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音像店消亡史,南京70後、80後都有這樣一段共同的記憶

2020-12-17 樂活南京

南京的每個70後、80後甚至90後都有這樣一段共同的記憶——

下課鈴聲一響。

幾個關係交好的同學互相交換一個眼神,彼此心照不宣:「走,下了課就跑!」

然後幾個小孩兒探頭探腦地從學校大門跑出,繞過門口炸爆米花的老頭,掠過街口理髮店的紅藍旋轉燈箱,迎著夾雜辣條味兒的春風,奔向那個象徵自由與潮流的終極目的地——音像店

一路上戰戰兢兢,遇見熟人還得虛與委蛇地寒暄,聲稱與同學一同買文具。

最後站到門口了才能放下心來,一頭扎進碟片的海洋,在周杰倫王力宏潘瑋柏的音樂世界中遨遊。

花上一周省下的零花錢,買到一張中意的專輯,偷偷背著父母聽,被父母發現,碟片被無情沒收或撇斷……

提到音像店,腦子裡好像就會自動放映出青春時代的這一系列連續劇。

帶點瘋狂的叛逆,帶點裝逼的儀式感,帶點未遂的失落,所有的情緒和記憶一同組成了那個音像店的黃金年代。

音像店的黃金年代

上世紀90年代初,CD和VCD機先後進入中國市場,之後的近二十年,就是音像店的黃金年代。

南京的70、80後,甚至是90後都義無反顧地投身進了那陣文化浪潮中去。

馬臺街的小魏音像和54號碟屋,雲南路的page2,寧海路的四海與秋明,估衣廊的紅帆,搬來搬去的歐美天堂,橋北人鍾愛的東門老街……還有無數早已叫不上名字的小店,共同撐起了南京人的音像記憶。

在聽音樂看電影不僅僅是點擊一下「開始鍵」那麼簡單的年代,音像店就成為了南京人安放青春叛逆、放飛自我與獵奇心理的烏託邦。

那時候,把海報貼寢室,買碟還買打口碟,聽歌還用cd機,手抄歌詞本還得貼貼畫。

從張國榮、鄧麗君到張學友、劉德華,再到周杰倫,想要知道誰最火?就得看考試結束後的草稿紙背面默寫上了誰的歌詞。

無數學生看不懂勾股定理,背不了朱自清魯迅,但是《星晴》的歌詞背得比誰都溜,《風繼續吹》的腔調拿捏得比誰都到位。

屬於王力宏周杰倫潘瑋柏的時代裡,《範特西》和《唯一》的battle在校園裡掀起血雨腥風。少部分的人聽潘瑋柏,林俊傑也還沒被冠上行走的CD之名。

四大新生代音樂天王孰優孰劣,是學生經久不衰的辯論題。

「千萬不要說周杰倫唱歌像念經,口齒不清,小孩兒真的會立馬翻臉。」以身試法過的鄭叔叔如是說。「也不要撇小孩子買的正版葉惠美CD,她會記仇。」

但後來鄭叔叔女兒還是釋然了,因為那盤碟買的是假的。

小時候也不懂什麼盜版,覺得音像店裡賣的專輯都是正的,存老久零花錢買碟回來,用VCD一放:「歌聲樂聲,盡在揚聲」。就覺得:哇,好厲害。

長大了之後才發現都是假的,看了原版MV才知道,原來歌詞字幕的字號根本沒他媽那麼大。

打口時代,南京文青的啟蒙

在那個年代,有些人在為周杰倫瘋狂,有些人找到了林肯公園。

不滿足於twins、林峰的人,開始迷上了「洋垃圾」——打口碟,打口成為了音像店的主力軍。

所謂打口碟,就是國外的正版碟在銷毀過程中,那些CD本身沒有受到損毀的碟,以各種方式傳入中國。

打到口的就是打口碟,沒打到口的那就是原盤,很金貴的。

追求自由音樂的人,沒有不聽打口的。

四海是搖滾愛好者的天堂,紅帆可淘文藝片。一段時間的歐美天堂,成為了一批人的性啟蒙,你懂的。

淘盜版CD再不厭其煩轉格式拷進IPOD藍白屏一代,是打口時代的浪漫。

有淘到過好貨,但被老闆忽悠買下垃圾貨也是常事,事後肯定悔得腸子都青。也不乏令人激動的奇幻經歷,比如所長第一次聽到瑪麗亞凱莉,封面是麥可傑克遜。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陷入了自我懷疑。

那些戴著小眼鏡、耳朵上別著紅梅的老闆們,談起卡拉揚,談起史匹柏,談起Pink Floyd都滔滔不絕。前一秒還窩在角落吃方便麵,下一秒就為你介紹北歐電影,其貌不揚的老闆是無數文青的啟蒙老師。

那時候,「文青」,還不含貶義。

那時候,一個學校的靈魂,得由門口賣打口碟的,和賣二手書的老店共同撐起。

租碟,是一種博弈

那個年代人人都看林正英,那些你不認得名字的地下恐怖R級電影藏在紙盒子的裡端,封面或粗糙劣質、或血漿橫流。

最裡端就藏著些…說好聽點,就是情色電影。

像是潘多拉魔盒,有著最原始最強大的吸引力。

如果你母親帶著你去租碟,你即將觸碰到禁區的那一刻,她一定會把你的手打得一縮:「小孩子別亂翻!」,溫柔點兒的母親會捂著你的眼睛,不動聲色地把你挪個位置。

但是這種禁區對年青一代的吸引力,只會因此有增無減。

對血腥、暴力、情色、恐怖…的認知,從碟片封面開始。

2002年前後,小資母親在常去的影像店隨意摸了幾盤碟回來。是《咒怨》那一流恐怖片,跟著之前淘回來的碟片一齊塞在家裡的紅木小茶几底下,封面朝上。

正巧我的床與紅木茶几緊靠在一起,並且有個微妙的高度差。於是,每一個深夜,我一翻身就能看見紅木茶几底下那對,俊雄小朋友的沒有眼白的雙眼和蒼白的臉。

嚇到暈厥,嚇到哭爹喊娘,絕對是童年陰影。

幾夜沒睡好的同時,也打開了小資對於恐怖片的興趣之門。一塊錢借一天,押金十塊錢的日子就這麼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租碟,是青春期的叛逆反抗,是審美的博弈,是尋找自我的過程。

總之那個年代的音像店,讓你覺得,一切都可以在這裡發生。

不可逆轉的衝擊

早從2004年MP3進入中國市場,衝擊就開始了。網絡一步步發展,如今已經可以代替一切。

聽音樂,無非就是下音樂APP。若是這裡沒有陳奕迅版權,那裡周杰倫的不全,那就跟乾脆集郵似的把音樂APP下個遍。甚至不再需要緩存,有網有流量就能隨時隨地聽。

同事買的權志龍專輯,發來卻是一個U盤。數字專輯、數字單曲也不需要依附在一個實在的載體去記錄。

看電影也一樣,迅雷網盤輪番上。一個播放平臺的會員能十個人共享,見面已經不是「阿吃過啦?」而是「愛奇藝會員有嗎?」,幾個人互相擠得直掉線。

音像店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既然能在小小的智能移動手機上完成一切操作,誰還會特地跑去淘碟,還得買個藍光機?

這衝擊是無法逆轉的。南京無數音像店不得不縮減規模、關門停業、轉型做副業,以謀求生路。

秋明早已離去,留下四海鎮守原地;

四海想做CD咖啡館的計劃擱淺,這種妥協與堅持的平衡也沒有做到;

紅帆做的還是那批老客的生意,親切熱情老闆娘找碟一流老客忠實,但也需要在朋友圈賣小食品掙個外快;

歐美天堂還在開著店,只是現在店裡已經不再賣打口碟了。

為了生存,這些音像店不得不從《迷牆》向《沙漠駱駝》進行轉變,車載音樂和早教音頻變成了音像店的主營業務。

「我開音像店快20年賴,當年碟片火得都要排隊租,有的時候能一天賣掉兩箱碟唉!」老闆擺擺手,「現在日薄西山了,能撐一年是一年啵。」

你可能還欠著街口那家音像店的錢,但它早已在你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房產中介、菸酒超市、奶茶店……等你反應過來,錢已經還不上了。

音像店,毫無疑問,會成為下一個消亡的城市風景。

從萌芽到興盛再到消亡,音像店的店成長軌跡肉眼可見。

現如今,音像店更像是被遺忘在了城市的最角落,連同著那個時代,一同被定格,只留在了極少數人心中。

對音像店,有些人懷念,有些人漠然,有些人偏執堅持。

你已經分不清自己懷念的是那些旋律那些分鏡,

還是當時淘歌淘電影的獵奇經歷,

亦或是那個看林正英都要戰戰兢兢一陣的、年輕的自己。

但當你重新撫上那盤曾經最愛的碟,還是能感受到一個時代的脈搏,在你手下躍動,不曾停息。

內容來源:南京小資生活

相關焦點

  • 成都音像店消亡史:一代人的難忘記憶!
    成都的每個70後、80後甚至90後都有這樣一段共同記憶——放學鈴一響,幾個關係交好的同學相互交換眼神,彼此心照不宣:「走,收拾書包!」幾個小孩兒探頭探腦地從學校大門跑出,土豆阿姨和攪攪糖大爺今天通通與他們無關。今天目標只有一個:奔向象徵自由與潮流的終極目的地——音像店。
  • 南京的老字號餐館消亡史
    據說還在長白街經營過一段時間。現工商登記信息中,有成立於1996年04月08日的「南京大三元酒店有限責任公司」,歷史名稱「南京市飲食公司大三元酒家」。目前為存續狀態,地址在玄武區如意裡2號,主要經營範圍為許可經營項目:自助式KTV、歌舞物業管理等。看來是有名無實了。老廣東老廣東也是粵菜館。
  • 讓「南京記憶」成「世界記憶」_南報網
    約翰·拉貝、約翰·馬吉、明妮·魏特琳、喬治·費奇、羅伯特·威爾遜、貝德士等西方人士冒著生命危險留在了南京,以各種方式保護南京民眾免遭屠戮,並記錄下日本侵略者的殘暴行徑。80多年後,紀錄片《南京之殤》回顧他們的人生遭遇,講述他們與大屠殺之間的故事,解讀他們的心路歷程。同時,他們也為人們再次審視那場人類文明史上慘絕人寰的浩劫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引起人們對戰爭與和平的深層次思考。
  • 南京明故宮是如何消亡的|真問真答
    今日南京市民的生活記憶中,「明故宮」更多的是 2 號地鐵線的一個站名。所以不斷有人討論同一個問題: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民國時期修建的中山東路將故宮遺址一分為二,明故宮現存的地面遺蹟集中於道路兩側。宮城遺蹟主要有午門至奉天門段遺址所在的午朝門公園、三大殿和後二宮建築遺址所在的明故宮公園、東華門和西華門遺址公園;皇城遺蹟有西安門遺址公園、玄津橋、外五龍橋等。
  • 曾經的南京明故宮為什麼會最後就消亡了?
    我們都知道北京故宮,其實在明朝時期還有個南京明故宮,這個故宮是朱元璋在即位之後建成的,南京明故宮氣象萬千,氣勢磅礴是當時社會上的世界第一宮殿。這一座曾經這麼輝煌存在的故宮,可惜最後消亡成了一道公司的慘景。那麼曾經氣勢蓬勃的明故宮究竟毀於誰手?流傳甚廣的一個看法是,明故宮毀於太平天國。
  • 一座江蘇公園火了,人稱南京「後花園」,門票70元,不輸張家界
    南京的經濟發展,大家都看得很清楚,作為省會城市,南京的發展並不遜色,南京是一個發展良好的旅遊城市,城市裡的旅遊景點也很多,如南京夫子廟、秦淮河等,都是遊客們最喜歡的旅遊景點,遊客們到南京就會選擇這些名勝,那麼南京市民除了這些旅遊景點,還會去哪裡呢,公園自然是最受歡迎的,也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
  • 糧票:60後、70後、80後共同的回憶,90後、00後可能都沒見過!
    糧票,最早發行是在1955年的時候,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物資匱乏,所以,正式進入計劃經濟時期,任何商品都需要憑票購買,而這個歷史時期持續了40餘年,直到1993年的時候,糧票才開始全國性的廢除,所以,糧票對於60後、70後、80後,那是共同的回憶,但是對於90後和00後,可能都不知道糧票是何物吧。
  • 微史記 |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六十年
    孫宅巍說,直到聽高興祖教授這門課,他才第一次知道南京原來發生過這麼慘烈的往事。與他有同樣感觸的還有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盛鴻。經盛鴻1963年入讀南京大學哲學系,也是入校後才聽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他還聽說南大的高興祖老師對此有專門研究。 高興祖之所以研究南京大屠殺,並非出於偶然。
  • 江蘇又一公園爆火,人稱南京「後花園」,門票70不輸張家界
    我們都可以看到江蘇的經濟發展,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發展水平也不差,南京是一個發達的旅遊城市,南京夫子廟,秦淮河等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遊客去南京時會選擇這些著名的旅遊景點,那麼,除了這些旅遊勝地,南京市民還會去哪裡,自然,公園是最受歡迎和最接近人們生活的地方。
  • 70年前,百萬雄師過大江丨解放南京老兵回訪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解放南京意義非凡,為新中國成立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和政治基礎。 張志遠住在南京市建鄴區莫愁湖公園旁。這幢建於上世紀80年代末的樓房,一層是菜場,要從市場旁的樓梯拾級而上,來到一塊很大的天台,才是住人的地方。
  • 江蘇又一公園爆火,人稱南京「後花園」,門票70不輸張家界
    江蘇的經濟發展,我們都是有目共睹的,而南京作為江蘇的省會,發展也毫不遜色,南京是一座發展很好的旅遊城市,城市中也非常多的旅遊景區,南京夫子廟,秦淮河等都是最受遊客喜愛的旅遊景區,遊客去南京就會選擇這些著名的旅遊景點去
  • 音像店消失了,可我還在聽那些老歌
    音像記憶:流水帶不走的光陰故事在英國紀錄片《最後的黑膠唱片店》裡,店主Tom對音像店裡的唱片如數家珍:「每張唱片都刻錄著我們的情感和回憶。我可以很清楚地告訴你,我在聽這張唱片時在幹什麼、在哪裡、和誰在一起……這些都是我的獨家記憶。」
  • 1937年南京淪陷後文物古建被日軍毀壞史
    日軍攻入南京83年前的1213,南京淪陷。日本軍隊開始震驚世界的大屠殺。國內外輿論,公眾基本都關注各類暴行,但鮮少關注,侵華日軍對六朝古都南京文物古建的破壞。本文將原文截取張憲文老師,張連紅老師,王衛星老師主編《南京大屠殺史》,講講這場千古浩劫,對金陵古城毀滅性的破壞。中國文化的巨大損失!
  • 「古早臺灣,重拾記憶」,臺拾記拾取80後的記憶並將其延續
    所謂古早,就是有一些年代了,像80後兒童時期的吃過的美食或者那個年代的建築,例如膏蟹米糕、古早味蛋糕、拱門建築等等,這些都是以前觸手可及的,現在漸漸被淡忘或者直接消逝,也是現在的人們所懷念的,這就是充滿情懷的古早味。
  • 南京建鄴西堤國際命案:80後丈夫砍死90後妻子(圖)
    南京建鄴西堤國際命案:80後丈夫砍死90後妻子  南京建鄴西堤國際命案:80後丈夫砍死90後妻子。4月25日,南京建鄴西堤國際一居民家中,80後的丈夫怒砍90後的妻子30餘刀致死,最可憐的是留下剛出生100天的小寶寶。
  • 在南京70天 80歲湖北老人踏上返鄉路
    「70天了!來時的冬衣已經穿不住了,終於可以回家了!」昨天,南京至湖北方向的列車恢復開行,在南京親戚家待了2個多月的湖北恩施老人周先生,在南京南站候車大廳A16口,手持火車票激動地說。和他一樣,昨天,不少滯留在各地的湖北人以及在湖北工作的旅客踏上了回程之旅。
  • 70年,南京變了……
    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二場 城市建設看南京究竟這些年,南京發生了哪些變化……出行更方便南京人應該有這樣一個體會:陸、水、空出行都更方便了。70年代,高壓鈉燈在主要幹道上逐步替代高壓汞燈。景觀照明僅在鼓樓、夫子廟等區域有少量的水泥杆加特製鐵藝燈架及大華電影院等幾棟建築用白熾燈勾兩條邊,照明只是朦朧中給予回家的市民一點安全的守護。
  • 在廣島展覽南京大屠殺史:把日本歷史的痛點與我們的結合起來
    1937年的南京大屠殺和1945年的廣島原子彈爆炸,使得南京和廣島背負起極其沉重的歷史記憶。這兩座城市都是二戰中的「悲情城市」,但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長吳先斌看來,二者悲情的內核卻不一樣,「南京的悲情是日本軍國主義強加在我們頭上的,而廣島的悲情是他們的加害行為所招致的。」
  • 作家+導演 易術:我的青春像一部80後的消亡史
    當年的80後,曾是一個時代的關鍵詞,那時湧現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家,能談談當年的你們嗎?易術:我的青春就像是一部80後的消亡史。媒體第一次提到80後作家這個說法的時候,韓寒已是高處不勝寒,一言一行都被大眾關注,我和張悅然、春樹剛剛出道,之後孫睿、顏歌、蔣方舟也粉墨登場,我們像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孩,讀者給了我們最大的包容。
  • 南京沒有秋天?親測後,實力打臉
    聽過很多人說,南京是沒有秋天的,南京是從夏天直接跳到冬天!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為了證明南京秋天是否存在,旅遊君在十月中旬親自去了一趟!親測後,實力打臉,南京不僅有秋天,而且美得不像話,只不過秋天的南京,更像是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