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中歐旅遊年引出遺產保護與可持續旅遊的概念以及現狀介紹,然後介紹了歐洲遺產保護和旅遊可持續發展的歐洲案例和經驗,並總結出對於中國的啟示。然後,介紹了我國的遺產和遺產保護和旅遊現狀和問題,並對我國的遺產保護和旅遊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世界遺產 遺產保護 遺產旅遊 歐洲經驗 可持續旅遊
2018年是「中歐旅遊年」,系列活動之一中歐旅遊合作聚焦世界遺產保護和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探索中國與歐盟旅遊合作新模式。中國是旅遊業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對文化遺產保護而言也是挑戰,需要學習歐洲經驗,探討負責任的創新型模式來促進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世界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概述
相關概念
世界遺產是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蹟及自然景觀。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遺產、文化景觀遺產四類。廣義概念,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物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文化景觀)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包括:①文物,②建築群,③遺址。世界自然遺產包括:①地質和生物結構的自然面貌,②瀕危動植物生態區,③天然名勝。「文化景觀」是包含於「文化遺產」中的一個特殊類型,並不是單獨的一類遺產。
旅遊(Travel and Tourism)是指人們離開平時的環境,為消閒、公務或其他目的而到外地旅行或逗留連續時間在一年之內的活動。
可持續旅遊(Sustainable Tourism)世界旅遊組織的定義是在保護和增強未來機會的同時滿足現時旅遊者和東道區域的需要。在最大限度地維護遺產地的完整性與原真性的前提下,如何實現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從而達到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最大化目的。可持續旅遊是在維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態環境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對經濟、社會和審美的要求,這也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的初衷,二者的關係可謂是緊密相依。
尊重當地人,旅行者,文化遺產和環境的旅遊業」是可持續發展的旅遊業。可持續旅遊產品是與當地環境、社區和文化保持協調一致的產品,這些產品是旅遊發展的永久受益者,而不是犧牲品。
世界遺產承載著人類的歷史與文明信息,為旅遊提供文化資源,成為熱門旅遊目的地並 帶來經濟和社會收益。可持續旅遊是世界遺產利用和展示的一個良好手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相互作用,制定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有關政策框架和工具指南,實施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計劃,具有借鑑作用。
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現狀
截至2018年7月4日,世界遺產地總數達1092處,分布在世界167個國家,其中40%分布在歐洲。《世界遺產名錄》總共列入了一千多處遺產地是需要我們共享、珍愛、尊重的人類財富,體現出我們地球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的多樣性。這些遺產地通過藝術、建築、宗教、工業及其他眾多方面,展示了人類數千年的發展史,頌揚了我們人類的精華。UNWTO2012年發布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報告,提到來自於旅遊業的負面影響中14%來自於旅遊導覽、參觀設施的影響,10%來自於住宿和相關設施的影響,26%是過多的遊客進入和娛樂活動帶來的影響。
遺產保護與旅遊的矛盾主要在,旅遊活動對遺產造成的破壞和不可修復,管理手段與方法不當造成的遺產保護問題,對遺產及其周邊環境的開發建設造成的毀滅性破壞;利用方式與遺產保護的價值觀差異導致的文化遺產利用矛盾。
世界遺產是人類珍貴的財產,是獲得《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公約》)認定的精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認為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具有雙向作用,世界遺產是人類重要的財產和旅遊資源,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和妥善管理使世界遺產地滿足《公約》向大眾展示世界遺產的要求並實現其社會和經濟效益。
世界遺產跟旅遊高度相關,旅遊也被認為是推廣、利用世界遺產最有效最多的方式。遺產保護應聚焦於推動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及闡明並傳播可持續旅遊價值觀這兩點。可持續旅遊規劃和管理可以讓遺產旅遊按照遺產管理者的意圖來進行塑造。
遺產的管理需要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因此,為了更好地指導世界遺產地的管理者,使其能積極主動、有預見性地管理世界遺產地的旅遊,使越來越多的世界遺產地良性發展,世界遺產中心於2014年發布了《世界遺產可持續旅遊工作手冊》(World Heritage Sustainable Tourism Toolkit)。
UNESCO制定「世界遺產和可持續旅遊計劃」,在促進對話和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基礎上,鼓勵目的地將旅遊和遺產管理規劃相結合,敦促世界遺產和旅遊利益相關者共同承擔責任,使所有利益相關者提高認識、提升能力、平衡參與,致力於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以及旅遊部門的適當發展。
推動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可以減輕貧困,給當地帶來就業,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旅遊開發和遺產保護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在可持續發展這個終極目標上是一致的,找可持續的、負責,而不是過度商業化的旅遊、不負責任的旅遊。
遺產旅遊涉及多個利益相關方。要想取得文化遺產與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就要找到各方的發展空間。平等對待各利益相關方。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在創造幸福、傳播快樂方面,雙方是可以攜手共進的。旅遊要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服務者要提供負責任的產品,遊客要做負責任的旅遊。
歐洲世界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借鑑
回溯歷史,歐洲各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已經走過一段很長的道路。2018年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的主題為「遺產事業,繼往開來」(Heritage for Generations),強調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世代相傳、永續傳承的事業。
歐洲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概況
歐洲的41個國家共擁有367項世界遺產(其中12項為跨國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27項,自然遺產33項,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7項,對遺產的保護利用都很到位。歐洲面積1016萬平方公裡,共45個國家和地區。歐洲經濟發達,文化多樣性,教育發達,社會基礎設施完善,地中海氣候,自然條件優越,旅遊業發展成熟。歐洲博物館歷史長達320多年,全世界5萬多座博物館中有一半在歐洲,涵蓋當代博物館的全部類型。在歐洲這樣的旅遊發達地區,遺產旅遊是最有特色也是吸引世界遊客最主要的力量。
歐洲的遺產的「活化保護」經驗。文化遺產精髓的提煉和弘揚是活化的根本,文化遺產的闡釋與展示不僅要傳遞文化遺產自身的信息、內涵和價值,同時讓「訪問者」能最大程度「融入」文化遺產環境。龐貝古城遺址在保護展示中非常關注保持文化遺產整體環境協調,維護文化遺產與城市、維蘇威火山的空間關係,為參觀者提供完整的歷史氛圍和遊覽體驗;西班牙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在保護展示中特設五條格拉納達古城遊覽線路,將古城和鄰近的居住區連接起來,增加了遊客停留和參觀遺產所在城市的時間,也加深了對遺產地的整體理解,既有效保護了遺產,提升了參觀體驗,又增加了整個區域的經濟收益。
歐洲遺產保護管理利用的「商業化」和「當代化」經驗。整個歐洲,從不避諱將遺產管理商業化。每一個獨立景點、遺址景區出口處都有附屬的紀念品商店,有咖啡館等休閒業態圍繞在景區的入口廣場和室內空間,不僅創造了旅遊的經濟收益,也讓旅行充滿了溫暖、人文關懷和樂趣。歐洲文化遺產面向人、面向當代生活,遺產修複利用充滿當代化、商業化行為,如荷蘭的馬斯垂克天堂書店,前身為始建於1294年的多米尼加教堂,之後陸續被用作倉庫、檔案館、甚至大型自行車停車場,而今它作為一家書店吸引遊客並聞名全球;利物浦阿爾伯特碼頭建築群歷史上曾是著名的倉庫建築,1984年重新開業後被改造成商店、公寓、飯店、酒吧、賓館、畫廊和博物館,吸引大批世界遊客;法國波爾多建立於1824年的殖民地農產品倉庫,在1984年成為當代視覺藝術中心;比利時一家新藝術運動風格的購物商場,1989年被完整地保護並改造為比利時漫畫博物館,吸引當地遊客和外地遊客。歷史遺產建築在保留保存修復改造重新利用的過程中,又煥發了新的生機,也成為旅遊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歐洲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和管理經驗。英國的巴斯在申遺成功後的90年代,對城市風貌控制實行了「基於文化屬性的突出普世價值」為核心思想的系統規劃與全面管控。使得巴斯全城基本保持了喬治亞時期的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2015年開始,巴斯推出「BATH」品牌計劃,將巴斯文化遺產的解讀作為巴斯品牌的精髓:巴斯的羅馬浴場、維多利亞藝術博物館幾乎每一處景點都有紀念品商店,都會有咖啡館等休閒業態圍繞;簡·奧斯汀故居,為旅客提供居住房間以感受名人生活空間也是盈利的模式之一。由於科學的遺產運營思路和所有權、保護機構、旅遊發展機構三者分離的管理制度,巴斯實現了綜合性地保護歷史遺產,又在管理上更具有商業偏向、創造經濟效益,做好保護與開發的平衡術。
歐洲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的政策與管理同時考慮多樣化主體的利益經驗。強調「人」在遺產保護中的重要性,倡導在遺產保護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與參與,使遺產保護更好地服務並惠及廣大民眾。如巴斯歷史建築所有權是多樣的,不僅有當地居民還有巴斯與薩默塞特郡自治會,國家信託基金,巴斯保護信託基金,巴斯大學等。意味著城市階層的管理機構為Historic England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與The City of Bath WHS Steering Group (巴斯世界文化遺產指導組),前者平衡國家與當地管理,後者從世界文化遺產的層面對保護進行監控。而旅遊發展則交給另一個獨立組織BTP。「歐盟世界遺產之旅」項目立項得益於歐盟委員會(內部市場、企業、創業和中小企業總司)統一意見後向教科文組織提供的資助。
歐洲遺產跨境旅遊經驗豐富。歐洲有12項為跨國遺產,是世界上跨國遺產最多的洲。歐洲的文化多樣性、歷史多樣性和開放性、濃厚的宗教氛圍、海洋性氣候、發達的旅遊業和公共基礎設施以及類似的社會制度使得歐洲跨境旅遊合作成效明顯,在合作意願、政策支持、戰略方向、管理體系等方面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跨國遺產旅遊項目在合作可行性、合作意願、合作領域及合作管理的評估工作充分,這些經驗給正在推進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的中國帶來重要啟示。
歐洲的文化遺產的數位化保護和可持續旅遊發展經驗。文化遺產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為保護遺產,對文化遺產進行數位化記錄。「創憶遺產,數字經濟」,數位技術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文化遺產,近距離感受文化遺產的魅力。藉助虛擬實境等一些沉浸式的體驗,推廣歷史遺蹟的歷史意義和價值,讓公眾獲得更好的體驗,利用新技術和新創意,拓展文化遺產的展示、闡釋方式,使歷史記憶重回當代,使文化遺產旅遊吸引更多的遊客。
例如世界遺產數字檔案館(CyArk)項目對烏幹達的蘇比陵墓進行了詳細的數字測繪,以數位化的方式,讓烏幹達所有的文物和歷史遺址都能夠得到先進技術的保護。在耶路撒冷聖墓教堂修復中,希臘國立雅典理工大學修復團隊利用3D雷射掃描對教堂的現存狀況進行評估,之後開展相應的保護工作,並利用相關數位技術進行監測和監控,使得修復科學地開展。修復後的項目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來參觀,在保護的同時也就實現了可持續旅遊發展。
「歐洲世界遺產之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出首個結合世界遺產和可持續旅遊的網絡平臺。為了實現歐盟委員會旅遊目標和宗旨,即「通過改善旅遊服務,促進歐盟國家之間以及與當地旅遊網絡的聯繫,保持歐洲作為主要旅遊目的地的地位。」主推前往歐洲最具吸引力的世界遺產地的可持續旅遊,網站提供了各類實用信息和工具,鼓勵人們探索傳統遊覽熱點以外的地方,通過深度遊全面了解遺產地。目標是改變人們的旅行方式,在目的地停留更長時間,體驗當地的文化和環境,從而獲得對世界遺產價值的更深入的認知和欣賞。平臺由歐盟提供支持,由教科文組織與《國家地理》雜誌合作開發,推介歐盟19個國家挑選的34處世界遺產地。包括如下:
卡塞塔王宮和園林(義大利)內塞巴爾古城(保加利亞)阿蘭胡埃斯文化景觀(西班牙)阿奎拉古蹟區及長方形主教教堂(義大利)塔拉科考古遺址(西班牙)奧林匹亞考古遺址(希臘)香檳地區山坡、房屋和酒窖(法國)辛特拉文化景觀(葡萄牙)克羅麥裡茲花園和城堡(捷克共和國)布魯日歷史中心(比利時)聖吉米尼亞諾歷史中心(義大利)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斯洛伐克)萊德尼採—瓦爾季採文化景觀(捷克共和國)瓦隆大區的主要採礦點(比利時)上哈爾茨山的水資源管理系統(德國)法倫的大銅山採礦區(瑞典)聖米歇爾山及其海灣(法國)北部加來採礦盆地(法國)凡爾賽宮及其園林(法國)波茲坦與柏林的宮殿與庭園(德國)帕福斯(賽普勒斯)加德橋(羅馬式水渠)(法國)特裡爾的古羅馬建築、聖彼得大教堂和聖瑪利亞教堂(德國)倫敦基尤皇家植物園(英國)埃皮達魯斯考古遺址(希臘)斯塔裡格勒平原(克羅埃西亞)北西蘭島狩獵園林(丹麥)德羅特寧霍爾摩皇宮(瑞典)託卡伊葡萄酒產地歷史文化景觀(匈牙利)萊茵河中上遊河谷(德國)維爾紐斯歷史中心(立陶宛)瓦豪文化景觀(奧地利)維利奇卡和博赫尼亞皇家鹽礦(波蘭)埃森的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區(德國)
「世界遺產之旅」是精心挑選的跨越歐洲四大主題的文化之旅。為遊客規劃了皇家歐洲、古代歐洲、浪漫歐洲和地下歐洲4條文化遺產參觀路線:相互交織,共同講述歐洲遺產和歷史的迷人故事。這一平臺激發世界旅遊者的旅遊興趣並加以規劃,遊客在掌握了當地知識後,自己發現的地點和旅遊線路存儲在旅行日程裡,能以不一樣的方式旅行,規劃自己難忘的歐盟世界遺產之旅深度旅行。
借鑑和啟示
歐盟和中國都擁有眾多世界文化遺產,借鑑歐洲歐洲的探索經驗值得借鑑,啟示如下:
促進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結合。世界遺產是可持續旅遊發展的重要資源,要繼續完善世界遺產價值發掘展示、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做好世界遺產保護和展示工作,為可持續旅遊的發展提供助力。
發揮旅遊開發在遺產保護和展示中的作用。利用旅遊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優勢,恪守《公約》關於世界遺產保護的要求,介紹文化遺產及其保護知識,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政策和措施等,不斷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重視遊客參觀世界遺產情感體驗。提升世界遺產地及其周圍社區的經濟健康,以及引導遊客根據當地專家的建議享受遺產地特有的文化魅力和體驗。按照旅遊活動的「需求-動機-決策-行為」過程,為遊客提供良好的遊覽經歷。同時,實施遊客數量和旅遊活動監測,有效緩解壓力,確保遺產安全及其突出普遍價值的可持續發展。
數位化技術保存遺產。利用數位技術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僅是對歷史遺蹟進行「重現」,更重要的是用新理念、新技術和新形式,使其形成新的價值,以全新的模式迎接新的機遇與發展。
歐盟對文化遺產利用的理念和實踐發展相對完善成熟,利用更有意識和有設計,其利用形式大致分為三類,包括公眾教育、功能延續和適應新的功能。
包容的遺產價值觀,保持環境資源和文化完整性,增強遺產利益相關者的文化認同,增強遺產保護的責任感,文化遺產與可持續旅遊發展中創造價值。
遺產保護中「以人為本」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開發,文化遺產中的「人」分訪問者(遊客)、居住者(居民)、管理者(管理人員、專業人士),三類人同遺產良性互動。強調「人」在遺產保護中的重要性,倡導在遺產保護獲得更多的社會關注與參與,使遺產保護更好地服務並惠及廣大當地民眾。
我國世界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旅遊建議
中國的世界遺產保護
我國於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國擁有世界遺產地53處。包括36個文化遺產和13個自然遺產,還有4項遺產既有自然也有文化屬性,數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義大利。截至2018年7月2日,我國世界遺產已達53項,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6項、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3項,全球排名第二,與義大利僅1項之差。然而,遺憾的是,遺產豐富卻保護利用不利,在世界遺產的保護與持續利用上卻並未名列世界前列。
從中國長城、北京故宮等被列入世界遺產算起,中國的申遺之路已經走過30多年。在世界遺產數量不斷增多的同時,保護文化遺產的觀念也不斷深入。作為人類罕見的、目前無法替代的「財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世界遺產,更是成為旅遊的熱門。相關數據顯示,黃山、峨眉山、故宮、長城、都江堰、南嶽衡山、明孝陵、秦始皇陵兵馬俑、四川大熊貓棲息地、鼓浪嶼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十大世界遺產景區。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文化遺產類景區火熱,同比2016年增長高達1.3倍。2018年,赴世界文化遺產類景區出遊人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7%,文化遺產類景區已經成為新的熱點。
近年來,我國在世界遺產與可持續旅遊發展方面不斷更新理念,國內文化遺產領域整體水平提升,全社會重視保護程度增強。「讓遺產活起來」及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創新文物合理利用模式、促進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出臺各項政策引導,如《中國文物古蹟保護準則》、《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2016年國家文物局、國家發委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網際網路+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標誌著我國「數字文化遺產」邁入新時代,也為我國的遺產保護和可持續旅遊打下好的基礎。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文物資源在壯大旅遊業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優勢,引導遊客在文化旅遊中感知中華文化。
我國文化遺產的數位化進程幾乎與國際同步,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率先在國內提出建設數字敦煌構想。敦煌石窟的壁畫完成『數位化』採集,可以讓寶貴的遺產永久真實地保存下來。此後,數字故宮、數字圓明園相繼建成。莫高窟遊客數量快速增長,使得文物安全存在極大的潛在威脅,給莫高窟本體保護及賦存環境的保護和管理帶來極大壓力。通過數位化遊客不但能欣賞最真實的虛擬洞窟,而且也實現了文物古蹟的保護和可持續開發。
遺產地旅遊在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
申遺成功對旅遊目的地會帶來非常大的經濟效益,我國的世界遺產地,要麼是申遺的時候很重視,申遺花錢比較多,財政負擔重,之後缺乏維護;而且申遺成功之後帶來的旅遊收入過於注重硬體開發,忽略了對遺產的保護;旅遊收入其中用於維護、保護遺產的比例令人堪憂,是我國世界遺產旅遊中的普遍現象;我國遺產旅遊也存在過度商業化,基礎設施規模建設超越遺產的承載,及遺產地真拆假建;遺產目的地把居民遷出,遺產保護與所在地的城鎮生活嚴重脫節,帶走生活形態和喪失遺產本真性。景區內外兩張皮的現象在遺產地更為突出,遺產在外人(遊客)那裡弘揚,卻未惠及當地居民,未在本地居民中傳承。
我國文化遺產地的旅遊可持續發展不盡相同:有些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旅遊有效利用,有些遺產的旅遊價值還尚未真正被認識。在發展世界遺產旅遊中存在缺乏遊客的準入管理、文化幹擾、旅遊目的地建設超規及不當等問題。還有持續保護的資金來源、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平衡、管理體制制約等諸多問題。一些文化遺產地的旅遊同質化比較嚴重,社會、經濟效益都不理想,旅遊可持續發展弱。
文化遺產與旅遊的可持續發展措施
我國越來越積極的申報遺產和發展遺產旅遊,文化遺產是歷史留下的精神財富。一定要重申請也要重維護。讓文化遺產與可持續旅遊發展相結合。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正確處理好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係,平衡遊客遺產旅遊體驗需求和遺產當地社區衝突,評估遺產地社會和文化承載力,有效管理旅遊活動的規模,形成以利用促保護、以保護促利用的良性循環發展態勢。
要建立遺產保護標準的共識,要充分認識到遺產保護國際準則的動態性與多元化,不必過分教條化遵照國際準則,要立足中國國情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立遺產保護標準的規則;
靜態保護與動態利用共存。保用並重,形神兼備。遺產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既要保護文物本體,更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村民的生產生活、民俗風情等。
政府與民間合力,以民為本,共生共享。除政府重視與支持外,積極喚醒廣大民眾保護利用遺產的意識。遺產的管理與旅遊部門緊密結合,合政府與民間之力,鼓勵當地社群參與遺產保護和旅遊各方面的規劃和管理,共同做好遺產保護與利用工作。
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共贏,文化遺產在保護與活化過程中,適當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既保護文化遺產,又實現與其他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
我國需要完善世界遺產保護的管理法律法規,建立世界遺產保護的分級分類管理機制,併科學編制世界遺產的保護規劃,與當地的社會經濟整體規劃及其他專項規劃協調。
重點關注遊客體驗,讓旅遊式學習也應成為遺產保護宣傳、教育的重要手段。
作為文化大國,旅遊大國,遺產大國,申遺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遺產不是過去,而是未來。
註:內容來源博雅方略,作者為博雅方略白墨;圖片來源網絡,部分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