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洋浦半島西南處,瀕臨新英灣,今年的1月17日,我們冒著細雨來到了這個古老的鹽田遺址。
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鹽田總面積750畝,有7300多個形態各異的硯式鹽槽,年產鹽量500噸。
據悉,這個千年古鹽田漢朝時期已存在,是我國最早的日曬製鹽場,也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1200多年前的唐末年間,一群福建莆田的鹽工不知什麼原因,千辛萬苦遷居到當時海南島西部的古儋耳郡,在洋浦半島的海邊開山闢石,建造家園和鹽田
他們的鹽田十分獨特,將海邊大片的天然火山巖石削去一半,在石頭頂部除四周留出凸邊外,把中間打磨平滑,做成石槽。
平時在這些石槽中注入經海泥過濾後的海水(漲潮時海水就會自動漫入這些鹽槽)
靠陽光曬出高品質的食用鹽
由於這種方式開創了高產量的「日曬製鹽」的先河,清朝乾隆皇帝曾御書「正德」賜給這些鹽田人,後來人們也稱這裡為「千年古鹽田」
正因為皇帝御書「正德」,鹽田在49年建國前,一直保留著正德村這一名字
是我國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製鹽方式的古鹽場
鹽田的製鹽工序古老、原始、獨特
鹽巴是用經太陽曬乾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成齒水後,在玄武巖硯式石鹽槽上曬成,白如雪、細如棉,顆粒小、可直接食用等優點
老鹽可清熱退火、消毒散瘀,可作為饋贈親朋的旅遊禮品
現在鹽田村仍有30多戶鹽工,每天都在這片鹽田上沿襲著1200多年來的古老方式勞作
遠看像一個個超大的棋子,交錯分布在鹽場裡
繼續往裡走便是海邊,有漁船在此待客,遊客可以選擇出海遊玩
一個個礁石鹽槽,曬海水成晶瑩的鹽粒。是古人創造出的一種獨特的產鹽的生產方式。很有意思
其實正德原名是譚正德,洋浦鹽田開創的先人。在這偏遠的小村中,鹽的歷史正在消逝……
沒有天生麗質和華貴的美貌,它的美樸實而厚重,它有些神奇和神秘,千百年來它養育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如今,它成了人們眼裡一道絕美的風景。
漫步走在古鹽田中感覺到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取鹽巴方法有些落後,古人的智慧,保留至今仍然留給我們遠古時代的記憶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