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京9月10日電(記者顧燁)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最直觀的就是易幟。據考證,革命前後曾經出現的旗幟有12種之多,相對晚出的五色旗在1912年最後勝出,代替黃龍旗成為當時中國的國旗。
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展覽研究部部長劉剛說,據考證,辛亥革命前後,各地出現了白旗、九星旗、八卦太極旗、井字旗等12種旗幟,在討論新生的「中華民國」國旗問題時,因各省革命軍使用的旗幟並不一致,引起各省代表的爭執。
十八星旗是影響最大的革命軍旗之一,原是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的會旗。1907年8月,伴隨著共進會在日本東京的成立,十八星旗應運而生。它用大紅色為底布,由中間輻射出來九個黑色銳角,每個銳角內外兩端,各有一黃色圓星,內外各九個共十八個,以表示漢族聚居的十八省人民團結和鐵血的革命精神。1911年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將其作為政府代表旗幟。湖南、江西等省也曾廣泛使用。
而孫中山則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情有獨鍾,該旗的前身是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旗是1894年成立的興中會的革命軍旗,中國同盟會1905年成立後,孫中山將旗幟上增加紅色,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由於同盟會黨人歷次起義使用及秘密渠道傳布,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成為廣東、廣西、福建等省較多應用的革命軍旗。
相比於其他旗幟,五色旗的出現比較晚。1911年12月4日留滬各省代表、社會名流及江浙滬三督會議,提出以五色旗為國旗。當時各省大都光復,國旗是與籌組臨時政府同時被提上議事日程的。五色旗自上而下排列為紅黃藍白黑,寓意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是政治智慧的物化,它的出現成為辛亥革命時期旗幟由紛亂走向有序的開端。
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歸國途中抵倫敦,當地華僑請制國旗,孫中山就曾手繪青天白日滿地紅之旗。然而,等他1911年12月到達上海,迎接他的卻是滿眼的五色旗。
1912年1月初,南京各省代表會(代行參議院)議決五色旗為國旗。隨後,孫中山在復函中列舉以五色旗為國旗不當之處,以為從旗之歷史、旗之取義、旗之美觀而論,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宜,否決了各省代表會的國旗案。
此時各省基本上已經承認五色旗為國旗。1912年2月12日,清帝剛宣布退位,北京即遍懸五色旗,這也充分顯示了國內對五色旗的普遍認同。
清帝退位次日,孫中山請辭臨時大總統,薦袁世凱繼任。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5月,北京臨時參議院在第 次會議上即提出「國旗統一案」,引發了議員們的激烈爭論。理由是十八星不能代表全國版圖,最後擬定,在十八星旗中央增繪一星合成十九星,而五色旗則在左方上角綴以青天白日。袁世凱同意了十九星旗方案,而反對在五色旗上綴以青天白日。經過複議,臨時參議院終於取得一致。6月8日,袁世凱頒布《臨時大總統令》,公布臨時參議院決議:「以五色旗為國旗,以十九星旗為陸軍旗,以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至此,國旗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姜良芹說,五色旗象徵著五族共和,相比於其他旗幟,這一寓意更具包容性,與剪辮、改歷一樣,南北對五色旗具有高度共識。正是這些共識,降低了革命的代價,以較小的社會震蕩完成政權的和平轉移。
1914年,孫中山建立中華革命黨,重舉革命旗幟,進行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統治的鬥爭,《中華革命黨革命方略》明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1924年,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通告: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1925年,國民政府於廣州成立,次年進行北伐,所到之處皆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國民政府建都南京後,1928年12月17日,公布《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同年12月29日,張學良東北易幟,北伐結束,五色旗在全國範圍內被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取代,退出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