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傳奇婆婆,是在廣州芳村陸居路的一條叫民治大街的小巷子裡面,推車賣牛雜的,是我吃過廣州味道最好、最牛的牛雜,更神奇的是30年都是這個味。
這個阿婆牛雜很牛的嗎?據說全廣州沒有人不認識她這個檔口。但是阿婆不是每天都會擺檔,能不能吃到阿婆牛雜要隨緣,於是很多人都加了街口裁縫店的老闆,老闆一有消息就會通知大家去吃。據說星期天那次開檔,只是今年第三次開檔。
當時排了2個小時的隊才能吃到
這個位置,有緣你才會吃到
「阿婆牛雜」究竟有多牛?
阿婆牛雜,沒有門店,也沒有招牌,就連名字都是當時的吃貨們給起的。更沒做過網絡推廣,就靠口碑,隨著自媒體的發展而火遍整個廣州。
沒店面沒招牌,名號也是食客們封的,也不會做網絡推廣,卻能硬生生成了火遍廣州的,靠的就是材料足味道好。
1、材料好、火候足
這麼多年,阿婆都是堅持用煤爐,慢火熬製牛雜。所以,阿婆的一碗牛雜裡面,無論哪個種類的食材,都是十分的足料和火候。牛肺夠爽、牛腸夠嚼勁、牛膀夠入味、魚蛋夠彈牙、就連蘿蔔都煮得十分入味。
而其中的精華,就是那份「牛膀厚切」,在每一次阿婆出來擺攤時,都有一份牛膀放在鍋底。因為阿婆的牛雜每次都會提前熬好,火候十分足,而且相當厚切。一口咬下去,當牙齒與牛膀接觸的那瞬間,那濃鬱的牛雜濃湯夾雜著甜辣醬,一起湧入口腔,這種味蕾的體驗,沒有一家牛雜底能夠與之相提並論。
阿婆的牛膀厚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碗牛雜阿婆都總會送一兩顆魚蛋,雖說魚蛋不是牛雜的精華,但是魚蛋卻也十分彈牙。
2、滿帶花生香的牛雜湯底
每次去吃,捧著那碗濃鬱的牛雜,細細一聞,就能聞到濃濃的花生香味。如果在排隊的時候,仔細留意,每隔十碗左右,阿婆都會從推車下面拿出一罐牛雜老湯,加一點到湯底裡面。時不時,還會倒入一些花生醬和黃糖。
其實牛雜湯底加花生醬和黃糖,也不算是什麼商業機密,只不過沒有多少家牛雜店能夠這麼不惜工本地就為了做一口老湯底。
總說阿婆的牛雜與眾不同,其實沒有特別的配方,只不過是用最靚的花生油同柱候醬去熬製牛雜湯,讓這口湯都不算是湯了,濃得像醬汁。這才是阿婆的牛雜香味濃鬱、美味出眾的秘訣。
3、醬汁也是經過配製的
吃牛雜,第一重要的是湯底,那麼第二重要的就是吃牛雜的指定配料——甜辣醬。阿婆的「秘制」甜辣醬,不僅僅在於辣,傳說她是用白醋、糖加上番茄辣醬一起配製的。
再配上那濃鬱的牛雜湯,又把這碗牛雜的美味拉高几分。阿婆有兩款醬料,一款偏酸,一款偏辣,任君選擇。
「阿婆牛雜」的創始人叫陳桂姐,今年已經82歲的高齡了,在這裡推車賣牛雜已經快30年了。
據當地的街坊介紹,阿婆在1989年退休後,因為生活艱難,再加上兒子是殘疾人,於是推著小推車出來賣牛雜。當時,為了生計,阿婆一年365日風雨無阻出來擺攤,這一賣就賣了29年了,因為牛雜的材料、味道都很正,於是很快火遍芳村,後來火遍整個廣州。
現在,隨著阿婆年齡越來越大,阿婆已經是嚴重的彎腰駝背了,擺攤的時間會根據天氣和身體情況而定,有時幾周一次,甚至兩三月一次。
能賣牛雜賣到成為「網紅」,阿婆其實憑的就是「良心」二字。還記得以前每次去排隊,阿婆總是念叨著「做食品先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自己吃得入口才可以給別人吃。」
還記得有次,一個食客在旁邊說「好食最緊要」,阿婆馬上就話「好吃系第二,新鮮乾淨先系第一位,洗呢d野(指牛雜)啊,幾難洗啊」。聽旁邊街坊說,阿婆都是凌晨三點多就要開始洗牛雜的了,還洗得超乾淨,乾淨程度是就算那碗牛雜冷了,都不會吃到羶味。
很多人說,她是個城市傳奇,相信不會有人會反對。當年放學來吃牛雜的小學生們現在都長大成人了;當年屬於廣州「偏遠郊區」「又荒又村」的芳村現在都已經大廈林立了;但當年普普通通的一個牛雜小推車還是那個牛雜小推車。
阿婆做了二十多年的牛雜,從普通做到網紅,她卻沒有想著去做大、也沒想過利用「阿婆牛雜」的名字去賺錢。她始終守著那個小推車,守著那股味道,守著那群老舊街坊,守著廣州吃貨的胃口,不忘初心。或許,這也是一種廣州精神。
排了三個鍾,幾分鐘吃完,大家慕名前來,吃上了傳說中的阿婆牛雜,說不上是什麼天上有地上無的美味,但實實在在的是那份情懷。對於慕名前來的食客來說,可能也就是一次短暫的記憶,可是生活在這裡吃著阿婆牛雜長大的廣州人、芳村人,那破落的小巷子,陳舊的麻石路,和30年不變的味道,卻是一輩子的回憶。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料材泡製一方風味~
要認識這座城,就需要從當地的傳統特色風味小吃開始探索。因為,這股「味道」,是後來移植不了的,要認識白雲山下的這座城,就從這碗小小的阿婆牛雜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