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旗幟的作用 辛亥革命中的「五色旗」

2020-12-13 網易新聞

新華網南京9月10日電(記者顧燁)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最直觀的就是易幟。據考證,革命前後曾經出現的旗幟有12種之多,相對晚出的五色旗在1912年最後勝出,代替黃龍旗成為當時中國的國旗。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展覽研究部部長劉剛說,據考證,辛亥革命前後,各地出現了白旗、九星旗、八卦太極旗、井字旗等12種旗幟,在討論新生的「中華民國」國旗問題時,因各省革命軍使用的旗幟並不一致,引起各省代表的爭執。

十八星旗是影響最大的革命軍旗之一,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1907年8月,伴隨著共進會在日本東京的成立,十八星旗應運而生。它用大紅色為底布,由中間輻射出來九個黑色銳角,每個銳角內外兩端,各有一黃色圓星,內外各九個共十八個,以表示漢族聚居的十八省人民團結和鐵血的革命精神。1911年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將其作為政府代表旗幟。湖南、江西等省也曾廣泛使用。

而孫中山則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情有獨鍾,該旗的前身是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旗是1894年成立的興中會的革命軍旗,中國同盟會1905年成立後,孫中山將旗幟上增加紅色,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由於同盟會黨人歷次起義使用及秘密渠道傳布,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成為廣東、廣西、福建等省較多應用的革命軍旗。

相比於其他旗幟,五色旗的出現比較晚。1911年12月4日留滬各省代表、社會名流及江浙滬三督會議,提出以五色旗為國旗。當時各省大都光復,國旗是與籌組臨時政府同時被提上議事日程的。五色旗自上而下排列為紅黃藍白黑,寓意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是政治智慧的物化,它的出現成為辛亥革命時期旗幟由紛亂走向有序的開端。

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歸國途中抵倫敦,當地華僑請制國旗,孫中山就曾手繪青天白日滿地紅之旗。然而,等他1911年12月到達上海,迎接他的卻是滿眼的五色旗。

1912年1月初,南京各省代表會(代行參議院)議決五色旗為國旗。隨後,孫中山在復函中列舉以五色旗為國旗不當之處,以為從旗之歷史、旗之取義、旗之美觀而論,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宜,否決了各省代表會的國旗案。

此時各省基本上已經承認五色旗為國旗。1912年2月12日,清帝剛宣布退位,北京即遍懸五色旗,這也充分顯示了國內對五色旗的普遍認同。

清帝退位次日,孫中山請辭臨時大總統,薦袁世凱繼任。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5月,北京臨時參議院在第 次會議上即提出「國旗統一案」,引發了議員們的激烈爭論。理由是十八星不能代表全國版圖,最後擬定,在十八星旗中央增繪一星合成十九星,而五色旗則在左方上角綴以青天白日。袁世凱同意了十九星旗方案,而反對在五色旗上綴以青天白日。經過複議,臨時參議院終於取得一致。6月8日,袁世凱頒布《臨時大總統令》,公布臨時參議院決議:「以五色旗為國旗,以十九星旗為陸軍旗,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至此,國旗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姜良芹說,五色旗象徵著五族共和,相比於其他旗幟,這一寓意更具包容性,與剪辮、改歷一樣,南北對五色旗具有高度共識。正是這些共識,降低了革命的代價,以較小的社會震蕩完成政權的和平轉移。

1914年,孫中山建立中華革命黨,重舉革命旗幟,進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統治的鬥爭,《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明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1924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告: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1925年,國民政府於廣州成立,次年進行北伐,所到之處皆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後,1928年12月17日,公布《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北伐結束,五色旗在全國範圍內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退出歷史舞臺。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民國五色旗出自趙鳳昌之手 一度被孫中山擱置
    100年前,辛亥革命爆發,作為封建專制象徵的黃龍旗被革命者扔進了歷史的垃圾箱,當時取而代之的是一面由紅、黃、藍、白、黑五色橫長方條自上而下排列的五色旗。這面在中國結束帝制走向共和之時樹立的國旗,與南京有著不解之緣。  南京新都初建,五色旗閃亮登場  1911年12月2日,江浙聯軍攻克東南重鎮南京。
  • 舊中國的秘密: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旗有何內涵?
    舊中國有三種國旗: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很多人不明就裡,將這三面旗幟混合使用,比如有人將五色旗作為北洋政府國旗,將青天白日旗作為民國國旗,而將龍旗作為北洋水師軍旗。先來看五色旗。五色旗究竟怎麼來的?有的說是象徵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其他民族就不共和了?有的說代表五行,但是五行中青色(藍)位於第一位,黃色位於中間,和旗幟不符;還有的說代表仁義禮智信,但如何和顏色對應起來,卻是沒有了來由。
  • 孫中山為什麼堅決反對五色旗?
    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本是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人士使用的旗幟,1906年同盟會本部討論國旗方案時即被提出,當時五色象徵五行,紅為火、黃為土、藍為木、白為金、黑為水,民國成立後五色被賦予五族共和之意。江蘇都督程德全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等支持五色旗者認為,五色旗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能夠表明革命是為了政治改造而非漢人種族革命,能夠緩和各民族的心理。
  • 佛教五色旗的由來及五種顏色的含義
    佛教五色旗的由來和意義佛教的教旗是美籍波蘭人奧爾高特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的六種光色設計的,並在1952年舉行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次大會上得到確認
  • 《五色旗》:穿透歷史表象的迷霧 用文學描繪五色之爭
    《五色旗》 王印嶺 著 中國文聯出版社辛亥革命後,成立中華民國,改用代表漢、滿、蒙、回、藏的五色國旗,直到1928年國民黨政府實現全國統一,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旗替代。《五色旗》這本100萬字的長篇小說,就是用文學手法書寫這段歷史的成果。中國近代史中北洋軍閥時期,是一段高度濃縮的社會大變革史。中華民族面臨著五千年未遇的政治危機、文化危機、民生危機乃至生存危機,其波譎雲詭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西方列強環伺,外部環境惡劣,時刻面臨被人鯨吞之災。
  • 歷史中的中國國旗
    最早在遠古時期,旗幟的作用大多數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部落的圖騰。當然在戰爭中,是作為指揮戰鬥的號令。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旗幟那慢慢發展成了一個城邦的標誌性象徵。此後,隨著國家的歷史發展逐步產生了國旗。相對於西方國家,我國的國旗誕生比較晚。
  • 佛教五色教旗的由來
    旗子上的顏色受佛陀成道時所放射的光明啟發,不同的顏色來代表不同的含義,有時候天上的彩虹或者空中出現的佛光也和這幾張顏色相應:藍色:代表慈悲,和平。黃色:中道了義,離於空有,究竟徹底。紅色:成就福慧,莊嚴吉祥。白色:清淨解脫,法爾如是。橙色:佛法的本質,是從智慧莊嚴而成。
  • 關於五色旗的故事,從古流行,流傳至今
    是日大街小巷紙旗毗連,蔚為旗海。江蘇某些地區,還在城隍廟或夫子廟等處舉行重陽旗大會,進行彩旗展覽,人群如元宵節觀燈一樣熱鬧。此俗至20世紀50年代後才消失。舊時,湖南城步一帶流行梅山教,其弟子普遍希望在狩獵的過程中從頭到尾都寄託著一個美好的願望,因此虔誠地祈求神力和自然力保佑,期望人身安全,捕獵豐收。
  • 盤點最嚇人的18面旗幟 IS旗上榜
    在路上最恐怖的事情可能是看到一個蒙面男子在卡車裡揮著黑色ISIS旗幟,這面旗已經成為了恐怖的最典型代表。但這是世界上最恐怖的旗幟嗎?雅虎新聞網3月17日盤點了世界上最震懾人心的18面旗幟。
  • 五色旗很忙,從各地軍閥、偽滿洲國到汪精衛,為啥你們都搶著用
    為了消除清朝的烙印,人們給這面旗幟賦予了新的內涵: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這個內涵聽起來不錯,但較真起來又大大不妥,因為中國顯然不只是這五個民族,國旗上單是這五種代表色顯然有失公允。再者,共和是各族平等的意思,五色旗上下有順序,豈不意味著五個民族還是有階級差別嗎?人們越想越不妥,但既成事實也無法改變了。
  • 中國歷史上的七面國旗,這七面旗撐起了半個多世紀的撕逼大戰
    而且把黃色旗幟掛在艦船上,在當時是有類似發求救信號的作用。於是李鴻章重新制定了北洋水師的軍旗:將三角形改成長方形。1888年,慈禧太后批准,黃底藍龍戲紅珠旗為大清國旗。自此,清朝國旗才最終確定。1895年2月20日,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前,孫中山籌劃發動反清武裝起義,並計劃以他十分鐘愛的青天白日旗取代大清龍旗。孫中山為此旗的解釋為:底色為藍色,象徵青天,白日周圍的十二個三角形象徵12地支……這也太牽強了點。可惜因為當年起義的失敗,青天白日旗當時未能使用。
  • 《推背圖》-第三十二象:八九數盡,五色旗指的是清朝的八旗嗎?
    第三十二象 乙未(闖王滅明) 讖曰 馬跳北闕 犬嗷西方 八九數盡 日月無光 頌曰 楊花落盡李花殘 五色旗分自北來
  •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五色風馬旗
    這個詩裡的風馬,就是指五色風馬旗。北京雍和宮去遊玩的時候,在雍和宮的本宮〈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大雄寶殿〉前面的一片廣場上,在銅須彌山的兩側有兩根高大的旗杆,裡面包金,上面升的五色風馬旗,就是倉央嘉措在這首情詩裡,用來祈福的旗幟。
  • 五色國旗長什麼樣?五色國旗和五星旗比拼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本是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人士使用的旗幟,1906年同盟會本部討論國旗方案時即被提出,當時五色象徵五行,紅為火、黃為土、藍為木、白為金、黑為水,民國成立後五色被賦予五族共和之意。
  • 為什麼偽滿洲國要用五色旗當國旗?溥儀聽了想打人!
    第三、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前身來源是北洋水師的軍旗,而偽滿的國旗,是由日本人決定的,基於當時的日本權力亂象,準確的表述是由日本陸軍部決定的,日本陸軍與北洋水師有沒有某種文化上的共性?我沒仔細考證過,猜想應該是有的第四、偽滿建國的時候,民國的五色旗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被青天白日滿地紅取代,而東北地區是最後使用五色旗的地區(張學良的奉系軍閥東北易幟事件),僅僅過去4年而已,日本陸軍選擇這樣一種跟北洋旗幟相似的國旗,應該有強調自身統治合法性的考慮,扯出北洋政府的旗幟強調認同性,以對抗關內的國民政府
  • 章太炎身後事:國民政府下令國葬,身挽五色旗;日軍一軍官還拜祭
    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華民國」之名即是章太炎率先提出的,而中華民國最早的國旗「五色旗」,也是由章太炎提出並堅持使用的。中華民國成立前,開會商討國旗一事。孫中山提議用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袁世凱主張沿用清政府時期的龍旗,而章太炎提議用首先光復南京的江浙聯軍的軍旗「五色旗」。章太炎說出理由:「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我國漢、滿、蒙古、回、藏五個民族,寓意五族共和。」
  • 美國密西西比州將更換州旗,去除南方邦聯旗幟圖案
    美國南部密西西比州州議會28日通過一項更換州旗法案,新的州旗將去除美國內戰時期維護奴隸制的南方邦聯旗幟圖案。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密西西比州州旗從1894年開始使用至今,由藍、白、紅條紋及美國內戰時期南方邦聯旗幟圖案組成,是目前美國最後一面帶有南方邦聯旗幟圖案的州旗。法案當天先後在州眾議院和參議院獲得通過。根據法案,密西西比州設立一個委員會負責設計新州旗,州選民今年11月初就新州旗的設計方案進行表決。
  • 美國密西西比州長籤署更換州旗法案 不再保留南方邦聯旗幟圖案
    中新社休斯敦6月30日電 美國密西西比州州長當地時間6月30日籤署更換州旗法案,新的州旗將不再保留美國內戰時期維護奴隸制的南方邦聯旗幟圖案。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導,密西西比州的州旗是美國現存的唯一一面仍留有南方邦聯旗幟圖案的州旗。
  • 故宮閱兵老照片:大總統徐世昌在太和殿發表演說,午門掛上五色旗
    這一張照片是故宮(紫禁城)的太和門前掛上了五色旗。五色旗是民國之初北洋時期使用的國旗,旗面是紅、黃、藍、白、黑。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這張照片是1918年11月28日,太和殿前參加檢閱的士兵。太和殿前廣場周圍旗幟迎風飄舞,一派歡騰景象。這一張照片是1918年11月28日,參加閱兵慶典的外交使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