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阿婆牛雜,我不知道是否應該繼續吃下去!

2020-12-14 品城記

說起牛雜,廣州人一定會想起一個名字:阿婆牛雜。

憑藉一份三十年的堅持,一份老街坊的情懷,「阿婆」陳桂珍用一檔牛雜路邊攤,感動了無數人的心,徵服了無數人的味蕾……當年還在陸居路附近擺攤的時候,無論來自何方食客,無論男女老幼,為了一碗阿婆牛雜排上一兩個小時的隊,似乎都是值得的。

距離當年大秋排隊兩小時嘗試到這份「傳說中」的阿婆牛雜,已經過去兩年了,這段時間裡,阿婆牛雜經歷了不少風風雨雨:經營地點的搬遷、關於「阿婆」的各種流言蜚語、還有不少商家打著「阿婆牛雜」的旗號,大賺噱頭錢……

而在最近,我們獲悉「阿婆牛雜」在越秀區的文明路開了新店,開張當天阿婆本人也有出席,並且公開承認已經把做牛雜的手藝傳承給徒弟,其徒弟正是文明路這家「阿婆牛雜」新店的主理人。

「阿婆牛雜」終於走出芳村,來到交通較為便利的北京路商圈。說實話,剛聽到這個消息時很是驚喜,畢竟阿婆牛雜一直令很多吃貨心心念念,但因為各種條件限制卻難以一試,如今這道美味似乎主動走到我們的身邊,對於各路吃貨來說,無疑是一道福音。

阿婆牛雜的「官營店」開張當天,是意料之中的車水馬龍和人頭湧湧。排隊的人絡繹不絕,只為一嘗名聲在外的阿婆牛雜。開張不到10天的時間,阿婆牛雜在某知名美食網站上已被冠上「廣州小吃榜第一位」的頭銜。

但隨著輿論升溫,一夜之間,阿婆牛雜被貼上「網紅店」、「打卡點」等一系列的標籤,這令人聽起來不自覺地產生一種違和感。這裡的「網紅店」並不是貶義,而是「網紅店」這種在資本和網絡潮流催化下的產物,與「阿婆牛雜」這種生於市井、食盡人間煙火氣的傳統小店相結合,似乎顯得有點格格不入,這不禁讓人思考:阿婆牛雜,還是當初的阿婆牛雜嗎?

夾雜著驚喜、疑惑,或許還有一點點的不安,最終還是決定前往文明路這家阿婆牛雜的新店一探究竟。

店鋪位於在北京路和文明路的交界處,店面很顯眼,並不難發現。中午12點左右,新店人流量雖然沒有開業當天那麼誇張,但依然有很多食客駐足等候。

靠近店面,發現不少來捧場的吃貨都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更有甚者僅僅是路過也不忘拍一下照,足見「阿婆牛雜」這個招牌的影響力。

店鋪門面是極度同質化的「網紅復古風」,「民間殿堂級(來自天堂的食物)」幾個字確實有點誇張和令人匪夷所思,讓我不禁和 「標題黨」聯繫在了一起。

店鋪的其他裝飾也加入了不少網絡元素,比如打TAG(#...#)等等,似乎從一開始就打算走網紅路線了。不過「用最新鮮的食材」、「專心做一件事」這樣的語句來作為標榜,似乎顯得有點多此一舉。當初阿婆並沒有刻意去宣傳自己「食材多新鮮、洗的多乾淨」,是得到街坊認可後而逐漸被人發掘的事實,刻意去標榜,反而有那麼一點虛偽的感覺(聲明一下:僅從文字內容上分析,與食物品質無關)。說白一點,這不是一家食店應該做到的嗎?

店鋪內忙碌的都是年輕人,沒有看到阿婆和徒弟的身影,從收銀到剪切、包裝全線流水化作業。

牛雜有兩種SIZE供選擇,25元大份 or 15元小份,一份大份牛雜裡面包括牛雜、2-3塊麵筋、2-3塊蘿蔔,說實話,就路邊牛雜的標準來說,這個分量有點對不住這個價錢。

每個部位也是2-3塊左右,牛雜的清洗是比較到位的,很乾淨,新店在這點上似乎做到了,特別的甜味和花生醬香味也似曾相識,只不過燜煮時間似乎不太足,肉質有點韌,不夠入味,有可能是生意太火爆壓縮了製作的時間。

麵筋和蘿蔔存在相近的問題,整體調味是ok的,不過沒有用足夠的時間把食材煮透、煮入味,蘿蔔不起渣不過沒有綿軟的感覺,比較脆口。

以上就是阿婆牛雜新店的一些基本情況。

嘗過阿婆牛雜的新店,老實說,距離在陸居路吃的第一碗也是唯一一碗阿婆牛雜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其實早已忘記當初排隊一個多小時的牛雜是什麼口味,只記得是「好味,和味」,要從口味上去對比阿婆牛雜的「前世」和「今生」,於我這種非死忠粉來說有點困難。

只能說:新店的出品不差,牛雜的味道也還行(備註:此處內容會視現場實際情況做出調整),只是曾經接觸過陸居路巷子中那家阿婆牛雜的人應該都會體會到:這家「阿婆牛雜」的的確確少了什麼……

傳統老店之所以能成為傳統老店,除了長時間以來被人認可的口味之外,更包括一種重要的味道:人情味。所以我們也不難看到,有些傳統老字號即使味道上沒有十分突出的地方,依然每天高朋滿座,靠的就是一份情懷。

回想一下當初去吃阿婆牛雜的心情,除了對味道的一份期待之外,更多的是因為阿婆的一句「我自己都不敢吃的,我不會給別人吃」。30年如一日,阿婆從採購到清洗、加工到銷售全線獨力完成,握著一把剪刀,從黑頭剪到白頭……這份堅持與執著,令人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敬仰,令這份味道無論花費多少時間去等待,都值得一試。

而這家「阿婆牛雜」的新店,徒弟或許真的能繼承阿婆的衣缽,發揚阿婆的「牛雜精神」,甚至把味道做得更好。但新派的裝潢、工業化的生產與包裝、以及一個個目光呆滯、機械化工作的員工,不禁會令人心生疑問:

「阿婆牛雜還是阿婆親自做的嗎?」

「這麼大的店,如果全部由阿婆親自做,應該負擔不來吧…」

「味道是否還跟當初一樣?」

「工業化生產,牛雜會不會沒有當初洗的那麼乾淨了?」

事實暫時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這些疑慮存在,「阿婆牛雜」就不是當初的阿婆牛雜了。

當然,傳統與革新本來就存在本質上的對立,兩者也無分對錯。生產力在發展、資本在不斷累積,傳統小行業,特別是阿婆牛雜這種源於市井的傳統手作行業希望在市場經濟中存活並發揚光大,必須適應社會生產的規律。工業化的生產與包裝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的。阿婆年紀也大了,也有自己的家庭,誰不想讓家庭的生活更好一點呢?說著冠冕堂皇的話讓年近90的阿婆繼續在小巷中賣牛雜,未免有點強人所難了。

所以,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盲目地保留傳統,也不是一味地追求變革,在傳統與革新之中求同存異,讓兩者趨於平衡,才是在這個時代保留傳統的正確方法。沒錯,這堆都是廢話,小學語文80分以上的都能寫出來,只不過,這麼廢的話,誰會真的去思考,去落實呢?

「阿婆牛雜」從民間小攤「登堂入室」變為紅極一時的網紅店,口味的保留與提升當然是最重要的,但如今的盛況很大程度是消耗阿婆當初積累的情懷來建立的,時間一久,當這份情懷被消費無幾,很有可能就變成了一家普通的牛雜店,廣州那麼大,這家是不是最好吃的牛雜呢?於我而言,確實未必。但若能在工業化的生產和包裝下依然能保留情懷,而不是乘著網紅的勢頭冒進,「阿婆牛雜」無論怎麼改變,在我、在大家的心中都依然會是獨一無二的。

所以,大家對傳統手藝的逐漸工業化和網紅化的現象是怎麼看的呢,希望能在評論區聽到你們的聲音。請各位股東文明交流,不要噴,也不要槓,在這個問題上,無分對錯。

相關焦點

  • 終於吃到限購的廣州阿婆牛雜!阿婆重出江湖街坊大排長龍
    廣州有句老話,「牛雜滾一滾,神仙都企唔穩(站不穩)」。而吃過芳村阿婆牛雜的人,都紛紛表示,「比神仙還快活!」為了照顧家人,阿婆跟樓上的鄰居學做牛雜,「她是我師傅,也是我的貴人」,阿婆既聰明又勤奮,不但一學就會,還根據自己的經驗不斷加以改進。她事事都要親力親為:每天早上四點起床,五點鐘去市場裡挑最新鮮的牛雜,回家清洗,慢慢烹煮;因為不滿意市面上賣的花生油,阿婆還要買花生米,自己挑、炒、榨油。
  • 吃情懷還是吃味道?沒有了阿婆的「阿婆牛雜」,你還捧場嗎?
    前一段時間,在芳村把牛雜賣成了一道風景線的阿婆決定不再出攤了。當年排隊在陸居路排隊四五個小時只為吃一碗阿婆做的牛雜,排晚了還不一定能吃到。有人說能吃上阿婆的牛雜簡直是緣分。後來才知道,原來在6月初,北京路也出現了一家「正版」的阿婆牛雜,據說是阿婆的「親傳」人阿亮使用「數字標準化製作牛雜」。開張當日,34年未離開芳村的阿婆也來到了店裡「坐鎮」。可以看到,阿婆牛雜的招牌上,除了中文,還有對應的英文。看得出來,這個跟隨阿婆學習製作牛雜一年多的老闆,他的野心,絕對不只這一家店而已。
  • 沒上舌尖的廣州美食:80歲的阿婆牛雜
    老太太今年已經80多歲,擺攤已經30多年,現在只有周末才能出攤,很多顧客都是直接提前排隊,就怕吃不上這一口。牛雜的味道,就是普通鹹鹹的味道,可以加辣椒,更提味。 這位傳奇婆婆,是在廣州芳村陸居路的一條叫民治大街的小巷子裡面,推車賣牛雜的。那是我吃過廣州味道最好、最牛的牛雜,更神奇的是30年都是這個味。
  • 廣州冷巷裡熱門的星—阿婆牛雜
    老廣州肯定都知道阿婆牛雜,藏在深巷裡的匠心牛雜檔。阿婆出攤的牛雜檔。阿婆年紀大了,逢周末不定期出檔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但只要阿婆出檔,廣州吃貨們必定不辭勞苦的大排長隊,一飽口福。阿婆出檔,排隊排隊還是排隊為什麼阿婆牛雜可以做到儘管環境髒亂,依舊滿滿的口碑好評?因為匠心。
  • 廣州最任性的阿婆牛雜,下一次開檔時間沒人知道,碰上了是緣分
    廣州的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蘿蔔牛雜的小店或小攤,老城區隨便一條街道都能看見賣」蘿蔔牛雜「的,所以競爭十分激烈,沒點"真功夫「根本無法立足。要做到讓廣州市民心甘情願排長隊好難,幾個月不開檔也不遺忘還願意排長隊等候是難上加難,做到這個的真是牛雜界的高手中的高手,世外高人了。
  • 終於吃到傳說中的阿婆牛雜
    堅持    開檔30年陪伴廣州人成長    熟悉阿婆的人都親切地叫她「桂珍」,「桂珍」退休前在一家百貨公司做售貨員。退休之後,阿婆才開始做牛雜。樓上鄰居是她的領路人,「她是我師傅,也是我的貴人」。阿婆好學又勤奮,並不斷加以改進:每天早上4點起床,5點鐘去市場裡挑最新鮮的牛雜,回家清洗,慢慢烹煮;她還買花生米,自己挑、炒、榨油。
  • 阿婆牛雜、陳添記、恩寧劉福記……藏在廣州老字號裡的人間煙火
    她每天只拿一副牛雜,賣不完不收攤。她賣的牛雜厚實、新鮮又乾淨,在街坊裡有了口碑。街頭巷尾都知道拐角處藍色傘下的「阿婆牛雜」。不少食客慕名而來,嘗了都誇上一句「阿婆牛雜,第一就是好吃。」阿婆卻會回復道,「乾淨才是第一。」賣牛雜的時候,桂珍一直盯著大鍋,隨時準備往鍋裡加食材。每賣出十幾碗牛雜,她就會往湯裡添兩勺花生醬,保證湯的濃稠和味道。
  • 再見,巷裡的阿婆牛雜!路邊擺攤30年,如今謝幕在即但好消息是
    點擊播放 GIF 0.4M在廣州,吃貨口中有一種說法:能夠吃上一口阿婆牛雜都是一種緣分!一代代廣州人在巷裡吃阿婆牛雜,終將成為我們大家的記憶!到底是誰呢?「陳桂珍說,做了三十年牛雜,越感力不從心,她在這家甜品店賣牛雜,怕的是以後來得時間會越來越少。「我不會完全跟著做下去了,有精神就來一下吧。」時光流逝,」阿婆「牛雜由此開啟了謝幕的前奏,回想30年前,陳桂珍是一家百貨公司的售貨員,與牛雜本無緣。在50歲退休後,為了補貼家中開支,她不得不另尋生計。」幸得一位貴人,教我做牛雜,三十年來,多麼辛苦都忍受過來了。
  • 羨慕廣州朋友!阿婆牛雜時隔兩月開檔:清晨排隊、現場派籌限1碗
    這位「任性」的阿婆,就是陳婆婆。說名字可能不認識,但一說到「阿婆牛雜」那是無人不曉無人不知,在廣州的牛雜界可謂是傳奇般的存在。這是一個將近30年的老字號,從1989年到現在已經有29個年頭,而陳婆婆已經是82歲的高齡了。從每天開店到現在陸續開檔,始終都有一幫擁擠追隨的粉絲,所以才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 這家阿婆小攤20年只賣一碗牛雜,一周出攤一次,想吃看運氣
    這家阿婆小攤20年只賣一碗牛雜,一周出攤一次,想吃看運氣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怎麼成為想要的自己,但卻輸在無法堅持。下決心時對自己的承諾就像感情中的山盟海誓,一開始信誓旦旦,到最後絕口不提。阿婆牛雜堅持出攤20多年是周圍很多人從小吃到大的「老字號」了,牛雜老湯配著油兌的花生醬,放在小煤爐上,咕嘟咕嘟地小火慢煮著,隔著好遠,就能聞著牛雜的香氣。阿婆牛雜的做法是預先串好燜好的,是老湯和牛雜分開來做。
  • 廣州人為什麼這麼喜歡吃牛雜
    廣州人為什麼喜歡吃牛雜,可能廣州人自己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但無論是在收租路上的房東,還是剛下班、放學的上班族、學生,每每在街上有人在賣牛雜,都會不自覺地停下腳步。溼冷的冬天,悶熱的夏天,牛雜攤檔前,總不缺來尋味的人。
  • 沒上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80歲的阿婆牛雜,30年都是這個味
    這位傳奇婆婆,是在廣州芳村陸居路的一條叫民治大街的小巷子裡面,推車賣牛雜的,是我吃過廣州味道最好、最牛的牛雜,更神奇的是30年都是這個味。這個阿婆牛雜很牛的嗎?據說全廣州沒有人不認識她這個檔口。但是阿婆不是每天都會擺檔,能不能吃到阿婆牛雜要隨緣,於是很多人都加了街口裁縫店的老闆,老闆一有消息就會通知大家去吃。據說星期天那次開檔,只是今年第三次開檔。
  • 地攤經濟,再也不用擔心北京路阿姨牛雜店,阿婆推車牛雜消失了
    走,跟我擺攤發家致富去!得於國家的政策,這些天地攤經濟又活過來了,再也不用擔心我最愛的北京路阿姨牛雜店,阿婆推車牛雜消失了。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也從越秀區去到增城區。所以就遠離了平時幾個公交站就能觸及到的美味——牛雜。(牛雜,又稱"牛雜碎",是牛內臟的統稱,是發源於老廣州地區的一道傳統美食。據說,上古一位大王在先農壇親耕祭祀農神時,突然天降大雨,大王看到當地百姓饑饉,立即下令屠宰親耕的牛,將其牛肉、牛肚、牛心、牛肝、牛百葉、牛腸等放入鍋中。百姓食後醇正鮮美,味道甚好,至此流傳下來。
  • 廣州街頭這六家美味牛雜店,吃的不僅是牛雜,更是情懷!
    新一輪冷空氣準備入侵廣州,這個時候肯定要吃點暖笠笠的東西來補下,驅下寒。牛雜,是廣州街頭最常見的小吃,有那麼幾家老字號,不單單出品棒,吃的更是情懷。阿婆牛雜這應該是人人都知道的牛雜攤了,阿婆年紀已經很大了,手腳很緩慢,所以出一次檔非常非常難得,原來就只是每周末才會賣,現在甚至是隔好幾個月甚至大半年才賣一次。
  • 「越秀·北京路B口」麵筋牛雜阿婆牛雜,傳承30載的經典美味小吃~
    阿婆牛雜,傳承30載的經典美味小吃~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貪吃,ID:tcsc020】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火遍全網的阿婆牛雜堅持用最新鮮的食材專心做一件事…匠心手作的牛雜套餐現在9.9就能開吃坐標:越秀區人均:9.9元從街邊檔到爆紅廣州
  • 人間美味,牛腩做法,只要用心做,你也能做出阿婆牛雜一樣的味道
    牛腩、牛雜總是讓人垂涎欲滴、回味無窮,它的味道徵服了不少人的味蕾,而且是不分東西南北,幾乎人人都愛吃,對它讚不絕口。最稱心的美食,只會在民間,在一個尋不著的地方,在市井的街巷裡,每每藏著,人間最好的美味,廣州就有這麼一個美味,沒錯就是傳說中的「阿婆牛雜」,要吃阿婆牛雜得靠緣分,而且每星期只出攤一天,幾乎每次出攤都排起了長龍,你要吃到一份牛雜,估計得排上兩三小時,還未必吃得上,阿婆幾十年來憑藉著獨特的口味,和不忘初心的原則,吸引了大量的粉絲,阿婆的原則就是自己覺得不好吃的、不新鮮
  • 霸氣阿婆牛雜攤,7天開一次,食客搬板凳來等!排隊3小時才能吃上
    霸氣阿婆牛雜攤,7天開一次,食客搬板凳來等,排隊3小時才能吃上大家好,在咱們的飲食譜中,關於肉類,咱們一般都從來不吃內臟,因為很多人都覺得它比較髒,很難處理,而且想做出味道來比較難,不過有一款小吃相信很多人都吃過或者是聽到過
  • 席捲地攤&夜經濟,阿婆牛雜手推車來襲!
    在廣州那條有著獨特情懷的小巷子裡,阿婆牛雜一擺就是三十年,沒有任何營銷推廣,卻成為遠近聞名的小吃,伴隨著一代廣州人的成長,成為老廣人割捨不掉的情懷。 阿婆牛雜,與地攤有著一段割捨不斷的關係,阿婆牛雜靠著小推車小地攤打響名氣。如今,阿婆牛雜,全面推出地攤車,以全新的面貌,熟悉的地攤車出現在眾人面前。
  • 廣州最「有脾氣」的牛雜店,一周只開店一次,顧客:吃到就是緣分
    在眾多的南方菜系中,廣州一帶的食物,是比較有特色的,甚至有人會開玩笑的說,廣州人什麼都吃,而且什麼都能做的很好吃。那些廣州街頭的美食,更是多到數不過來。牛雜,指的就是牛的內臟,有的地區也管這個交做牛雜碎。雖然內臟中的髒東西不少,但是經過清理並加工成的菜品,卻有著與眾不同的香氣。
  • 街邊攤活化 牛雜也玩周邊
    「反正排隊有點兒無聊,就用這個小遊戲來打發時間,中獎了就有免費的牛雜吃!運氣好的話能贏到阿婆牛雜的周邊,我就成了這條街上最靚的仔。」 阿婆牛雜新店在「美食街」文明路上顯得異常醒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充滿復古元素又不乏創新的店面裝潢,最亮眼的莫過於熟悉的小推車,曾去過芳村排隊買牛雜的忠實粉絲對此都不陌生。很多粉絲都會拍下照片發在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