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23日是我國傳統節氣「霜降」,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同時霜降也是南方三秋大忙的季節。我國古人留下很多關於霜降的詩詞,這些詩詞為後人講述著古人眼中的霜降情景。
《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蘇軾
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但把清尊斷送秋。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愁。
這首詞是蘇軾貶謫黃州期間,於元豐五年(1082年)重陽日郡中涵輝樓宴席上為黃州知州徐君猷而作。如果命運不允許自己有為,就飲酒作樂,終老餘生;如有機會一展抱負,就努力為之。這種進取與退隱、積極與消極的矛盾雙重心理,在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張九齡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雲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雲飄華纓。
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徵。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
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
這首詩寫於張九齡辭官回到家鄉之時(公元716年)。前四句描寫南江泛濫的景象;五到十四句反映了作者在朝中受制、勞碌無成而心不甘的複雜心情;後四句詩人借用陶潛《歸去來詞》「覺今是而昨非」,肯定了辭官的決定。
《九日登李明府北樓》劉長卿
九日登高望,蒼蒼遠樹低。
人煙湖草裡,山翠縣樓西。
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
無勞白衣酒,陶令自相攜。
《歲晚》蘇軾
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
冉冉歲將宴,物皆複本源。
何此南遷客,五年獨未還。
命屯分已定,日久心彌安。
亦嘗心與口,靜念私自言。
去國固非樂,歸鄉未必歡。
何須自生苦,舍易求其難。
著重表達了蘇軾早期詩作的對於生命意義的思考,也描述了當時有關春節的風土人情。回憶了家鄉的種種春節風俗和少年蠶市所見到的往事,甜美而又傷感。
《賦得九月盡(秋字)》元稹
霜降三旬後,蓂餘一葉秋。
玄陰迎落日,涼魄盡殘鉤。
半夜灰移琯,明朝帝御裘。
潘安過今夕,休詠賦中愁。
《泊舟盱眙》 韋建
泊舟淮水次,霜降夕流清。
夜久潮侵岸,天寒月近城。
平沙依雁宿,候館聽雞鳴。
鄉國雲霄外,誰堪羈旅情。本詩寫羈旅思鄉之情,霜、潮、月、雁都是此類詩中典型的意象,夜潮侵岸,候館聽雞鳴說明作者思念家鄉,難以入睡。
《秋懷奉寄朱補闕》武元衡
上苑繁霜降,騷人起恨初。
白雲深陋巷,衰草遍閒居。
暮色秋煙重,寒聲牖葉虛。
潘生秋思苦,陶令世情疏。
已制歸田賦,猶陳諫獵書。
不知青瑣客,投分竟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