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執行瀕海作戰任務的瀕海戰鬥艦,曾被美國海軍寄予厚望,但一路走過來,叫罵聲蓋過了喝彩聲,從以前的「香餑餑」,變成了媒體今天口中的「漂浮垃圾堆」。據環球網軍事報導,美國「任務與目標」網站12月23號報導稱,美國海軍正在調查「自由」級瀕海戰鬥艦潛在的設計缺陷。
據悉,瀕海戰鬥艦自服役以來,其動力系統就飽受詬病,一直困擾著美國海軍,特別是在去年據「防務新聞」報導,「底特律」號瀕海戰鬥艦出海執行作戰任務時,就因動力系統故障被迫返港。
而最近幾個月內,相同的毛病也出現在了「小石城」號上,美國媒體藉機諷刺道「這就是一個漂浮垃圾堆」,忍無可忍的美國海軍終於爆發了,開始著手調查。
蘇聯解體後,美國海軍的戰略方向隨即做出相應調整,由原先的「控制海洋」朝著「近岸作戰和支援陸上作戰」「前沿存在」等方向轉變。2002年,美國海軍在一份名為「21世紀海上力量」的報告中,提出「海上打擊,海上盾牌,海上基地」等新銳概念,明確了從「遠洋」向「內陸」的發展。
2005年,美國海軍在提交的海軍發展計劃中,明確指出,一方面縮減大型艦艇的數量,一方面集中發展以瀕海戰鬥艦為代表的小型艦艇。戰略方向的調整,影響了後來美國海軍的造艦計劃,瀕海戰鬥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2001年,美國海軍發布了水面戰鬥艦艇計劃,決定日後建造兩型艦艇。首先是未來驅逐艦(DDX)項目,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另一個就是瀕海戰鬥艦(LCS)項目,以洛馬公司的「自由」級和通用動力公司的「獨立」級為代表。需要說明的是,這份19年前雄心勃勃的造艦計劃,著實拖了美國海軍的後腿。不論是「朱姆沃爾特」還是瀕海戰鬥艦都存在著一個最大的毛病,那就是華而不實,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最初的瀕海戰鬥艦項目下發到美國國內後,軍火商開始了瘋狂的競爭,最終洛馬公司,通用動力公司殺入了決賽圈,中標該項目。洛馬公司的「自由」級採用半滑行單體船的設計方案,擁有造價低廉,技術風險小,高航速,高機動性等優點。通用動力公司的「獨立」級採用穿浪三體船型的設計,具有優異的穩定性,更大的甲板面積以及航行阻力小等優點,在中標以後,兩家公司從2005年開始著手建造。
洛馬公司的「自由」級瀕海戰鬥艦,長115米,寬13.16米,滿載排水量3089噸,最高航速為45節。它所採用的半滑行單體船型,外表簡潔,塗有吸附材料,雷達反射面積小,擁有良好的隱身能力。通用動力公司的「獨立」級瀕海戰鬥艦,長127米,寬31.6米,滿載排水量2784噸,航速最高可達50節。
「獨立」級的三體船型設計,有些科幻風格,艦艇上層的寬度與內傾角度一致,簡潔乾淨,提高了隱身性。此外,該型艦多數設備集中在艦艇中央,因而穩定性更高,同時三體船型的設計,大大增加了甲板面積,遠超於「自由」級。
瀕海戰鬥艦的武器配置,均是由作戰任務來決定,美國海軍賦予它們的任務有以下三種,即水面戰,反水雷戰,反潛作戰。艦炮選用了BAE公司生產的MK110型57毫米自動艦炮,最大射速220發每分鐘,射程最遠可達14千米。所配備的MK49發射器,可裝備21枚「海拉姆」滾轉彈體防空飛彈,發射後不用操心,但其9千米的最大射程,在攔截來襲目標時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除此以外,還配備有2座MK-44型30毫米遙控艦炮,4挺12.7毫米機槍等。反潛方面採用了AN/SQR-20多功能拖曳聲吶,MH-60R/S3反潛直升機,配備有超輕型拖曳的無人水面航行器。
反水雷方面,配備的武器可是五花八門,包括有AN/WLD-1遠程遙控獵雷系統,AN/AQS-21機載拖曳式探雷聲吶系統,AN/ALQ-220機載感應掃雷系統,AN/AES-1機載雷射探雷系統,AN/ASQ-235機載滅雷系統等。最後值得一提的是,瀕海戰鬥艦上配備的無人偵察機,所搭載的MQ-8B/C「火力偵察兵」無人偵察機,在美國海軍的構想中,可以在戰時讓瀕海戰鬥艦成為了一艘無人機領艦,帶領無人機編隊發動出其不意的攻擊或者是反潛作戰。
瀕海戰鬥艦儘管擁有高航速,高機動性,陌生水域適應性強,採用模塊化設計可快速更換等優點,但在實際使用中,美國海軍發現,這型艦「瑕大過於瑜」。首先是武器系統配置單一,沒有配備垂髮系統的瀕海戰鬥艦,火力非常單薄,其次是任務模塊化更換耗時費力,按照設計方案,96小時內就可以完成,但美國海軍在實際操作中,往往要花費兩周的時間才能完成。
「自由」級和「獨立」級兩型艦自持力均為21天,原因是噸位太小,攜帶不了更多的燃料彈藥和生活物資。而究其根本,是所採用的MT30燃氣輪機體積太大,佔用了艦艇內部大量空間。儘管美軍一向以財大氣粗的形象被世人所熟知,但如果一款武器裝備既費錢又不好用,他們也會心疼,而瀕海戰鬥艦正是如此。單艘艦高達6-7億美元的造價,換來的卻是蹩腳的作戰效果,美國人自然不樂意,所以,美國海軍從原先的52艘採購計劃縮水到現如今的32艘。
從2013年到2019年(除去2014年外),每年都有瀕海戰鬥艦因為動力系統發生故障。而在2018年,根據五角大樓作戰測評辦公室的審查結果顯示,「在高強度的戰鬥中,兩型艦(自由級與獨立級)都無法生存」。在今年1月,由美國海軍最新發布的評估報告中,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瀕海戰鬥艦極易成為反艦飛彈的攻擊目標,嚴重缺乏防禦能力。
從寄予厚望到遭受唾棄,瀕海戰鬥艦的失敗到底誰來買單呢?答案自然是美國海軍。他們錯誤的估計了未來海上作戰的模式,更低估了對手的海上力量發展,從而進行愚蠢的戰略調整,導致瀕海戰鬥艦生不逢時,成為了他們的試驗品和犧牲品。
美國人還是很嘴硬,稱其退役的瀕海戰鬥艦為研究作戰概念,部署方式發揮了關鍵作用,但事實卻不容反駁,正如同美國媒體的評價一樣,「它們除了是「小破船」以外,還有一個嶄新的綽號,那就是「漂浮垃圾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