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字的演變,看中華文字的發展,對破解夏朝歷史的重要作用

2020-12-20 夏朝與詩經研究

(作者:趙輝)對於代表中華民族獨特象徵的「華」字,雖然歷代名人有各種解釋,但都很難解釋清楚「華」字的本意與來源,使得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華」字,產生很多歧義,各地為了地方的特殊利益,牽強附會,攀龍附鳳,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整體形象,進而影響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四千年的華夏歷史也是飽受質疑。

在夏朝歷史遺蹟苦尋無果的情況下,甚至產生了華夏文明起源於西亞的蘇美爾文明的說法,不知道肩負國家使命的歷史專家、院士對此是如何想法?如何面對國內外人士對中華夏朝歷史的質疑?不能拿出可靠的證據與具有說服力的證明,華夏歷史永遠消除不了各方質疑的聲音。

據相關歷史考證,公元前2070年,華夏王朝的奠定者大禹,從舜帝承繼王位,建立夏朝,並於五年後的公元前2065年三月二十八日,在淮河岸邊的塗山禹會村,召開萬國諸侯盛會。「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的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是有史料證明與考古證明的有確切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的重要歷史節點,為我們破解華夏文明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照點。

在關於中國文字的產生、形成、發展研究中,「禹會諸侯」也為我們提供了絕無僅有的參照點,成為我們破解中國文字的產生形成過程的歷史事件。目前為止是唯一一個可以清楚了解漢字的產生時間、地點、原因、流傳過程、演變過程的漢字,就是產生於「禹會諸侯」事件的「華」字,這也是中華與華夏中的華字最初與本源。

公元前2065年三月二十八日的「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在文明啟蒙的初期,方圓數百公裡內的各個氏族部落首領,齊聚塗山一地,對他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時刻。大禹召開的這次萬國諸侯聚會,即是宣誓大禹對統領萬國諸侯王位的承繼盛典,也是表達對萬國諸侯的感謝與慰勞,感謝萬國諸侯對大禹承繼王位的支持與治水功績的表彰犒勞,同時也向萬國諸侯宣布大禹新的治國理念。《淮南子》卷十三·氾論訓記載: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真是大禹向萬國諸侯宣布新的治國理念、規則的體現。

執玉帛的萬國諸侯,齊聚三月二十八日的塗山聚會,充分表明了萬國諸侯對大禹承繼王位的支持與信任。玉帛是一種帶有王室標記「饕餮紋」的玉器和像藏族哈達那樣的白色絲巾,在古代是「諸侯親如兄弟、大家共尊天子」的表示物,用作諸侯國之間、諸侯與天子之間見面時互贈的禮物。顯示了這是一次和平的盛會、天下一家的盛會、人民安居樂業的盛會。

大禹對不畏艱難險阻來到塗山,前來祝賀大禹承繼王位,表達支持的萬國諸侯,為他們展現夏朝與塗山地區的先進文化與文明,開闊他們的眼界,為他們舉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就是對萬國諸侯最大的慰勞與獎賞,也是對萬國諸侯最大的尊重與禮儀,體現天子大禹與民同樂的平等理念。這就是我們至今還能原汁原味看到的懷遠花鼓燈藝術,其粗獷的表演形式,仍保留有四千年前的原始風貌。

懷遠花鼓燈表演的集體舞蹈,情緒熱烈,氣氛濃鬱,振奮人心。正是大禹代表的夏朝與塗山民眾對這次千載難逢的萬國諸侯聚會,熱烈情緒的真實寫照。萬國諸侯對這一人生難得一遇的盛會,自然是永遠銘記於心。當他們回到各自部落,向部落民眾炫耀他們的所見所聞時,必然要陳述他們是在什麼地方,享受夏朝天子大禹熱情隆重的歌舞表演招待。於是,以塗山、荊山、淮河、渦河為重要地理標誌,反映塗山禹會諸村周邊水系的「華」字骨刻文就正是誕生了。

塗山禹會諸村周邊的水系地圖:

考慮到四千年前水源比較豐富,河流無現在的堤壩限流,還有小的支流,可以說「華」字骨刻文、甲骨文就是對塗山周圍水系的原始簡單素描,是對淮河、渦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等支流的真實寫照,具體參看遠景圖。「華」字的骨刻文與甲骨文,絕不是對一顆花樹的象形刻畫,而是對塗山周邊河流的原始記錄。

因此,「華」字的骨刻文與甲骨文產生時間,就在「禹會諸侯」的公元前2065年,是萬國諸侯對塗山舉行的這次載歌載舞的盛會地點的記述,華字的本意就是特指塗山地區,或者是指以大禹妻子為代表的塗山氏族。

這個結論,我們可以從歷代學者對「華」字的解釋中,找到相關印證。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華」含有赤色之意。而我們從現在看到的懷遠花鼓燈藝術表演中,男女演員大紅、大黃、華麗、華美的服飾,還能看到萬國諸侯對花鼓燈歌舞的深刻印象。這也是萬國諸侯對華字、華地的延伸感受,成為對華字意義的解釋。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在《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顯示周朝建國之初,周公、召公特意來到塗山取風,而定周南與召南,對塗山的地理環境有了進一步認識,從而在華字的字形變化上更加特點鮮明。

而華字金文字形,體現塗山、荊山、淮河與周邊水系的特點,更為明顯。完整地把塗山、荊山的山形,淮河河流的河道走勢畫出,下面的兩橫代表芡河、天河與淮河連為一線,泥河、高塘湖與淮河連為一線,這是遠古充沛的水量形成的現象。具體參看遠景圖。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華字小篆,在金文字形的基礎上,在兩個山峰上各添加了代表帝王權杖象徵的標誌。這顯示了秦時期或以前時期,塗山與荊山山頂已經建有紀念大禹和啟王的禹王宮與啟王宮,表明了華字隨著環境的變化也與時俱進地發生了改變。華字小篆頭上的兩個標誌不是草字頭,而是權杖的標誌,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這也是對塗山、荊山景物的真實寫照,也完全體現了華字本源正是來自於塗山地區。

「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的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對華夏文明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包含了中華文明中許多重要的元素。不僅讓我們粗略地了解了中華文字的發展脈絡,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也顯現其中。作為帝王標誌的華蓋和中國王權政府執政理念的華表,都是在這次盛會中產生、形成的。華表是大禹向萬國諸侯徵求治國意見的誹謗木。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在塗山禹會村的國家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數個柱坑,被認為是代表各諸侯旗幟的柱坑,筆者認為是誹謗木坑的可能性最大,是大禹向萬國諸侯徵求意見的華表。而後世朝代的華表,完全成為一種擺設,失去了大禹當初設立華表的良苦用心。誹謗不僅沒有成為後世朝代的治國理念,反而成為限制人民言論自由的罪名;讀者如有對本文不同的觀點,可以自由誹謗,言者無罪。

懷遠花鼓燈藝術中的華蓋與禹會諸侯現場中的華表,充分顯示了塗山地區為華字產生地的獨特印記。大禹在塗山會諸侯用的傘與在禹會村盛會現場設立徵求意見的誹謗木,才能稱之為「華」蓋與「華」表,後世對此詞彙意義的提升,反而掩蓋了華蓋與華表的本意。

因此,從華字的產生、演變過程,可以給我們一個比較清晰的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其產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對破解華夏文明的許多未解之謎,有著極其重要的參照標準;尤其是對破解夏朝歷史、夏朝國都、夏朝文字及堯舜禹時期的遠古文明,其重要性與重要意義更是無可替代。(作者:趙輝)

相關焦點

  • 夏朝為什麼不被世界承認?中華文字演變史,證明夏朝是真實存在的
    我們小學時學的中華歷朝歷代周期表中,夏、商、周三代是我國歷史的開端,其實在國外有一些學者是不承認我國的夏朝的,一個重要的依據就是——沒有夏朝的文字記載、沒有出土過夏朝的文字,所以他們認為夏朝只是我們的一個傳說。但是作為一名華夏兒女我們都知道,商朝是有著成熟的文字記載的。
  • 中華文字的傳承和發展與「譜牒」的不解之緣
    中華文字,通常稱為漢字,大約起源於六千多年前(也有說五千多年前)。比較系統的運用,大約在四千年前。漢字產生之後,經過了「象形——表意——形聲」這幾個階段,並且開始用最簡單的方法記載歷史。說起漢字,在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人「蒼頡」,還有一個比較冷門的名詞「譜牒」。
  • 古埃及文化:從聖書體到僧侶體的文字演變
    文字是古埃及文化演變中最重要的一環,古埃及文字的創造,是古埃及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文化的載體,也是將古埃及文化傳承和進一步傳播開來的一個重要工具。現如今,人們對古埃及文化的演變歷程的研究,也都是源於對古埃及文字的破解和翻譯。其中,古埃及文字可以細分成三種字體,第一個是聖書體,它形成的時間是公元前3000年,也就是古埃及在美尼斯統一之前的時期。
  • 遊安陽市文字博物館,感受中華5000年的歷史文化
    我們通過文字來記錄歷史,用文字讓我們了解中華5000年的文化。在安陽市就有一座國家級博物館,通過學習歷史,讓我們知道從哪裡來。讓我們了解我們的文字,我們的文字從哪裡來,中華文明文字演變綿延不斷,展示中華文化的深度。
  • 西方為什麼否認我們的夏朝?日本率先認同,看看夏朝為什麼存在!
    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已經有了5000千年的歷史。可是近些年來,有不少西方學者開始質疑我們中華5000年的歷史,其中最主要的是不認同我們的夏朝!都知道,文字的興起是在商朝,也就是甲骨文和金文,而從出土的甲骨文來看,裡面根本沒有提到過「夏」這個字,甚至連夏朝最後一個君主夏桀的「桀」字也沒有。這就十分不合理了,要知道每個朝代的建立,對於前朝的記載都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好是壞,那也得給他們一個評價。況且中國人對於祖先的重視不亞於對天的重視,竟然沒有記載,所以成了疑點。其實,仔細想想,這也很正常啊。
  • 從甲骨文的演變與發展,淺談漢字的價值
    文字,是一個國家世代相承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光輝燦爛的民族一脈相承的重要基礎,更是一方土地上的人們,生生世世賴以共同信仰的精神家園。我國的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同時也是世界上,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字。而且,通過這些詞彙,還能簡單地組成長達一百七八十字的記敘文。由此可見,它應當是很複雜的,並且是相對成熟的文字體系。比較複雜的它,在產生之前,肯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發展與演變的歷史時期。考古學家無比肯定的是,甲骨文,肯定不可能處在我國文字的初創階段。
  • 二里頭陶尊臣字解讀(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文明形成的一個重要標誌。目前是否發現夏代文字,乃是學術界普遍關心的重要問題。夏朝,是我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王朝,是中華文明史的開端。但長期以來,夏朝文明是否真實存在,由於年代久遠,國內外有一些學者尚存疑問。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洛陽河洛文化研究會會長蔡運章先生認為,這與人們對夏朝文明了解不多有關。目前是否發現夏朝文字?夏族的圖騰是什麼?「大禹治水」「禹劃九州」是美麗的傳說還是確有其事?
  • 楔形文字是怎樣破解的?
    在他32歲那年,一件事讓他後來下決心破解那些楔形文字,那一年,法國人發現了傳說中的亞述帝國的都城尼尼微,歐洲掀起了研究中東地區古代歷史的熱潮。於是,羅林森決定專注於楔形文字的研究。但是,由於他所獲得的拓片上沒有任何他能夠認識的文字內容,因此那些楔形文字的破譯要比利用羅塞塔石碑破譯古埃及象形文字難得多。
  • 夏朝來自埃及?《山海經》的一段記載,或證明大禹就是埃及法老
    在中學的歷史教材上,曾經有過這樣一段記載:「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是四大文明古國」。這段記載我們都曾見過,雖然四大文明被排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但它們之間的聯繫似乎很少,猶如平行線一般,從未有過相交的時候。
  • 歷史不需要外國人承認!西方人為何死活不認中國夏朝的歷史
    目前博弈的關鍵點是「夏朝」,西方一直指責我們的夏朝是神話傳說,所以不承認。20世紀30年代以前,西方一直只承認周朝,直到上世紀安陽殷墟的發現,出土了大量殷商時期的青銅禮器和甲骨文,鐵證如山,西方社會才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認可我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600年之前。
  • 漢字的八畫才是組成漢字的基本元素(解字參考-中華字通)
    當時統一的小篆文字,究竟參考的是哪國文字作為基礎,沒有給我們留下可參考的文獻。文字在統一的過程中,也肯定有創新。今天我們看到的是筆畫文字,從象形文字到筆畫文字是一個質的變化。在用筆畫建立我們今天看到的楷體字(正體字)的過程中,首要是規定漢字八畫的基本意義,沒有一個確定的筆畫意義,不可能去拼湊漢字。同樣古人也沒有給我留下筆畫意義的可參考文獻。
  • 中亞出土一枚4300年前印章,上面卻有成熟漢字:這是夏朝文字?
    眾所周知,中國最成熟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距今只有3300餘年,而安諾遺址出土的這一枚印章上卻有成熟文字,這不免讓人懷疑:難道這就是虞夏文字?更為重要的是,從這一枚印章出土地址,也帶來了另一個思考:早在4300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成熟漢字?
  • 夏朝真的存在嗎?是神話傳說還是歷史事實?揭開夏朝的神秘面紗
    夏朝,真的存在嗎?在中國的歷代王朝中,還沒有哪一個朝代像夏朝這樣,極具爭議性,在夏朝是否存在的問題上出現了挺夏派和倒夏派,涇渭分明的兩大派系,兩大門派各顯神通、華山論劍。
  • 考古學家:遠遠落後於夏朝
    而夏朝是中原文明的代表,隨著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成果被不斷揭曉,夏朝人生活在山西省和河南省,似乎已經成為定論。但是近年來,許多國內的考古學家,總喜歡把三星堆與夏朝聯繫在一起,討論誰才是中華史前文明的代表。有的考古愛好者甚至認為,三星堆文明就是《史記》中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夏朝。那麼,這種說法究竟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 五千年歷史看洛陽,國家歷史看這裡
    中華五千年歷史看洛陽,而中華國家和朝代的起始可以說一定要看夏朝二里頭文化。中華九州圖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裡崗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從神話傳說、城市、鐵騎、文字、共同的文化認同到「中華」!
    今天為你分享的是《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本書是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叢書的第二卷。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第一卷《從神話到歷史》,那本書更多講的是考古發掘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而本書正好可以承接前文,逐漸由神話時代,進入信史時代。
  • 中國錢幣發展歷史,演變的過程
    我國古代貨幣的六次重大演變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六次重大的演變: 一、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由此可見,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
  • 發現夏朝之旅一一古埃及深度遊紀實(12)一一夏朝國王帝不降的傑作
    《中華通史》第一冊(章嶔著)又把不降稱為「江成」。實際上阿蒙霍特普三世的登基君名字叫「降」,出生朕名字被寫成了「江成」。「不」實際上是第十八王朝中後期出現的一個帝王稱號。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君名字是拿安卡生命符號的瑪特女神像,被後人抄寫演變成降字。阿蒙霍特普是他的出生名字,阿蒙霍特普符號被抄寫演變成「江」字,彎鉤和戴羽毛的瓦斯權杖符號組合被抄寫演變為「成」字。
  • 考古發現夏朝遺址,為什麼西方國家依舊不承認夏朝的存在?
    考古發現夏朝遺址,為什麼西方國家依舊不承認夏朝的存在?關於夏朝的存在,國際上一直有著不少的爭議,而西方國家更是不認可夏朝這個朝代的存在。而在後面,考古學家已經在河南洛陽市二里頭考古發現了夏朝的都城遺址,並出土了多件文物,從遺址出土的文物年代以及史料記載來看,足以證明夏朝的存在,但是為何西方國家卻一直都不願意承認這個朝代的存在呢?
  • 張家界崇山是夏朝第一國都,發現大量夏朝青銅器?竟鮮有媒體報導!
    由於學術界一直沿著民國以來北方中心論的思路在黃河流域尋找夏朝開國都城,始終無果。自1973年長沙馬王堆考古發現以來,在南方的大量考古發現證明,歷史文獻所言夏朝起源於南方的記載是真實不虛的。鼎身滿文字,共計銘文402字。文字中有「六甲日,下雨時發生災難,洪水衝掉,防止人獸不發生災害。」有「首聚開丹功」、「甲壬日在巽位宮」等字樣。該經緯儀屬於夏代末期慈利鐵爐灣製造。 在張家界大湘西記憶博覽館館藏文物中,不僅有夏朝夏啟盤,還有夏代末期的癸帝銘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