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起名字一般都按輩分來排,為何現如今很少人採用這種方式?

2020-12-19 百家號

大家好,歡迎來到百家號(美俠帶你觀人生),中國的文化也可以說非常博大精深,在歷史的長河中,沉澱了許多人間精華,比如說給孩子起名字就有一定的講究,古代的時候起名字一般都按輩分來排,但是在現如今很少人能夠根據輩分來起名字,對這一現象,很多人都很不解,甚至有五花八門的猜想,為了給大家解惑,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期,為什麼現代人不願意按輩分來給孩子起名字?

以下都是小編自己的看點,大家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加以不同的理解,我個人認為如果按照輩分來起,名字就過於呆板,古代因為有各種習俗和規矩要守,所以起名字也非常的老氣,而現代人推崇的是創新,如果按輩分來取名字的話,就不能滿足大家對下一代美好夙願的表達,更何況現代人追求的是個性鮮明,不能拋棄一切舒服來說,這一點就足以讓大家不願意中規中矩,遵循老一輩,按輩分起名字的觀點,正所謂變通才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因素之一。

我在按輩分起名字的原因,我覺得還有這些因素,比如現在的家族文化變得越來越淺,各自為了忙於生計,不能像古代一樣,緊緊的結合在一起,甚至很多人和自己的只見親人天南海北,所以說關家族概念也變得越來越大,從而大家更願意以自己舒心的方式給下一代取名字。

並且我認為按輩分起名字也過於俗氣,重複度也是越來越高,如果按年齡和輩分加以稱呼的話,避免不了,會出現很多尷尬的狀況,總而言之,我覺得不按輩分起名字,是社會變遷的一種進步表現,揭示社會必經的一種趨勢,更何況起名字本身就是一個家庭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家族的問題,我們只要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能夠加以創新,就可以了!

當然小編並不是說,而且嚴格遵循按輩分起名字的家族,就是落後於社會潮流的表現,因為在當今的時代,也有很多家族,有自己的家譜,並且一代一代不斷傳承,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表現,也能夠在關鍵時刻表現出。民族的凝聚力和家族的凝聚力,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亂了輩分的尷尬現狀,但是我個人認為,如果能夠加以現在的流行元素會更好一些。

好了今天關於名字的問題,就和大家聊到這裡,如果你有不同的見解,可以和小編在留言板處進行交流,我們下期見。本文由美俠帶你觀人生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圖片資源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有人注意過名字中間的那個字嗎?在古代可不能亂起,否則會惹麻煩
    在古代各種各樣的家族是非常多的,這家族自然也是有大的也有小的,可是這個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都是有家譜的。這本書當中記載的自然是這一大家子的事情,最主要的都是那些先人們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一般家中如果有家譜起名字都是要按照族譜中規定的字輩起的,簡單的說意思就是一輩的人名字中間的那個字是一樣的。
  • 農村曾紅極一時的「按輩分取名」,咋不流行了?第三點原因很現實
    可在上世紀時,農村人取名的可自行發揮程度就相當小了,因為他們要「按輩分取名」。「按輩分起名」是怎樣一種操作呢?就是只要是同一輩分的孩子,無論歲數相差多大,都要起同一個「班輩」,所以那時候農村人的名字都為三字,比如「李雲龍」「李雲慧」,他們的班輩都是「雲」字輩。
  • 康熙之後,皇子名字才有了輩分,但為何始終不用三個字的人名?
    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到鹹豐皇帝為止,愛新覺羅氏家族一共有113位皇子,在這些皇子中,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皇子的名字。了解清史的讀者大致都知道,康熙之前的眾皇子名字沒有規律,好像是隨便起的,而康熙之後,都有統一的順序和輩分。
  • 二郎神為何叫這個名字,他在家中排行老二嗎?真有個兄弟叫大郎?
    在天上的眾位神仙中,有一位比較特殊,他在《西遊記》中也出現過,但並不是主角,不過能力也是不容小覷的一位大神,他就是二郎神,提到這個名字我們不由得生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二郎神這個名字是不是在家中排行老二的緣故,要不然為何叫二郎呢?他的上面是不是還有個大郎?
  • 給男孩起好聽的英文名字,就要採用西方的方式
    如今,時代潮流在進步,作為年輕一輩的家長們喜愛追求時尚,所以也會為自己剛出生的寶寶起到一個洋氣的英文名字。但由於對於外國文化的了解不夠透徹,在給男寶寶取英文名字時有些困難。為此家長們還在為給男寶寶取個什麼樣的英文名字而苦惱的話,可以來到小編這裡看看起名方法、適合男孩起名的英文名字等內容,從而得到更多的參考。
  • 日本人的職場「輩分觀」,比你想像的更「變態」
    日本企業不會通過「拉開獎金差距」的方式,刺激員工們你追我幹地拼業績。2. 跳槽不僅在「輩分」上吃虧,在錢上也吃虧。3. 在日本讀MBA不是很有市場,因為很少有企業需要請一個「空降兵」來管理。4. 日本通常以「經營者」的稱呼代替「企業家」,而且強調「全員參與經營,人人都是經營者」。又到了年底,上班族們可能要開始盤算今年的年終獎了。
  • 朱厚照的名字裡為什麼偏旁沒有帶金木水火土呢?
    按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世系輩分表來看,後代子孫名字中肯定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的。而明武宗朱厚照卻沒有,這是為什麼呢,下面宋安之來給大家說道說道。明武宗叫朱厚燳或者是朱厚炤。至於為何如此呢,因為從古至今漢字一直處於簡化過程的,尤其是近代漢字進行了大規模的簡化。所以很多古人名字寫起來都是按簡化以後的漢字書寫的。下面宋安之來具體說說照字的寫法。古代漢字也就是今天說的繁體字中,照字的寫法是燳或者炤,而燳和炤的意思自然是一樣的。
  • 這種名字有些難聽的麵食,其實是難得的美味,如今很少有人吃過了
    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小旺仔食記推薦語:麵食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各地都有各地不同的風格,根據文化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麵食風味,其中以北方麵食為代表,讓人大快朵頤。(註:本文內容為小旺仔食記獨家原創,侵權必究)這種名字有些難聽的麵食,其實是難得的美味,如今很少有人吃過了。中國吃文化就像一條奔流不息的大河一樣,有著成千上萬種可能,各種菜系各種食材,都有可能組成各具特色的美味。
  • 古代的人們,衣服袖子都那麼長?而穿這種衣服的都不是一般人!
    大家都還好嗎?新的一天又開始啦,所以小編又來啦,接下來小編要跟大家說的這件事呢,是關於古代人們穿衣服那些事情啦,想必大家也都在很多古裝電視劇或者在歷史資料中見到過古代的有些人們總會穿一些袖子很肥大的衣服,這又是為何呢?
  • 為何如今要使用「公元紀年」?了解一下中國古代紀年方式就明白了
    我們可以倒溯一下,來看看一些常見或冷門的紀年法。民國紀年、幹支紀年與兩種不常用紀年民國紀年,顧名思義,是以民國XX年為時間表述單位。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宣布採用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並行的紀年方式。至於為什麼以「4」開頭,這和我國古代的曆法有關,不做詳細講解。幹支紀年很簡單,如今也很常用。還有兩門紀年比較冷門,可以略作了解。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上,即便不算上洪秀全、李自成、陳勝這樣的草頭天子,正兒八經的帝王也有492名,因為重複名字的人太多,因此歷史學家往往稱呼他們的廟號,比如唐太宗、宋高宗,又或者是諡號,比如漢武帝、隋煬帝等等。
  • 酒店情侶房為何總擺著一個長凳,這個秘密很少人知道!
    出去旅遊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一個伴侶,像情侶之間出去旅遊,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而我們知道在不同的酒店中,雖然房間會有差別,但區別不大。然而每個酒店的情侶房,雖然價格差別不大,但其中的擺設卻是獨一無二的。
  • 易學大師告訴你如何給寶寶起個好名字
    每個父母都想讓寶寶擁有一個好聽、好寓意、又吉祥如意符合八字的名字,那可是父母送給寶寶人生的第一份禮物,名字是伴隨人的一生,一個好的名字對寶寶一生的運程都會有一定的輔佐作用。但如何才能起到真正意思上的好名字呢?下面,洪老師就一一來幫你分析指點,起名有五大要素也有五大誤區。
  • 為什麼古代上流社會基本採用分餐制,而普通老百姓採用合餐制
    合餐是咱們中國人當下一種比較普遍的宴飲方式。大家圍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轉動餐桌,吃同樣的食物。甚至連喝酒,有時候也要喝轉杯。碰杯喝酒,給對方夾菜,這種方式,大家都覺得特別有氣氛,特別能夠增加相互之間的感情。
  • 為何很多中國人選擇去日本旅遊,而日本人卻很少來中國旅遊呢?
    文/仗劍走天涯 為何很多中國人選擇去日本旅遊,而日本人卻很少來中國旅遊呢? 如今中國的經濟發展態勢非常好的,所以中國人也在這種前提之下,紛紛的去國外旅遊了,日本就是中國人選擇出國旅遊的選擇之一。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當然,這種取法,重複率很高,如"世德堂",就是楊、丁、王、李、吳、何、沈、邵、周、胡等宗族"共用"的。當然,還有很多種去堂號的方式,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中國重"禮",重宗族,尤其特別注重"輩分",且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清朝統治之時,都(被迫)"入鄉隨俗"地沿用了輩分取名法,要知道在清初之時,努爾哈赤這個名字在滿文的原意是"像野豬一樣兇猛的人",但後續為了鞏固統治,可能也為了"滿漢融合",從康熙帝開始,皇族也按照排字論輩的方式命名。
  • 德雲社徒弟要排雲鶴九霄龍騰四海,八字輩分一樣,為何不用一個字
    德雲社徒弟要排雲鶴九霄龍騰四海,這八字輩分一樣,為何不用一個字?雖然這8個字是一個輩分,他們分屬於不同的科。分科分字也算是給徒弟們排名,比如雲字科的都是和師父比較親的,號稱十三太保的現在有八個人,退出的閆雲達、寧雲祥,以及只是掛名的於雲霆、於雲田,張雲潘。
  • 孫中山有多少個名字,為何總是變來變去?
    文|陳卿美普通人都知道孫中山也叫「孫文」,就如同魯迅也叫「周樹人」一樣。但孫中山遠不止有這兩個名字。根據目前的史料,筆者統計發現,包括英文名在內,孫中山至少有10個名字。每個名字都有什麼來歷,什麼時候換的名字,相信這是一段有意思的歷史。孫中山的第一個名字,是乳名,叫「孫帝象」。中國人都喜歡給小孩起乳名,或叫小名,如通俗的「狗剩」、「二狗」。孫中山的乳名比較霸氣,帶著帝王色彩。是不是此名字與孫中山後來成為革命先驅有很大關係呢?真沒有。「帝」字,在孫中山的老家香山縣翠亨村很普遍,就像中國的輩分用字一樣。
  • 「父姓+母姓」取名很時髦,可有些名字很拗口,巧妙改一個字絕了
    給孩子取個好名字,不僅要寓意好、念起來朗朗上口,還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潮流,每個年代的名字都有自己的特色。以前父母給孩子取名一般三個字,大部分都按輩分來。也就是說,同一輩分的孩子,不管有多少個,都是姓+輩分字+另一個字,這個字才是父母有權利決定的,也可以自由發揮的。當然輩分字放在後面的也有,也就是父母有權利決定的那個字就調到中間了。
  • 農村青年拜把子的尷尬一幕:論輩分該叫爺,拜完把子稱兄弟
    村裡有幾個青年,學生時代都是同校,同年級,甚至同班的好夥伴,長大後又一起創業做事情,親如兄弟。一天,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一個提議:大家不如拜個把子,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個提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響應,搬了桌子,上了香爐,好酒好肉擺上,大家跪了一排,向上天作了禱告,並按年齡排了大哥、二哥、三哥……村裡老人們知道這個事驚呆了:按照輩分,他們的大哥是五弟的爺爺,四弟是二哥的叔叔,三哥輩分最大,六弟要喊三哥老太爺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