾生同一體。
所有一切諸功德,於菩薩中最第一。
無邊善巧大方便,示現清淨妙色身。
遠離有無諸分別,利益無量如虛空。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是故應頂禮。
聞性空時妙無比,思修頓入三摩地。
無緣慈力赴群機,明月影臨千澗水。
佛子何因緣,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世行,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
↓更多內容請點擊底部「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