艦艇是海上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未來打算把軍艦靈活化,多功能化,而且其噸位也將偏中小型化。但通過數據分析美國當前的數據以及預算還不能將其建成。
美國海軍擁有眾多航母以及核潛艇和龐大的大型戰略艦艇,也得益於這些海軍力量使美國成為世界當之無愧的海上強國。在此之前美國都秉持著艦艇越大性能越強,戰力越強的思想,像一些航母以及大噸位的巡洋艦都是相當吃香的,並且還能給予敵人很大壓迫感,像一些小的護衛艦之類的很受冷淡。隨著各國重工業的逐漸發展,海上環境越來越複雜,對抗越來越激烈,各國應對大型艦艇的措施越來越多。在這種背景下,美國開始慢慢重視研製噸位小、靈活性強、用途多樣的新型護衛艦了。
根據美國海軍協會網站報導,美海軍部長肯尼思·布雷思韋特近日宣布,美國海軍新一代飛彈護衛艦計劃正日趨成熟,第一艘護衛艦「星座」號將在2022年開始動工。美國方面對此稱,這艘新型護衛艦可以同時完成防空、反艦、反潛、電子戰等作戰任務,既可進行平時的日常巡邏,也可承擔未來海上作戰的對空防禦任務,今後將陸續取代目前正在服役的瀕海戰鬥艦,成為美軍小規模戰鬥的主力艦艇。
瀕海戰鬥艦是美海軍戰略轉變的產物,冷戰結束後,美軍認為蘇聯解體了海上再也沒有可以跟它抗衡的海軍了,也不需要在大海深處部署相關任務了,在沿海派幾艘規模不大而且功能多樣的戰艦就行了,畢竟大噸位的戰艦也不太適合在沿海作戰,同時還不太靈活,容易被陸地火炮集火。於是瀕海戰鬥艦就出來了,一出來就被美國海軍寄予厚望。
到如今的話呢,畢竟這艘艦艇也是比較老了,而且在這些年的使用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作為一款才3000噸級的艦艇,要求其既要很靈活,又要其功能多,能完成各式各樣的任務也是難為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環境也越來越惡劣,任務也越來越複雜,這艘艦艇也越來越刷新該艦的極限,後果就是故障頻發。當然以當時的設計水平及經驗來說已經很不錯了,但放在今天就有點滿足不了現在的戰略需求,美國海軍也覺得是時候研製一艘新型的多功能艦艇了。
其實瀕海戰鬥艦還有一個致命的缺點,聽到戰鬥艦這幾個字是不是覺得他攻擊能力不俗,其實恰恰相反,它沒有反艦飛彈,說它沒有海上作戰能力有點過分,但確實是怎麼回事。一個沒有什麼海上作戰能力的戰艦對於美國海軍來說自然很「雞肋」,用嘛又有點用,但實際嘛也確實不堪大用,也是讓人挺惱火。
這麼多缺陷美海軍自然想著快點讓其退役了,但它的事情由誰來做呢?考慮到趕緊將瀕海戰鬥艦替換,「星座」號護衛艦也在陸續研製中,該艦在武器配置方面有較大的提升,並且還可以通過無人機增加作戰距離。在其他配置方面也都有所提升,還配有當前先進的反潛作戰裝備,可以在惡劣天氣情況下進行反潛作戰。還有一點,這艘護衛艦還可以編入作戰艦群,跟著航母和驅逐艦巡洋艦去打架,用途極為廣泛。
從各個方面來看研製「星座」護衛艦都勢在必得,美國也計劃在未來建造20艘「星座」護衛艦。不過在預算方面卻讓美國很是為難,根據美國國會的數據,美國海軍預計每艘耗資約在8.7億美元,但按照實際的建造來看8.7億美元是遠遠不夠的,其艦艇的要求本就比較高,不僅限制其噸位,還要其具有各種功能,能應對多種情況及完成多種多樣的任務。成本高也屬正常。美海軍預估每艘護衛艦的成本要在12億美元左右,這將遠遠高於此前提交的每艘成本。因此不難推測這款新型護衛艦的採購數量將大幅度削減。
這款新型護衛艦「星座」號確實很受美海軍期待,並且將給美國海軍減少不少麻煩,但是由於經費的緣故,到底什麼時候服役還是個未知數,關於這艘護衛艦的性能到底怎麼樣還得下水才能看出來,至於到底怎麼樣只能交給以後來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