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輝)對於代表中華民族獨特象徵的「華」字,雖然歷代名人有各種解釋,但都很難解釋清楚「華」字的本意與來源,使得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華」字,產生很多歧義,各地為了地方的特殊利益,牽強附會,攀龍附鳳,影響了中華文明的整體形象,進而影響了中國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四千年的華夏歷史也是飽受質疑。
在夏朝歷史遺蹟苦尋無果的情況下,甚至產生了華夏文明起源於西亞的蘇美爾文明的說法,不知道肩負國家使命的歷史專家、院士對此是如何想法?如何面對國內外人士對中華夏朝歷史的質疑?不能拿出可靠的證據與具有說服力的證明,華夏歷史永遠消除不了各方質疑的聲音。
據相關歷史考證,公元前2070年,華夏王朝的奠定者大禹,從舜帝承繼王位,建立夏朝,並於五年後的公元前2065年三月二十八日,在淮河岸邊的塗山禹會村,召開萬國諸侯盛會。「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的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是有史料證明與考古證明的有確切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的重要歷史節點,為我們破解華夏文明歷史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參照點。
在關於中國文字的產生、形成、發展研究中,「禹會諸侯」也為我們提供了絕無僅有的參照點,成為我們破解中國文字的產生形成過程的歷史事件。目前為止是唯一一個可以清楚了解漢字的產生時間、地點、原因、流傳過程、演變過程的漢字,就是產生於「禹會諸侯」事件的「華」字,這也是中華與華夏中的華字最初與本源。
公元前2065年三月二十八日的「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在文明啟蒙的初期,方圓數百公裡內的各個氏族部落首領,齊聚塗山一地,對他們來說不能不說是他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個歷史時刻。大禹召開的這次萬國諸侯聚會,即是宣誓大禹對統領萬國諸侯王位的承繼盛典,也是表達對萬國諸侯的感謝與慰勞,感謝萬國諸侯對大禹承繼王位的支持與治水功績的表彰犒勞,同時也向萬國諸侯宣布大禹新的治國理念。《淮南子》卷十三·氾論訓記載:禹之時,以五音聽治,懸鐘鼓磬鐸,置鞀,以待四方之士,為號曰:「教寡人以道者擊鼓,諭寡人以義者擊鐘,告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有獄訟者搖鞀。」真是大禹向萬國諸侯宣布新的治國理念、規則的體現。
執玉帛的萬國諸侯,齊聚三月二十八日的塗山聚會,充分表明了萬國諸侯對大禹承繼王位的支持與信任。玉帛是一種帶有王室標記「饕餮紋」的玉器和像藏族哈達那樣的白色絲巾,在古代是「諸侯親如兄弟、大家共尊天子」的表示物,用作諸侯國之間、諸侯與天子之間見面時互贈的禮物。顯示了這是一次和平的盛會、天下一家的盛會、人民安居樂業的盛會。
大禹對不畏艱難險阻來到塗山,前來祝賀大禹承繼王位,表達支持的萬國諸侯,為他們展現夏朝與塗山地區的先進文化與文明,開闊他們的眼界,為他們舉行盛大的歌舞表演,就是對萬國諸侯最大的慰勞與獎賞,也是對萬國諸侯最大的尊重與禮儀,體現天子大禹與民同樂的平等理念。這就是我們至今還能原汁原味看到的懷遠花鼓燈藝術,其粗獷的表演形式,仍保留有四千年前的原始風貌。
懷遠花鼓燈表演的集體舞蹈,情緒熱烈,氣氛濃鬱,振奮人心。正是大禹代表的夏朝與塗山民眾對這次千載難逢的萬國諸侯聚會,熱烈情緒的真實寫照。萬國諸侯對這一人生難得一遇的盛會,自然是永遠銘記於心。當他們回到各自部落,向部落民眾炫耀他們的所見所聞時,必然要陳述他們是在什麼地方,享受夏朝天子大禹熱情隆重的歌舞表演招待。於是,以塗山、荊山、淮河、渦河為重要地理標誌,反映塗山禹會諸村周邊水系的「華」字骨刻文就正是誕生了。
塗山禹會諸村周邊的水系地圖:
考慮到四千年前水源比較豐富,河流無現在的堤壩限流,還有小的支流,可以說「華」字骨刻文、甲骨文就是對塗山周圍水系的原始簡單素描,是對淮河、渦河、芡河、天河、泥河、高塘湖等支流的真實寫照,具體參看遠景圖。「華」字的骨刻文與甲骨文,絕不是對一顆花樹的象形刻畫,而是對塗山周邊河流的原始記錄。
因此,「華」字的骨刻文與甲骨文產生時間,就在「禹會諸侯」的公元前2065年,是萬國諸侯對塗山舉行的這次載歌載舞的盛會地點的記述,華字的本意就是特指塗山地區,或者是指以大禹妻子為代表的塗山氏族。
這個結論,我們可以從歷代學者對「華」字的解釋中,找到相關印證。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疏曰:「夏,大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一也。」梅頤《偽孔傳》:「冕服採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說文》:華,榮也。古人是以服飾華採之美為華;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服飾紋章美麗的含義,「華」含有赤色之意。而我們從現在看到的懷遠花鼓燈藝術表演中,男女演員大紅、大黃、華麗、華美的服飾,還能看到萬國諸侯對花鼓燈歌舞的深刻印象。這也是萬國諸侯對華字、華地的延伸感受,成為對華字意義的解釋。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因為周朝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為這類銅器以鐘鼎上的字數最多,所以過去又叫作「鐘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800多年。在《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顯示周朝建國之初,周公、召公特意來到塗山取風,而定周南與召南,對塗山的地理環境有了進一步認識,從而在華字的字形變化上更加特點鮮明。
而華字金文字形,體現塗山、荊山、淮河與周邊水系的特點,更為明顯。完整地把塗山、荊山的山形,淮河河流的河道走勢畫出,下面的兩橫代表芡河、天河與淮河連為一線,泥河、高塘湖與淮河連為一線,這是遠古充沛的水量形成的現象。具體參看遠景圖。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製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
華字小篆,在金文字形的基礎上,在兩個山峰上各添加了代表帝王權杖象徵的標誌。這顯示了秦時期或以前時期,塗山與荊山山頂已經建有紀念大禹和啟王的禹王宮與啟王宮,表明了華字隨著環境的變化也與時俱進地發生了改變。華字小篆頭上的兩個標誌不是草字頭,而是權杖的標誌,兩者有著根本的區別,這也是對塗山、荊山景物的真實寫照,也完全體現了華字本源正是來自於塗山地區。
「禹會諸侯,執玉帛者萬國」的這一重要歷史事件,對華夏文明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包含了中華文明中許多重要的元素。不僅讓我們粗略地了解了中華文字的發展脈絡,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也顯現其中。作為帝王標誌的華蓋和中國王權政府執政理念的華表,都是在這次盛會中產生、形成的。華表是大禹向萬國諸侯徵求治國意見的誹謗木。
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誌,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富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相傳堯時立木牌於交通要道,供人書寫諫言,針砭時弊。遠古的華表皆為木製,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在塗山禹會村的國家考古發掘中,發現的數個柱坑,被認為是代表各諸侯旗幟的柱坑,筆者認為是誹謗木坑的可能性最大,是大禹向萬國諸侯徵求意見的華表。而後世朝代的華表,完全成為一種擺設,失去了大禹當初設立華表的良苦用心。誹謗不僅沒有成為後世朝代的治國理念,反而成為限制人民言論自由的罪名;讀者如有對本文不同的觀點,可以自由誹謗,言者無罪。
懷遠花鼓燈藝術中的華蓋與禹會諸侯現場中的華表,充分顯示了塗山地區為華字產生地的獨特印記。大禹在塗山會諸侯用的傘與在禹會村盛會現場設立徵求意見的誹謗木,才能稱之為「華」蓋與「華」表,後世對此詞彙意義的提升,反而掩蓋了華蓋與華表的本意。
因此,從華字的產生、演變過程,可以給我們一個比較清晰的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其產生的時間、地點、原因,對破解華夏文明的許多未解之謎,有著極其重要的參照標準;尤其是對破解夏朝歷史、夏朝國都、夏朝文字及堯舜禹時期的遠古文明,其重要性與重要意義更是無可替代。(作者: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