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20日,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發布了著名中國問題研究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去世的訃告。據悉,傅高義於當地時間12月20日在麻薩諸塞州劍橋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90歲。
訃告中寫道:「我們非常悲傷地宣布我們的前主任傅高義(Ezra F. Vogel)教授(1930-2020年)去世。傅高義教授曾在1973-1975年和1995-1999年擔任中心主任,他是我們中心真正的守護者,一位博學的學者,一個很好的朋友,我們會非常想念他。」
傅高義 邵聰/攝
傅高義精通中文和日文,撰有《鄧小平時代》《日本新中產階級》等著作,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的一位對中日兩國事務都精通的學者。他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了整整40年,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有深入的了解,在哈佛大學有著「中國先生」的稱號。1997年江澤民主席訪美時,到哈佛大學演講,傅高義教授負責接待、介紹江澤民主席,並主持了演講活動。
多年來,傅高義教授有多部關於日本、中國和亞洲研究的社會學著作,1963年發表《日本新中產階級》,奠定了此後日本研究的基石;1979年發表《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在西方和日本暢銷多年,對學界和政商界產生重要影響;2000年出版《日本還是第一嗎》,回應《日本第一》在美國、日本及東亞社會和學界引發的反響,包括致敬和質疑;此後陸續出版《中日美關係的黃金時代》(2002)、《鄧小平時代》(2011)、《樸正熙時代》(2011)和《中國與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2019)。
2013年《鄧小平時代》簡體中文版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在全國同步上市引起轟動,一年後該書銷量已突破70萬冊。2020年3月,《日本還是第一嗎》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這也成為傅高義生前最後一部中文版作品。
三聯:傅高義先生傾十年之力完成《鄧小平時代》
《鄧小平時代》簡體中文版於2013年1月18日上市,這天是紀念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21周年的日子。在書中,傅高義對鄧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做出全景式描述,以豐富的史料、國內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檔案資料和為數眾多的獨家訪談為基礎,對鄧小平個人性格及執政風格進行了深層分析,並對中國改革開放史進行了完整而獨到的闡釋。
為了《鄧小平時代》的寫作,傅高義教授花費10年時間,從最基礎的資料工作開始入手,並綜合了許多珍貴資料。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編輯向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介紹,此書綜合了包括中國已公開的資料如《鄧小平年譜》《鄧小平文選》和各種官方出版物,各種紀念、回憶文字,外國政府公布的文件以及會見過鄧小平的外國人的記錄。
與此同時,傅高義教授做了大量訪談,尤為難得的是作者對很多中國高級幹部的子女和曾在鄧小平手下工作的年輕幹部進行了訪談,同時還訪問了一般不容易接觸到的一些西方特別是美國官員。成書期間,他還親往鄧小平生活或工作過的地方,以感受鄧小平的氣息,比如鄧小平的出生地四川廣安、太行山區、重慶和成都以及江西瑞金等處。在廣泛、豐富、紮實的史料基礎上,作者又進行了細緻的考證,排除了可信程度較差的部分,儘可能地保證資料的權威準確。這是一部資料翔實、敘述和分析都相當飽滿平衡的大著作,對中國讀者也極具價值。
三聯書店編輯還談到這本書「不刻板」的特點:「傅高義寫《鄧小平時代》,最初的目標讀者是美國大眾,想讓美國人多了解中國,多了解亞洲。所以這本書的行文不刻板,不枯燥,而是頗為流暢好讀,有時還會點綴一些有趣的花絮,諸如鄧小平和李光耀會談時忍著不抽菸之類的細節。」
談及此書出版的過程,三聯書店編輯告訴記者:「傅高義對中國問題的觀察和寫作持續了整整40年,他長期關注廣東的當代變遷,中文也講得流利,對中國的政情、輿情以及社會經濟狀況相當了解,對出版《鄧小平時代》簡體中文版的工作也高度認可、理解和支持。在編輯出版過程中,他不時予以指點和校正,改正了英文版的一些史料訛誤、行文偏差,傅高義先生還為三聯書店的中文版專門寫了序言。」
在該書序言中,傅高義說:「我盡力客觀對待鄧小平的言行,也沒有掩飾我對鄧小平的欽佩,我希望中國人民認可這本書是對理解改革開放時代的一次嚴肅的嘗試。」這些觀點顯示出作者對中國30年來社會進步和改革發展的熱情肯定,有助於廣大讀者認識我們親歷的這個改革時代。
上譯:用近20年時間重新審視《日本第一》
自2016年起,上海譯文出版社陸續推出了傅高義作品《日本第一》《日本新中產階級》。2020年3月,上海譯文出版社推出了《日本還是第一嗎》,這也成為傅高義生前最後一部中文版作品。
該書編輯、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陳飛雪向記者介紹了該書出版背景:1979年,傅高義社會學研究代表作《日本第一》風靡日本並在美國、新加坡等地引起關注,這也讓全球讀者認識了傅高義。此後,傅高義用了近20年的時間持續觀察、研究及進行更廣範圍的交流,重新審視「日本第一」的合理內核,回應日本經濟和社會「哪裡出了問題」,並結合美日中關係提出解決的思路。
陳飛雪向記者介紹,2016年《日本第一》出版後,該書加印7次,「說明這部作品在今天依然很有分量」。陳飛雪介紹說,近期出版的《日本還是第一嗎》則是對前書的回應。在這本八九萬字的書裡,傅高義以回應其名作《日本第一》在學界和社會層面的影響為線索,書寫了兩部分內容:一個是回顧其日本社會研究的學術生涯,尤其著力早期到日本學習並做田野調查的經歷,與各階層交往的觀察和收穫;一個是回應《日本第一》1979年出版成名後,來自美國、日本及東亞社會和學界的反響,包括致敬和質疑,在日本經歷從經濟騰飛到『失去的20年』明顯變化的背景下,再度審視他的研究結果,重申他提出『日本第一』的合理內核,結合世界形勢的變化,提出日本需要第三次改革浪潮及美日中三國必須學會共事的重要性。
「可以說,經由此書,作者比20年前著述時,更精準地概括出日本模式的優點與有待更新之處,他個人從青年學子到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主任的學術經歷及經驗教訓,也藉此在行將退休之際傳遞給學界的同行。」同時陳飛雪還補充說:「傅高義對其學術生涯做了回顧和經驗總結,在社會學者的學術經驗之外,平添了不少生動性。」
「在40年的研究生涯中,我一直致力於對日本、中國及「亞洲四小龍」有更多的了解。我嘗試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民眾、結構和問題進行系統性考察,並與這些讓我產生共鳴和激發深層感情的人事建立了情誼。我的目的之一是向人們展示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與民眾是如何面對由內部和全球政治、社會、經濟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在《日本還是第一嗎》序言中,傅高義如是寫道。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