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之後,皇子名字才有了輩分,但為何始終不用三個字的人名?

2020-12-20 左都御史

自清太祖努爾哈赤到鹹豐皇帝為止,愛新覺羅氏家族一共有113位皇子,在這些皇子中,我們會發現一個比較奇特的現象,那就是皇子的名字。了解清史的讀者大致都知道,康熙之前的眾皇子名字沒有規律,好像是隨便起的,而康熙之後,都有統一的順序和輩分。

如清太祖努爾哈赤,名字的意思就是「野豬皮」,他的三弟舒爾哈齊名字為「小野豬」,四弟雅爾哈齊名字為「豹皮」。另外,努爾哈赤的16個兒子中,多爾袞名字的意思是「獾」,多鐸的名字是「胎兒」,阿濟格的名字是「小兒子」。這些以動物或是其他寓意命名的名字帶有鮮明的滿族特色。

康熙中期,隨著康熙皇帝對漢文化水平造詣的日益精深,他開始對自己的皇子和皇孫的名字進行了規範化的處理。在給皇子、皇孫、皇曾孫命名時,康熙首先採用了輩分,皇子皇孫均以兩個字為名,並且規定了第二個字的偏旁,這種命名方式後來成為了定製,為歷代皇帝所遵循。

康熙有35位皇子,排行序齒的有24位,這24位皇子名字中的第一個均為「胤」,第二個字均以「礻」為偏旁;他的101個皇孫中,除了雍正帝與年貴妃所生的福宜、福惠、福沛外,其他98個孫子,名字中的第一個字均為「弘」,第二個字絕大部分以「日」為偏旁。

乾隆時代,乾隆繼承了康熙的這種制度,他的17個皇子中,名字的第一個字均為「永」,第二字均以「玉」為偏旁。乾隆的皇六子永瑢曾精心繪製了一幅「歲朝圖」,進呈給了皇祖母,也就是乾隆的生母孝聖太后,乾隆在上面提了一首詩,其中一句為:「永綿奕載奉慈圖」,意思是讓老太后為兒孫繁衍和成長而高興,太后見後十分高興。

乾隆見太后喜歡這句詩,又發現永字正好是本朝皇子的輩號,於是就定下了「永、綿、奕、載」四個字作為皇室後代的輩分字。道光在位期間,因為乾隆所定的四個字已經不夠用,因而又定下了「溥、毓、恆、啟」四個字,而後鹹豐又續了「燾、聞、增、祺」。

清代皇帝在為皇子、皇孫取名定字的同時,還效仿漢族慣例建立了避諱制度。凡是皇族宗室中有同名者,地位低、輩分小的一律要改名,重新起一個不犯忌諱的名字。皇帝一族的地位最尊貴,由皇帝欽定的命名用字及其偏旁,非皇帝子孫不得使用。

乾隆十一年(1746年),宗室中有一個人名叫「永琮」,與乾隆第七子的名字相同,於是乾隆下旨將此人的「永琮」改為了「永常」,並且規定,以後凡是皇室之外的人起名,不得使用「內廷擬定字樣」。

與此同時,為了將近支宗室與遠支宗室加以區別,皇帝又特地為近支宗室子孫命名的第二字指定了專用偏旁,以示優寵。如乾隆帝為自己曾孫輩擬定了輩分字「奕」字和偏旁「訁」字的同時,也為其曾侄輩的的第二字擬定了「糹」字偏旁。對此,遠支宗室不得使用,違反者均要受到嚴懲。

嘉慶時期,一位郡王就因此犯下了忌諱,被嘉慶帝革去了所有差事。嘉慶十一年(1806年),嘉慶從奏摺中得知,多羅茶郡王綿億私自為其長子、次子命名「奕銘」、「奕鑅」,且第二個字沒有使用乾隆所定的「糹」字偏旁,於是龍顏大怒,下旨查處此事。

為此,嘉慶十分生氣,在諭旨中指責綿億說:「私自取名是何居心?既然他自己主動與皇族疏遠,朕也就不拿他當親侄子看待了,著令他退出乾清門,並革去他領侍衛內大臣、管圍大臣等職務……」

之後,嘉慶帝又下旨,命綿億的兩個兒子改名。由此可見,從乾隆之後,清代皇族的命名已經非常系統化並形成了嚴格的制度,和漢人已經基本一致了,唯一的區別就是皇室始終不取三個字為名。

相關焦點

  • 康熙隨手寫的一個「墨」字,讓諸皇子感到不解,唯有乾隆對出下聯
    康熙本人可以說是非常開明的,而且他很重視漢族人才。治理國家講究雙贏,汲取漢族的文化而不是摒棄。所以以文治在清朝歷代皇帝中當屬一流。康熙喜歡漢族文化,他在一次練習書法的時候,寫下好幾個「墨」字,望著這個墨字,他突然計上心來。
  • 順治帝一共有八子,康熙只是庶三子,為何順治會傳位康熙
    同年2月,玄燁即位於太和殿,時年僅6歲(虛歲8歲),頒詔大赦,並改為康熙元年。中國歷史上正常的皇位傳承,一般有三種方式,即嫡長子繼承制、兄終弟及、選擇賢達子孫,其中嫡長子繼承制最為常見。但順治帝一共有八位皇子,玄燁只是庶三子,而且只有八歲還談不上賢達,那麼順治帝為何會傳位玄燁?
  • 德雲社徒弟要排雲鶴九霄龍騰四海,八字輩分一樣,為何不用一個字
    德雲社徒弟要排雲鶴九霄龍騰四海,這八字輩分一樣,為何不用一個字?雖然這8個字是一個輩分,他們分屬於不同的科。分科分字也算是給徒弟們排名,比如雲字科的都是和師父比較親的,號稱十三太保的現在有八個人,退出的閆雲達、寧雲祥,以及只是掛名的於雲霆、於雲田,張雲潘。
  • 康熙出了一個字的上聯:墨!眾皇子都對不上,孫子的下聯太經典了
    康熙的經歷十分的特殊,他繼位的時候只有不到10歲,當時清朝還面臨著十分不安的危機,鰲拜正是康熙的一大禍患,所以康熙一直在忙著增加自己的勢力,等到時機成熟就開始剷除鰲拜這個隱患,首先康熙娶了赫舍裡,之後又有了鈕祜祿作為皇后,康熙在位的時間相比其他的皇帝要更長一些,他的皇子數量也更多一點,甚至多到他都沒功夫天天看這些皇子了。
  • 中華姓氏的來源,背後的堂號和輩分,家譜的價值及影響
    比如:自康熙之後,下一代的皇子開始,第一字排"胤"字輩;而皇孫的第一字則排"弘"字輩;所以皇孫乾隆的漢名,就叫弘曆,而在弘字輩分下,乾隆則選了"永、綿、奕、載"四字依次排輩分,等等種種,看名字就知輩分,也就明白長幼有序和親疏遠近了。
  • 《雍正王朝》胤禩有「八賢王」美譽,為何始終入不了康熙法眼
    有「八賢王」美譽的胤禩,為何始終入不了康熙法眼?胤禩的生母為良妃衛氏,由於良妃出身卑微,沒有資格撫養皇子。胤禩小時候在大哥胤禔的母親惠妃身邊長大的,沒有強硬的家庭背景,胤禩就努力的學習文武知識,胤禩的性格自然隨和好脾氣。
  • 此皇帝詢問皇子志向,兩皇子都直言不諱說了8個字,後果真應驗
    清入關後歷朝皇子中,像努爾哈赤、皇太極時諸王那樣披堅執銳、馳騁疆場者寥寥可數,順治帝次子裕親王福全可謂第一人。福全的生母、長史喀濟海之女。她在順治年間的最高地位只是底妃,康熙十二年才尊封為寧懿妃,地位始終很低。
  • 雍正王朝:太子胤礽「兵變」,康熙為何同時加封四位皇子為親王?
    可在《雍正王朝》中,卻有著這樣的一段劇情,當康熙面對太子胤礽的「叛亂」的時候,竟然同時將自己的四位皇子晉封為了親王。康熙為何要「一口氣」連著封了四個親王,他真正的目的又是什麼呢?這裡我就來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 雍正皇帝繼位後,為何將老八、老九改名為「阿其那」和「塞思黑」
    《雍正王朝》想必是許多人都看過的一部歷史題材電視劇,它圍繞著康熙王朝時期「九子奪嫡」的史實作為貫穿始終的線索,講述了康熙王朝在盛世之下所隱藏的諸多弊病與頑疾,也通過各個皇子之間的黨爭,描述了康熙晚年朝堂的明爭暗鬥,以及各個皇子之間的勾心鬥角的權謀之爭。
  • 他是最「豪橫」的康熙皇子,就連雍正也對他有著一絲忌憚
    然而,胤並沒有因為他的處事豪橫而遭到康熙皇帝的處罰,相反,他是所有「八爺黨」皇子中獲封爵位最高的一位。這並不是因為康熙有多麼的喜歡自己的這位頭腦有些簡單的兒子,而是在於他的出身太過於高貴,其外戚家族的地位更是極為顯赫,使得康熙都要對他留有幾分「溺愛」。
  • 平安是福——那些沒有參與到「奪嫡」爭鬥中的康熙皇子們
    胤祥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廢黜太子之時收到牽連,被短暫圈禁。之後整個康熙朝都沒有受到重用,也沒有封爵。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即位後,胤祥才被重用,晉封怡親王,總理事務大臣。之後胤祥成為雍正帝倚重之人,盡心盡力為其處理政務,操持朝政。雍正八年(1730年),胤祥去世,年四十四。
  • 一家六個兒子名字全帶「土」字旁,康熙震怒,下令全家斬立決
    清朝康熙年間,浙江餘姚官府登記戶籍時,看到了一戶姓王的普通百姓人家,生了六個兒子,這個六個兒子的名字之中全部帶有偏旁「土」,感覺奇怪,於是逐層上報,康熙接到奏報,直接下令:「全家斬立決!」這個姓王的人家被康熙斷定,是逃到浙江餘姚的明朝朱三太子,崇禎皇帝的三兒子朱慈炯。康熙為什麼這麼篤定他就是朱三太子呢?
  • 姓楊的男孩取名三個字有內涵的名字
    每個家長對於孩子名字的要求不盡相同,有的喜歡簡潔一點的二字名字,有的喜歡時尚一點的四字名字。其實三字名字才是起名的主流。以下是五行閣起名為大家分享的姓楊的男孩名字三個字的。姓楊的男孩名字有內涵陳意星「意」指意志,用作人名寓意男孩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剛毅、勇敢。成語「吉祥如意」延伸了意字內涵,寓意孩子一生吉祥順遂。「星」出自成語「燦若星辰」,寓意孩子將來能像星辰一樣耀眼、出眾,也代表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意星」一名內涵深刻。
  • 康熙年間為何發生九子奪嫡,哪個皇子陣容豪華?這裡有結構圖
    發生奪嫡主要原因在於,康熙立太子太早,且太子昏庸無能,驕橫跋扈,結黨營私,使得康熙對太子倍感失望,於是將其廢除,導致眾位阿哥對皇位從幻想開始有了行動。不過此時競爭並不激烈,僅僅暗地操作。後太子再次被立,又因其結黨營私,再次被廢,而廢太子,使得眾皇子看到太子已經沒有任何翻身的機會,遂開始明面上的爭鬥太子被廢是導致九子奪嫡的主要原因,其次與康熙皇子眾多有關係,據記載康熙有35個兒子,在清朝帝王中為最多,如果康熙只有5個兒子,那麼也不會出現九子奪嫡現象發生。
  • 康熙駕崩後,留下58歲的愛妃宜妃,其為何會遭到雍正多次當眾羞辱
    按理來說,宜妃作為康熙的妃子,若按照輩分來說算是雍正帝這個後繼之君的長輩。再加上她生育了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這三個兒子(雖然後來只有胤祺、胤禟長大成人),也算是給皇家立下了「汗馬功勞」,於公於私雍正都應該對她善加安置才對,可事實卻並非如此。
  • 早期隨康熙徵戰,胤禔始終沒能成為皇帝,但結局還不錯
    早期隨康熙徵戰,胤禔始終沒能成為皇帝,但結局還不錯康熙之後究竟由誰來稱帝?這是在歷史當中受到很多人關注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在胤礽被廢之後,更是引起了一場非常激烈的「九子奪嫡」。這樣的事件已經被很多的書籍和影視作品所還原,我們也能看得出,那個時候的眾位皇子都特別看重權力,總想要成為最高的權威者,但是終究大部分的人還是敗下陣來,而且結局也很慘。在這九個皇子當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四阿哥和八阿哥,很多故事都是圍繞他們兩個展開的,但實際上最早爭奪皇位之人是大阿哥。胤禔作為康熙的長子,也是一個非常受康熙重視的皇子。
  • 康熙皇帝最寵愛的宜妃,為何會被雍正皇帝厭惡?
    在清朝後宮裡,一個女人若是得到皇帝的寵愛,那麼她在宮裡就會有權有勢,倘若要是生下了為皇帝生下了皇子,就算皇子沒有機會登上皇位,那麼這個女人也是相當高貴的,不是哪個就是隨便欺負的,哪怕是後來登基的皇帝也要按照輩分來,要將其稱作母妃,相當恭敬地對待著。
  • 康熙年間最沒有存在感的皇子,大皇子胤褆下場悽涼!
    文丨深度歷史觀說到清朝,不得說的是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這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情節了。近幾年清穿故事盛行,而由清穿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更是吸引年輕女性的眼球。看過清穿劇的女生們的芳心都深深地被康熙的幾個兒子所虜獲。四皇子手段過人,是霸道總裁的首選;八阿哥溫柔,是女生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十阿哥耿直,是一個惹人喜愛的陽光男孩等等。每一個皇子都獨具魅力,唯有大皇子胤褆榜上無名,這是為什麼呢?按道理說,大皇子作為長子,身份地位都是極高的。而且他還有赫赫軍功。
  • 康熙一生最寵愛的皇子,臨死前還交代雍正:一定要好好對待他
    在冊立詔書上,康熙這樣寫道:「日表英奇,天資粹美。」從這幾個字中可以看出,康熙對胤礽的喜愛,也可以說成是溺愛。康熙這樣的做法明顯是不合理的,他在選拔繼承人的事情上並沒有嚴肅對待,一點都沒有選拔的意味,可以說成是:將這重要的位置賞賜給了胤礽。所以,這個太子根本不是選出來的,而是直接拿來就用。
  • 你家孩子會用家譜輩分排序的字取名字嗎?避免爆款重名尷尬,蠻好
    剛剛得知親戚家的一個孩子,取的名字居然和自己家孩子名字一樣,不過其中一個字不同,只是音同,自己家孩子比她家孩子輩分大上一輩,卻整了一樣的名字,這不亂了輩分嗎?主要是兩家平時走動的不是很頻繁,而且親戚家只知道草莓家兒子的小名,根本不知道大名,草莓是去賀喜時才知道兩家孩子名字一致的,當她希望親戚家改名時,親戚卻不以為然,覺得無所謂,說這個名字很好,不想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