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已經十一點多鐘了,手機微信突然亮起。我一看,原來是一位家長。這麼晚了給我發信息,一定是有緊急的事吧。我趕緊打開。
接著家長就開始跟我傾訴起孩子的問題了。幾乎是長篇大論啊。最後一句是:
林老師,你說這可怎麼辦啊?
原來,孩子這次期中考試作文扣了10分,觸動了家長的焦慮開關,大晚上睡不著覺了,找我「求醫問藥」來了。
根據家長的形容,孩子平時非常能說,嘴巴特甜,能說會道,看到的事情會描述得很精彩,講起來更是滔滔不絕,可是一到寫作文呢,就像換了個人一樣,磨磨蹭蹭半天動不了筆,家長急得啊,「你說這孩子嘴上怎麼不長根筆呢」。
其實這種情況很常見,尤其是小學中低年級,剛開始接觸作文寫作,將語言轉換成文字他們不知道如何處理,但是說話是天生習得的,每天都在說,不需要特意地加以練習就會有進步。
但這種情況也要引起足夠重視才行,不能一味地採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逼著天天寫,寫不好再重寫,這樣可能會讓孩子焦慮、叛逆、厭學。
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寫作文先要經歷三個過程:
內部語言(思考)——口頭語言(敘述)——書面語言(寫作)
我們知道書面語言是要難於口頭語言的,和口頭語言相比,書面語言在創作時必須進行深思熟慮的分析,這是由書面語言的完整性決定的。
口頭語言有省略的特點,書面語言有完整的特點
我們說一句話只要對方能聽得懂,可以不顧頭也不顧尾,可以不考慮語法和用詞,但寫下來就不能這樣了。孩子在運用口頭語言描述看到的事物時,聽到的或某一刻所做的,往往會省略了主語,或是一些描述性的詞語,會造成口頭語言和內部語言缺少完整性。
書面語言,也就是寫作文,則要求通過詞和詞的組合成為精心組織的語言,能夠準確完整地傳達。書面語言的這個特點是很多同學寫作文的難點。
從說到寫,如何有效地促進孩子的表達能力
首先,孩子在寫作時如果碰見了不會的字詞,就會造成寫作的障礙,所以前提是保證詞彙的積累,要不斷的增加,要讓因為字詞問題產生的障礙越來越少。
其次,從說到寫一定是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有孩子本身能力的提升,也有家長一定程度的引導。過程是需要時間和耐心的。
明確了以上兩點之後,可以嘗試一些訓練的方法。
1.要讓孩子明白說和寫是一樣重要的。
消除孩子對寫作文的恐懼感,對孩子的口頭表達給予肯定,對口語表達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提出改進意見,加強孩子的口述完整性,努力使孩子的口頭表達更接近書面語。
可以採用多聽新聞的方式來練習,新聞主持人的播報,幾乎可以直接轉化成書面語的。就曾有人形象白巖松說的話,只需要加一些標點符號,就是一篇文章,根本不需要改動。
2.通過大聲朗讀促進書面詞彙的積累。
聲音有助於記憶,大聲朗讀書中精彩段落有助於孩子熟悉書面語言表達的規律。把讀書時遇到的精彩內容大聲的讀出來,有助於書面語言的積累。
3.學會三步轉移法。
孩子不擅長將說的內容轉換成寫的,家長要對症下藥,幫助孩子做好語言的遷移。
由說到寫可以分三步。第一步讓孩子說,家長錄。第二步家長說,孩子寫。第三步:在家長的配合下進行語言的修改加工。
通過這樣的互動與配合,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從說到寫。
4.「你說我畫」,促進書面語言的表達。
書面語言比口頭語言更有畫面感,家長可以選擇一篇狀物的作文,比如寫動物和植物的,家長繪聲繪色地讀,語速不要快,孩子根據家長所讀的描述進行繪畫。
聽和畫的過程是對書面語言抽象背景的呈現,有助於孩子書面語言的生動表達。
總之,孩子能說會道是好事,因為口頭表達是書面表達的基礎。只要家長能夠循循善誘,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孩子一定不僅僅只會用嘴巴說,還會用「筆」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