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的影響,我國一季度各行業盈利狀況都普遍下滑,民眾消費欲望低迷,讓很多線下實體店經營狀況慘澹。
在市場低迷中,快消服飾品牌因為缺少客源率先撐不住了,近期眾多服飾店紛紛關店,裡面不乏一些年輕人很喜愛的品牌,由於市場逐步縮緊,而運營成本又3使門店不堪重負,一些國外在華門店不僅關閉了店面甚至有退出中國市場的打算,曾經是一代人青春記憶的Esprit目前已經宣布退出亞洲市場,瞬間引發消費者關注。
5月14日最新消息,被稱為「時裝之王」Esprit宣布將於5月31日全面關店,退出中國,退出亞洲。此前,Esprit就開始對其中國門店、官網的產品進行1折清倉大甩賣活動,4月天貓旗艦店也加入打折陣營,這已經是Esprit有意圖退出亞洲市場的前奏。隨著終止在中國大陸業務的公告發出,Esprit的多家線下門店陸續關閉,這家快消服飾品牌將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實際上,在海外疫情衝擊下,不止是Esprit,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由於無法正常運營而不得已選擇關閉店鋪或者退出中國市場,Forever 21、Newlook、Zara等品牌由於接連虧損而早早退出以避免繼續虧損,美國服裝巨頭GAP以及Adidas也傳出了員工停薪、股價猛跌的壞消息,由此可見,我國服飾行業進入了空前的低迷期。
一、Esprit從繁榮走向衰退之路
回顧Esprit在中國市場的快速擴張之路,再到如今逼不得已敗走中國全面撤離,其中展現的是整個服裝快銷行業的無奈和辛酸。
Esprit曾經也是盛極一時,其始創於1968年的美國,1992年進軍中國內地市場。僅僅五年時間,ESPRIT就在100多個主要城市開設了超過300家商場專賣店,林青霞親自為其代言使消費者瘋狂追隨,高峰時曾年賺60多億港元,在同時期其他服裝品牌只能望其項背。
不過巔峰時期總是很短暫,2008年金融危機重創了各大企業,Esprit也無法逃脫這場洪流的席捲,2009年其營業收入迅速下跌,企業衰落的苗頭開始初顯現,於此同時,林青霞家族套現200億港元離場讓本已走下坡路的Esprit雪上加霜。
由於其產品比較單一,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其市場份額逐漸縮小,2011年Esprit退出了北美市場,但滑落之勢仍在繼續,其業績每況愈下,而今亞洲市場收入太少,並且受疫情的影響使得其對中國消費市場失去了期望,選擇退出亞洲市場退回歐洲市場,曾經擁有龐大消費群體的快消品牌最終還是走向了衰落的境地而遠走他鄉。
二、快消品牌現狀及發展瓶頸
Esprit市場份額縮減,不僅僅是因為受疫情的影響,更多的原因是因為其產品系列太少,不注重工藝設計,服裝未能適應本土化消費趨勢,且服裝款式單一,在跟同類型服裝品牌對比時失去優勢,使得消費者對其期望值降低,致使客戶大量外流,銷售額也隨之每況愈下,這才是其走向衰落的關鍵。
其實,業績下滑、大範圍頻繁關店、拓展步伐放緩,實際上是近年來快時尚品牌出現的普遍現象,背後原因和快時尚品牌近年來為了追求擴張速度而導致的諸多後遺症相關。一方面,在享受了快速擴張的紅利後,快時尚品牌逐漸失去了被關注的熱情;另一方面,消費升級下,消費者更加趨於理性,更加關注產品的品質以及服務。
不僅是Esprit,很多快消服飾品牌都面臨著與之相同的發展瓶頸。在國際品牌銷售縮水時,與之相反的是國潮的迅速崛起。如今國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年輕人的審美也開始轉變,由原來的追求國際潮流變成了發現古風及中華底蘊之美,國潮的盛行使得消費者群體轉移,快消品牌市場縮緊,銷售大幅度下滑。
其次,快銷服飾品牌面臨發展困境與其消費者群體類型有密切關係。一般快消服飾品牌的定位通常是年輕、時尚,而不是走高端路線。因此,目標群體為擁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年輕人。這部分群體接受新鮮事物快,但往往忠誠度不高,他們的喜好隨時都可能轉變,很少見長期支持同一品牌的年輕人,消費群體的不穩定是快消品牌發展艱難的原因之一。
為了走出困境,快銷服飾品牌紛紛大力布局電商,電商是一個擁有很大市場的渠道,線上渠道的開拓對於線下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但當線下門店的發展遇到桎梏時,線上流量的競爭同樣也呈現白熱化的局面。如今線上渠道跟風式的爆款打造、同質化的社群運營、大打價格戰的銷售策略,都不是挽回發展頹勢的良方。
Esprit在中國市場的水土不服給整個國際快消服飾品牌敲響了警鐘,為獲得更好的發展必須要轉變發展思路,推進品牌本土化進程,迎合更多的消費者,促進產品的轉型升級。總之,希望快銷服飾品牌們都能夠突破行業發展桎梏,走出行業寒冬,迎來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