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 |《鄧小平時代》日文版譯者益尾知佐子:鄧小平訪日 「下...

2020-12-11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王國平

□歷史鉤沉

【鄧小平訪日】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成為首位訪問日本的中國領導人。

訪日期間,鄧小平參觀過日本新日鐵、松下、日產汽車等公司,乘坐新幹線列車從東京到京都,在日本親身體驗了「現代化」。

鄧小平的日本之行也被輿論視作中國改革開放的關鍵之旅。通過這次訪日,鄧小平親身體驗到日本發展的迅速,同時也急切感到中國需要加快發展,這更堅定了他搞現代化的決心。

人物小檔

【益尾知佐子】

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現為九州大學比較社會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曾任哈佛燕京學社共同研究學者(和傅高義教授合作,2014-2015年),早稻田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所講師,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的研究助手,日本國際問題研究所的研究員。

1996-1997年和2001-2002年,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進修,研究東亞國際政治以及中國的對外政策。主要著述:《中國政治外交的轉折點》、《中國的世界戰略》、《中國外交史》等,中國的老朋友們習慣叫她「蘇琪」。

1978年10月23日上午9時30分,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在國賓館舉行盛大儀式,歡迎鄧小平。

「來到這裡,我明白了什麼是現代化、近代化。」「感謝工業發達的國家,尤其是日本產業界對我們的協助。」

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赴日參加《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換文儀式,並對日本進行了首次正式訪問。

訪問期間,鄧小平留下上述著名的談話,這曾被海外媒體評價為鄧小平「下定了改革開放的決心」。

對於此次訪日,日本九州大學副教授益尾知佐子對封面新聞記者總結道,日本政府在實施宏觀管理的同時實現了本國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要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提高經濟活力。

作為日本的中國問題學者,益尾知佐子曾來中國做過留學生和交流學者,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她戲稱自己是「中國的女兒」。她的工作經歷有一半跟鄧小平有關,在傅高義寫作《鄧小平時代》時,益尾知佐子作為其助手,主要負責搜集鄧小平在日本的資料,同時她也是該書日文版的兩位翻譯者之一。

「其中有一些,傅高義老師沒有寫到書上。」益尾知佐子說,為了搜集有關鄧小平,特別是1978年鄧小平訪日期間的資料,他們還向日本外務省申請公開了很多檔案資料。

鄧小平訪問日本,受到各界的熱烈歡迎。

新時代

日方領導人對鄧小平的來訪給予了很高的期待,希望兩國相互合作,共同開啟繁榮的新時代。

封面新聞:鄧小平訪日前,日本高層對鄧小平此行是一個什麼樣的判斷和態度?

益尾知佐子:在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兩國關係主要是靠民間交流維繫的。積極推動兩國交流的周恩來總理是當時最為日本人所熟知的中國領導人。在日本,大家把鄧小平看作是周恩來總理的接班人,他超強的實幹能力和決策水平廣為人知。

鄧小平1978年10月訪問了日本,而大概從1977年開始,日中兩國圍繞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舉行了多次大型的商業談判,日本經濟界內掀起了一股中國熱潮。日方領導人對鄧小平的來訪給予了很高的期待,希望兩國相互合作,共同開啟繁榮的新時代。

鄧小平訪日期間,參觀日本的工廠。

友好條約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兩國的四個雙邊關係文件中是最高規格的,現在日本也沒有人懷疑此條約的有效性。

封面新聞:鄧小平曾說此次訪問日本的原因,第一就是交換《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全文雖然不足1000字,但條約的談判卻持續了多年,當時雙方的分歧在哪?最後雙方如何彌合分歧達成一致?

益尾知佐子:花了四年時間才籤約的原因在於大家都知道的《反霸權條款》。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實行較為務實的對外政策,接受了日方的「第三國條款」,即「本條約不影響締約各國同第三國關係的立場」,從而促成了條約的及早籤署。另一方面,日方領導人也希望通過籤署條約,強化同中國的法律基礎,促進日中經濟合作的發展,進而將兩國關係提升到新的階段。可以說,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兩國經濟交流的擴大,逐步形成的日本協助中國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形勢,促成了1978年8月雙方談判最終達成協議。

封面新聞:對此條約,當時日本政界如何看待?而作為中日四個雙邊關係文件之一,日本當下對《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又是什麼態度?

益尾知佐子:當時,日本政府的領導者大都經歷過戰爭。他們深知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的極大傷害。為此,在日中經濟合作這一宏大的模式中,日本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幫助,和中國一道共同建設互利共贏的和平時代。這一目標得到了日本政界和經濟界的大多數領導者的支持。

該條約是法律文件,在兩國的四個雙邊關係文件中是最高規格的。條約規定「締約國雙方在互相尊重主權及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在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等原則的基礎上發展兩國間長久的和平友好關係」。作為法治國家,現在日本也沒有人懷疑此條約的有效性,該條約可以說是日本在對華關係中最為重視的文件。

鄧小平訪日期間參觀日本工廠,與工人握手。

「取經」

中國人也很清楚日本戰敗後悲慘的經濟狀況,因此日本的成功給鄧小平帶來了很大的希望,尤其是日本政府在實施宏觀管理的同時實現了本國經濟發展。

封面新聞:鄧小平提出的像徐福一樣,尋找「仙草」,就是為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而向日本取經學習。從訪問的過程來看,您覺得當時鄧小平對日本的了解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益尾知佐子:鄧小平訪日的目的是參加條約的批准儀式,但從外交禮儀看,批准儀式並不需要鄧小平這樣高級別的領導參加。鄧小平以參加批准儀式為由訪日,目的在於加強與日本的關係,親自感受日本的現代化建設。鄧小平參觀了新日鐵的君津鋼鐵廠(上海寶山鋼鐵廠的樣本)、日產的座間汽車廠、松下的茨木電視機廠等。這三家工廠都是應中方的要求而選定的。鄧小平深入地參觀了日本各工廠的自動化生產設備,並非常熱情地提了一些細節問題。

鄧小平留法時期曾經歷過殘酷的資本主義階層對底層勞動者的榨取,因此他從工業自動化中發現了人類共同的希望。鄧小平訪日後不久,作為其筆桿子之一的鄧力群也訪問了日本。回國後,他在內部報告中強調:日本社會秩序穩定,人民的道德水平提升得益於經濟的發展。該報告在黨內被廣泛閱讀。中國人也很清楚日本戰敗後悲慘的經濟狀況,因此日本的成功給文革後成為中國領導人的鄧小平帶來了很大的希望。

封面新聞:在訪問日本期間鄧小平學到了什麼,是否找到了有關改革開放和發展的秘密?在目前日本已經解密的檔案和文件中,對於那段歷史是如何記載的?

益尾知佐子:訪日時,鄧小平曾直言「我明白了什麼是現代化」。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要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提高經濟的活力。日本政府在實施宏觀管理的同時實現了本國經濟發展,這種模式對中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鄧小平在回答大平首相問題時第一次說出中國要在20年內實現經濟增長翻兩番的目標。大平正芳早期曾經協助池田勇人首相使「所得倍增計劃」在國會上通過,該計劃預計十年內將國民實際所得翻一番,結果七年便得以實現。

據日本外務省公開的資料顯示,鄧小平在1978年10月的首腦會談中承認中國落後,希望在現代化建設中得到日本的幫助。日方對此進行了積極且強力的回應。(因受日本憲法限制,不包括對中國的國防現代化的支持。)

鄧小平在考察日本汽車工廠時說:「我懂得了什麼是現代化。」

向前看

對侵華歷史的反思(反省)在當代日本政治家中是普遍存在的。

封面新聞:在《鄧小平時代》一書中,提到一個細節。在和日本首相福田糾夫正式會面時,鄧向在座的每位都發了一根熊貓牌香菸。散煙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一種交際手法,代表著一種友好和交友的方式。對於鄧小平的這個舉動,當時日本的高層是如何理解的?

益尾知佐子:我沒有見過日方對此「理解」的資料,但我認為鄧小平的這種友好的舉動在日本得到了廣泛的理解。

封面新聞:在訪問期間,鄧小平有很多非常率真的舉動,比如在《中日友好條約》籤約結束後,鄧小平出人意料地擁抱住了福田首相;再比如,期間鄧小平曾偶遇一對新婚夫婦辦婚禮,並饒有興趣地參與其中。鄧小平與這對新人握手的場面被一位青年拍了下來,照片以「意外的祝福」為題刊發在次日的《讀賣新聞》上。

當時日本的政界和民間是如何看待鄧小平的這些舉動的?鄧小平當時留給他們直觀印象是什麼?

益尾知佐子:中國領導人在此之前給日本人的印象是,優秀但威嚴、冷漠。鄧小平是中國第一位到訪日本的高級別國家領導人,因此在日本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他直率、幽默、語言樸實的形象瞬間打破了日本對中國領導人形象的固有印象。鄧小平訪日,對日本而言,象徵著新的日中關係的到來。

鄧小平訪日期間,體驗了日本的新幹線。

封面新聞:訪日期間,鄧小平與日本天皇在皇宮舉行了兩個小時的午餐會。據隨同參加的外交部部長黃華說,鄧小平曾對天皇說:「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我們今後要積極向前看,從各個方面建立和發展兩國的和平友好關係。」日本天皇則在首次會見中國領導人時使用了「不幸的事情」這一措辭,黃華認為這「相當於間接地向中國人就戰爭傷害致歉」。

對於這件事,日本方面是否有相關的記載?日本方面如何看待天皇這樣表態?

益尾知佐子:據我所知,外務省當時就此並沒做正式的外交記錄。但因為這是天皇表達自己想法的、很有感情的場面,幾位相關人員在回憶錄中都提到過此次會談的一些細節。只不過,在外務省當時準備的稿子中確實沒有「不幸的事情」這樣的表述,這是天皇根據自己當時的心情加上去的。當時的翻譯田島高志先生(時任外務省中國課課長)在最近出版的回憶錄中寫道,鄧小平馬上理解到它的重要性,立即說道「聽到閣下剛才的發言我非常感動」,對天皇的「向前看」的願望表示完全同意。黃華對天皇發言的理解也得到了日本相關人員的共鳴,因此,我認為這確實是當時天皇對日本侵略歷史做出的深刻解釋。

封面新聞:會見日本天皇的當日下午,在鄧小平與福田首相舉行會談後,福田為鄧小平設宴。宴會上,福田致祝酒詞中曾提到「在漫長的歷史中,我們兩國交流關係的發展是無法分開的,到了本世紀,經歷了不幸關係的苦難」,並脫稿補充「這的確是遺憾的事情」。

當時福田首相對鄧小平的這一表態,是經過深思熟慮還是一時想法,是代表了日本政界還是他個人?

益尾知佐子:如上所述,對侵華歷史的反思(反省)在當代日本政治家中是普遍存在的。

相關焦點

  • 1978年鄧小平訪日 開創中國國家領導人訪日先河
    今年時值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在這位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指導下,從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開始實行的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 也就在1978年10月22日至29日,鄧小平同志踏上日本國土,對日本進行正式友好訪問,成為首位訪問日本的我國國家領導人。訪日期間,鄧小平參觀過日本新日鐵、松下、日產汽車等公司,乘坐新幹線列車從東京到京都,在日本親身體驗了「現代化」。 乘坐日本新幹線時,鄧小平談到感受時說,「就像推著我們跑一樣,我們現在很需要跑。」
  • 重走鄧小平訪日之路:奈良 鑑真 友好佳話
    重走鄧小平訪日之路:奈良 鑑真 友好佳話   25年前的10月28日,鄧小平一行從京都乘坐特快電車來到奈良參觀訪問。中午,奈良縣知事和奈良市長聯合舉行宴會歡迎鄧小平一行。席間,奈良市長鍵田說:「奈良自古以來就是日中友好的據點。鄧小平副總理帶來了世界新時代的指導精神——不謀求霸權,也不允許謀求霸權——和真正的友情。」鄧小平說:「西安和奈良都是古城,結成友好城市是很好的。
  • 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傅高義去世 曾為寫《鄧小平時代》傾十年之力
    傅高義 邵聰/攝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等著作,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了整整40年,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在哈佛大學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
  • 傅高義與他的《鄧小平時代》
    《鄧小平時代》  1月18日,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的著作《鄧小平時代》由三聯書店引進,在國內正式發行。這本書是對鄧小平一生的完整回顧,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的全景式描述。自2011年發行英文版後,它便獲獎不斷,好評頗多。現在它終於回到了故事的發生地,與「鄧小平時代」的億萬親歷者會面。
  • 1979年鄧小平攜夫人訪美9天 走路去見基辛格(圖)
    ■本報記者 李君娜  5月15日,歷史揭秘影片《旋風九日》將上映。作為中國國內首部講述鄧小平1979年訪美九天整個過程的影片,《旋風九日》 揭秘了眾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其中包括鄧小平在訪美期間經歷的遇襲一事。日前,導演傅紅星接受本報專訪,向記者解密《旋風九日》的拍攝故事。
  • 生活中的鄧小平--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並期待正在順利發展的日中關係,以這次鄧副總理訪日為轉機,其勢頭更加發展。」 鄧小平和大平雖然是首次相見,但談話時的氣氛像是在重溫舊誼一樣。大平沒有忘記稱讚在座的廖承志的功勞,他說:「我認為在佐藤大使之外還有一位大使,非常有魄力。」「廖先生日語說得非常好,又很了解日本的情況。」鄧小平打趣地說:「他只有小學生的日語程度,可是他在中國是聞名的高級知識分子。」
  • 換一扇窗子看偉人——圍繞傅高義著《鄧小平時代》帶來的回憶
    第一次知道傅高義先生,當然是因為他寫了《鄧小平時代》。對於鄧小平,因我個人的經歷,我一直對他有一個個人的疑問。在為工作為生活疲於奔命的歲月裡,我也曾試圖去尋找答案,但受時間和能力所限,我並沒有找到多少能不左不右,還原度較高的資料。2012年5月,得知傅高義先生訪港,還將在香港有兩場演講會,我覺得機會來了。
  • 亞特蘭大,鄧小平來過的地方
    亞特蘭大是除了大家熟知的1996年奧運會的主辦城市以外,其實他還有很多我們不太了解的大事件。在這裡向這批無冕之王的勇士致敬。第三,我認為是最重要的,鄧公小平先生,1979年一月二十九日作為中國領導人第一次正式訪問,美國,除了去了華盛頓以外,也來到這個城市。這次鄧小平訪問,開創了中美關係的新紀元。
  • 傅高義去世:幾十年後,人們都會看《鄧小平時代》
    2010年,傅高義著作《鄧小平時代》英文版出版,引發國外主要媒體關注。2012年歲末,本刊記者李菁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與其暢談了4個多小時。以下是本刊當年對傅高義的專訪文章。2012年,《鄧小平時代》獲得了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萊昂內爾·蓋爾伯獎(Lionel Gelber Prize),該獎專門授予以英語寫作的外國事務非虛構類著作,傅高義的競爭者包括因《論中國》而入圍的基辛格。2012年歲末,在哈佛大學劍橋小鎮傅高義的家裡,我們暢談了4個多小時。面對有一口流利漢語的傅高義,我有一種對面坐的是一位地道的中國學者的錯覺。
  • 鄧小平與香菸的故事
    與外國朋友論煙 鄧小平與中外朋友會見談話時,經常是從抽菸開始的。1979年鄧小平訪美與卡特會談。鄧小平笑問卡特:「美國國會有沒有通過一條會談中禁止吸菸的法律?」卡特說:「沒有。」「只要我任總統,他們就不會通過這樣的法律。你知道我的家鄉種植大量菸草。」鄧小平聽後笑了起來,隨即取出一支熊貓牌香菸吸了起來。
  • 還原鄧小平「旋風九日」細節
    9天內,75歲高齡的鄧小平參加了超過80場密集活動,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中國長期以來的錯誤看法,被美國媒體形容颳起了「鄧旋風」。 日前,一部講述鄧小平1979年訪美歷程的電影《旋風九日》在全國公映。電影用真實詳盡的文獻資料和親歷者的口述,揭秘了鄧小平訪美9天的外交風雲。
  • 鄧小平與新中國七十年
    鄧小平明確指出: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要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最關緊要的是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這樣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會主義中國將是不可戰勝的。」  (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徵相結合,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
  • 鄧小平75歲時訪美僅帶8名保鏢 遇美三K黨徒刺殺
    1979年1月28日是中國農曆的大年初一,就在那一天,已是將近75歲高齡的鄧小平來到美國,開始了為期9天的訪美之旅。當時,他的職務是國務院副總理,但他在美國享受到的毫無疑問是國家元首級的待遇。4個城市,80多場活動,20多次講話,20多次宴會,10多次與記者面對面談話……美國媒體報導說,鄧小平在美國掀起了一股「鄧旋風」。
  • 《鄧小平時代》作者傅高義去世,呼籲美國承認中國的貢獻
    北京時間12月21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發表訃聞宣布,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Ezra Vogel)去世,享年90歲。傅高義生於1930年,曾任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他精通中文和日語,被認為是美國唯一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在哈佛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著作包括《日本的新中產階級》《日本第一》《鄧小平時代》等。2013年3月23日,第五屆世界中國學論壇在上海舉行,傅高義被授予「世界中國學貢獻獎」。傅高義最早在美國學術界嶄露頭角,是因為他的日本研究。
  •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展》在中共...
    東方網記者熊芳雨12月26日報導:昨天,由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鄧小平故居陳列館主辦的《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專題展》,在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專題展廳開幕。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聯合鄧小平故居陳列館特舉辦此展覽,回顧鄧小平同志一生的光輝歷程,緬懷他為我們黨、國家和民族做出的卓越貢獻,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繼續把改革開放推向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 專訪日本友人北村博昭:我給鄧小平買壽司
    釣魚島問題暫時擱置  1978年,鄧小平訪日的種種細節,北村先生仍然記憶猶新。他回憶說:「日本方面十分重視鄧小平的那次訪問。為了萬無一失地接待好鄧小平的這次意義深遠的訪問,日方制定了周密的接待計劃。當時我奉日本外相園田直的命令,到位於東京澀谷的一家最有名的壽司店,買了4大盤壽司送到鄧小平下榻的迎賓館,請鄧小平品嘗。
  • 1979年中越開戰在即 鄧小平為何赴美?(圖)
    1979年1月29日上午10時,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南草坪舉行儀式,以歡迎外國元首的禮儀歡迎鄧小平副總理。在簡短的致詞中,卡特熱情地借這個機會邀請中國同美國一道「共同走向亞洲和全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鄧小平卻嚴肅地指出我們這個世界「很不安寧」。
  • 重訪,鄧小平的上海足跡
    尋蹤而來,可即使住在附近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鄧小平曾經來過這裡。 1931年5月2日,鄧小平的胞弟鄧墾來到上海,為了找被派至上海向中共中央匯報工作的鄧小平,他在《時事新報》上刊登尋人啟事,兩行字:鄧希賢兄鑑,弟已來滬,希見報速至法租界薩坡賽路辣裴德路口普慶裡五十七號一晤,弟先修啟。」那時候國民黨特務也常假用這種方法抓人。
  • 《鄧小平時代》《喜羊羊與灰太狼》 春節期間成暢銷書
    本報訊 (記者 強雯)「《鄧小平時代》春節期間共銷售550本,佔據全市新華書店銷售總量排行榜第三。《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少兒圖書也高居前十名。」2月17日,記者從重慶新華傳媒集團獲悉,節日期間,人們對政治類圖書的熱情高漲,同時,少兒圖書銷售較去年同期相比,也增長近10%。
  • 1997年3月2日 鄧小平骨灰撒入大海
    緩緩撒向碧波萬頃的大海  1997年3月2日 鄧小平骨灰撒入大海  1997年3月2日上午。強忍著悲痛,81歲的卓琳眼含熱淚,用顫巍巍的雙手捧起鄧小平同志的骨灰久久不忍鬆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喚著小平同志的名字,許久才將骨灰和五彩繽紛的花瓣緩緩撒向大海。  骨灰撒大海,鮮花送偉人。  1939年8月,在延安陝北公學學習的卓琳與鄧小平相識相愛並結為革命伴侶。那年,鄧小平35歲,卓琳23歲。兩人共同走過了58年的人生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