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方紅色按鈕添加「關注」
關於風吟谷民宿,它的故事要從尺鍍團隊第一次驅車前往嶽麓區蓮花鎮說起。第一眼看到它所處的場地狀況與建築的原始形態時候,驚喜的同時亦伴隨著壓力。驚喜是因為場地視野開闊,周邊環繞著天然水塘與茂密山林,使得建築能夠擁抱自然,氛圍清幽適逸。壓力則是源於如何在建築與環境之間找到平衡點,使二者能夠和諧並存。
▼項目鳥瞰
▼項目外觀
建築的原始狀態是七八十年代的舊石灰廠房,因常年廢棄,早已雜草遍布。本案業主亞當從英國留學歸來,嚮往自由,熱愛生活,在談及民宿的改造理念時,與尺度一拍即合,給予了設計團隊充分的發揮空間。
▼改造前項目原狀
在設計之中,使項目既擁有自身的特點,又能夠做到不動聲色地融合環境,這是一個設計師對項目的最大尊重。因此尺度改造的策略是:尊重原場地環境,疏通原場地交通關係,使用原生態材料,營造質樸且具備品質感的空間體驗。
▼與環境相融合
庭院裡矗立著一顆高大樟樹,樹幹挺拔,枝葉蔥蘢,而一側素白的帷幔微微飄動,空間被自然的隔開,通透之間,又不乏私密感。最少的設計與幹預,在靜謐的場地間,留下一方內向空間,讓行走的旅者,在走向內心深處之時,停下來,感受內心最細膩的地方。
▼庭院中矗立著一棵樟樹
建築的一側是一個斜角,其餘部分則方正規整。考慮到整體設計美感與平衡感,設計團隊在建築斜角的對側增設了一個與之平行的牆體作為入口,而新增入口與場地的景觀設計、交通流線環環相扣。當旅人沿小徑慢慢走近風吟谷,先是沿途的風景小扣心扉,而微斜的入口設計給予了空間一種神秘感,吸引著人進入。
▼入口
改造後的風吟谷,與以往的模樣已經分隔開來。簡單的木色,素白的牆面,大片的落地窗在陽光下泛著溫暖的色彩,使空間視覺更具穿透性與連貫性。
▼外觀細部,採用素色牆面
身處室內,可觀綠野闌珊,晨昏霧靄,聽雨親吻草地的輕響,讓人的心慢慢靜下來,凝視著遠方,仿佛感受到了時間的溫度,熨帖而溫暖。這種開放又與院外相隔,保障了內部空間的私密性,同時也是對傳統民居內向性審美的一種延續與激活。
▼接待區
▼大廳
開闊的空間與視野能為住宿者提供更舒適的空間感受。原建築內部結構雖方正規整,但內部隔牆較多,將空間分割成若干個小空間,使得建築少了開闊之感。基於這一點,設計團隊將內部重複的隔牆去除,使空間的進深增加。
▼分解軸測圖
風吟谷的一樓客房便充分利用了空間進深,每一間的客房均擁有小小院落,使住宿者產生宿中宿的空間感受,增加了入住體驗的層次性和豐富性,仿佛自己在風吟谷中擁有自己的一個安居之院。
▼一層客房設有院落,與建築庭院相通
▼花園和客房之間的休息區
沿樓梯拾階而上,是一個視野極佳的觀景平臺。在這裡,可以觸碰到樹木蔥鬱的枝葉。這種低調、樸素的美,顯示在地面與圍欄的色彩搭配,協同休閒桌椅,一切渾然天成。或是好友聚談,或是取景留念,這裡是最佳的選擇。
▼戶外樓梯
▼觀景平臺
風吟谷共有8間客房,在命名之時也有著相應的思考與情懷,每一間房都是用心之作,便以」心」作部首來命名,有著諸如愈、悠、戀…等客房名稱。都是心上之物,希望把最好的呈現給客人,也希望住宿者不吝惜物之情。
▼一層帶庭院的客房
▼一層VIP套房
▼二層VIP套房
▼純粹的欣賞山野風光的空間
▼客房細部
從室外到室內,極簡、質樸的設計風格一直延續其間。沒有多餘的裝飾,空間中磚砌而成的坐檯與層板,自然而協調。既有原作之物,自然亦有外採物件,它們有著各自的特性、功用與氣質,但也共同擁有著淡雅從容的色彩,方能互相包容,於這一方之間互相陪伴,細數時光。為了呈現純粹的山野美景,提供一個遠離喧囂、休憩心靈的平和之地,建築立面被充分釋放出來,遠近景致盡收眼底。
▼細部,極簡的風格體現在各個角落
美景與美食,是旅行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除卻住宿外,風吟谷也適配了餐飲空間。與客房大面積素白的牆面相比,餐廳則更注重樸質與生態之美,畢竟,鄉野之味需要停留細品。原木與水泥等室外材料延伸進來,以玻璃幕牆圍合,可以在品嘗美味的同時,將自然風光盡收眼底。
▼餐廳外觀
▼餐廳,以玻璃圍合
由於近水的緣故,餐廳仿佛懸浮在水面上。透過窗,可以看到沿河兩岸連山皆深碧一色。靜水流深,心靈也隨之開闊,將雜事繁物拋卻,享受當下的愉悅時光。
▼餐廳仿佛浮於水面上
空間設計滿溢著「野」生趣味,與自然環境的相輔相成。在這裡,人文與自然天衣無縫的銜接起來, 給予住宿者一種心靈上的釋放與關懷。
項目圖紙
▼軸測圖
▼平面圖
註:本文圖文來源於民宿邦,如侵犯您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做出處理。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道文旅很榮幸和您分享這篇文章!不落地,不創意,如果您有好的素材案例,也歡迎下方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