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地攤&夜經濟,阿婆牛雜手推車來襲!

2020-12-14 騰訊網

如果2020上半年的餐飲界熱搜詞是直播帶貨,那邊下半年的餐飲界熱搜詞之一,就是「地攤經濟」了。

允許臨時佔道經營、允許臨街店外擺、允許流動商販經營......一時間「地攤」成了關鍵詞。政策紅利釋放,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始鼓勵「擺地攤」,小吃品類也迎來高光時刻。

阿婆牛仔,從三十年前,就靠著一輛手推車,一個小攤,一份牛雜,成就了經典。

在廣州那條有著獨特情懷的小巷子裡,阿婆牛雜一擺就是三十年,沒有任何營銷推廣,卻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吃,伴隨著一代廣州人的成長,成為老廣人割捨不掉的情懷。

阿婆牛雜靠著一個小地攤,三十年時間成就了現在的名氣。地攤,往小了說是小商小販,往大了說真的就是城市的煙火氣。

阿婆牛雜,與地攤有著一段割捨不斷的關係,阿婆牛雜靠著小推車小地攤打響名氣。如今,阿婆牛雜,全面推出地攤車,以全新的面貌,熟悉的地攤車出現在眾人面前。

阿婆牛雜小吃車結合本身品牌特點,將品牌顏色阿爾法綠作為小吃車的整體主打色,有著阿婆牛雜的logo掛牌,有著阿婆的形象圖標,還標明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logo,讓阿婆牛雜在中小吃中脫穎而出。

底下還有阿婆牛雜的殿堂級美味,阿婆獨家醬料調製秘方,是三十年的匠心傳承,是多少廣州人記憶的味道。

阿婆牛雜全新推出的小吃車,重新回到三十年前的阿婆牛雜,全新的手推車,一樣的阿婆牛雜味道。

更是響應了國家政策,推行「地攤經濟」,讓阿婆牛雜遍布廣州這座城市,重回熟悉的人間煙火味。

阿婆牛雜推出的手推車,一樣的味道,卻更容易經營,阿婆牛雜手推車,投入資金低,沒有房租壓力,也不用裝修,減少了許多開店費用,只需要一輛小推車就能做生意。

除了「地攤經濟」的甦醒,夜經濟也在逐漸回暖。不少商家紛紛推出夜間活動,通過延長營業時間、運用消費券、直播、外賣等數位化方式刺激夜間消費。

支付寶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份,廣州19點後使用支付寶搭乘公交、地鐵等出行的人數增加了23.75%,夜間線下交易筆數環比增長超過22%,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出門消費。

阿婆牛雜的手推車也剛好契合了夜經濟的發展,夜經濟一般從晚上6點一直到凌晨的2點之間,時間長,又處於大多數人的休閒時間,阿婆牛雜手推車具有自主的經營時間,具有靈活性,手推車配合夜經濟的黃金時間,從中受益。

相關焦點

  • 地攤經濟,再也不用擔心北京路阿姨牛雜店,阿婆推車牛雜消失了
    得於國家的政策,這些天地攤經濟又活過來了,再也不用擔心我最愛的北京路阿姨牛雜店,阿婆推車牛雜消失了。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也從越秀區去到增城區。所以就遠離了平時幾個公交站就能觸及到的美味——牛雜。(牛雜,又稱"牛雜碎",是牛內臟的統稱,是發源於老廣州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
  • 地攤經濟之「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當然少不了牛雜啦
    年初受新冠疫情影響,實體經濟直線下滑。可最近隨著兩會的落幕,「地攤經濟」一詞也因李克強總理髮話:「保留地攤經濟,給底層民眾一點溫暖」一夜爆紅。因此各地政策也逐步放開,「地攤經濟」成為了經濟復甦的新動力,讓城市更有煙火氣。
  • 刺客伍六七:小雞島擺起地攤,賣牛雜過時了,雞大保創意十足
    哈嘍大家好,我是不撒謊的烏索普隨著地攤經濟的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上了路邊擺起了地攤,地攤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不,不僅僅是生活中,就連刺客伍六七中的角色都開始擺起地攤來了,讓我們看看他們能夠擺出什麼花樣來吧!
  • 80歲阿婆賣牛雜30年,生意好到爆,全程一個人操作,太壯觀了!
    80歲阿婆賣牛雜30年,生意好到爆,全程一個人操作,太厲害了!最美味的東西總在大街小巷中,身為吃貨總是要不停地尋找美食。但如果你實在沒時間,也沒關係,現在就讓小編帶著你們去"品嘗"一下來自廣州芳村的阿婆牛雜,到底為何生意如此火爆!這就是80歲的阿婆賣牛雜的生意狀況,一輛小小的手推車,一個很平常的太陽傘,這就是她賣牛雜的全部家當的,但是來吃的人卻不少,阿婆沒有出現的時候,食客們就已經排起了長龍,都是為了吃到這一碗正宗的廣州牛雜。
  • 終於吃到傳說中的阿婆牛雜
    但阿婆牛雜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得到,阿婆年事已高,從以前的每天出檔,漸漸變成隔天出檔,後來又減少為一周兩次,一個月一次,三個月一次……2019年春節過後,阿婆就再也沒有在陸居路出現過。    有人說她生病了,有人說是因為陸居路要拆了,正在圍蔽改造。4月7日,沉寂已久的阿婆重新出現在芳村花蕾路,粉絲們慕名而來,在這裡排起長龍。重新出山立刻成網紅,芳村阿婆牛雜值得你馬上「幫襯」。
  • 沒有了阿婆的「阿婆牛雜」,你還捧場嗎?
    前一段時間,在芳村把牛雜賣成了一道風景線的阿婆決定不再出攤了。當年排隊在陸居路排隊四五個小時只為吃一碗阿婆做的牛雜,排晚了還不一定能吃到。有人說能吃上阿婆的牛雜簡直是緣分。然而阿婆宣布了「退休」,她的牛雜卻沒有「退休」。並且在4月7日,搬進了芳村花蕾路的甜園甜品店,每天下午三點準時出檔。價格是20元一碗,有幾條青菜,牛雜,魚丸,還有麵筋跟蘿蔔。看起來是很大一碗, 20元也不算特別貴。作為曾經有幸嘗過一次阿婆親手賣的牛雜的小編決定再吃一碗試試。然而實話實說…並沒有特別驚豔的感覺。
  • 廣州冷巷裡熱門的星—阿婆牛雜
    老廣州肯定都知道阿婆牛雜,藏在深巷裡的匠心牛雜檔。阿婆出攤的牛雜檔。阿婆年紀大了,逢周末不定期出檔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但只要阿婆出檔,廣州吃貨們必定不辭勞苦的大排長隊,一飽口福。阿婆出檔,排隊排隊還是排隊為什麼阿婆牛雜可以做到儘管環境髒亂,依舊滿滿的口碑好評?因為匠心。
  • 終於吃到限購的廣州阿婆牛雜!阿婆重出江湖街坊大排長龍
    廣州有句老話,「牛雜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站不穩)」。而吃過芳村阿婆牛雜的人,都紛紛表示,「比神仙還快活!」為了照顧家人,阿婆跟樓上的鄰居學做牛雜,「她是我師傅,也是我的貴人」,阿婆既聰明又勤奮,不但一學就會,還根據自己的經驗不斷加以改進。她事事都要親力親為:每天早上四點起床,五點鐘去市場裡挑最新鮮的牛雜,回家清洗,慢慢烹煮;因為不滿意市面上賣的花生油,阿婆還要買花生米,自己挑、炒、榨油。
  • 沒上舌尖的廣州美食:80歲的阿婆牛雜
    上星期日,講食君的朋友圈炸了,怎麼回事,原來是兩個月才開一次檔的阿婆牛雜要開檔了。 就算是運氣這麼好,去到時阿婆又開檔,那長長的隊伍也是極度磨鍊耐心,等了兩!個!小!時!才吃上一口牛雜!
  • 廣州阿婆牛雜,我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吃下去!
    說起牛雜,廣州人一定會想起一個名字:阿婆牛雜。憑藉一份三十年的堅持,一份老街坊的情懷,「阿婆」陳桂珍用一檔牛雜路邊攤,感動了無數人的心,徵服了無數人的味蕾……當年還在陸居路附近擺攤的時候,無論來自何方食客,無論男女老幼,為了一碗阿婆牛雜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似乎都是值得的。
  • 阿婆牛雜、陳添記、恩寧劉福記……藏在廣州老字號裡的人間煙火
    文 | 柳浪、陸瑩瑩 全文約5070字,細讀約需10分鐘 阿婆牛雜:八旬老人的三十年傳承 接下來給牛雜汆水,去掉血水,三成熟,再將牛腸放進篩子裡磨,搓掉表層的繭。清洗過程要花上三個小時。三十年過去,桂珍的背駝了,腰彎了,青絲變白髮。 下午三點,她推著手推車,哐當哐當來到芳村陸居路的巷子裡。為了不給城管添麻煩,桂珍選出一個垂直拐角位擺攤。她打開一把藍色的遮陽傘,拔掉周邊的雜草,用清水清洗乾淨攤位。這些儀式過後,才開火熬牛雜。
  • 遠近聞名的街頭小吃「阿婆牛雜」強勢入駐超級文和友
    「阿婆牛雜」強勢入駐超級文和友啦!這一份有著30餘年的老廣情懷的極具人間煙火氣息的牛雜,終於在這一刻與文和友牽手!看著那位忙碌的阿婆,看著那一份份香味四溢的牛雜,看著這極具市井氣息的文和友,便勾起了曾經的那份回憶與情懷...
  • 阿婆牛雜、吳財記雲吞麵……荔灣新一批區級非遺項目公布
    此次公布的第五批區級非遺項目有粵語講古、廣州泥塑、廣州西村窯制瓷技藝、廣式牛雜製作技藝、廣式白切雞製作技藝、廣式臘腸製作技藝以及廣式雲吞麵製作技藝七項,四項為傳統美食類,兩種為工藝美術類,一種為語言藝術類。其中,廣式牛雜製作技藝的申報單位為廣州阿婆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也就是說,為人們熟知的「阿婆牛雜」入選荔灣區非遺項目。
  • 「越秀·北京路B口」麵筋牛雜阿婆牛雜,傳承30載的經典美味小吃~
    原文標題:【越秀·北京路B口】¥9.9秒28元麵筋牛雜套餐!阿婆牛雜,傳承30載的經典美味小吃~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貪吃,ID:tcsc0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火遍全網的阿婆牛雜堅持用最新鮮的食材專心做一件事…匠心手作的牛雜套餐現在9.9就能開吃坐標:越秀區人均:9.9元從街邊檔到爆紅廣州
  • 地攤熱潮振奮西雙版納夜市經濟
    地攤熱潮振奮西雙版納夜市經濟 2020-06-11 0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州最任性的阿婆牛雜,下一次開檔時間沒人知道,碰上了是緣分
    還記得在1998年6月的一天,宿舍的女孩子拉著珊丫頭「到芳村精神一回」,從那天起,珊丫頭便和「阿婆牛雜」結下不解之緣,從那天起,珊丫頭就喜歡上那碗夾雜濃濃花生油、黃糖、南乳等香味、口感甜甜的牛雜,一種獨特的甜,其他地方的牛雜吃不到這種甜。
  • 再見,巷裡的阿婆牛雜!路邊擺攤30年,如今謝幕在即但好消息是
    廣州市荔灣區花蕾路甜園甜品店前人頭攢動一陣喧鬧聲後,83歲的陳桂珍踱步入甜品店系上圍裙,微笑看著眾人人們都在排隊,等著嘗她親手做的牛雜場面還是一如以往那樣「火爆」阿婆陳桂珍不常擺攤阿婆牛雜謝幕的前奏已經響起但如今——阿婆牛雜開固定檔了!
  • 沒上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80歲的阿婆牛雜,30年都是這個味
    但是阿婆不是每天都會擺檔,能不能吃到阿婆牛雜要隨緣,於是很多人都加了街口裁縫店的老闆,老闆一有消息就會通知大家去吃。據說星期天那次開檔,只是今年第三次開檔。所以,阿婆的一碗牛雜裡面,無論哪個種類的食材,都是十分的足料和火候。牛肺夠爽、牛腸夠嚼勁、牛膀夠入味、魚蛋夠彈牙、就連蘿蔔都煮得十分入味。而其中的精華,就是那份「牛膀厚切」,在每一次阿婆出來擺攤時,都有一份牛膀放在鍋底。因為阿婆的牛雜每次都會提前熬好,火候十分足,而且相當厚切。
  • 牛雜,對廣東人有多重要?
    這些雖是傳說,卻透露兩點:一是牛雜大概率來源於廣州西關,二是牛雜味道很好。在上世紀80年代左右,地攤、小推車等個體戶開始出現。個體戶推著小推車,開始以售賣牛雜為生計。目前牛雜已有40年的歷史,很多廣東人都是吃著巷口牛雜長大的。對於廣東人來說,吃的不光是牛雜入口的美味,還有幾十多年來,歲月裡跟牛雜叔叔們建立起來的感情,以及那段瞞著家人買牛雜吃的歲月。
  • 這家阿婆小攤20年只賣一碗牛雜,一周出攤一次,想吃看運氣
    這家阿婆小攤20年只賣一碗牛雜,一周出攤一次,想吃看運氣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怎麼成為想要的自己,但卻輸在無法堅持。下決心時對自己的承諾就像感情中的山盟海誓,一開始信誓旦旦,到最後絕口不提。阿婆牛雜堅持出攤20多年是周圍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字號」了,牛雜老湯配著油兌的花生醬,放在小煤爐上,咕嘟咕嘟地小火慢煮著,隔著好遠,就能聞著牛雜的香氣。阿婆牛雜的做法是預先串好燜好的,是老湯和牛雜分開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