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

2020-12-20 品質中國

林達浪勿以類拒

文 | 林達浪

編輯 | 黃靖芳

失業一年後,35歲的熊斌還常回想,過去出差期間周遊列國的日子。

「奧地利最富有的小鎮每年都會舉辦豪車聚會,五星級酒店就坐落在瓦爾登湖旁,泳池的水也是飲用級別,隨便喝。」

2019年,因為離婚,熊斌從上海一家外企辭職。有十年時間沒找過工作的他,此後才意識到,面臨35歲的關卡,想要找到合適的工作,需要滿足各種苛刻的條件。

一年間,熊斌面試了幾十家企業,卻因為年齡、跨行業等原因碰壁。如今,他一人住在廣州郊區的城中村,每月固定開支控制在2500元,沒有多餘的社交活動。

到達35歲的年齡關口,就業障礙、年齡歧視應約而至。環顧就業市場,關卡隨處可見:公務員考試大多要求35周歲以下,網際網路大廠也喜歡拿35歲以上的人開涮。

於是,知乎上有個提問,「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 35 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第一個體會是,要找到鐵飯碗,」一個高贊帖子給出了40歲中年人的回答。

裙帶效應隨之而來,35歲危機的焦慮漸漸蔓延至年輕人,雖然兩個群體毫無關聯,卻共享著同一份焦慮。這裡面關乎前途,關於人生,但更根本的,關乎生存。

中年危機最早在網際網路行業傳開。華為、騰訊、字節跳動等以IT技術為長的企業,正是憑著大力倡導996的工作模式,靠著年輕人踱步天下。

37歲的上海人徐歌在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呆了10年,成為裡頭元老級人物,她的職位是新媒體運營主編,工作節奏不算很快,她過著朝九晚六的雙休生活。

如果不是幾個和她關係較好同事離職,徐歌能在這裡呆一輩子。這次辭職的決定,她依然感到後悔,「留下的好處是不用擔心日子不安穩」。

公司曾經出現過業務下滑的信號,這是她離職的最後一根稻草。

2019年,徐歌與幾位前同事的合夥創業失敗。她想重回老本行,做回內容運營。只是這次,除了接了一些短暫的兼職項目,她找不到合適的全職

她這才意識到,與過去所處的網際網路的環境不同,如今的科技巨頭對年齡卡得很緊。同齡朋友面試蜻蜓和喜馬拉雅,均因為年齡太大,對方表示不考慮。她還聽幾個內部面試官說起,同級別職位說過不要35歲以上的人,因此不能破例。

今年8月始,她安裝了3個求職軟體,投出了上百份網際網路企業的簡歷,都石沉大海。10月,徐歌轉而考了中式麵點師資格證。在被好幾家獨立咖啡店以年齡為由拒絕後,她最終當上了某連鎖咖啡店的店員。

11月4日,徐歌發的朋友圈

徐歌熱愛這份工作,儘管她還剛上手。但是,為了還房貸,她迫切需要更高的收入,為此,她還要繼續投簡歷。

折騰了三年,她的體會是:「被網際網路企業的衰敗驚到了。」

35歲的李逸也沒有預想到,過去他12年的產品經理經驗,在年齡面前不值一提。

從7月開始找工作以來,李逸預測的一個月職場過渡期,被無限延長。曾經年薪破百萬、自信滿滿的職場老手,如今在家當起了全職奶爸,時間由女兒支配。

李逸的中年失業是「主動」選擇的。疫情期間,他離開與大學同學共同創業的公司,這家創業企業,成立三年已經實現在港交所上市。

創業期間,李逸與妻女兩地分居,他把家安在了辦公室。成功將公司經營上市後,他還常收到獵頭的電話,邀請他跳槽。

選擇離開,是李逸看到了公司業務開始走下坡路,並且與合伙人理念不合的趨向。李逸遣散部門團隊時,打算「抓緊回歸網際網路企業的懷抱」。

只是,朋友引薦的幾家公司,他都在經歷與大老闆的終面時,最後「掛了」。起初他還有信心,但等到第三次面試時,再度被拒絕,他開始「感到不對勁」。

與一位高級別的HR朋友交流後,李逸得到了一個明確的答案:年齡問題。他從多方了解到,不同公司對年齡的「潛規則」不同,例如,B站招總監,給獵頭的要求是:32歲以下。

他這才反應過來,這幾個月簡歷石沉大海是為什麼。

創業前,李逸是騰訊的員工,他自認過去在騰訊的級別還不夠高,只是一位年薪100萬--150萬的「基幹」--這是騰訊內部對基層管理者的簡稱。相對於這樣處在最低級層次的管理者,目前巨頭們偏愛的是幹勁充足、工資還更低的年輕人。

日本電影《七個會議》

年輕人才,是全球網際網路公司的標配。美國調查機構PayScale顯示,在矽谷公司中,蘋果員工的平均年齡是31歲,谷歌是30歲,臉書和領英則為29歲。

放到中國語境裡,有最新報告指出,19家網際網路企業的人才平均年齡為29.6歲,其中字節跳動和拼多多的員工平均年齡最低,僅為27歲。

「這幾年,網際網路的速度慢下來了,」李逸持與徐歌一樣的觀點。「沒有增長就沒有足夠的坑位。高端的職位需求自然就少了。」

對此,有網友總結了一碗現實版毒雞湯,「人不會永遠年輕,但永遠有人年輕。當你25歲和3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時,你是人力資源;當你35歲和25歲的人做同樣的事時,你是人力成本。」

遭遇35歲危機的不止網際網路員工。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曾形容,所有職業都有中年危機。「過了中年,就會習慣活在危機裡了。」

競爭力變差,是很多30歲+中年人的直觀感受。

2018年離職前,熊斌在上海某行業龍頭外企,手握35萬-40萬的年薪。

2019年,34歲的熊斌從廣州某外貿公司的銷售崗位離職後才發現,「7000月薪的工作都不好找」。

34歲後找工作的過程,不再是一問一答的職場初探,而是需求和現實的剛硬碰撞。面試官拋出的問題,都是談及他過去的經歷,熊斌認為沒有問及自己的長項,為此,他好幾次與面試官翻臉吵架。結果也可想而知——大多數面試都草草收場。

法國電影《工作的人》

他有過反思,過去所負責的領域屬於無機非金屬材料裡很小眾的一部分,與市場化產品相差太遠,企業很難重視他的能力。

輾轉一年,熊斌依然沒有工作。2019年9月,遭遇屢屢被拒的職場窘境後,他備受打擊,隻身一人跑到湖北恩施,想要「隱世」。

最落寞的時候,他在縣城中央擺起了地攤,賣玩具手辦。

直到大半年過去,熊斌才意識到,這是一種變相的逃避。恩施獨居的日子裡,他沒有社交,沒有和世界的交流,只能不斷徘徊於自己的內心。

今年6月,熊斌感到整個人「想通了,也豁達」了,重新回廣州找工作。現在和他交流,他會告訴你,「隱居是傻子才幹的事」。

熊斌並非沒有收到offer。一年間,他和一家提供9000元月薪的公司籤了試用期合同,上了幾天班就離開了。今年11月,他接了廣州的一家供應鏈公司的offer,當了外貿業務員,但很快又被辭退。

他的解釋是,感到和公司的理念不合,熊斌說,這個過程「就像化妝師把你化成70歲的樣子時,你對著鏡子看會哭,肯定接受不了。」

圖片來源:《校對女孩河野悅子》

拮据的失業生涯裡,熊斌用上了拼多多,會為了買一張擺在床上的小桌子貨比三家,看看怎麼最划算。他戒了酒,服飾等不必要的開支都省去了。

儘管如此,多年的積蓄已經耗盡,他自嘲「已經快要乞討了」。朋友知道他的難處,在幾個月前湊了兩萬塊塞給他。

熊斌自己倒是樂觀了不少。在城中村找工作的時光裡,他一邊學會了欣賞生活。每天早晨七點起床,他要走到幾公裡,喝上一杯咖啡,再回家捧起書閱讀。出租屋停水,他也學會了耐心等待,然後跑到村口的保安亭,聽保安拉小提琴。

熊斌鏡頭下記錄的保安

在最艱難的日子裡,徐歌學會了花15元在上海CBD的咖啡店裡呆一下午,中間不吃午飯。隨後在裡頭用文字和閱讀陪伴其投簡歷,或者在網上兼職筆譯的時光。她稱這樣的咖啡時光為「自習」。

她的文字記錄了失業期間的不安。

她曾經懷疑是新家風水不好,導致她屢戰屢敗。她老說自己想吶喊,但「又不知道能衝誰喊」。她開始反思媒介影響下的消費主義風潮,責問自己過去為何能花幾千塊買一個包。

最後,她會在日記的結尾問:「我們的社會怎麼會對年齡介意成這樣?」

她同樣變得感性,生活中的種種細節都能讓她心生感嘆。一次,上海下大雨,她看到天橋底上的一位流浪漢,用樓梯間自上而下湧出來的水洗腳,自娛自樂的樣子,仿佛小時候玩水龍頭撒歡時的自己。

那一瞬間,她的腦海中閃過的想法是,「如果有一天我流落街頭了,會不會也能如此。」她無法給出答案,那位流浪漢的歡樂與他的境地顯得格格不入。

她心裡嘆了一句,「這就是生活,就是那麼真實」。

真實的生活伴隨著理想與麵包之間的權衡。即便已經儘可能調節心態,熊斌還是給了個結論,「如果沒錢吃飯都是空談。」

復盤了過去13年的工作經歷,熊斌總結了幾個關鍵點,「良好的生活作息」「保持新知識攝取」「擯棄無效社交」「制定好職場規劃」。他表示:「做好這些,職業選擇也就水到渠成了」。

「那你的規劃是什麼?」

「找個工作,」他回答得斬釘截鐵,再補充一句,「現在需要的是機會。」

(徐歌、李逸為化名)

排版:毛毛

相關焦點

  • 35歲過後,不會有更好的愛情了,別再傻傻的苦等
    我有個高中同學,人稱梅姐。她這個人比較與眾不同,別人畢業前夕,都在為工作發愁,她卻倒好一點也不愁,因為她壓根就沒這個打算。 令我們驚訝的是,她一畢業就領證結婚了,三年內生了兩個孩子,據悉目前已有三個孩子了。說實在的,我蠻佩服她的勇氣的,要知道女人的職場,是短暫又寶貴的,一般人捨不得浪費。
  • 35歲後也難有滿意工作
    在最近的職場論壇上,就有這樣一個熱門的帖子:美團員工感慨:後悔沒讀博士!TOP2碩士又怎樣?35歲後也很難有滿意工作。這是怎麼回事呢? 最近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就讓他個人的情緒心態受到不小的挑戰。所以在談到了自己讀書的時候,也很煩惱自己為什麼會想著畢業的時候選擇網際網路行業。對於自己top2碩士的學歷,他也只能夠感慨表示:這輩子最後悔的事情,就是沒有去讀博士了。即使有top2碩士的學歷,在35歲之後也很難有滿意的工作。
  • 公務員考試上限35歲,太不公平?別傻了!
    我國的社保體系要求最低15年繳費年限才能退休時領退休金,而女職工的最早退休年齡是50歲,男性為55歲。因此,在國家未延遲退休年齡的情況下,如果新招錄的工作人員年齡超過35歲,而以前沒有繳納社保,無法延續,就會出現退休方面的問題。
  • HR竟坦言找工作不要35歲以上的?35歲一道坎,但你的敵人並非年齡
    員工有員工的私心,企業也有企業自己的利益要照顧。為了節約成本,企業自然更樂意選擇實力強,工資要求不高,熱情迸發的新鮮血液。35歲的職場人群中,女性更是舉步維艱,不僅要面臨生活問題,還要面臨生育、照顧孩子、家庭等考驗,有些女性生完孩子出來找工作就變得異常艱難。
  • 35歲以上的女性,都在做什麼工作?
    一、有能力的,大多是公司中高層,特別卓越的,已經創業了到了35歲,基本積累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了,能力強的,幾乎上了中高層崗位,帶團隊,做管理的工作去了,這種女人收入高,也不怕孩子沒人帶,隨時請得起保姆啊
  • 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職場上有個公開的潛規則,公司不喜歡招35歲以上的基層員工。 我自己也創業兩年了,收到了幾百份簡歷,35歲以上的我也很糾結。 不是年齡歧視,而是考慮現實,其實你找工作不是應聘,而是競聘,也就是你要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可能合適,但別人也合適。
  • 35歲轉行晚不晚?
    我目前在一個一線網際網路公司做運營主管帶一個小團隊,手上有一個金融行業分析師的offer,我遲遲下不了決心。心中一直有個做金融投資的夢。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要放棄目前紮實在手的股票期權(大概是幾年的收入)。 其實我不怕放棄那些股票,也不怕苦,畢竟網際網路一直都很苦。我更怕的是1-我35歲了,還能不能從頭開始做好一個新的行業,是不是開始的太晚了,對於未來的生存沉沒成本也太高了。
  • 找工作公司普遍要求35歲以下,35歲以上的人都去幹啥了?
    世界永遠年輕,而你終將老去縱然生而為人,命途太短你也不應隨意放棄文末有彩蛋!知乎上有個問題特別火:找工作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幹啥去了?答案說什麼的都有,但是總結一點就是,35歲以上的人根本沒有大家想的那麼狼狽。我看到了很多販賣焦慮的文章,說什麼,30多的就老了,沒人要了,快考公務員、教師,才有保障,甚至說,女生到了年紀就嫁了吧,跟一幫男的搶什麼工作…….像這種文,恕我直言,都是垃圾,快點關了吧,辣眼睛。
  • 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我們在找工作的時候,常常會發現很多公司應聘信息上寫著幾個字:「35歲以下。」正是因為如此,35歲成為了大家眼中的中年危機,這也是所有人逃不過去的一道坎。找工作時只要35歲以下的員工,那35歲以上的人怎麼辦?
  • 身為職場女性,35歲後還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今天一個朋友找我聊天,話題的抬頭就是,我這份工作最多能幹3年,35歲之後要去幹什麼?有點後怕又有點擔心。像她這種有工作實力的女性,也在愁,35歲之後萬一企業有什麼變故又要面臨找工作,那時候工作好找嗎?又能做點什麼?這種擔心也是來自於:職場中年危機。
  • 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
    知乎上有個問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什麼去了?有人被迫離職後,選擇在24小時便利店打工上夜班,睡眠質量差到不行;有人選擇做外賣小哥,凌晨兩三點還騎著電動車在街頭送餐,餓了就買盒泡麵草草扒幾口;有人混成了自己原先最看不上的國企大哥,拿著不死不活的工資。
  • 《技術評論》榜單:35位35歲以下的創新者
    此次選出的這35位35歲以下的人物在初創界、技術領域和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力,優勝者的成色也極具說服力。他們都經過層層篩選,層層推薦,所選出的人物同時代表了技術的新潮流和創新的多樣性。即使是最不知名的上榜者現在的事業也是紅紅火火,足見這份榜單評選的廣泛性和權威性。現在不免有人會問,為何要做一份35歲以下創新者的榜單?再年長一些不是更好?對於這些問題,《技術評論》雜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設置這個年齡限制更多地是從一個新聞作者角度出發考慮的,體現了雜誌的預見性。
  • 很多招聘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有人說,職場上到了35歲以後還沒有升到管理崗位,就是能力不行;有人說,35歲的人,背負壓力,包括家庭的,還有年齡的壓力,不會輕易跳槽找工作了;也有人說,35歲以上的人都以穩定為主,就算在公司裡面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為了家庭也為了每月還上各種貸款,也大多會選擇忍氣吞聲;還有人說,35歲以上的人一般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出去找工作,有本事的人早就找內推了,本事不強的都不敢辭職。
  • 想要35歲後順利開啟職場下半場,你所需要的前期儲備
    35歲,在職場上是一個坎,來源於許多行業都限定的招聘要求是截止35歲以下,還有一些行業不景氣要進行裁員,率先下手的就是35歲往上的員工。有些人說,那既然在35歲都會被裁,在那個領域深耕下去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實際上,這樣理解的人,可能對35歲必定會被裁員,有深深的誤會。
  • 找工作時單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大學畢業後的打工仔,職場的生命周期遠沒有那麼長。雖說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但按25歲的研究生畢業年齡看,你要在高壓力、苦學習、低薪資的環境中再熬過10年。而後,壓力小了、經驗多了、薪資高了,35歲的年齡風華正茂。
  • 35歲是職場人的黃金期,為何企業招人都要求35歲以下?答案很現實
    一、35歲現象在職場上確實普遍存在這些年,35歲現象在職場上確實普遍存在。我曾經在企業負責過多年HR,有不少用人部門會直接對我們HR提出要求,過了這個年紀的簡歷一律不看。這個要求看似過分,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背後的原因。
  • 你的工作年齡真的是35歲止步嗎?給你5點職場建議,跨越35歲魔咒
    很多朋友都跟我抱怨,自己35歲了找工作越來越困難了,用人單位一看我35歲就開始各種嫌棄我了感覺自己就是職場的鹹魚,是不是我這種鹹魚再也沒有在職場翻身的機會?是不是用人單位真的討厭35歲的人,是不是35歲的人連超市和家政門檻都進不去了?
  • 知乎熱榜:找工作時普遍要求35歲以下,網友吐槽:35歲招誰惹誰了
    近來,我空閒時間刷起了知乎,看到了其熱榜上的一個話題:#找工作時單位普遍要求 35 歲以下,那麼 35 歲以上的人都去幹什麼了?#看到這個話題,突然想到之前某網際網路大廠的 HR 在大學招聘時宣傳公司:「我們公司是年輕的公司,平均年齡 25 歲!」
  • 我35歲了,就活該被「拋棄」嗎?
    不要「妖魔化」35歲程式設計師的35歲魔咒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35歲變成了一個很「殘酷」的年齡。35歲的中浪,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前浪和後浪拍打在沙灘上,連浪花都不剩。中年危機已是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在我從業的十幾年裡,我儘量使自己朝著一個能夠有積累的方向走」,Juicedata 創始人&CEO 劉洪清十分篤定。35歲不轉管理「混吃等死」?「我沒焦慮過,因為我在35歲之前就轉型管理了」,70後技術人陳嶽(化名)自2006年開始轉做架構師,兼做技術研究。在陳嶽看來,較早轉型讓他「跳」過了35歲這道檻。
  • 35歲以上的人現在找到工作了嗎?
    招聘圈有一句話,35歲以上找工作用不著網際網路,而靠的是人脈,也就是靠人介紹才行,否則在網上,第一步年齡就把你給幹趴下,就算是獵頭公司也一樣,你們覺得有道理嗎? 大多數的35歲普通人是什麼樣呢?記得,曾經看過一部日劇,一位曾經年少有賽車夢想的中年人,聽著父母的安排娶了賢慧的富家女做老婆,靠著老婆家的財力開了一家建築事務所,每天過著大部分人一樣的普通生。但是結婚十年,連他老婆都不知道他每周有那麼幾天,在半夜沒有車的道路上騎著他偷偷的藏著家附近的摩託車飈車,發洩情緒,否則不足以支撐他下周的生活和工作。成年人的生活從來都沒有說是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