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接考場學院衙,西聯惠州府城最高學府豐湖書院,僅有376米長、3米寬的金帶街,在明清時期被惠州莘莘學子們視為科舉成功的必經之路。
曾經,惠州文人雅士往來金帶街住宿備考,搜購各種古籍善本,詩書禮樂,翰池書帳,執經問難,堪稱風雅之地,形成了惠州最早的文化產業雛形。如今,藏匿在鬧市的金帶街猶如一名文質彬彬的儒生,餘韻和氣質自內而外,溫潤謙和如蘭草君子,承載著這座城市的風雅氣韻。
近日,600多年歷史的金帶街迎來了新的發展生機。作為惠城區「一湖兩江四帶」城市會客廳建設中重點打造的「兩街一巷」(水東街二期、金帶街、祝屋巷)之一,9月1日,金帶街正式開始改造升級。接下來,惠城區將不斷挖掘金帶街歷史文化內涵,重煥崇文重教的文化氣息,將其打造成科舉文化展示街,串起惠城文化明珠。通過歷史文化資源的盤活,推動惠城文旅、文創產業發展,培育新的城市經濟增長動力,助力惠城建設國內一流中心城區。
歷史:依託科舉形成惠州 最早文化產業雛形北京有琉璃廠,南京有夫子廟,廣州有文德路,要問惠州哪條街文化味最濃?非金帶街莫屬。
金帶街位於惠城區橋西街道,史料記載其建於明代洪武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作為惠州「九街十八巷」之一,古時金帶街橫穿整個惠州城,東接水門路東城牆,西聯西湖的西城牆,猶如一條「金腰帶」環抱著惠州府城。
600歲金帶街通過改造將迎來新生。 惠州日報記者張藝明 攝
明代以前,金帶街尚未建街,僅為惠州城外的居民點。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惠州知府萬迪大規模擴建惠州府城,金帶街由此擴建形成。到了明清時期,可以說是金帶街最為鼎盛的時期,不少文人雅士都居住於此。
短短的金帶街為何會成為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這與明清時期惠州教育文化的發展脫不開關係。
惠州自古有「梁化舊邦、嶺東雄郡」之美譽,千百年來賢人志士輩出,清朝嘉慶初年後,惠州文化教育有兩件事有著標誌性的意義:第一件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府吳名烺暨地方紳士鄧謙芳、鍾濟亨等遷建惠州試院;第二件是清嘉慶六年(1801年),知府伊秉綬應惠州府十屬士紳之請,重建豐湖書院。
新建的惠州試院位於塘尾街東端,現今市十一小學即其故址;豐湖書院則地處城西豐湖黃塘,為當時惠州的最高學府。於是,夾在這兩院之間東西走向的主要街道——金帶街,就成了惠州莘莘學子從學堂走向科場的必經之路。
《惠州市橋西志》記載:「金帶街離學院衙(考秀才的考場)很近。明清期間,在金帶街住的多是讀書人,街上設有張家祠、姚家祠、何家祠、古家祠、盧家祠、楊家祠、廖氏書院等,專供參加考試的書生住宿備考之用。」
來參加考試的學生都會提前1至2個月來此備考,大量的學生集聚生活在此,慢慢地就催生了很多文化產業:各個大家族為自己族人住宿而興建的祠堂,促進了建築行業的發展;與金帶街相通的文興街,專賣書、筆、紙、墨供考生之用,壯大了文化用品行業;沿西枝江兩岸的酒樓、茶樓等場所增多,滿足了考生日常吃喝娛樂需要,促進了娛樂消費等經濟發展;惠州各鄉紳士為資助本地生員參加鄉試、會試,在金帶街建立賓興館,可謂是最早的「助學基金」文化。
「這麼多行業的發展壯大,可以說是形成了以科舉制度為基礎的『文化產業』的雛形。」城市會客廳建設專班成員肖建國認為,以金帶街為主幹的這一片區,在明清時期形成了科舉制度文化,並逐漸演化為惠州府城新興的文教旺地,本地居民形成了崇文重教的生活習性,即使在科舉制度消失後,仍然是惠州文化名人的薈萃之區,如教育家陳培基、近代方志學家張友仁、廣東名醫餘道元、中國歌劇界泰鬥陳紫等多位歷史名人都曾在此生活。
近況:延續文化脈絡形成 古玩收藏商貿業態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度,金帶街開始走向沒落。如今的金帶街已經湮沒在城市化建設的大潮中,雖然往日的風光不再,但600餘年的積澱,文化的根莖已深深地植入老街的泥土裡。不知從何時開始,來自全國各地的古董商人紛紛來這裡淘寶,延續著金帶街的文化脈絡,形成了以古玩收藏為主、休閒餐飲為輔的業態。
金帶街西入口矮矮的拱門猶如一道「時空門」,跨入拱門,喧囂之聲立刻退到遙遠的境界之外。這裡沒有環城西路的車水馬龍,也沒有商業步行街的人聲鼎沸,主街上古寶齋、益珍閣、集寶齋、多寶閣等古色古香的店名幡布別具古典韻味。
「以前這裡是以民居為主,後來陸續有一些外省人看中了這裡,租下店鋪,做起了古董、金銀首飾等生意。」在金帶街居住了60多年的張奶奶告訴記者。
沿著主街的脈絡,金帶南街、高營坊、淘沙街、高屋巷、朱紫巷等縱橫交錯依次左右排開,黃氏書室、梅花館、餘道元故居、陳培基故居、黃氏祖居等清代、民國時期的宅邸、祠堂依然保存較好,藏匿在古老的街巷中。漫步金帶街,一不小心就會與名人宅邸擦肩而過,分分鐘轉角遇見明清歷史建築。
如今的金帶街儘管保留了大部分的原始模樣,但走進去卻發現絕大部分房屋建築顯得破舊,一些無人打理的更是荒草叢生。「路邊有些房子有上百年歷史,那些橫七豎八的電線隨意搭建,凌亂不堪。」餘道元的後人餘繁賀說,退休後,她在從小生活的金帶街經營中醫診所,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希望金帶街能被保護開發,重現昔日光彩。
金帶街及周圍街區比起鼎盛時期已黯然失色,昔日豐厚的文化底蘊一旦失落,其文化特色將變得不明顯,餘繁賀的期盼也是很多惠州人的心聲,近年來對金帶街改造保護的呼聲鵲起。
事實上,2015年惠州入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編制了《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在此前的申報迎檢時,橋西街道就重點整治了金帶街、叮咚巷等多條街巷的電線、配電箱,清洗了傳統建築臨街立面,還將原來風格各異的招牌換成有傳統風味的木製楹聯式招牌。
今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發布通知,統一公布65處省歷史文化街區名單,惠州市共有5處歷史文化街區入選,其中金帶街歷史文化街區榜上有名,其改造再次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
改造:修繕文物建築 展示科舉文化今年8月,惠城區成立城市會客廳建設專班,加快推進「兩街一巷」升級改造項目,其中就包括了金帶街的改造。
「金帶街改造將根據街道的歷史文化價值及其環境要素構成,以延續歷史街區整體風貌為目標,將金帶街作為歷史主軸,通過巷道串聯的方式對歷史街區進行整體保護。」肖建國介紹,其中,金帶街保護範圍面積約6.4公頃,保護以金帶街、金帶南街為主,以金帶街一巷、三巷、叮咚巷、朱紫巷、淘沙巷等為輔,15條街道共同構成魚骨狀的街道格局。
改造後的金帶街西入口效果圖。(翻拍)
「除了金帶街主路,這裡還有15條歷史巷道,19處保存較好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非常值得進行保護修繕,加以活化利用。」肖建國說,金帶街街區內清末民初的傳統民居、商鋪等建築風格獨特,曾經作為科舉考試的接應和交流集中地,對惠州科舉文化研究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可以看到,金帶街的保護不僅是環境的整治,復興文化老街是更為重要的課題。
據了解,金帶街的改造將重點針對科舉制度文化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民俗與科舉文化展示街。根據改造規劃,金帶街將在東、西入口處開闢小尺度的廣場,營造街區展示界面。在內部街巷,將結合賓興館、黃氏書室等已成功改造為博物館的歷史建築,進一步挖掘街區民俗和科舉文化精髓,形成民俗科舉文化街區。
同時,根據《惠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要求,金帶街的保護利用將堅持微改造為主,對文物建築進行嚴格的保護與修繕,做到修舊如舊,延續歷史風貌,色彩以黑、灰、白為主,維持原有建築肌理與風貌。
「改造將分為3個步驟進行。首先進行基礎整改,目前正在實施的金帶街整治提升項目,就是改造的第一個階段,計劃投資2650萬元,9月份已開工,計劃今年內完成。」橋西街道金帶街整治提升項目負責人莊朝輝說,整治提升項目主要為修繕金帶街街道兩旁建築,重建路口兩側的門樓。把街道兩旁繁雜的路線隱藏於地下,把本來雨汙合流的管道改為雨汙分流,並用青石板鋪裝路面,以此恢復金帶街原有風貌,保留原有的歷史文化,改善附近居民的生活環境。
待基礎設施整改好後,改造將進入第二階段,即文保修繕、文創設置、交通調整、開闢口袋公園等優化調整,把金帶街的整體風貌、空間格局等塑造成型。最後一個階段,則是通過引入社會資本,融入相契合的商業元素,優化業態,達到街區活化利用的作用。
如何加強與西湖、步行街的聯繫,突出地區商業板塊的整體效應?能不能像南京的夫子廟、北京的琉璃廠一樣,建成以文化為核心,集旅遊、購物、娛樂等多項功能於一體的商業旅遊中心?
事實上,惠城區正在對環城西片區等西湖5A級景區「腹地」進行升級改造,充分盤活歷史文化資源,加大挖掘、包裝、推廣力度,推動「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創業」,培育文化創意、旅遊、健康等消費休閒經濟和節日消費新亮點,留住遊客,帶動消費,努力把文化勢能轉化為經濟動能。
「金帶街就是一條能串好惠州文旅明珠的鏈子。」橋西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坤民說,金帶街將規劃打造成集商業、文化、旅遊休閒、生活於一體的文化展示街,同時,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西湖5A級景區品牌效應,挖掘和傳承嶺東雄郡的文化底蘊以及千年府治的歷史基因。
黃氏書室:展示東江教育和民俗文化
西湖邊上,熙熙攘攘的鬧市中,金帶街路口旁的黃氏書室保持著清朝建築特色,顯得別具一格,它是金帶街中至今活化利用得最好的家族祠堂。
黃氏書室創建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70多年間,它切換了3個角色,從歸善黃氏祖祠改成黃氏書室,2005年搖身變成東江民俗文物館,在一次次角色轉換中傳承著惠州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文化。
黃氏書室闊三間、深三進,是典型的明清祠堂式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清朝前期,黃氏族人從福建遷徙至惠州,修築黃氏宗祠用於供奉黃氏先祖。後來,為了方便到惠州參加科舉考試的黃氏子弟,祠堂改名為「黃氏書室」,供書生食宿、備考、棲身。黃氏書室的每一個角落都鐫刻了黃氏子弟功成名就的仕途理想。二進門額上,「敦厚」二字雄渾蒼勁,道出了黃氏族人對孔教儒學無比重視。今天,透過褪色的窗牖仍然能感受到書香脈脈的氣息。
2005年7月,書室再一次完成角色的切換,承擔起時代賦予它的新使命。在「恢復原貌和保存現狀」的原則下,黃氏書室開闢為東江民俗文物館,整體得到修繕,打開了一扇展示惠州東江文化和客家民俗文化的窗口,成為目前惠州市唯一的專題性民俗文物館。
賓興館:古代科舉制度的見證
惠州賓興館位於環城西路金帶南街三巷,始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建築坐北向南,主體建築分三路,中路建築面闊三間、深三進,兩側橫屋與青雲巷相隔,並建魁星閣一座。庭院式布局錯落有致,灰塑、壁畫、木雕、磚雕等構造精巧,融合了廣府、客家等建築元素,具有自身特色。
據《賓興館碑記》記載,賓興館由歸善各鄉紳士集資,專門為資助縣裡士子參加科舉考試、以文教興邦而建。為何取名「賓興」?館內碑刻《賓興館條約》給出了答案:「館額賓興,以飲賓興之費而名,所以勵士子而興文教也。」
賓興館作為惠州古代科舉制度的見證,其建築遺產保存了古代科舉真實的環境特徵,建築遺存、文字資料、科舉習俗等,都具備較高的文物真實性與完整性,因此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
近年來,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按原貌修復了賓興館,並於2019年1月底重新開放。惠州文化部門將其開闢為以古代科舉制度歷史為主題的相關陳列館,將科舉文化與旅遊產業結合起來。
金帶街發展時間軸來源:惠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