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丙申年正月初五,民間恭迎財神爺,青海北海禪院與武漢石觀音寺住持明賢法師攜兩大道場僧俗四眾,祝福大眾廣行善業、廣作布施,新年大發正法財!(圖片來源:北海禪院媒體組)
正月初五,北海禪院與石觀音寺微信公眾平臺發文《供養是求財第一法:為什麼要廣修供養?》,向大眾正解「財富的正因」,乃是布施與供養。
北海禪院新春佳節瑞雪普降,一展豐年氣象(圖片來源:北海禪院媒體組)
龍樹講堂廊簷之下俯覽銀裝道場,遠眺祁連山脈。(圖片來源:北海禪院媒體組)
每年佳節祭財神,寄託了漢藏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北海禪院與石觀音寺作為山林佛教與都市佛教的典範道場,歷來重視以尊順民間習俗的方式,引導大眾向善行善,積累福德資料,趣入究竟大道。
石觀音寺所在的江漢平原,佳節期間暖陽高照,一派吉祥。(圖片來源:武漢石觀音寺媒體組)
春節期間,四方善信共聚石觀音寺,在常住法師的引領下參禮祈福,祝禱來年。(圖片來源:武漢石觀音寺媒體組)
盛世中興石觀音,六指標月在天心;金剛座前添福慧,辭舊迎新妙轉輪!(明賢法師作)
重溫傳統,祈福中國——從中華文明傳統信仰的本源中汲取智慧、凝聚共識、煥發力量!(圖片來源:武漢石觀音寺媒體組)
正月初七為人節,源於古神話:女媧開天闢地,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幾經演變,成為漢族吃七樣羮習俗。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陰曆正月初七也被成為「人日」,即「人的生日」。人日還有其他的叫法,比如「人勝節」或「七元」、「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大年初七習俗多,有戴人勝、攤煎餅、吃七寶羹、吃餃子等習俗。你想知道所有的大年初七習俗?不妨來了解一下。
根據氣象判斷吉兇,以卜人類的繁衍。正月初七如果天氣晴朗,則謂吉祥,主一年出入順利,人口平安,生丁繁衍;若陰晦則兆災患。據《北齊書·魏收傳》記載,南北朝時期,正月初七要把人像貼在帳子上,據說可保家人平安。
初七是人的生日,人之後生,是人為尊。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這一天,當年滿16歲以上的青年均可自由上街玩耍,在北京街頭出現「雞不啼,狗不咬,十八歲的大姑娘滿街跑」的亮麗景觀。
人日這天,臨清、濟南等地忌諱婦女做針線。單縣早晨吃餃子,現包現吃,叫做「捏老鼠嘴」,晚上不能點燈,據說是讓老鼠娶媳婦,不要危害百姓。淄川在這天吃小豆腐,象徵吃老鼠腦。
在北方還流行一種活動:讓小孩頭頂八卦,測試能堅持多久,以訓練其耐心,期盼吉祥。這也是一種祈求人丁興旺的吉祥物。
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叫彩勝,華勝,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髮上。人日節時,漢族女子用彩紙、絲帛、軟金銀等材料製成小人的形狀,戴於頭上。也貼於屏風等處。是日,人們製作各種花勝(類人勝,樣式為花朵)相互饋贈。
民間此日要吃春餅卷「盒子菜」,並在庭院攤煎餅,「燻天」。
人日這天另外一項比較普遍的習俗就是登高。人日登高與重陽登高的消極避禍的觀念不同,人日登高更具有積極祝頌祈福的內容。
人日還叫「人齊日」,民間有上土地廟送燈的習俗,人們將一盞油燈放在土地神像前,家裡有幾口人就點上幾個燈捻兒,此時無子的人家要去偷燈,認為這樣可以求到兒子。
此外,一些地方在這天還有吃麵條的習俗,寓意著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此外,正月十七和正月二十七也被視為「人日子」。正月初七,十七,二十七,此三天分別為小孩兒,大人和老人的「日子」,誰要過「日子」就要吃麵條。
有的地方,人日時,男女老少都要用鎊稱稱量體重,人的生日嘛,自然要關心一下人的身體情況。
舊時「人七日」還有許多祀神活動,這只是表明人們當時祈求風調雨順,生活平安的形式。如臨沂,在這一天裡以推磨推碾的形式送天神、地神;單縣這天送火神的活動十分隆重,一般是全村人集於空場上,並搭上火神棚,棚中有手持火鵓鴿的紅臉火神像。
大年初七是「人日」,人人過生日,要以七種蔬菜,煮成七菜羹,也就是將七種蔬菜,煮成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都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各地物產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別。廣東潮汕用芥菜、芥蘭、韭菜、春菜、芹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芫茜等;臺灣、福建用菠菜、芹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兆聰明,芥菜令人長壽,如此種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