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什麼堅決反對五色旗?

2020-12-13 好奇組長

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

五色旗本是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人士使用的旗幟,1906年同盟會本部討論國旗方案時即被提出,當時五色象徵五行,紅為火、黃為土、藍為木、白為金、黑為水,民國成立後五色被賦予五族共和之意。

江蘇都督程德全及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等支持五色旗者認為,五色旗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能夠表明革命是為了政治改造而非漢人種族革命,能夠緩和各民族的心理。

另外,外國人視五色旗為彩虹旗,彩虹在雨過天晴出現,所以五色旗象徵掃除過去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之陰霾,實現政治清明。

時任臨時大總統的孫中山卻認為以五色旗為國旗不恰當,因此並未頒布實行。但那時候報紙媒體已披露決議結果,國人已將五色旗作為國旗。1912年2月,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位給袁世凱。5月10日參議院再次討論國旗方案,結果維持先前之決議,繼續使用五色旗為國旗。

1921年孫中山就任非常大總統,明令廢止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孫中山反對五色旗,理由有三:其一,五色旗乃前清官旗,今罷其國旗而用其官旗似是失體;其二,五色代表五大民族之分配代色取義不確;其三,既言五族平等,卻將五色上下排列,仍有階級。

1925年,國民政府於廣州成立,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中華民國國旗。在北伐戰爭之中,所到之處皆豎青天白日滿地紅旗。1928年北伐完成,五色旗走入了歷史中,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成為全國統一使用國旗!

關注中外歷史、罕見老照片、逸聞秘史、探索神秘、奇異事件,大嘴侃歷史

相關焦點

  • 民國五色旗出自趙鳳昌之手 一度被孫中山擱置
    一度被孫中山擱置,問世7個月後才成為民國法定國旗  1912年1月初,代行參議院職權的南京各省代表會議議決,以五色旗為國旗。1月9日,身居武漢的副總統黎元洪致電南京,希望儘快通過法律程序使國旗規範化:「正朔已定,國旗及軍商各旗式應即劃歸一律,請速頒發定式,以便遵行。」
  • 孫中山為何要選擇青天白日旗 而不用鐵血十八星旗
    第二年1895年孫中山、鄭士良、陸皓東、陳少白等人便來到廣州,準備發動廣州起義。他們對外以「乾亨行」為名號,而陸皓東設計了「青天白日旗」為革命軍旗,並且由鄭士良聯合了三合會等會黨以此為革命生力軍。似乎一切都按照正常計劃進行著,不料起義計劃被洩露,清軍突襲孫中山等人。陸皓東被捕,後來殉難。孫中山則被迫流亡海外。
  • 一面旗幟的作用 辛亥革命中的「五色旗」
    而孫中山則對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情有獨鍾,該旗的前身是青天白日旗,青天白日旗是1894年成立的興中會的革命軍旗,中國同盟會1905年成立後,孫中山將旗幟上增加紅色,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由於同盟會黨人歷次起義使用及秘密渠道傳布,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成為廣東、廣西、福建等省較多應用的革命軍旗。相比於其他旗幟,五色旗的出現比較晚。
  • 五色國旗長什麼樣?五色國旗和五星旗比拼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本是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革命人士使用的旗幟,1906年同盟會本部討論國旗方案時即被提出,當時五色象徵五行,紅為火、黃為土、藍為木、白為金、黑為水,民國成立後五色被賦予五族共和之意。
  • 五色旗很忙,從各地軍閥、偽滿洲國到汪精衛,為啥你們都搶著用
    由「紅、黃、藍、白、黑」五個橫條組成的「五色旗」是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的國旗。這個國旗本來是清朝海軍軍官的「官旗」,用來做中華民國的國旗簡直太過荒唐,所以孫中山一輩子都恨這個旗恨得要死。但是,武昌起義的勝利者大多打著這面旗出道,出於對現實的考慮,孫中山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五色旗的國旗地位。
  • 章太炎為民國設計五色國旗
    為民國選定五色旗  11月16日,一踏上闊別5年之久的中國土地,章太炎忙著做了兩件事,第一,從他一下車就忙著反對孫中山等人設立的上海臨時政府。「宜先認武昌為臨時政府,雖認金陵且不可,況上海邊隅之地」。在總統人選上,他同樣不支持孫中山,他說論功當黃興,論才當宋教仁,論德當汪精衛。
  • 舊中國的秘密: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旗有何內涵?
    舊中國有三種國旗: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很多人不明就裡,將這三面旗幟混合使用,比如有人將五色旗作為北洋政府國旗,將青天白日旗作為民國國旗,而將龍旗作為北洋水師軍旗。先來看五色旗。五色旗究竟怎麼來的?有的說是象徵滿漢蒙回藏五族共和,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其他民族就不共和了?有的說代表五行,但是五行中青色(藍)位於第一位,黃色位於中間,和旗幟不符;還有的說代表仁義禮智信,但如何和顏色對應起來,卻是沒有了來由。
  • 章太炎身後事:國民政府下令國葬,身挽五色旗;日軍一軍官還拜祭
    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華民國」之名即是章太炎率先提出的,而中華民國最早的國旗「五色旗」,也是由章太炎提出並堅持使用的。中華民國成立前,開會商討國旗一事。孫中山提議用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袁世凱主張沿用清政府時期的龍旗,而章太炎提議用首先光復南京的江浙聯軍的軍旗「五色旗」。章太炎說出理由:「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我國漢、滿、蒙古、回、藏五個民族,寓意五族共和。」
  • 他設計了青天白日旗,犧牲時年僅27歲,沒能見到民國成立
    從清末到民國,總共使用過三種旗幟:黃龍旗、五色旗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黃龍旗—大清國國旗(1888-1912使用)▲五色旗(1912-1928),民國初期使用的國旗,代表五族共和。▲陸皓東(1868-1895)陸皓東是孫中山同村(廣東省香山縣翠亨村)發小兼同學,比孫中山小兩歲,倆人從小就是好朋友。
  • 關於五色旗的故事,從古流行,流傳至今
    哈嘍,大家好,歡迎來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五色旗,自宋代以來,江南一直盛行重陽節在家門前插三角形和正方形五彩紙旗,名重陽旗,旗上多為用紅紙剪刻成的各種圖案藝術,如「八仙過海」、「劉海戲螗」、「竹林七賢」、「精忠嶽傳」、「二十四孝」等圖;有的在中間嵌「令」字,以闢邪。
  • 中國歷史上的七面國旗,這七面旗撐起了半個多世紀的撕逼大戰
    1895年2月20日,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前,孫中山籌劃發動反清武裝起義,並計劃以他十分鐘愛的青天白日旗取代大清龍旗。孫中山為此旗的解釋為:底色為藍色,象徵青天,白日周圍的十二個三角形象徵12地支……這也太牽強了點。可惜因為當年起義的失敗,青天白日旗當時未能使用。
  • 中華民國的國旗由來,和一場戰役有關,之後孫中山力挺青天白日旗
    國民黨用的旗幟叫青天白日旗,它的由來也是很有講究的, 青天白日旗是由革命志士陸皓東親自設計的,孫中山對這個國旗十分喜歡,在1895年的幹部會議上提議將青天白日旗作為革命軍旗,就是在以後改名為中國國民黨,也把這個旗幟作為國民黨的黨旗。那青天白日旗究竟有什麼含義讓孫中山對它這麼看重呢?這還得從一場戰役說起。
  • 為什麼最後消失了呢?
    1912年,中華民國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1月10日,臨時參議院議決,以五色旗(光復上海南京所用旗)為國旗,取紅、黃、藍、白、黑五色,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臨時參議院還議決,「十八星」旗(武昌起義所用軍旗,用內外十八省之徽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潮州黃崗起義所用)為海軍旗,5月再次討論議定。
  • 為什麼偽滿洲國要用五色旗當國旗?溥儀聽了想打人!
    第三、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前身來源是北洋水師的軍旗,而偽滿的國旗,是由日本人決定的,基於當時的日本權力亂象,準確的表述是由日本陸軍部決定的,日本陸軍與北洋水師有沒有某種文化上的共性?我沒仔細考證過,猜想應該是有的第四、偽滿建國的時候,民國的五色旗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被青天白日滿地紅取代,而東北地區是最後使用五色旗的地區(張學良的奉系軍閥東北易幟事件),僅僅過去4年而已,日本陸軍選擇這樣一種跟北洋旗幟相似的國旗,應該有強調自身統治合法性的考慮,扯出北洋政府的旗幟強調認同性,以對抗關內的國民政府
  • 《五色旗》:穿透歷史表象的迷霧 用文學描繪五色之爭
    《五色旗》 王印嶺 著 中國文聯出版社辛亥革命後,成立中華民國,改用代表漢、滿、蒙、回、藏的五色國旗,直到1928年國民黨政府實現全國統一,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旗替代。《五色旗》這本100萬字的長篇小說,就是用文學手法書寫這段歷史的成果。中國近代史中北洋軍閥時期,是一段高度濃縮的社會大變革史。中華民族面臨著五千年未遇的政治危機、文化危機、民生危機乃至生存危機,其波譎雲詭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西方列強環伺,外部環境惡劣,時刻面臨被人鯨吞之災。
  • 佛教五色旗的由來及五種顏色的含義
    佛教五色旗的由來和意義佛教的教旗是美籍波蘭人奧爾高特根據佛陀成道時聖體放出的六種光色設計的,並在1952年舉行的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二次大會上得到確認
  • 那一刻我升起風馬,不為祈福,只為守候你的到來……五色風馬旗
    這個詩裡的風馬,就是指五色風馬旗。北京雍和宮去遊玩的時候,在雍和宮的本宮〈相當於漢傳佛教的大雄寶殿〉前面的一片廣場上,在銅須彌山的兩側有兩根高大的旗杆,裡面包金,上面升的五色風馬旗,就是倉央嘉措在這首情詩裡,用來祈福的旗幟。
  • 《推背圖》-第三十二象:八九數盡,五色旗指的是清朝的八旗嗎?
    第三十二象 乙未(闖王滅明) 讖曰 馬跳北闕 犬嗷西方 八九數盡 日月無光 頌曰 楊花落盡李花殘 五色旗分自北來
  • 首個在美國閱兵的晚清將軍,程壁光:離開掛黃龍旗,回來掛五色旗
    離去前,他們身上掛的是黃龍旗,但在回來時,身上卻已是五色旗。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臨朝稱制,頒布了《退位詔書》,宣統皇帝溥儀在繼位三年之後退位。而宣統的退位,也標誌著清朝的滅亡,還有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結束。封建王朝被推翻,卻並不意味著時局的光明也隨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