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新竹米粉與泉州郭氏緣深
成就新竹米粉製造業的「南勢郭家」極可能是泉州郡東郭氏家族分支
杏宅郭氏家廟始建於明朝中葉
杏宅郭氏家廟進深三落
核心提示
新竹米粉是臺灣著名的傳統美食,「南勢郭家」成就了新竹米粉製造業。文獻資料顯示,「南勢郭家」是從泉州惠安黃塘鎮後郭自然村陸續遷徙至新竹的,遷徙時間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至清鹹豐八年(1858年)間。泉臺兩地學者發現,黃塘後郭的郭氏一族是從泉州東街郭氏派衍分支而來,而「南勢郭家」祖上的「以米榨條」米粉生產技術,極可能源於泉州東街郭氏。
□本報記者 吳拏雲/文 通訊員 蘇歆悅/圖
家廟內雕梁畫棟,十分氣派。
舉族渡臺 生產美食
臺灣美食很多,傳統小吃更是不可勝數。米粉,作為臺灣極為傳統的一種美食,孕育了臺灣諸多傳統飲食品牌如新竹米粉、南投埔裡米粉、彰化芬園米粉等。而這當中,新竹米粉無疑是最具知名度的一個,它與新竹貢丸齊名,至今仍是臺灣新竹市的名產。
據臺灣新竹市1998年出版的《新竹米粉產業史》所載,新竹米粉最早是由新竹「南勢郭家」生產製造的,「……當時竹塹(新竹的舊稱)仍生產稻米,大南勢莊近客雅溪取水方便,再加上曲溪凸岸地形,提供平坦寬闊的河階,河埔地受熱易幹,且溪邊風力強勁,適合暴曬,這些自然條件下,郭氏家族應用先祖傳下的『以米榨條』技術,成就新竹米粉製造業……」而據《新竹市志》記載,「南勢郭家」渡臺時間約為清鹹豐八年(1858年)5月。當時郭家一行六七十口,搭船隻橫渡海峽,在舊稱「五汊港」的梧公式登陸,一路向北,最終在竹塹落戶。定居之處,位於今天新竹市延平路和客雅溪之間的岸邊,時稱「大南勢莊」,所以郭氏這一族群就被稱為「南勢郭家」。
不過,在渡臺時間上,「南勢郭家」長房族譜的記載與《新竹市志》及其他郭氏支房族譜的記錄略有不同,它提出郭氏最早於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就已渡臺。可見,郭氏在1858年舉族渡臺前,已有族人至臺謀生。
另據史料載,「南勢郭家」的長房郭好派下的郭泉、郭樹兄弟,以及七房郭梯派下郭虎水、郭金鳳等人,均為新竹南勢米粉製造業的先驅。據稱,曬米粉的最佳條件是「三分日曬、七分風乾」,由於新竹風勢強勁且時間長,所以這裡產出的米粉特別好吃,名氣也就越來越大。實際上,「南勢郭家」不僅生產米粉,還開展「多角經營」,他們種植甘蔗、經營傳統製糖場、經營「船頭行」、買賣牲口等,並相繼創下「郭怡記」「郭瑞記」「郭貞記」等多個商號,在新竹成為頗具影響力的家族。
為了探明「南勢郭家」的族源,臺灣新竹政治大學教授陳百齡2009年曾到泉州各地進行田野調查,根據臺灣《郭氏家譜》《郭家生庚簿》《新竹市志》等文獻的記載,他最終發現「南勢郭家」的原鄉在惠安黃塘鎮後店村的後郭自然村,但是那裡已經沒有郭氏族人。據後郭村的老人介紹,郭氏家族分兩次渡臺之後,再未返回,村裡因此已無郭姓村民,也就無從對接臺灣郭氏族脈。如果不能找到更多更明確的氏族源流證據,「南勢郭家」的族源問題不免將成為閩臺姓氏研究的一樁「懸案」。
杏宅郭氏族人與記者一道查閱族譜
古老家廟 顯赫家世
距離黃塘後郭自然村大約13公裡遠的泉州洛江區萬安街道杏宅社區內,有一座赫赫有名的杏宅郭氏家廟,在杏宅社區中也居住著不少的郭氏族人。記者日前獲悉,由於杏宅郭氏保留著古代傳下來的昭穆,竟意外地被發現和新竹「南勢郭家」有著不解之緣。為弄清兩者之間的關係,記者趕往杏宅,探訪郭氏家廟。
杏宅郭氏家廟始建於明朝中葉(1460年—1552年),系泉州「郡東郭氏」開基祖孟良公第五世孫(二房郭洤、四房郭源)於明成化年間自泉州東街挈眷徙居杏宅後所建,後世多歷修葺,如今保留的是清代的建築風格。2010年,該家廟被泉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杏宅郭氏家廟是一座三進帶左右護厝的祠堂。走近細瞧,祠堂的大門口有做「孤塌」處理,自墀頭處門位凹入,形成立體視覺。大門兩側各開一邊門,左側邊門上貼著「百世祖德」,右側則為「千秋宗光」字樣。家廟大門之上懸有禇紅匾額「郭氏家廟」,令人稍感意外的是,家廟大門不裝門神,取而代之的是兩幅箴言——「功崇恆志」、「業廣惟勤」,家族濃鬱的文化氣息瞬時溢出。門柱對聯「汾陽衍派家聲遠,柱史傳芳世澤長」,彰顯著郭氏源流。
家廟前落、中落皆為敞開式,兩邊櫸頭闢作廊,因此顯得格外的通風透光,行走其間給人一種十分清爽的感覺。頂落面闊五間,硬山頂,三川脊上裝飾四個陶釉鴟吻,其明間與次間均闢作大殿,較為寬敞。站在大殿中,舉頭所見皆是匾額。梁架間,既有「進士」「文魁」「選元」等敘述科考勝績的匾額,亦有「名崇月旦」「潛德幽功」「天旌節孝」「望重鄉閭」等宣揚祖宗德望修為的匾額。家廟大殿屏聯「一朝三鐵面,五世六豸官」,則凸顯了郭氏在明代成為「名宦世家」的顯赫歷史。
杏宅社區老人協會會長郭宗漢稱,杏宅郭氏源自泉州「郡東郭氏」。「郡東郭氏」的開基祖為孟良公,他是浙江富陽人,元末隨從祖伯臺公入閩,「因樂泉之山水,遂居晉江,築書舍於城東雲谷山,自號雲谷主人」(乾隆版《泉州府志》)。孟良公後來定居泉州東街,於是這郭氏一族被稱為「郡東郭氏」。
據泉州海交館副館長郭育生介紹,幾百年來,「郡東郭氏」英才輩出,光在明朝就出了三位御史——六世祖郭楠,明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終南寧知府;十世祖郭必昌,明天啟六年(1626年)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巡按浙江,終江西參政;十世祖郭承汾,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中舉,第二年中進士,任浙江道御史,巡按貴州,1649年11月張獻忠餘部孫可望攻入貴州時被擄,不降絕食而死。故有「一朝三鐵面」之說。此外,歷代以來族人中還出了許多在文學、技藝、醫學等領域頗有造詣的名人,其中清乾隆年間進士郭賡武(字伯揚)更是曾直接參與修纂《泉州府志》,得以名垂青史。
離杏宅郭氏家廟不遠的朱內山(也稱朱山)至今仍保留著眾多郭氏先祖的墳塋,如杏宅開基祖(郡東五世祖)四房源公、郡東六世祖洺江公等的墓。
杏宅郭氏保留有古代的族譜殘本
兩地昭穆 驚人吻合
郡東郭氏、杏宅郭氏都一直沿襲著家族的昭穆(字序)。據郭育生介紹,自孟良公以下的字輩為「居資允本 世仲志以 懋爾彥伯」,十三世祖郭賡武再續「克紹貽謀 景福介思 延及子孫 永年保之」16字,合在一塊共有28字。
巧的是,陳百齡到泉州做田野調查時,正好來向郭育生求助,同時帶來了臺灣「南勢郭家」各房生庚簿所記的昭穆次序。郭育生在研究後發現,「南勢郭家」的昭穆從二世至八世記為「居伊尹本 尚世文」;九世至十二世缺失;十三世至二十四世為「柏 克紹貽謀 景福介士 延及子」。除了一些由於閩南語發音導致的偏差,如「允」和「尹」、「思」和「士」,以及「尚」和「世」一個是「諱號」一個是「字序」被混為兩代,其他基本和泉州郡東郭氏的昭穆都是一致的。「特別是郭賡武所續的後16字昭穆,非郡東郭氏是不可能使用的,但『南勢郭家』幾乎都在用。」郭育生說道,由此可推斷,「南勢郭家」極可能是郡東郭氏的分支。
大殿梁架間匾額眾多
關係輪廓 已然浮現
去年10月,郭育生在泉州文物保護中心發現了一本編修於明萬曆元年的郡東郭氏的族譜——《東郭族譜》。在仔細查閱這本族譜時,他發現,郡東郭氏六世祖的記載中有一欄寫著「相,字世穩,號誼齋,洤公長子娶丘氏生三子……與丘氏合葬惠安縣十七都……」即六世祖郭相被安葬在惠安縣十七都,而古代惠安縣十七都恰好就在後郭自然村一帶。「相」與「尚」在閩南語的發音上又是相通的,所以臺灣「南勢郭家」有可能將六世祖的名諱「相」誤讀成「尚」,並誤認作六世祖的字序。而郭相十分可能就是後郭郭氏的開基祖,「但也不能排除郭相後裔為了看墓搬遷至後郭,從而開闢後郭郭氏的可能性」,郭育生說道。
不僅如此,郭育生還發現,南安洪梅尾橋郭氏至今仍有製作米粉的傳統,而洪梅尾橋郭氏也是郡東郭氏的衍派分支。郡東郭氏家族「以米榨條」的米粉生產技術古已有之,如果「南勢郭家」是其衍派的話,那該技術從泉州傳入臺灣新竹也就不奇怪了。
陳百齡在其文章《新竹南勢郭家探源》中表示,經過地點比對和昭穆比對,已證實「南勢郭家」確實來自惠安黃塘後郭村,並與泉州郡東郭氏有著血緣關係,但遺憾的是,尚不確定後郭郭氏的一世祖是如何遷徙、經什麼路線遷徙至後郭村的。這個謎恐怕要等更多的家族資料被挖掘出來,才有可能解開。
今年7月16日,來自廣東鬱南連灘、羅定和廣西平南、桂平的郭氏族人通過族譜和昭穆的對接,並在郭育生的熱心搭橋引線下,已到杏宅郭氏家廟完成尋根謁祖之旅。郭育生表示,臺灣「南勢郭家」與泉州郡東郭氏的關係輪廓已然浮現,若能促成「南勢郭家」回泉認祖歸宗,又將是兩岸姓氏交流的一樁美事。而新竹米粉這個臺灣著名品牌,也可能因此有了「泉州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