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牛雜,廣州人一定會想起一個名字:阿婆牛雜。
憑藉一份三十年的堅持,一份老街坊的情懷,「阿婆」陳桂珍用一檔牛雜路邊攤,感動了無數人的心,徵服了無數人的味蕾……當年還在陸居路附近擺攤的時候,無論來自何方食客,無論男女老幼,為了一碗阿婆牛雜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似乎都是值得的。
距離當年大秋排隊兩小時嘗試到這份「傳說中」的阿婆牛雜,已經過去兩年了,這段時間裡,阿婆牛雜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經營地點的搬遷、關於「阿婆」的各種流言蜚語、還有不少商家打著「阿婆牛雜」的旗號,大賺噱頭錢……
而在最近,我們獲悉「阿婆牛雜」在越秀區的文明路開了新店,開張當天阿婆本人也有出席,並且公開承認已經把做牛雜的手藝傳承給徒弟,其徒弟正是文明路這家「阿婆牛雜」新店的主理人。
「阿婆牛雜」終於走出芳村,來到交通較為便利的北京路商圈。說實話,剛聽到這個消息時很是驚喜,畢竟阿婆牛雜一直令很多吃貨心心念念,但因為各種條件限制卻難以一試,如今這道美味似乎主動走到我們的身邊,對於各路吃貨來說,無疑是一道福音。
阿婆牛雜的「官營店」開張當天,是意料之中的車水馬龍和人頭湧湧。排隊的人絡繹不絕,只為一嘗名聲在外的阿婆牛雜。開張不到10天的時間,阿婆牛雜在某知名美食網站上已被冠上「廣州小吃榜第一位」的頭銜。
但隨著輿論升溫,一夜之間,阿婆牛雜被貼上「網紅店」、「打卡點」等一系列的標籤,這令人聽起來不自覺地產生一種違和感。這裡的「網紅店」並不是貶義,而是「網紅店」這種在資本和網絡潮流催化下的產物,與「阿婆牛雜」這種生於市井、食盡人間煙火氣的傳統小店相結合,似乎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這不禁讓人思考:阿婆牛雜,還是當初的阿婆牛雜嗎?
夾雜著驚喜、疑惑,或許還有一點點的不安,最終還是決定前往文明路這家阿婆牛雜的新店一探究竟。
店鋪位於在北京路和文明路的交界處,店面很顯眼,並不難發現。中午12點左右,新店人流量雖然沒有開業當天那麼誇張,但依然有很多食客駐足等候。
靠近店面,發現不少來捧場的吃貨都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更有甚者僅僅是路過也不忘拍一下照,足見「阿婆牛雜」這個招牌的影響力。
店鋪門面是極度同質化的「網紅復古風」,「民間殿堂級(來自天堂的食物)」幾個字確實有點誇張和令人匪夷所思,讓我不禁和 「標題黨」聯繫在了一起。
店鋪的其他裝飾也加入了不少網絡元素,比如打TAG(#...#)等等,似乎從一開始就打算走網紅路線了。不過「用最新鮮的食材」、「專心做一件事」這樣的語句來作為標榜,似乎顯得有點多此一舉。當初阿婆並沒有刻意去宣傳自己「食材多新鮮、洗的多乾淨」,是得到街坊認可後而逐漸被人發掘的事實,刻意去標榜,反而有那麼一點虛偽的感覺(聲明一下:僅從文字內容上分析,與食物品質無關)。說白一點,這不是一家食店應該做到的嗎?
店鋪內忙碌的都是年輕人,沒有看到阿婆和徒弟的身影,從收銀到剪切、包裝全線流水化作業。
牛雜有兩種SIZE供選擇,25元大份 or 15元小份,一份大份牛雜裡面包括牛雜、2-3塊麵筋、2-3塊蘿蔔,說實話,就路邊牛雜的標準來說,這個分量有點對不住這個價錢。
每個部位也是2-3塊左右,牛雜的清洗是比較到位的,很乾淨,新店在這點上似乎做到了,特別的甜味和花生醬香味也似曾相識,只不過燜煮時間似乎不太足,肉質有點韌,不夠入味,有可能是生意太火爆壓縮了製作的時間。
麵筋和蘿蔔存在相近的問題,整體調味是ok的,不過沒有用足夠的時間把食材煮透、煮入味,蘿蔔不起渣不過沒有綿軟的感覺,比較脆口。
以上就是阿婆牛雜新店的一些基本情況。
嘗過阿婆牛雜的新店,老實說,距離在陸居路吃的第一碗也是唯一一碗阿婆牛雜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其實早已忘記當初排隊一個多小時的牛雜是什麼口味,只記得是「好味,和味」,要從口味上去對比阿婆牛雜的「前世」和「今生」,於我這種非死忠粉來說有點困難。
只能說:新店的出品不差,牛雜的味道也還行(備註:此處內容會視現場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只是曾經接觸過陸居路巷子中那家阿婆牛雜的人應該都會體會到:這家「阿婆牛雜」的的確確少了什麼……
傳統老店之所以能成為傳統老店,除了長時間以來被人認可的口味之外,更包括一種重要的味道:人情味。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到,有些傳統老字號即使味道上沒有十分突出的地方,依然每天高朋滿座,靠的就是一份情懷。
回想一下當初去吃阿婆牛雜的心情,除了對味道的一份期待之外,更多的是因為阿婆的一句「我自己都不敢吃的,我不會給別人吃」。30年如一日,阿婆從採購到清洗、加工到銷售全線獨力完成,握著一把剪刀,從黑頭剪到白頭……這份堅持與執著,令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敬仰,令這份味道無論花費多少時間去等待,都值得一試。
而這家「阿婆牛雜」的新店,徒弟或許真的能繼承阿婆的衣缽,發揚阿婆的「牛雜精神」,甚至把味道做得更好。但新派的裝潢、工業化的生產與包裝、以及一個個目光呆滯、機械化工作的員工,不禁會令人心生疑問:
「阿婆牛雜還是阿婆親自做的嗎?」
「這麼大的店,如果全部由阿婆親自做,應該負擔不來吧…」
「味道是否還跟當初一樣?」
「工業化生產,牛雜會不會沒有當初洗的那麼乾淨了?」
事實暫時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這些疑慮存在,「阿婆牛雜」就不是當初的阿婆牛雜了。
當然,傳統與革新本來就存在本質上的對立,兩者也無分對錯。生產力在發展、資本在不斷累積,傳統小行業,特別是阿婆牛雜這種源於市井的傳統手作行業希望在市場經濟中存活並發揚光大,必須適應社會生產的規律。工業化的生產與包裝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的。阿婆年紀也大了,也有自己的家庭,誰不想讓家庭的生活更好一點呢?說著冠冕堂皇的話讓年近90的阿婆繼續在小巷中賣牛雜,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了。
所以,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盲目地保留傳統,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變革,在傳統與革新之中求同存異,讓兩者趨於平衡,才是在這個時代保留傳統的正確方法。沒錯,這堆都是廢話,小學語文80分以上的都能寫出來,只不過,這麼廢的話,誰會真的去思考,去落實呢?
「阿婆牛雜」從民間小攤「登堂入室」變為紅極一時的網紅店,口味的保留與提升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如今的盛況很大程度是消耗阿婆當初積累的情懷來建立的,時間一久,當這份情懷被消費無幾,很有可能就變成了一家普通的牛雜店,廣州那麼大,這家是不是最好吃的牛雜呢?於我而言,確實未必。但若能在工業化的生產和包裝下依然能保留情懷,而不是乘著網紅的勢頭冒進,「阿婆牛雜」無論怎麼改變,在我、在大家的心中都依然會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大家對傳統手藝的逐漸工業化和網紅化的現象是怎麼看的呢,希望能在評論區聽到你們的聲音。請各位股東文明交流,不要噴,也不要槓,在這個問題上,無分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