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成功不是偶然,尊重年輕人與討好年輕人,只有一線之隔;而一...

2020-12-24 IT時代網

蔣方舟:成功不是偶然,尊重年輕人與討好年輕人,只有一線之隔;而一味地討好年輕人卻成了這個社會的通病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當越來越多的90後躋身於創業大軍中,在臺上泛泛而談著自己的夢想時 ,臺下的聽眾大多都會為這股青春的力量所鼓舞,在煽情的音樂中不曾吝惜自己的鼓掌,但並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實現。本篇文章是《新周刊》副主編蔣方舟撰寫的一篇談論當下年輕人社會生態的現實主義文章。她認為,這個時代給年輕人製造了一種只要有夢追幾步就能成功的錯覺,尊重年輕人,討好年輕人,其中只有一線之隔,而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當然,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

14年前,剛剛退學的韓寒,帶著自己剛剛出版的《三重門》參加央視一個叫做《對話》的節目。

在整個節目的錄製過程中,他被當作一個犯罪嫌疑人一樣對待,主持人咄咄逼人,社科院的專家認為他只是曇花一現,還有一個扎著麻花辮的女觀眾說韓寒是「土雞」 ——理由是韓寒用聊天室聊天,而不是像她一樣用OICQ和ICQ。甚至,為了反襯韓寒的失敗,他身旁還坐了一個成功的範本——考上北大的少女黃思路。

14年後,我去參加央視一檔節目的錄製,內容是「非一般年輕人」的演講,其中大部分是90後,有科學家,有創業者。

演講者都朝氣蓬勃,而我很快就發現自己的位置非常尷尬,我和一群從30後到80後不等的老年人,坐在觀眾席中被架得很高的白凳子上,腳不著地,舉著一塊寫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螢光板,帶著詭異的慈祥笑容,聽這些年輕人上臺演講。

我們這群老年人,並不像當年《對話》節目中的專家一樣,是年輕人的評委,而是對年輕人喪心病狂的讚美者。

我們在每個演講之後發言,場景介於中學生演講比賽和「感動中國」頒獎典禮之間,每個人都生怕溢美之詞被他人搶去,因而抱著話筒無休止地進行排比句造句:「青春是一顆種子/一朵花/一棵樹/一根蠟燭……」最後聲嘶力竭地以諸如「青春無敵!做你自己!正能量!耶!」作為結束,非常累。

2014年5月31日,北京,一群來自全國各地,懷揣明星夢的年輕人在「M STUDIO」參加選秀面試

中年人在話語權的爭奪中,成了弱勢群體。

那次錄製,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個應用軟體的CEO,90後,非常瘦小。他抱著一個大狗熊玩偶上臺,一上臺就把狗熊扔到臺上,說:「我覺得這個讓我抱熊的導演特別傻。」

他的演講裡不乏豪言壯語,例如「明年給員工派發一個億利潤」之類。而臺下的大學生,則在每一次聽到「第一桶金賺了100萬」、「阿里巴巴用千萬美金收購」這類句子時,羨慕地齊聲譁然。

他的演講,雖然充滿了明顯的誇大和對他人的不屑,可卻獲得了當天錄製時最大的掌聲,以及最熱烈的溢美。

前輩們的興奮,在於終於找到了自己心目中典型的90後,就像親眼看到外星人時,發現它就是自己想像中的銀色大頭娃娃。那個年輕的CEO符合社會對於90後的一切想像:輕狂、自我、混不吝。

節目播出後,他的演講視頻在社交網絡上風靡,配以這樣的標題:「90後的話,惹怒了所有的網際網路大佬」;「90後的一番話,讓全世界都沉默了」。

當我看到播出的節目裡,所有被侮辱和輕視的中年人,都像受虐狂一樣大力地鼓掌、賣力地歡笑,我忽然想到14年前參與韓寒節目錄製的中年人,當年臺上的那些中年專家。他們還在麼?他們依然怒不可遏嗎?還是成了舉著寫有自己出生年份的老年人,一聽到「追逐夢想」、「初生牛犢」幾個字,就在煽情的音樂中熱烈鼓掌呢?

風水輪流轉,中年人在話語權的爭奪中,成了弱勢群體。

2012年7月14日,上海,中國國際動漫遊戲博覽會上的巨型海報。「95後」是動漫、遊戲的主力軍

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

不久前,北大教授錢理群在一篇文章裡宣布了自己的「告別」——他將告別學術界。而一直與年輕人為伍、為師的他,同時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關係結束了。

他這樣寫道:「對60後、70後我有點理解,80後多少有點理解,對90後我完全不理解。網絡時代的青年的選擇,無論你支持他、批評他、提醒他都是可笑的,年輕人根本不聽你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師的角色,我必須結束。最好是沉默地觀察他們。」

錢理群老師以驚人的真誠與坦率,承認自己並不了解年輕人,而且,年輕人也已經不需要被了解。

可大部分中年人,依然在吃力地去解析青年人。

「年輕人」的形象被各個廣告公司和商家以動畫、PPT、視頻等各種工具描繪。他們青春、朝氣、夢想、活潑。PPT裡的年輕人,他們穿著褲襠快貼到地上的牛仔 褲,戴棒球帽,有時腦袋上還掛著一個巨大的耳機,背景板上是二次元的漫畫和已經過時的火星文,配以凜冽的潑墨字體:「我就是我!」「我就是任性!」「青春 無極限!」

討好年輕人,是社會的通病。

一方面,因為青年是巨大的消費群體,青年對於文化產品和商品的喜新厭舊的選擇,對市場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所以商家和媒體企圖用文案大號加黑的網絡流行語, 來拉近和年輕人的距離,似乎不說「約嗎?」、「挖掘機到底哪家強?」,就會被遠遠地拋在時代後面。他們忽略了那些網絡流行語已經令人深惡痛絕的事實。其產生的效果,就如同父母一定要加你的微信,並且在朋友圈發標題含有「吊炸天」字眼的視頻一樣令人尷尬。

中年人對年輕人毫無原則的讚美,大概一方面為了證明自己未老,一方面也出於愧疚:他們並沒有為下一代建造一個理想的生活環境。

不久前,「少年不可欺」成為網際網路上被熱烈討論的事件,原委是優酷作為視頻網站的巨頭,剽竊了幾個少年的創意。所有人都聲討優酷,不僅僅是為青年鳴冤,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自己都有過由於年輕而不被認同和重視的經歷。

70後、80後都曾有過急於獲得認可的青年時期,因此,他們滿懷愧疚,使得當今90後幾乎一出世,就具備與生俱來的被認同感。

作家阿城寫過:「兒童時便真實地做一個兒童,不要充大;青年時便熱情地做一個青年,狂一些也沒關係;中年時便認認真真地做一個中年人,為家庭為國家負起應負的責任,自有中年的色彩與自豪。非要擠進青年行列,鬍子颳得再乾淨也仍有一片青,很尷尬。」

殺死中年的,並不是氣勢洶洶的90後,而是不肯老實尊嚴地做個中年人的自己。尊重年輕人,討好年輕人,其中只有一線之隔。

1月29日,95後「青貓不是貓丶」把自己和幾個同伴的cospaly照片上傳到「半次元」的Cospaly頻道。她們cos的是Love Live中的角色。對於95後來說,一件事情如果沒被分享,就等於沒有發生。

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

年輕人將要生活的時代,真的因為有大量的讚美和認同,而變得更好了麼?

高校成為勵志演講者聚集的地方,年輕人激動地在本子上寫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所有人都念叨著馬雲的語錄:「夢想是要有的,萬一成真了呢?」汪峰坐在轉椅上,像從阿拉丁神燈裡冒出的妖怪一樣說道:「你的夢想是什麼?」好像你只要敢說,他就能讓你實現。

這是時代為年輕人製造出來的一種幻覺:只要有夢,追逐幾步,就能成功。

打開電視或者網頁,你會發現滿世界都是「夢想成真」的人:歌唱比賽得了冠軍,創業獲得了B輪融資,實現了環球旅行,等等。整個社會熱情地向你伸手,邀你做夢。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麼?不,但也並不是最壞的。

時代永遠是一樣的,時代永遠給年輕人機會,但是,只給一小部分年輕人機會。時代永遠迎接小部分人,卻拒絕大部分人。時代只允許小部分人成功,而讓大部分人像亨利·梭羅所說的那樣——「處於平靜的絕望之中」。

夢想泡沫下的世界,並不是薔薇色的。年輕人要面臨的未來,環境前所未有地惡化,經濟增長正在放緩,技術進步帶來人力需求急劇減少。同時,還有修改這個社會遊戲規則的無力感,政治和社會參與的無力感。

一代代青年的責任,並不是繼承來的,而是從世界中獲利,把壞的推倒,改造出一個更好的世界來。如果失敗,下一代再來。

臺灣作家張鐵志曾寫道:臺灣年輕人已經從「物質時代」進入「後物質時代」。當他們發現開一家咖啡館、舊書店、麵包店的「小確幸」也難以實現的時候,就開始爭取更大層面的進步,比如環保、公益、政治環境等。

如果青年只是重複上一代的虛張聲勢與言不由衷,繼承上一代的狹隘與欲望,那便不配獲得掌聲。如果青年不斷降低自己的標準,以便能夠適應社會的要求,那麼也不配獲得掌聲。

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為之奮鬥、讓其實現。年輕,也不是被讚美的全部理由。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後】從最初對年輕人的質疑到如今能給年輕人一個舞臺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夢想,這個時代也在不斷蛻變與進步,但正如作者所言,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去為之奮鬥和實現,有的年輕人為了夢想故意去誇大事實,在欺騙和隱瞞中的夢想就像易碎的泡沫一戳就破,不過,在這個有夢就能追到時代,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責任編輯/鄭希】

來源:新周刊

IT時代網(關注微信公眾號ITtime2000,定時推送,互動有福利驚喜)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所有,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創客100創投基金成立於2015年,直通矽谷,專注於TMT領域早期項目投資。LP均來自政府、網際網路IT、傳媒知名企業和個人。創客100創投基金對IT、通信、網際網路、IP等有著自己獨特眼光和豐富的資源。決策快、投資快是創客100基金最顯著的特點。

相關焦點

  • 都被看作天才,為什麼小謝爾頓如此開心,而蔣方舟是討好型性格?
    雖然謝爾頓只有九歲,但是謝爾頓媽媽已經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成年人看待,尊重子女的信仰,支持子女的愛好,照顧子女的感受。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看看現在網絡上有多少槓精會在別人和自己意見不合時就留言道:「難道只有我一個人覺得Balabala」就知道了。
  • 為什麼現在的品牌們都在極力討好年輕人?
    不管是賣感冒靈的999、賣咖啡的三頓半,還是賣低階彩妝的完美日記、賣內衣的內外,就連中國最大的食品和飲料製作商之一的旺旺集團,也在緊跟年輕人的步伐。2017年,旺旺集團梳理了發展方向,並確定了「旺仔」IP的定位。另外號稱「江南粽子大王」的五芳齋也緊鑼密鼓的製作迎合年輕人口味的DIY粽子。近年來,不論行業,也不論新、老品牌,都在極力討好年輕人。
  • 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殘忍的,一直到她長大,蔣方舟都習慣性與人保持距離。外人看起來情商高、好相處,其實她的內心非常害怕跟人產生衝突與矛盾。即使和男朋友吵架,明明不是她的錯,也總是她先道歉希望息事寧人,這樣的她,活得憋屈又驚恐。
  • 只會討好年輕人的潮牌,註定被年輕人遺忘
    資本不一定懂潮流,但資本相信年輕人的判斷。在年輕群體用腳投票之後,初代潮流帝國I.T丟失了年輕人的喜愛,也丟失了資本的期待。但面對「花心」的年輕人、「見風使舵」的資本,泡泡瑪特又能風光多久?潮流易逝,年輕人的生意不好做。被一代年輕人餵養年輕人的潮流已經換了一茬又一茬。在盲盒誕生之前,潮玩界的「老大哥」還是以日本動漫IP創作的手辦。
  • 是蔣方舟,木汁,還是另有其人?
    分享之餘,蔣方舟一句「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對討好型人格的點評,更是被不少網友評為金句,點讚連連。隨後,蔣方舟針對如何戰勝自己的分享也贏得不少網友認可。為了戰勝「討好型人格」,蔣方舟把自己放逐到陌生國度,沒有任何社會關係讓她開始不必在乎他人的評價,她坦言這在「某種程度上治癒了自己」。令人意外的是,漸漸褪去了「討好型人格」的蔣方舟,竟在28年後首次「開炮」。
  • 蔣方舟:東京一年,青年作家蔣方舟重新起航
    頂著「天才少年」、「美女作家」的蔣方舟,也在疲倦和彷徨中度過。2016年,蔣方舟來到了東京。在東京一年,蔣方舟每個月按時去領兩萬五的生活費,只有一個手機,沒有Wi-Fi,也沒有朋友,為了在日本獲得一個平等對待,她甚至拒絕學日語。
  • 品牌如何「討好」B站年輕人?
    重要的是,在我們那個時代,很多品牌還都因此成功了,這更加深了我們的傳統思想。用「過去的成功」指導「今天的手段」是我們認為營銷中最安全的做法,所以這種潛意識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改變的。「德國工藝、高端奢享……「滿屏的成功人士向你販賣著他們的美好生活理念;同樣的一款國產沙發,去義大利轉一圈再配上個外國人照片就高端了,價格直接翻倍。相比之下,同樣好用有效的「今年過年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卻往往顯得非常不入流。
  • 為什麼現在職場中的年輕人都不去討好領導?3個原因,很現實
    只想說在我們的傳統觀念當中,總是會認為想要在職場當中混得好,就要去討好領導,去拍領導的馬屁。是不是請領導吃個飯或者送個禮什麼的,只有這樣才能夠被領導看中,成為領導的自己人,從而獲得升職加薪的這些機會等等。
  • 現在的老人值得被尊重嗎?看看年輕人怎麼說
    讓我們來聽聽網友的回答:網友一:其實這應該也只是個例而已,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個例被放大,所以很多人覺得現在社會上老人不再被尊重了,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老人還是受人尊重的。當然,這個社會是存在那些行為不檢點的老人的,他們可能不值得被人尊重,但是不要把他們擴大到全體老人,這個責任不應該由全體老人來背負,這是不公平的。
  • 為何現在年輕人不願意討好領導?往往是這3個原因,很現實
    為何現在年輕人不願討好領導?往往是這3個原因,很現實現在的職場中,出現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一些年輕人在面對領導拋出的橄欖枝時,並不會出現心花怒發,想要巴結領導的表現,反而會沉默地去對待,甚至有些人會拒絕的領導的好心,依舊安心做著自己的工作,可以說這種現象引起了很多人內心的好奇。
  • 《鬼吹燈》系列口碑慘澹 討好年輕人不如踏實講故事
    近日,兩部改編自天下霸唱小說的網劇《河神》《鬼吹燈之黃皮子墳》(以下簡稱《黃皮子墳》)雙雙開播,加上不久前亮相的《鬼吹燈之牧野詭事》(以下簡稱《牧野詭事》),說明市場對超級IP充滿熱情。但它們的口碑不盡如人意,尤其是原著粉對「鬼吹燈」系列爭議頗多,看來,創作者要在大力改編和尊重原著之間尋求平衡,依然是最大的難題。
  • 讀屏時代年輕人如何專注讀書——來自第二屆深圳書展的聲音
    那麼,年輕城市的年輕人閱讀現狀究竟如何?在當下我們該如何對待閱讀?深圳書展期間,青年作者蔣方舟與黃燈分別以作者和教育者的視角來探討這一話題。今年獲評深圳讀書月「年度十大好書」的《我的二本學生》一書作者、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黃燈說。作為一名作家,同時也是高校教育者,根據她十幾年來對大學生群體的持續觀察,這一群體的閱讀習慣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相關機構此前的調查統計,當代大學生瀏覽短視頻的比例高達83%,其中56%為重度依賴,34%為中度依賴,只有2%為存在於移動短視頻之外的獨立個體。
  • 蔣方舟薦書:年輕人要看哪幾本書才能開拓視野?
    而讀書與旅行,是年輕人增長見識、開拓視野的最好方式。蔣方舟說過:「滄桑,唯有經歷,才是滄桑。人間正道,非得親自嘗遍各種滋味,才有資格對其發表演講。」下面推薦9本蔣方舟在微博上推薦過的好書,願你我都能富養自己的見識。一、小說本書看點:◎《公寓導遊》為張大春短篇小說集,收錄了張大春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創作。
  • 和肖戰粉絲對線的教授沈逸,說自己從來不討好年輕人
    他個子不高,微胖,圓臉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身上的淺褐色燈芯絨休閒褲和薑黃色燈芯絨襯衫,讓人眼前一亮。 「走吧,請進。」等他走近時記者才發現,他左手拿著的是一罐可樂,右手則是一罐紅牛。 在諸多身份中,老師,是沈逸最為看重的一個。在他看來,這是他的立身之本。而關於怎麼與年輕人對話,在復旦的課堂上,他已經實踐了十多年。
  • 為討好年輕人,肯德基要賣螺螄粉了
    肯德基表示,在產品選擇上,KAIFENGCAI系列產品,從年輕人口味喜好出發,並從博大精深的傳統中華美食中汲取創意。據介紹,此次推出的包含螺螄粉在內的一系列快煮包裝食品並不是堂食產品,而是針對「懶人經濟」推出的方便速食產品,該系列產品操作便捷,還可以讓年輕人在幾分鐘準備的過程中享受動手的樂趣。
  • 討好年輕人成深圳購物中心新方向
    後海CBD之於深圳正如國貿CBD之於北京,陸家嘴之於上海,天河CBD之於廣州。在擁有的27塊總部用地中包括了華潤集團等世界500強和以騰訊、阿里巴巴為代表的80多家知名企業。此外例如大疆科技、百果園、微眾銀行等多家「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和加速發展中的柔宇科技、奧比中光等科技新貴也聚集在此,這些綜合型企業吸引著數十萬的青年才俊。
  • 喜歡讀書的年輕人不到一成,臺灣未來令人擔心
    臺灣《工商時報》18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選舉落幕,大家都在談論這次民進黨勝選靠的就是年輕人的支持,只是,為選舉而吸引年輕人是勢利、膚淺且危險的,臺灣的政治人物這些年常擔心「少子化」問題,但對年輕人的心靈卻少有真心的關注,「少子化」是量的問題,心靈是質的問題,若說「少子化」是危機,虛空的心靈則是更大的危機
  • 專題 · 茶與人 陳加恩:茶拒絕了年輕人,而不是年輕人拒絕茶
    一次尋常的聊天中,周淮翔透露家裡有意讓他回家繼承茶業生意,但他不大願意接受家裡的安排。陳加恩最初也認為「茶業太傳統,沒什麼搞頭,最起碼年輕人不喝茶。」這是他們第一次討論茶的問題。後來的一段時間裡,陳加恩繼續努力考研,周淮翔則忙於工作。 等到周淮翔辭職、陳加恩也考研失敗後,兩人開始認真思考創業。這時,曾被他們拋棄的茶,又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 蔣方舟談偶像阿爾貝·加繆:他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天才
    編者按: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在不同時代的青春話語裡,偶像的含義各不相同。在這些偶像身上,代表著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閃爍著時代精神的光芒。談起心中的偶像,蔣方舟津津樂道,「他是名副其實的文學天才,35歲時就出版了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小說之一《鼠疫》,並且成為了最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之一,在頒獎典禮上,他做了一場裡程碑式的演講《藝術家及其時代》,他說:『面對時代,藝術家既不能棄之不顧也不能迷失其中。』」 蔣方舟向人民網記者透露,最早閱讀加繆,是在初中的時候。當時,加繆的著作《西西弗的神話》給她留下的深刻的印象。
  • 年輕人不留在一線城市打拼買房就是墮落
    「年輕人不留在一線城市打拼買房就是墮落」、「女人憑什麼嫁給不能給你在一線城市買房的男人」、「真正愛你的男人一定會讓你享受一些城市的生活」最近某自媒體平臺開始瘋狂的向很多年輕人灌輸必須在一些城市買房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