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世界遺產保護和管理:公海世界遺產

2021-02-15 世界地球之旅

世界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和自然景觀。截至2019年7月,全球世界遺產有1121處,分布於167個國家。海洋世界遺產僅有50處,且有2處已處於瀕危狀態,世界遺產大國義大利和中國的世界遺產數量均為55處。

公海位於國家管轄範圍之外,難以適用相關國際公約,其保護和管理面臨巨大挑戰。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共同編撰完成報告——《公海上的世界遺產:一個應運而生的概念》,呼籲聯合國成員國調整1975年正式生效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公約》),尤其是擴展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相關提名程序,從而將該公約的適用範圍延伸到公海這一特殊區域,並鼓勵成員國提出創造性的思路和倡議,以加強對「人類共同的遺產區域」的探索和保護。此外,該報告提出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分別為失落之城熱液區、哥斯大黎加熱穹窿、大白鯊咖啡廳、馬尾藻海和亞特蘭蒂斯淺灘。由於涉及海洋漁業資源等利益,與已有的海洋世界遺產相比,潛在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難度更大。

1.潛在公海世界遺產

根據已有資料,公海的生物多樣性很高,是發現新物種的重要區域;公海的生物土著種佔比很高,且一些類別中的獨有種超過66%;公海的生物具有特殊的環境適應機制,可在黑暗、高(低)溫、有毒和缺氧等海底極端環境下生存;公海擁有海底山、冷水珊瑚礁、海綿礁、熱液口和冷滲口等特有的生態系統。因此,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對人類認知地球演化、保護海洋生物群落和保存海洋棲息地具有重要價值,引起全球廣泛關注。

圖1 截至2019年8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49處海洋遺址以及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的位置分布圖(世界遺產數據引自IUCN,2019,地形數據引自https://topex.ucsd.edu/WWW_html/mar_topo.html)

1.1 失落之城熱液區

失落之城熱液區(TheLost City Hydrothermal Field)位於北大西洋百慕達群島與加那利群島之間的800 m深的海底。2000年美國科學家利用「阿爾文」號(Alvin)深潛器和遙控操作的成像工具ArgoⅡ,在30°N的大西洋中脊與大西洋斷裂帶東側交匯處首次發現該熱液區(圖2)。

圖2a 失落之城熱液區的位置

圖2b 失落之城熱液區海底地形圖(海底數據來源:https://topex.ucsd.edu/WWW_html/mar_topo.html)

在全球已知熱液區中,失落之城熱液區具有突出價值:①熱液活動較活躍,不斷噴湧的高溫礦物質液體所形成的碳酸鹽巖沉澱物最高達60 m、地質壽命最長達12萬年,在全球獨一無二,成為海底奇觀;②已發現許多獨有的微生物和無脊椎動物,其對海底極端環境的生化和適應能力仍有待探索;③該熱液區的特殊環境已被確定為類似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當代地質環境以及可能支持其他行星存在海洋生命的可類比環境。

圖3A 失落之城熱液噴出形成的碳酸鹽巖石柱;3B 石柱上生長特有珊瑚

1.2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TheCosta Rica Thermal Dome)位於太平洋東部熱帶區,是多種海洋生物的聚集區。穹窿的面積和位置呈周期性變化,每年12月至次年5月呈縮小趨勢,6月至11月呈擴大趨勢,寬度為300~1000km。這種特殊的海洋現象是風和洋流相互作用的結果,即風和洋流使近地表形成上升流系統的水體發生垂向運移,其中冬季和春季水體下沉,而夏季和秋季水體上升。

圖4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年移動變化範圍圖

哥斯大黎加熱穹窿是眾多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當水體上升時,水體中的營養物質與陽光結合生成大量藻類,從而使浮遊動物激增,繼而吸引大量深海魚類、海洋哺乳動物以及鯊魚、金槍魚、海豚和鯨等大型海洋捕獵者前來覓食。同時,哥斯大黎加熱穹窿為瀕臨滅絕的藍鯨提供理想棲息地,在此可發現藍鯨的所有生命階段,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價值。此外,哥斯大黎加熱穹窿是瀕危的稜皮龜遷徙的必經之地。

2009年哥斯大黎加熱穹窿被提名為「生態意義重大的區域」,但其面臨各種外界的威脅和壓力,在航運、捕撈、汙染和氣候變化等方面尤為顯著,且尚未實施相應的保護和管理制度。

圖5a 生存在哥斯大黎加熱穹窿內的藍鯨(引自MarViva,2019);5b 沙灘上剛孵化出的稜皮龜幼崽(引自MarViva,2019)

1.3 大白鯊咖啡廳

2009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科研團隊的研究表明,每年1-6月大量大白鯊在墨西哥和夏威夷之間的深海區域尋覓異性,該區域被命名為「大白鯊咖啡廳」(The White Shark Cafe)。大白鯊咖啡廳的產生是亞熱帶環流及其周邊洋流作用的結果:根據電子標記,東北太平洋近成年和成年的大白鯊季節性地在亞熱帶環流較溫暖的近海海域(大白鯊咖啡廳) 棲息,並返回加利福尼亞洋流沿岸覓食(圖6)。

圖6 加利福尼亞中部海岸的大白鯊活動區

大白鯊咖啡廳是目前唯一被人類發現的大白鯊遷徙的聚集區,該海域也是條紋狀鯊魚、藍鯊、鮭魚和金槍魚等遷徙的必經之地,具有重要的生物學價值。目前海洋捕撈尤其是國際延繩釣船隊的捕撈活動覆蓋包括大白鯊咖啡廳在內的公海海域,對區內海洋生物構成主要威脅。

1.4 馬尾藻海

馬尾藻海(TheSargasso Sea)又稱薩加索海,是地球上唯一沒有海岸的海,位於北大西洋亞熱帶環流中(圖7)。

圖7a 馬尾藻海的地理位置及周邊洋流的分布(據網站sargasso-sea.purzuit.com/修改);7b,c 正在食用馬尾藻的海洋生物(引自百慕達動物協會)

馬尾藻海被眾多強大的洋流包圍,但其內部洋流在很大程度上是靜止不動的。此外,與北大西洋的嚴寒氣候不同,馬尾藻海出奇地溫暖,其內部海水的溫度比外部海水高許多,因此成為標誌性的「海洋生態樂園」。海上漂浮的馬尾藻是全球獨有的全浮遊藻類,包含多種生物群落,其中本地特有物種有10種,且是歐洲和美國鰻魚的唯一繁殖地。

馬尾藻海的位置偏遠,但仍面臨海洋捕撈、塑料丟棄和船舶排放等人類活動的威脅。

1.5 亞特蘭蒂斯淺灘

亞特蘭蒂斯淺灘(AtlantisBank)是沉沒的構造化石島,位於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具有獨特的古生物學記錄,並完整保存古代島嶼的特徵,為人類認知超慢速擴張洋中脊的地質過程和開展地球科學研究提供最佳場所。2015年年底,由多國合作的「決心」號曾在此鑽探並打穿地幔邊界。

亞特蘭蒂斯淺灘有2個化石海灘、1個瀉湖和1個水下岬角,約67%的堤岸被波紋覆蓋,且與暴露在海面上的沙灘的波紋紋理相同。亞特蘭蒂斯淺灘具有特殊的深海動物生存和隱藏環境,因此恢復緩慢的物種佔比很高,一些未知物種也被發現,具有極大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價值。

圖8a 亞特蘭提斯淺灘地理位置圖(海底數據來源:https://topex.ucsd.edu/WWW_html/mar_topo.html);8b 山頂邊緣露出的巖石為大型柱狀蟲群的聚集地

綜上所述,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均為重要的生物自然棲息地,具有極高的研究和保護價值。其中,失落之城熱液區符合世界自然遺產OUV評估的全部標準,具有顯著的地球生物學特徵,不同於地球上已知的任何其他生態系統。該地是地球演化史中最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記載了從古至海底地貌及生態與生物的演變過程,最有望成為全球首處公海世界遺產。


2.保護和管理的問題和原因

公海世界遺產在維持海洋生態系統平衡以及記錄海底地貌、地質和生物演變過程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而目前5處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均面臨過度捕撈、生態環境破壞和生物生存受到威脅等問題,缺乏統一的保護和管理,主要有5個原因。

(1)儘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大力號召加強對公海的保護和管理,但公海世界遺產仍為新概念,其名稱和定義等未被明確。

(2)全球具有公海保護和管理權限的國際組織至少有19個,包括區域性漁業組織12個、區域性海洋組織4個和全球性組織3個,但其保護和管理範圍存在交叉,且缺乏溝通或協調機制。

(3)公海世界遺產屬於世界遺產的特殊組成和類型,其保護和管理應建立更加完善和規範的法律體系。然而目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不適用於提名、保護和管理公海世界遺產,《世界遺產公約》尚有漏洞和不足。

(4)公海世界遺產通常具有較高的資源價值,然而礦產和漁業等資源的開發利用對其保護和管理提出新的挑戰。

(5)由於技術條件和既得利益等因素的影響,全球各國對公海保護和管理的分歧較大,不利於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

3.結語

隨著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人類活動越來越多地擴展到公海,並獲得極大的利益。與此同時,海洋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日益被全球關注和重視。公海世界遺產是全球海洋保護和管理的新領域和新方向,目前其概念尚在提出和宣傳階段,然而面對海洋資源枯竭、海洋汙染加重和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對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迫在眉睫。相關國際組織應發揮積極作用,建立和完善法律體系,強化區域性框架協議。同時,各國應具備發展眼光,積極參與公海世界遺產的保護和管理,可持續開發利用公海資源。

 

據(雷雨婷,李江海,宋珏琛.潛在公海世界遺產及其保護和管理[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9,36(10):23-26.)修改補充

相關焦點

  • 世界遺產,保護沒有終點
    「丹霞地貌主要由厚層紅色砂巖和礫巖在侵蝕作用下形成。赤水這塊『金字』招牌不僅是赤水人民的,也是世界人民的,我們首要的責任就是保護好它。」赤水市市長譚海說。  目前國際上對於自然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還沒有統一標準,但赤水人對於遺產地的保護,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精細」。
  • 住建部: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9月1日訊 住建部網站消息,近日,住建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提出要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合理利用風景名勝和世界遺產資源,探索符合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功能定位和資源環境承載力的利用方式,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 把脈中國自然保護與世界遺產管理
    國家公園成立與保護地優化整合過程中,如何處理與世界遺產的關係,將備受關注。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世界遺產申報成功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必須具備保護屬性,以使世界遺產得到有效保護。
  • 2017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狀況持續良好
    據了解,中國世界文化遺產2017年度總報告主要從申遺承諾履行情況、機構與能力建設、遺產本體保護、遺產影響因素、保護項目及相關研究、輿情監測等方面分析、研究我國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的總體狀況和發展趨勢,並提出下階段工作的展望和策略。
  • 麗江世界遺產日:增強保護文化遺產共識
    4日,2020年第十六個「麗江世界遺產日」系列活動在麗江古城舉行,活動結合「國家憲法日」「全國法制宣傳日」宣傳主題,通過電子屏展示、發放宣傳資料及直播等方式,充分宣傳展示麗江古城的遺產保護工作成果,弘揚社會主義法制精神,增強保護文化遺產的共識和理念。
  • 遺產保護管理邁向智治 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布
    遺產保護管理邁向智治 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發布   2018年8月,對標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國際要求,歷時5年研發的良渚古城遺址監測預警平臺建成上線。以該平臺為基礎,2019年啟動的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建設對良渚古城遺址現有數據資源、系統資源進行了深度整合。  目前,良渚古城遺址「遺產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完成升級。面向管理層的數字管理系統及面向用戶層的應用小程序投入使用,意味著「遺產大腦」架構搭建完成、功能實現應用。
  • 論國際環境法對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保護
    由於其特殊性,人們認為有必要制定一個保護阿爾卑斯山脈的國際法律框架。在1991年11月在薩爾茲堡歐洲幾個國家籤署了《阿爾卑斯山保護公約》,於1995年3月生效。這一公約涉及的範圍很大,就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規定主要有:環境管理應保全甚至發揚當地居民的文化和社會身份,風景應受到保護或恢復,等等。
  • 韓揚:世界城市建設和名城建築遺產保護
    「建築應當成為歷史,並且作為歷史加以保護」;「人類的遺忘有兩個強大的徵服者——詩歌和建築,後者在某種程度上包含前者,在現實中更強大」;「保存歷史的延續性非常重要,建築可以聯繫過去、現在和未來」;「城市是人們記憶的存儲地,……這些記憶體現在建築物上,而這些建築物就此具備的含意便可能與其建築師原本的意圖大為不同了」。
  • 新書推薦|遺產的未來:不確定性背景下的遺產保護與轉化
    儘管我們很少對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以後的未來加以展望和想像,但氣候、人口、科技、社會結構、健康、甚至生物領域的變化和預測的確需要以很長的時間跨度去探索和思考。在遺產管理中,未來的不確定性是一個難以迴避的問題。
  • 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1965年,美國白宮提出「世界遺產信託基金」建議案,倡議通過國際合作保護「世界傑出的自然風景區和歷史遺址」。1969年,環境保護組織「地球之友」在美國成立。1970年,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環境委員會成立。1972年,美國同時頒布了《人類環境宣言》和《人類環境行動計劃》,其中後者建議制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 「黃山模式」:為世界遺產保護樹標杆!
    )、第7條(自然美景和美學價值)和第10條(獨有的生物多樣性)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黃山遺產保護的做法和成效 一直以來,黃山高度重視遺產資源的保護,積極履行《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和《
  • 從龐貝古城看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利用
    前不久,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和幾位朋友來到了義大利的龐貝古城。對龐貝,自然早有所聞。龐貝始建於公元前6世紀,是義大利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羅馬城市遺址。親眼所見的古城,更生動更有歷史感,也由此產生了一種感觸:龐貝古城的修繕和保護,對世界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很有借鑑意義。
  • 新聞觀察: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此外,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機構正在嚴格按照新《條例》規定,修訂《鼓浪嶼文化遺產保護規劃》,進一步完善歷史風貌建築保護、家庭旅館管理、建設活動管理等制度流程,在實行「規劃一張圖」的基礎上,優化全島旅遊、交通、商業等規劃體系,配套出臺《市政設施設置導則》《建築工程安全文明施工手冊》等,提升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 美麗的背後—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的保護與管理
    九寨溝以色彩豔麗的高山湖泊群和奇異壯觀的鈣華瀑布聞名,景區內遍布原始森林,是集湖、瀑、灘、溪、雪峰、森林、藏族風情為一體的人間仙境。  九寨溝1982年被國務院劃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2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997年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絡,是全世界人民共同享有的寶貴遺產,每年吸引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 戴源到東沙島察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情況
    本報訊(記者呂正龍)7月12日,市委書記戴源率隊來到東沙島,實地察看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情況,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按照自然發展規律科學研究保護機制,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格局中謀劃開發利用,努力將資源優勢有效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通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的有效路徑,切實做好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
  • 各國保護世界遺產有招:羅馬保護鬥獸場設步行街
    本報記者 黃文帝攝  本報北京6月23日電 綜合本報記者報導:繼前一天「大運河」和「絲綢之路」正式成為世界遺產後,6月23日,在卡達首都多哈召開的第三十八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也申遺成功。  近年來,各國越來越重視對世界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很多國家都制定了相關法律政策,各國民眾保護世界遺產的意識也在不斷強化。
  • 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和開發,結合點在哪裡?
    中國的微縮景觀有不少,如北京的世界公園,深圳的世界之窗,但用中國世界遺產來做微縮景觀群,蘇州好像是第一個做此嘗試的。在保護和開發世界遺產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時候,蘇州的這種做法無疑更具有意義。     世界遺產保護正引起社會關注   世界遺產的開發和利用正引起專家和有識之士的關注。   拿蘇州園林來說。
  • 世界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的歐洲經驗借鑑啟示——寫在中歐旅遊年
    卡塞塔皇宮可持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是在保護和增強未來機會的同時滿足現時旅遊者和東道區域的需要。遺產保護與旅遊的矛盾主要在,旅遊活動對遺產造成的破壞和不可修復,管理手段與方法不當造成的遺產保護問題,對遺產及其周邊環境的開發建設造成的毀滅性破壞;利用方式與遺產保護的價值觀差異導致的文化遺產利用矛盾。世界遺產是人類珍貴的財產,是獲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公約》)認定的精華。
  •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首位
    新華社北京6月13日電(記者 胡璐)13日是我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自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我國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 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居世界首位
    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國1985年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已成功申報世界遺產55項,其中,文化遺產37項、自然遺產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我國世界遺產總數、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是近年全球世界遺產數量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文化多樣,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