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深度廈門
「茶業太傳統,沒什麼搞頭,最起碼年輕人不喝茶」
陳加恩,理工男,90後創業者,喜歡碼字和《羅輯思維》。廈門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個創業孵化基地,陳加恩的茶也團隊選擇在一品威客創客空間「孵化」。
選擇進入茶行業,陳加恩坦言很偶然。在創業之前,他從未深入接觸過茶。而引領他進入茶行業的,是他的一個高中同學周淮翔。
大學時,自視為「悶騷男」的陳加恩,喜歡在網上發表一些犀利言論。他的言行,引起了一位高中同學的關注,一來二去,兩人愈發熟絡。二人時常交流創業的想法,發現創業這塊餅能想到的、能做的幾乎已經被人分走了,再高端點的科技方面的變革,他們更無力進入。
一次尋常的聊天中,周淮翔透露家裡有意讓他回家繼承茶業生意,但他不大願意接受家裡的安排。陳加恩最初也認為「茶業太傳統,沒什麼搞頭,最起碼年輕人不喝茶。」這是他們第一次討論茶的問題。後來的一段時間裡,陳加恩繼續努力考研,周淮翔則忙於工作。
等到周淮翔辭職、陳加恩也考研失敗後,兩人開始認真思考創業。這時,曾被他們拋棄的茶,又進入了他們的視野。脫離紙上談兵,他們進行了市場調研後,著手進入茶創業的行列,「那時候就覺得,網際網路等高大上的創業需要屠龍刀的,我們只有牛刀,殺茶這頭雞還是可以的(後來發現茶行業真不小)。」
「茶拒絕了年輕人,而不是年輕人拒絕了茶」
和周淮翔名正言順從事茶行業不同,陳加恩的家人並不支持他創業,不過陳加恩還是突破阻力,開始創業。很快,他們成立了「茶也生活」文創工作室。
茶也團隊成員:從左至右分別是陳加恩、洪增明、周淮翔
陳加恩的暱稱是貓,創業以後,為了讓大家把他和茶聯繫起來,改叫「茶貓」。
茶也的設計師洪增明是陳加恩「挖牆腳」過來的。洪增明家裡也賣茶,在與陳加恩的交流中,兩人竟一拍即合。很快,他決定辭去房地產設計的高薪工作,加入團隊。房地產老闆很欣賞他的設計才華,百般挽留,還是沒能留住他。
團隊中另一個非正式成員,是尚在學校學習茶學的廖澤明。廖澤明深諳茶葉工藝,經常深入茶區做茶,陳加恩欣賞他對於做茶葉痴迷的態度。他說像這樣能夠靜下心,專注制茶的年輕人已經不多了。
創業之初陳加恩做了許多功課,翻閱書籍和資料,到福建安溪茶產區調研,對年輕消費群體進行市場調研。他發現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不愛喝茶,對茶葉有疏離感。雖然這是行業共識,茶商都默契地同中年人做生意,但鮮有人深究其中的原因。
陳加恩分析,年輕人不喝茶主要是因為茶葉對於經濟消費水平較低的他們來說,還是輕奢物品,他們不會自主承擔茶葉消費,也沒什麼機會喝到好茶。年輕人在口感上很直接,只要求好喝,「但是茶的口感,是需要類似開味蕾的一個培養過程」。而且傳統飲茶方式十分不方便,洗杯子、泡茶、倒茶渣一套流程下來,有些繁瑣。「一言以蔽之,茶拒絕了年輕人,而不是年輕人拒絕了茶。」
研究之後,陳加恩決定針對辦公群體的飲茶方式做些創新開發,比如研發適合辦公場景的茶具。他說辦公室飲茶的要求是「動作要小,像平常那樣泡茶,老闆一定會覺得你太滋潤了。」
「我的經營理念,總體來說是推進茶的現代化進程」
當別人問他想把茶做成什麼樣的時候,為了讓人好理解,陳加恩每次都和人說「我要做茶行業裡的星巴克」。實際上,他深知茶葉跟星巴克不一樣。他曾在知乎裡討論過《在中國做一個類似星巴克的新概念中國茶館會不會有前途?》,也在自己創建的茶交流群裡積極探討茶的「星巴克式模式」。
他的核心理念是希望推進茶的現代化進程。「往淺的講,就是不要讓茶文化那麼玄乎,從外在的品牌形象上看,是簡單易懂的。往深的講,就是結合現代技術來變革茶的製作工藝乃至整套產業鏈,這是內在的功力,要做一些技術上的創新。」
茶也的產品設計
他說以他們現在的能力只能做淺一點的創新,例如前面所說的優化茶器;針對年輕的飲茶群體做更直觀易懂的內容營銷;在產品包裝設計上做得更生動、現代化,心態上更開放一些。
作為團隊總負責人,陳加恩平日常去拜訪同業者。一些傳統茶商不太認可他的經營理念,認為他顛覆傳統的行為不可取。但他解釋說「我不是在顛覆傳統,否認傳統,我只是在傳統中做些不一樣的嘗試,實現另一種生態。我們會賦予茶一些有趣的東西,比生活稍微高一些。」他說自己與傳統茶商的區別在於目標市場不一樣,以傳統茶行業的觀念否定他的理念「不太科學」。
陳加恩看中茶的社交屬性,他不喜歡就茶論茶,更願意同別人談論茶行業背後引人深思的問題或者其他有趣話題。在他拉的微信群「茶籽」裡,有各派茶商、愛茶人,也有工程師、學生、電商經營者等,他們每天進行觀點的交鋒。「茶葉能否實現標準化生產、能否成為快消品、網際網路+茶葉如何實現」等一時成為群裡僵持不下的話題。陳加恩樂於看到這樣激烈的討論,他將微信群的討論整理成文字發布在茶也的微信公眾號上。
身為「羅粉」(羅振宇,《羅輯思維》創始人)又熱愛思維碰撞的陳加恩,和其他創業者組成了一個「青年聯盟茶會」,「我們大多數人是羅輯思維的粉,所以我們會思考很多東西,我們過段時間會找一個主題,喝茶聊天。」
「茶首先是一門生意,在這之上,可以談情懷」
關於「茶人」,陳加恩認為這是炒作出來的概念,沒有明確的定義。如果熱愛茶的人是茶人的話,他見過許多一天不喝茶就不舒服的人,甚至還有專業師傅能在喝茶時察覺工序上出現的問題,「我們團隊的茶學專業小夥伴,他的指導老師應該能算茶人吧,這位老師能嘗出這泡茶在炒制過程中鍋裂了,我小夥伴親眼所見。」
茶人這個概念在陳加恩看來是大多數茶商用來包裝情懷的,分實在和不實在的,「我們自己也包裝。」他認為某種意義他只能算半個茶人,「我自己對茶是半懂,因為我團隊中有專業的,我懂太多會陷進固定思維,懂太少不足以深入創新。」
「年輕一代茶人很新,新到什麼程度呢,就我這種初出茅廬從事茶行業的,會想各種營銷、渠道、品牌包裝來詮釋茶。上一輩茶人就從事做茶,更多是做人情,做人際,人際有多廣就可以賺多少的錢。」這是陳加恩對新老兩輩做茶人差異的理解。在看來,上一輩的茶商很投機。
曾經有個中年茶商讓他做普洱,「因為賣茶只是茶的價值,普洱還附加了很多的概念價值,忽悠人信這個概念就行。」但他觀察到現在的新人茶商,主要談情懷賣文化,講生活情調,怎麼包裝也不會太離譜。
清香型鐵觀音從臺灣傳過來已有二十幾年,原有的傳統工藝式微,於是有人說要回歸傳統,傳統的工藝才是好的。陳加恩團隊內部特意討論過這個問題,最後他認為無論傳統工藝還是新工藝,都是市場使然,今天市場喜歡新的,就賣新的,明天市場膩了,就炒舊飯,把傳統翻出來。「其實無論新老,茶首先是一門生意,在這之上,可以談情懷。」
最近,陳加恩打算出一本關於茶的手繪本,將茶的一些知識可視化。他覺得「消費者沒有了解茶的義務,而商家有讓消費者通俗懂茶的義務。」這本書對他的意義重大,如果創業失敗了,他說他至少還有這本書。
茶也的產品已在各大渠道上線,但一切還是未知數。談及未來,他說「我們做這件事肯定是有情懷的,這個時代好在理想和現實是可以兼得的。」
一品創客空間火爆招募中
入駐申請——
一品創客孵化園(集美)
運營中心負責人 邱曉琴
電話 18659229997
QQ 1965544019
微信qiuxiaoqin734784
招商經理 夏金榮
電話 13950123964
QQ 840871921
微信 sley_x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