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方舟、金凱瑞都深受其苦,你有過討好型人格嗎?

2020-12-25 漢水東流11

少年成名的美女作家蔣方舟,7歲開始寫作,9歲出書,清華畢業就成為新周刊雜誌副主編。

擁有這麼多光環的她,卻在一次演講中分享了自己多年的苦惱。

「從小在親戚朋友眼中,我就是他們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長輩眼中的懂事聽話、很少有情緒,其實背後是她的不敢表達和隱忍。

這對一個孩子來說是殘忍的,一直到她長大,蔣方舟都習慣性與人保持距離。

外人看起來情商高、好相處,其實她的內心非常害怕跟人產生衝突與矛盾。

即使和男朋友吵架,明明不是她的錯,也總是她先道歉希望息事寧人,這樣的她,活得憋屈又驚恐。

蔣方舟後來才知道,這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特徵。

這樣一個高學歷才女尚且如此,那普通的平凡人是否更難逃離討好別人的魔咒呢,討好型人格到底從何而來?

01討好的人格,擰巴的人生

討好型人格往往是從小培養出來的,父母眼中的乖孩子、模範生,最容易擁有這種人格。

從小隻要我們表現得懂事,就會被父母誇讚為「乖孩子」,這大概是70、80後都感同身受的。

我們最先討好的對象是父母,以此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愛。

長大後則是周圍的人,為了繼續受到別人的喜愛,討好型人格會讓人感受:溫和、包容、好相處,慢慢就活成了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這樣的人,什麼都好,卻唯獨沒有「個性」。

電影《芳華》裡的劉峰就是這樣的人,他是別人眼中的「活雷鋒」,絕對的好人。

對所有人都有求必應,戰友要結婚說沙發不好買,他不睡覺連夜趕做了兩個送給人家。

討好型人格的人,其實是用長期犧牲自己的需求,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周圍人對劉峰的犧牲和付出習以為常,唯獨對他的真實需求很陌生。

所以在他唯一一次表達欲望,向喜歡的女孩表白時,不僅不被接受,還被大家嘲笑,說他平時的好人好事,都是裝出來的。

好人怎麼能有欲望?他活成了大家的期望,卻唯獨不是他自己。

最後劉峰的信念崩塌,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誰,為了找回真實的人格,他將自己送往戰場。

在戰爭面前,一切都不值一提。

他才明白自己一直活在假象裡,在人們的讚揚聲中,卻從來沒為自己真正活過。

這樣的人,註定要過上擰巴的人生。

電影最後,他從戰場歸來,少了一條胳膊,兩鬢斑白,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和人打架滿身的煙火氣,略帶苦澀的笑容無比真實。

我們看到一個人,為了討好他人所付出的代價。

02取悅了別人,委曲了自己

蔣方舟成年後,感情一直不順利,自曝常去相親。

有一次,朋友問她:「你有沒有跟別人產生過真實的關係?」

她這才察覺到自己有問題,她反問朋友:什麼是真實的關係?

朋友說:就是你可以跟這個人吵架,可以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給他的人。

蔣方舟聽完沉默了,她發現自己所有的關係裡,沒有這種人。

一直以來,她害怕衝突,害怕別人不高興,一般都會迎合討好,即使內心不同意別人的看法,也會假意接受,不會表達出自己真實的情緒。

這是親密關係裡的大忌,就是沒有可以交心的人。

後來蔣方舟的轉變,是因為去了日本東京一年,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沒有人認識她,不用面對複雜人際關係, 也不用擔心自己給他人的印象。

她終於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大聲表達自己的意見,不再唯唯諾諾,不再害怕得罪人。

後來蔣方舟說:我第一次學會罵人了,可是我好開心。

就像節目中馬東對蔣方舟說的那句:愧疚是最大的負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蔣方舟無疑是幸運的,及時發現並療愈了「討好型人格」,但不是每個人都如她這般好運。

科學研究表明,「討好型人格」不斷壓抑自己的憤怒,會更容易患上腸胃疾病,嚴重的甚至會引發抑鬱症。

心理學上有個故事:

有一個人去看心理醫生說:我上班很痛苦,工作很累,我失去了自己,每天為了討好別人,滿足工作需要,我精神壓力太大了。

然後心理醫生就跟他說:你應該去看一場喜劇,讓自己高興一點。

誰知道這個病人回答說:醫生啊,我就是那個喜劇演員。

其實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很多人快樂的源泉,好萊塢片酬最高的男星,喜劇之王——金·凱瑞。

他的每部電影都能讓觀眾笑出腹肌,你或許看過《楚門的世界》、《變相怪傑》、《阿呆和阿瓜》,他的招牌笑容獨一無二。

為滿足觀眾「快來看二貨」的心態,他永遠都能在電影中自毀形象、搞怪耍賤。

金·凱瑞出生於貧困家庭,為了逗樂床榻上的身體不好的母親,他從小就逼著自己變得滑稽搞笑。

金·凱瑞是全世界最搞笑的演員,卻從來沒把自己逗笑過。

沒有人比他更擅長表演笑容,但也沒有一個人能真正體會他內心的痛苦。

後來,他被診斷患有抑鬱症,從此淡出觀眾視野。

當人們再次看到金·凱瑞時,他已經從一名演員變成了一名畫家。

他說:「你可以從我的畫作裡看到我真實的內心,畫畫讓我得到解放。」

或許他成為不了頂級的畫家,但那又怎樣?

至少不用滿足取悅了別人,唯獨忽略委曲了自己。

討好別人其實都是在消耗自己,而討好的反面才是真實。

要做真實的自己,從不討好任何人開始。

03從討好轉變為愉悅型人格

人與人交往的關係三元素是:他人、環境和自己。

而討好的模式就是在與他人互動時,只關注到了他人和環境兩個因素,卻忽略了自己。

如何讓自己從緊張的討好狀態變成愉悅狀態,其實就是將之前疏忽自己的部分拿回來。

把「自己」放回到應有的位置,看到經常被忽略的自我需求,併合適地表達出來。

退一萬步說,即便是和別人發生衝突,即便你被別人拋棄,即便你不去滿足別人的需求,你也不會死!

當你開始這麼想,就是轉變為愉悅型人格的開始。

每一個曾經委曲過自己的人,如果這個世界上有唯一一個值得討好的人,那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相關焦點

  • 都被看作天才,為什麼小謝爾頓如此開心,而蔣方舟是討好型性格?
    謝爾頓的媽媽瑪麗信奉基督教,每次在吃飯前都要虔誠禱告,但謝爾頓崇尚科學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還總是和教堂的牧師辯論,故意讓牧師下不來臺。最近《奇葩大會》上蔣方舟關於討好型性格的分享,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大家才知道,這個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孩子沒有養成經常被人討好式的自傲性格,反而是經常討好別人的性格。
  • 是蔣方舟,木汁,還是另有其人?
    《奇葩大會》上周六晚,由愛奇藝出品、米未承制的《奇葩大會》第二季如約而至,新一期節目中,知名作家蔣方舟一段關於「討好型人格」的分享引發網友熱議本期節目中,知名作家蔣方舟卸下7歲寫作、9歲出書、22歲當上副主編的少年天才光環,細述自己28年來的最大「弱點」——討好型人格。
  • 男女情感關係中「備胎」的「討好型人格」如何治癒
    「不是說兩情相悅才叫愛嗎?」「兩情相悅是叫愛,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那麼多兩情相悅的人,大多都是像我這樣的。」「可是我不愛你。」「沒關係,對於我來說,愛就愛了,誰還在乎有沒有回報呢?網友說這是對備胎寫照的最佳經典語錄之一。
  • 愛情心理學:如何告別「討好型人格」,你最應該學會這三步!
    我是在那種大家庭當中成長的,是家裡的老大,小時候母親因婆媳問題過得很痛苦,而父親也只忙於工作,很少會認真聽媽媽的哭訴。可能是因為這些原因,導致我從小遇到什麼委屈或挫折都是忍著,誰都不說,小時候每次做不好什麼事,就會被奶奶爺爺罵,被其他小姑小叔罵。
  • 《人間失格》:「討好型」人格的人,他們的人生,註定是悲劇的
    01在生活中,討好型人格非常常見。其原因,大多是因為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從小時候起,為了不被挨罵,爸爸媽媽讓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一直到工作了,這樣的行為總是改不掉。或許,這樣的家庭背景是讓葉藏成為討好型人格的主要原因。當你成為討好型人格時,拒絕別人是錯,催人還錢是錯,提出自己的感受是錯,在別人眼中,這只是正當的行使自己權利的行為。他們卻覺得,這樣做是得罪了別人,最後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 討好型人格怎麼辦?這部《我們無法成為野獸》教你處理
    討好型人格怎麼辦?人類雖然是群居的動物,但不可否認的是人類社會的精英就那麼幾個,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普通人,更有人是便利貼一樣的老好人。這部劇就是通過老好人深海晶戰勝討好型人格的故事來拼湊出一個不那麼完美甚至有點令人討厭的每一個人。
  • 你是不是總是一味地迎合別人 ?| 你也許是討好型人格 | 自我成長
    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總是「是是是,好好好,你決定吧,我無所謂」掛在嘴邊,TA們似乎無欲無求,總是隨波逐流,也總否定自己的想法。難道TA們真的沒有脾氣嗎,真的沒有自己的需求嗎?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 別把孩子的討好型人格當成高情商,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討好型性格和高情商確實有相似之處,二者都是讓別人感到舒服輕鬆,讓事情完美地結束。所以,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高情商小孩,將來在工作生活中能夠左右逢源,可一不小心,卻把孩子變成討好型人格,家長還不自知。
  •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令人心疼:一味地迎合別人,活得更累
    相信大家身邊都有這樣的人,別人讓他辦的事情,無論他的能力是否能及,他都會答應,因為他們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他們害怕去得罪別人,也擔心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影響,這就導致他們自己活得很累,過的很辛苦,這類人的性格就是「討好型人格」。
  • 討好型人格解析:愛到塵埃的人終將變成施暴者
    那麼,今天我們就根據小z的例子分析一下討好型人格。 不敢向自己的伴侶提需求,喜歡側面暗示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討好型人格的人內心是極度自卑的,他們害怕被對方正面拒絕,想通過自己的一些表情變化或者語氣的變化來暗示對方,希望他可以發現自己的需求。
  • 透過電影《少女小漁》看討好型人格,我們該如何避免?
    在成年後,我聽過一些心理學課程,偶然間看到一個詞叫"討好型人格",才明白小漁和我身上都存在有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表現之一為過於在意別人的想法,迎合別人的期待,即使別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哪怕心裡不愉快自己也不會表露出來。討好型人格產生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 孩子過於乖巧不是什麼好事,家長要警惕,可能討好型人格已經形成
    但孩子過於聽話真的是好事嗎?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有哪些特點?1、不會拒絕。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面對他人的要求時,不會拒絕,無論對方提出什麼樣的要求,即使自己很難完成,也會硬著頭皮挺下來。2、不求助他人。討好型人格的孩子遇到困難不敢求助他人,害怕和他人溝通,也害怕他人會拒絕自己。
  • 討好型人格的你一點魅力都沒有!
    「討好者」、「討好型人格」「老好人」這種人在心裡圈裡一直被人可憐著,因為他們真的很慘!哪裡慘呢?討好者的內在邏輯就是:我是自卑的,我只有照顧好別人的感受才能被愛。具體邊現在他們認為:我不能提要求,因為提要求別人會不開心。我不能直接拒絕,因為拒絕會傷害別人。
  • 「我的孩子特別乖巧」,這是「討好型」人格的特徵,家長不要大意
    正是因為爸爸的情緒以及那句「再不聽話,把你送走」成了孩子改變的原因。點點的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討好型」人格。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因為太在意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心理需求。這種人格一旦定型,會對孩子一生造成影響。
  • 8.8分日劇:拒絕討好別人後,我找回了自己
    你要能看懂老闆的臉色,小心翼翼應付和同事的關係,不能破壞氣氛,要讓周遭每一個人都感到舒服。那麼問題來了,通常如此下來,最不舒服、最累的最終是你。在日劇《凪的新生活(凪のお暇)》裡,女主角大島凪就是一個典型的討好型人格。她每時每刻都在閱讀空氣,努力去討好身邊每一個人。
  • 蔣方舟:成功不是偶然,尊重年輕人與討好年輕人,只有一線之隔;而一...
    蔣方舟:成功不是偶然,尊重年輕人與討好年輕人,只有一線之隔;而一味地討好年輕人卻成了這個社會的通病 【IT時代網、IT時代周刊編者按】當越來越多的90後躋身於創業大軍中,在臺上泛泛而談著自己的夢想時 ,臺下的聽眾大多都會為這股青春的力量所鼓舞,在煽情的音樂中不曾吝惜自己的鼓掌,但並不是所有的夢想都值得實現
  • 那些不願給別人添麻煩的姑娘最後都怎麼樣了?
    直到看到《奇葩大會》裡面蔣方舟分享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時,才恍然大悟。蔣方舟說,所謂的討好型人格不會主動去產生任何衝突,做什麼事情之前都會去想別人的反應,更多去迎合他人的期待。在蔣方舟看來,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價值,放棄這個價值,去構建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吸引來的人並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真正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故作討喜的樣子。
  • 《凪的新生活》:活在面具下的討好型人格,如何找到自我
    去經歷,然後去後悔,去做你想做的,去選你愛的,而不是別人眼裡正確的,你的一輩子應該為自己而活。劇集改編於日本人氣漫畫《風平浪靜的閒暇》,講述了一位28歲的職場老好人小凪,她生活在「別人製造的空氣中」,為了使氣氛融洽,她通常會做出最完美的配合,小凪幾乎就是傳說中的討好型人格。她會在同事談到某些話題時,假裝融入進去了然後說:我懂我懂。
  • 「關門聲大點就覺得你不愛我了」|高度敏感型人格的27個顯著特徵
    想知道自己是不是高敏感型人格的人,在後臺私信回復「高敏感」,一起來跟我做幾道題,根據相對應的問題給自己打分即可知曉。可能就上述一些例子來看,我們依然覺得「高敏」人格的人很難搞,但「高敏」人格的人就真的只能讓別人覺得很玻璃心,自己也只能一直陷在不認同自己的情緒裡嗎?
  • 重度鑽牛角尖型人格和指責型人格,會害了自己也會害了你的婚姻!
    總體而言,我得先告訴大家,心理學的判斷和分析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但是心理學所分析出來的一些現象規律是一個大概率現象,換言之就是任何事情不是絕對的,還是有少數現象不會像本文下面說到的那樣絕對,所以不要揪住一點小問題不放,揪住小問題不放的人,就是鑽牛角尖的一種行為,我們暫且不說是鑽牛角尖型人格,的人,因為任何人都可能犯這樣一個慣性使然的鑽牛角尖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