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後最可怕的事,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2020-12-20 騰訊網

038

作者 l 粥左羅

你好,我是粥左羅。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職場中的奢侈品」。

01

35歲以後

你在職場中會貶值麼?

之前有個很寫實的梗,叫「普適性職業生涯」,內容如下:

碼農:25歲軟體工程師28歲高級軟體工程師32歲架構師35歲外賣騎手

產品:25歲產品經理28歲高級產品經理32歲產品總監35歲滴滴專車

運維:25歲運維工程師28歲高級運維工程師32歲運維總監35歲淘寶店主

市場:25歲市場專員28歲市場經理32歲市場總監35歲開店

運營:25歲運營專員28歲運營經理32歲運營總監35歲微商

HR:25歲HR專員28歲HR經理32歲HR總監+35歲保險大都會

人脈多的賣保險,人脈少的開滴滴,實在不行送外賣…哎,早不面對,老遭罪。

這雖然是一個梗,但其實用調侃的方式戳穿了一個扎心事實:

大多數人在職場裡,只會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平庸,而不是越來越優秀。

這跟很多人的期待是不同的。

我接觸過很多年輕職場人,剛畢業一兩年,意氣風發,每年能漲一兩次工資,兩年工資翻幾倍的也不在少數,於是他們會想:

照這節奏,30歲時,我肯定月入三萬至少,35歲時,肯定核心管理層的一員。

可惜,大多數已經35歲+的人當年也是這麼想的,他們當年剛畢業幾年時也跟你一樣優秀,但35歲時並沒有實現當初的設想。

為什麼?

職業發展並不是一直線性增長的,所以不要把剛畢業那幾年的節奏,當成是一直有的節奏。

職場上有個公開的潛規則,公司不喜歡招35歲以上的基層員工。

我自己也創業兩年了,收到了幾百份簡歷,35歲以上的我也很糾結。

不是年齡歧視,而是考慮現實,其實你找工作不是應聘,而是競聘,也就是你要從競爭中脫穎而出,你可能合適,但別人也合適。

能力差不多,工資要求差不多,一個是85前一個是90後,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選?

如果你的經驗能力碾壓年輕人,絕對選你。但現實不是:

大多數人只是變老了,能力並沒有變牛。

02

35歲後最可怕的事

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35歲後最可怕的事是什麼?

就是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如何理解呢?

第一,奢侈品很貴。

我不太懂奢侈品,但逛街時偶爾會去看看,一個LV的包動輒兩三萬,一個迪奧小包也要一兩萬,不管你怎麼營銷,我還是覺得貴。

職場上35歲以上的人也是如此,很貴。當然,不是價值上真的貴,而是自以為很貴,所以報價高。高中課堂我們就學了「價值決定價格」這個理論,但現實中大多數職場人似乎並不懂這個規則,很多人都會覺得自己的薪資待遇應該隨著工齡的增長而持續上漲。

不管自己為公司創造的價值高與低,不管自己的工作能力提升還是下降,反正我多幹了一年就應該漲一年工資,這句話聽上去怎麼那麼像「我比你年紀大,你就該讓著我」?

我在招聘時也發現,很多80後,不管自己能力多強,一開口就是底薪15K、20K,那我一對比,那些要八千一萬的95後的,也不比你幹得差啊,那我為啥要你,年輕人可塑性還強。

第二,奢侈品不實用。

我也買過一些奢侈品包,不過我背得很少,大多數在柜子裡一放就是半年,不動一動。

為什麼呢?

因為太不實用了。咱們又不是大老闆、明星,出門有助理和隨車,很多東西不用帶身上,我們出門背個包,還是要講究實用,功能和容量都要考慮。但對於奢侈品來說,它天然就是反實用性的,如果太實用,就無法體現主人的尊貴。

很多35歲以上的職場人也是如此,不實用——把自己包裝得很華麗:曾經擔任過XX總監、XX合伙人,曾經在XX500強公司待過,曾參與過XX知名項目... 一聽特唬人,真實能力很不實用。

很多人雖然35歲,但不是精進了10年,而是自我重複了10年,時間流逝,你不會自動變牛。

第三,奢侈品不耐操。

我自己找師傅定做過幾個包,幾千塊錢,相當實用,最重要的是耐操,一點不嬌貴,隨便仍隨便放,不小心淋點雨灑點水沒事,劃一下也沒事。但奢侈品可不行,你總怕傷害到它,拿在手裡要拿好,放在柜子裡要放好。

職場上很多35歲以上的人也是如此,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

硬體基礎決定軟體效率,過了某個節點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素質、精神狀態等各方面的素質都在不斷下滑。

我在27歲時,還能每天熬夜到2點,第二天7點起床沒問題。那時候我的領導說,30歲是個檻,過了30,你的體力精力都會下降很多,那時候我不信,今年我剛好30歲,確實是就差那幾年,很管用的,我從今年8月份開始早睡早起,也是希望能讓身體更健康,精力更好,但不管怎樣,你不可能再跟年輕人拼體力拼精力了。

可話又說回來,即便是寫作這樣看上去是腦力勞動的工作,也是要拼體力和精力的,三年前,我可以坐在咖啡館從上午10點到晚上9點一整天寫作,中間在旁邊吃個飯。現在絕對不可能,人到30,坐功退化。

在這種狀態下你能為工作付出的精力還要再打個折。

做好一件事,最重要的是專注,這也是年輕人的優勢,如果你願意,你就可以心無旁騖的撲在工作上。但35歲的中年人不可以,中年人的時間不是自己的,有太多分心的事情,孩子有了,爸媽老了,你要陪孩子成長,跟孩子一起做作業,你要照顧老人,你要關心房子,關心學校.... 總之,你很難再像年輕時那樣專注。

不耐操了,體力不行了,精力不行了,不能長時間加班,不能出差很久。而且年紀那麼大,也不能隨便罵,還得考慮你職場老人的身份。

反觀年輕人,物質壓力沒那麼大,職場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好用不貴又耐操。

凡事換位思考,如果你是個中年人,你可能會站在中年職場人這一邊。

但如果你是個企業經營者就不一定了。

屁股決定腦袋。

這是職場競爭中既公平又不公平的地方,你的競爭對手並不是你的同齡人,而是當下的所有人,尤其是年輕人。

03

如何避免自己35歲後

成為職場奢侈品?

第一 一定要讓自己有個拔尖技能

如果有一天你敢說:老闆,我別的都不會,但某某某工作,交給我準沒錯!

你就贏了。

這需要你在年輕時先專注在一個小點上持續深耕,不要貪多。

記得2018年我去一個新媒體千人峰會演講,那時候我畢業4年,我演講開頭有一句大概是:我這個人沒什麼才華,不會做PPT,不太會用辦公軟體,不太懂管理,不擅長跟人打交道,我啥都不會,只會追熱點寫10W+。

臺下一片笑聲。其實我就是用開玩笑的方式,說出了一個事實:

你有個特長,你就有了鎧甲。

所以要找一個技能來保護自己,不要怕技能不夠高大上,只怕不夠拔尖,只要有一個拔尖的,就算其它方面你很平庸,你也是安全的。

但很多人是沒有的,大部分人的平庸,不是某個方面的平庸,而是平庸的很均勻,哪哪都不突出。

第二 逼著自己往管理崗走

如果一直在基層,那你就始終處於單兵作戰的狀態,在軍隊裡一個士兵不想退役,就只能逼著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軍銜,企業也是如此。

管理的本質是調用一切資源來實現整體目標,最重要的資源就是人力資源。換句話說,到了35歲作為單兵你沒法跟年輕人比,但是你可以把年輕人都變成你的兵。

很多人本有機會往管理崗發展,但年輕時愛自由,愛特立獨行,愛獨來獨往,不願意做管理,自己放棄了,35歲就後悔了。

職場中,一定要記住一句話:位置比能力重要。

最好的方式就是,職場前幾年,拼命給自己培養一個特長,然後順勢讓自己往管理崗上走。

其實這有點讓自己從「勞動力」變為「資本」的轉變,如果你不能成為「資本」,你就永遠是「賣命的一方」。

年輕時努力積累資源、人脈、經驗,擇機走上管理道路,讓自己成為「資本」。

第三 要跟你所在的行業一起迭代

我前幾天去望京SOHO,樓內樓外沒看見幾個保潔,都是機器人在拖地,我今年8月份摩託車旅行,住了兩個月酒店,發現機器人服務成為很多酒店的標配,我打電話給前臺要冰塊,一會兒機器人就送來了。

這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迭代」,每個行業都是如此。前幾年很多人討論,新媒體是不是不行了,如今沒人討論了,而是討論具體的,比如公眾號還行不行,為啥呢?因為行業不會消失,只會迭代。

一個人持續的成長,就要跟著你的行業一起迭代,比如我從最開始的只會做圖文內容和音頻課,到今天,我會做視頻,會做社群,會做訓練營,會直播賣貨。

很多人在職場上逐步落後,是因為他沒有持續學習。

你一定始終站在行業迭代的前沿,及時學習最新需要的技能、工具、方法論。

第四 多做有積累性的事

你搬磚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搬磚還是一樣的。

你寫作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寫作就會翻倍收穫。

前者是典型的,沒有積累性的事,做一次收益一次,後者是典型的有積累性的事,每次做都會在值錢的基礎上進步。

當然這也得是你刻意進步刻意積累,我招作者時,有些人寫作三五年,我讓提交5篇像樣的代表作品,竟然都湊不夠。

職場上很多職業,「越老越吃香」,因為他們的成長曲線接近a>1的指數函數,初始階段很難看到成果,反而隨著時間的積累,技能越來越強。

這類職業的成長天花板極高,甚至可能沒有。

去醫院看病的時候,我們一定是更願意找經驗更豐富的老醫生,而不是剛畢業的實習生。

找律師辯護的時候,我們也一定想找辯護場次更多的成熟律師,而不是沒出過庭的助理。

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醫生,一名辯護場次無數的大律師,基本上只要他不退休,大家就更願意找他來幫自己解決問題。

像我從15年在創業邦工作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寫內容一直在積累,到現在寫一個五六千字的文章,給我三四個小時就夠了,而且寫出來的稿子絕對會比80%的人更好。

這種工作就是積累型的,你過去的每一步都在為後面更順利做準備。你在這個領域做的越久,只要你不放棄就會越來越值錢。

像我有時候招做內容的人,我就不太願意招大學畢業生,因為他的積累和認知都不夠,遇見一個熱點他也提煉不出自己的觀點來,反倒是那些已經做了三四年的會越來越好。

當然,不可能每個人都做這一類工作,但積累性這件事,不僅用來評判「職業崗位」,還要用來評判任何崗位中的很多事情。

不管你做什麼崗位,你都可以不斷的思考,我目前的工作內容中,哪些事是有積累性的,哪些沒有,然後你儘量讓沒有積累性的事逐漸變少,多留下一些積累。

第五 學會營銷,打造個人品牌

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是一個可以被交易的產品,每個人都想把自己賣得更貴。

如何賣得更貴?學會營銷,左右供需關係。需要你的人越多,你就一定越貴,因為你不可複製,只有一個,10家公司需要你,就是10家公司競爭你,開價一定會比只有一兩家公司需要你更高。

那些會營銷自己的人,擁有隨時離開一家公司的能力,因為他和業界保持聯繫,時刻有一些公司需要著他。

打造個人品牌可以提升自己在行業裡的知名度美譽度,更讓自己可以挑選,而非被挑選。品牌本身是一種無形資產,具有持久性,讓你更長久的值錢。

之前我們圈子裡有個叫李叫獸的,他的公眾號在2016年停更,後來離開百度後很長一段時間消失在公眾視野,最近他寫了一篇文章,首發在混沌大學,後又自己發了,很快10萬+,大家都紛紛轉發。

4年了,大家沒有忘記他,他依然值錢,因為品牌具有持久性。

能力讓你站到高位,品牌讓你走得更遠。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總有人正年輕,而年輕的一代終將被更年輕的取代,這個循環,沒有力量可以打破。

我們每個人能做的,就是儘量別讓自己過早貶值,至少在35歲時,不要成為職場中的奢侈品。

你或許還想

|往期文章推薦|

【張桓投資筆記】不再錯過有料文章

相關焦點

  • 35歲是職場人的黃金期,為何企業招人都要求35歲以下?答案很現實
    一、35歲現象在職場上確實普遍存在這些年,35歲現象在職場上確實普遍存在。我曾經在企業負責過多年HR,有不少用人部門會直接對我們HR提出要求,過了這個年紀的簡歷一律不看。這個要求看似過分,但實際上還是有一些背後的原因。
  • 想要35歲後順利開啟職場下半場,你所需要的前期儲備
    35歲,在職場上是一個坎,來源於許多行業都限定的招聘要求是截止35歲以下,還有一些行業不景氣要進行裁員,率先下手的就是35歲往上的員工。有些人說,那既然在35歲都會被裁,在那個領域深耕下去的意義又是什麼呢?實際上,這樣理解的人,可能對35歲必定會被裁員,有深深的誤會。
  • 35歲,憑什麼就成了「職場分水嶺」?|周末談
    前兩天,我正刷著微博,突然看到了一條熱搜話題——「35歲真的是職場分水嶺嗎?」。結果,本來想在工作之餘放鬆一下的我,當場坐在椅子上打了一個寒戰。儘管伸手一看,我離35歲的距離,五根手指暫時還數不過來。但是,即便是這些職場人用以自勉的「雞血」與「雞湯」,也依然透著一絲絲無奈。畢竟,就算這些「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對策再怎麼積極向上,其前提依然是默認了35歲這道「職場分水嶺」的存在。從用人單位的角度分析,35歲之所以會成為一道「坎」,既是因為這個年紀的員工身體素質往往開始下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許多人都會在這個階段抵達晉升的極限。
  • 身為職場女性,35歲後還有什麼工作可以做?
    今天一個朋友找我聊天,話題的抬頭就是,我這份工作最多能幹3年,35歲之後要去幹什麼?有點後怕又有點擔心。像她這種有工作實力的女性,也在愁,35歲之後萬一企業有什麼變故又要面臨找工作,那時候工作好找嗎?又能做點什麼?這種擔心也是來自於:職場中年危機。
  • 你的工作年齡真的是35歲止步嗎?給你5點職場建議,跨越35歲魔咒
    很多朋友都跟我抱怨,自己35歲了找工作越來越困難了,用人單位一看我35歲就開始各種嫌棄我了感覺自己就是職場的鹹魚,是不是我這種鹹魚再也沒有在職場翻身的機會?是不是用人單位真的討厭35歲的人,是不是35歲的人連超市和家政門檻都進不去了?
  • 職場上,為什麼很多35 歲以上的人會出現職業危機?
    其次,之所以35歲以後的職場人格外危險,是因為職場對高工作經驗值人群的容錯度降低。簡單來講就是,領導或者老闆會把35歲以上的員工看做「職場成年人」,大家長對成年人和小孩子的忍耐程度完全不一樣。如果一個「成年人」在工作裡仍然總是犯「小孩子」常出現的錯誤,在他們看來是不可原諒的事。
  • 35歲後,不可能有更好的工作了
    35歲的李逸也沒有預想到,過去他12年的產品經理經驗,在年齡面前不值一提。從7月開始找工作以來,李逸預測的一個月職場過渡期,被無限延長。曾經年薪破百萬、自信滿滿的職場老手,如今在家當起了全職奶爸,時間由女兒支配。李逸的中年失業是「主動」選擇的。
  • 三十五歲是職場分水嶺嗎?
    快消行業職員老胡準備跳槽時,發現不少企業都要求應聘者「年齡在35歲以下」;中央某部委員工小劉,想在同單位換一個部門,無奈對方「原則上」要求35歲以下……無論是媒體報導,還是朋友圈吐槽,35歲,本該屬於職業黃金期,卻在某些行業成為年齡上限。
  • 35歲離開網際網路,Feel damn good
    35歲真的是職場分水嶺嗎?《21世紀經濟報導》10月底在微博上推出了這個討論話題後,參與討論的人數達到了1.1萬人次,並且一度登上微博熱榜,閱讀量更是超2億。這一問,讓電腦屏幕後的網際網路人不由的倒吸一口冷氣。35歲,本該是眾多職場人士漸漸走上成熟的分水嶺,但對於網際網路人來說,35歲卻是職場生涯的分水嶺。
  • 25歲沒有經驗,35歲企業不收,我如何在職場夾縫求生?
    25歲沒有經驗,35歲企業不收,我如何在職場夾縫求生? 成年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麼呢?那就是沒有一份好的工作了。畢竟工作是與你的工資直接掛鈎的,如果說你的工作不是很好,那麼工資就自然會比較低,你的生活水平以及條件自然也就不是很好了。
  • 最佳航空裁員,高檔餐廳結業,35歲,職場逆襲3個方向
    讓原本就處在邊緣、35歲左右的職場人群感到焦慮。 有人說,工作中千萬不要隨便罵那些90,95後,他們一不開心就不幹了,但你可以指著那些40歲上下,上有老下有小,有車貸房貸的中年人鼻子罵,他們也不會走。 說出這個年齡段的人,在職場和非常時期的尷尬境地。
  • 很多招聘崗位都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幹嘛去了?
    相信很多職場人都會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網上的招聘信息,還是線下的招聘活動,很多招聘崗位上面會把招聘要求標明,除了常規的崗位職能之外,崗位要求會備註說要求35歲以下。有的人還發現 ,在一些招聘現場,來找工作和面試的一般都是20幾歲的年輕人。那麼,那些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裡了呢?
  • 紅布林時尚消費報告:為何超9成95後職場人,更偏愛二手奢侈品?
    近日,國內領先的二手奢侈品交易平臺紅布林聯合國內精英職業發展平臺獵聘,共同發布《95後職場人時尚消費報告》,對95後的職場行為、時尚消費偏好等進行洞察。受時尚消費大環境的影響,95後職場人的對時尚消費方式選擇更加開放。
  • 找工作時單位要求35歲以下,那35歲以上的人都去哪了?
    單位要招員工,領導看看應徵表,「這幾個35歲以上的人,沒精力沒毅力,拿掉吧!」於是簡歷扔垃圾桶,廢紙一張!這並非鮮為人知的案例,在職場中,比比皆是。大學畢業後的打工仔,職場的生命周期遠沒有那麼長。雖說年輕人最不缺的就是時間,但按25歲的研究生畢業年齡看,你要在高壓力、苦學習、低薪資的環境中再熬過10年。而後,壓力小了、經驗多了、薪資高了,35歲的年齡風華正茂。
  • 35歲左右的男人為什麼會累?看完後你可能會釋然!
    今天來談論一個話題:35歲的左右的男人為什麼會累?網絡上有很多段子和雞湯,一方面說男人過了30,在35歲左右如何的艱難,一方面正在成為職場的中堅,成為家庭的支柱,另一方面,又在描述如何艱難,如狗一般生活與苟且。
  • 「窮精緻」的人有多可怕?職場人用這3點告訴你,能省則省!
    但是對於職場人來說,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可就不是那麼簡單和純粹了,可以說必須考慮到方方面面,讓自己活得更加體面。而且職場人也是一種「窮精緻」的人,他們在生活的某些方面也是比較可怕的 ,下面用3點內容告訴你什麼時候可以花錢,什麼時候就需要節省錢了。有時候成為一個比較精緻的窮人也是比較厲害的!
  • 三十五歲,職場分水嶺 聽聽「過來人」怎麼說!
    歲以下」;中央某部委員工小劉,想在同單位換一個部門,無奈對方「原則上」要求35歲以下……無論是媒體報導,還是朋友圈吐槽,35歲,本該屬於職業黃金期,卻在某些行業成為年齡上限。在我身邊,許多人似乎並不把升職加薪當作最重要的事。在我的級別,有我這樣30多歲的,也有四五十歲的同事。高稅收與好福利帶來的影響之一,就是大家並沒有那麼焦慮於升職加薪。有的人還停薪留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女性則每生一個孩子就休一年假。我周圍似乎沒有人會因中年的到來,而感受到職場焦慮。
  • 職場| 招聘都要35周歲以下,你焦慮不?
    但瀏覽招聘條件後,老胡發現不少用人單位將求職門檻設置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這讓今年34歲的他不得不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   用人單位將求職門檻設為「年齡在35周歲以下」,並不是個別現象。為什麼招聘都要35歲以下?以「35歲」設限,你焦慮不?   先來看看網友們怎麼說?
  • 不少單位設35周歲求職門檻,「35歲危機」何解?
    在職場中,像老胡這樣存在「35歲危機」的人不在少數,有關人士認為,這種危機存在的原因不是所處行業和職業的問題,而是「人」自身的問題。如何走好職場下半程?對於這個問題,「35歲」群體在焦慮中迫切「求解」。而緩解這一焦慮的根本路徑是強化職業培訓,推動終身學習,促進勞動者技能與市場需求相匹配。
  • 我35歲,程式設計師,「中危」後幫別人規劃人生
    35歲,有妻有子,有房有車,但卻沒有上升空間了。做程式設計師,35歲是個「終極門檻」,如果不能往上做管理,可能就要重新考慮是否需要轉行——如果不主動考慮,也很可能被公司主動「優化」。本期顯微故事講述的是安曉輝的故事:他是個「程式設計師職業規劃師」,專門為遭遇職場瓶頸的程式設計師「規劃人生」。一切轉折,也發生在他自己的中年危機時期——35歲。以下是關於他的真實故事:35歲還升不了管理,還要不要繼續做程式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