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截至2019年7月,全球世界遺產有1121處,分布於167個國家。海洋世界遺產僅有50處,且有2處已處於瀕危狀態,世界遺產大國義大利和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均為55處。
公海位於國家管轄範圍之外,難以適用相關國際公約,其保護和管理面臨巨大挑戰。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共同編撰完成報告——《公海上的世界遺產:一個應運而生的概念》,呼籲聯合國成員國調整1975年正式生效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公約》),尤其是擴展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相關提名程序,從而將該公約的適用範圍延伸到公海這一特殊區域,並鼓勵成員國提出創造性的思路和倡議,以加強對「人類共同的遺產區域」的探索和保護。此外,該報告提出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分別為失落之城熱液區、哥斯大黎加熱穹窿、大白鯊咖啡廳、馬尾藻海和亞特蘭蒂斯淺灘。由於涉及海洋漁業資源等利益,與已有的海洋世界遺產相比,潛在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難度更大。
1.潛在公海世界遺產
根據已有資料,公海的生物多樣性很高,是發現新物種的重要區域;公海的生物土著種佔比很高,且一些類別中的獨有種超過66%;公海的生物具有特殊的環境適應機制,可在黑暗、高(低)溫、有毒和缺氧等海底極端環境下生存;公海擁有海底山、冷水珊瑚礁、海綿礁、熱液口和冷滲口等特有的生態系統。因此,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對人類認知地球演化、保護海洋生物群落和保存海洋棲息地具有重要價值,引起全球廣泛關注。
圖1 截至2019年8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49處海洋遺址以及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的位置分布圖(世界遺產數據引自IUCN,2019,地形數據引自https://topex.ucsd.edu/WWW_html/mar_topo.html)
1.1 失落之城熱液區
失落之城熱液區(TheLost City Hydrothermal Field)位於北大西洋百慕達群島與加那利群島之間的800 m深的海底。2000年美國科學家利用「阿爾文」號(Alvin)深潛器和遙控操作的成像工具ArgoⅡ,在30°N的大西洋中脊與大西洋斷裂帶東側交匯處首次發現該熱液區(圖2)。
圖2a 失落之城熱液區的位置
圖2b 失落之城熱液區海底地形圖(海底數據來源:https://topex.ucsd.edu/WWW_html/mar_topo.html)
在全球已知熱液區中,失落之城熱液區具有突出價值:①熱液活動較活躍,不斷噴湧的高溫礦物質液體所形成的碳酸鹽巖沉澱物最高達60 m、地質壽命最長達12萬年,在全球獨一無二,成為海底奇觀;②已發現許多獨有的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其對海底極端環境的生化和適應能力仍有待探索;③該熱液區的特殊環境已被確定為類似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當代地質環境以及可能支持其他行星存在海洋生命的可類比環境。
圖3A 失落之城熱液噴出形成的碳酸鹽巖石柱;3B 石柱上生長特有珊瑚
1.2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TheCosta Rica Thermal Dome)位於太平洋東部熱帶區,是多種海洋生物的聚集區。穹窿的面積和位置呈周期性變化,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呈縮小趨勢,6月至11月呈擴大趨勢,寬度為300~1000km。這種特殊的海洋現象是風和洋流相互作用的結果,即風和洋流使近地表形成上升流系統的水體發生垂向運移,其中冬季和春季水體下沉,而夏季和秋季水體上升。
圖4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年移動變化範圍圖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是眾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當水體上升時,水體中的營養物質與陽光結合生成大量藻類,從而使浮遊動物激增,繼而吸引大量深海魚類、海洋哺乳動物以及鯊魚、金槍魚、海豚和鯨等大型海洋捕獵者前來覓食。同時,哥斯大黎加熱穹窿為瀕臨滅絕的藍鯨提供理想棲息地,在此可發現藍鯨的所有生命階段,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價值。此外,哥斯大黎加熱穹窿是瀕危的稜皮龜遷徙的必經之地。
2009年哥斯大黎加熱穹窿被提名為「生態意義重大的區域」,但其面臨各種外界的威脅和壓力,在航運、捕撈、汙染和氣候變化等方面尤為顯著,且尚未實施相應的保護和管理制度。
圖5a 生存在哥斯大黎加熱穹窿內的藍鯨(引自MarViva,2019);5b 沙灘上剛孵化出的稜皮龜幼崽(引自MarViva,2019)
1.3 大白鯊咖啡廳
200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究表明,每年1-6月大量大白鯊在墨西哥和夏威夷之間的深海區域尋覓異性,該區域被命名為「大白鯊咖啡廳」(The White Shark Cafe)。大白鯊咖啡廳的產生是亞熱帶環流及其周邊洋流作用的結果:根據電子標記,東北太平洋近成年和成年的大白鯊季節性地在亞熱帶環流較溫暖的近海海域(大白鯊咖啡廳) 棲息,並返回加利福尼亞洋流沿岸覓食(圖6)。
圖6 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的大白鯊活動區
大白鯊咖啡廳是目前唯一被人類發現的大白鯊遷徙的聚集區,該海域也是條紋狀鯊魚、藍鯊、鮭魚和金槍魚等遷徙的必經之地,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價值。目前海洋捕撈尤其是國際延繩釣船隊的捕撈活動覆蓋包括大白鯊咖啡廳在內的公海海域,對區內海洋生物構成主要威脅。
1.4 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TheSargasso Sea)又稱薩加索海,是地球上唯一沒有海岸的海,位於北大西洋亞熱帶環流中(圖7)。
圖7a 馬尾藻海的地理位置及周邊洋流的分布(據網站sargasso-sea.purzuit.com/修改);7b,c 正在食用馬尾藻的海洋生物(引自百慕達動物協會)
馬尾藻海被眾多強大的洋流包圍,但其內部洋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靜止不動的。此外,與北大西洋的嚴寒氣候不同,馬尾藻海出奇地溫暖,其內部海水的溫度比外部海水高許多,因此成為標誌性的「海洋生態樂園」。海上漂浮的馬尾藻是全球獨有的全浮遊藻類,包含多種生物群落,其中本地特有物種有10種,且是歐洲和美國鰻魚的唯一繁殖地。
馬尾藻海的位置偏遠,但仍面臨海洋捕撈、塑料丟棄和船舶排放等人類活動的威脅。
1.5 亞特蘭蒂斯淺灘
亞特蘭蒂斯淺灘(AtlantisBank)是沉沒的構造化石島,位於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具有獨特的古生物學記錄,並完整保存古代島嶼的特徵,為人類認知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的地質過程和開展地球科學研究提供最佳場所。2015年年底,由多國合作的「決心」號曾在此鑽探並打穿地幔邊界。
亞特蘭蒂斯淺灘有2個化石海灘、1個瀉湖和1個水下岬角,約67%的堤岸被波紋覆蓋,且與暴露在海面上的沙灘的波紋紋理相同。亞特蘭蒂斯淺灘具有特殊的深海動物生存和隱藏環境,因此恢復緩慢的物種佔比很高,一些未知物種也被發現,具有極大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價值。
圖8a 亞特蘭提斯淺灘地理位置圖(海底數據來源:https://topex.ucsd.edu/WWW_html/mar_topo.html);8b 山頂邊緣露出的巖石為大型柱狀蟲群的聚集地
綜上所述,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均為重要的生物自然棲息地,具有極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其中,失落之城熱液區符合世界自然遺產OUV評估的全部標準,具有顯著的地球生物學特徵,不同於地球上已知的任何其他生態系統。該地是地球演化史中最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記載了從古至海底地貌及生態與生物的演變過程,最有望成為全球首處公海世界遺產。
2.保護和管理的問題和原因
公海世界遺產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以及記錄海底地貌、地質和生物演變過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目前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均面臨過度捕撈、生態環境破壞和生物生存受到威脅等問題,缺乏統一的保護和管理,主要有5個原因。
(1)儘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力號召加強對公海的保護和管理,但公海世界遺產仍為新概念,其名稱和定義等未被明確。
(2)全球具有公海保護和管理權限的國際組織至少有19個,包括區域性漁業組織12個、區域性海洋組織4個和全球性組織3個,但其保護和管理範圍存在交叉,且缺乏溝通或協調機制。
(3)公海世界遺產屬於世界遺產的特殊組成和類型,其保護和管理應建立更加完善和規範的法律體系。然而目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適用於提名、保護和管理公海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公約》尚有漏洞和不足。
(4)公海世界遺產通常具有較高的資源價值,然而礦產和漁業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其保護和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5)由於技術條件和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全球各國對公海保護和管理的分歧較大,不利於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3.結語
隨著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人類活動越來越多地擴展到公海,並獲得極大的利益。與此同時,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日益被全球關注和重視。公海世界遺產是全球海洋保護和管理的新領域和新方向,目前其概念尚在提出和宣傳階段,然而面對海洋資源枯竭、海洋汙染加重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對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迫在眉睫。相關國際組織應發揮積極作用,建立和完善法律體系,強化區域性框架協議。同時,各國應具備發展眼光,積極參與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可持續開發利用公海資源。
據(雷雨婷,李江海,宋珏琛.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及其保護和管理[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9,36(10):23-26.)修改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