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調位品,分為海鹽、巖鹽、礦鹽等等,除了海鹽,其他品種的鹽都會加碘,防止大脖子病。現在的鹽基本都是工業製造,而在古代,鹽,卻是用海水曬出來的。
海南島的西部有一座城市,名字叫儋(dan)州,這個城市是西部最發達的城市之一,當然知名度比起三亞、文昌稍遜一籌,不過正因為知名度低,遊客少,這裡的風景和人文仍保留了原始的味道。其中,千年古鹽田便是一處。
海南島得天獨厚的優勢,利用持續的高溫特點,改變過去「煮海為鹽」的方法,用經過太陽曬過的海泥,澆上海水過濾,形成高濃度的滷水,然後在經過一系列的過濾和沉澱,放置在一個一個淺水槽內,經過太陽的暴曬,就形成了白花花的鹽巴了。
洋浦是海南儋州的經濟特區,以前是洋浦縣後來改為特區,古代保留下來的非遺文化,如今我們仍能看到。幾百個白花花的水槽,還有工人們製鹽的過程,千年古鹽田製作的手工鹽巴很粗,用來醃鹹菜、鹽雞蛋非常不錯。
在古鹽田附近,還有村民們親自製作的鹽焗雞和鹽焗蛋。利用古鹽田裡的粗鹽巴,將整隻雞用鹽巴完全包裹起來,細火慢燒,讓海鹽的滋味慢慢的滲透進去,就形成了酥嫩無比,香滑可口的鹽焗雞了。
這種古法製鹽的過程比較繁瑣,從夯土、過濾、到灌入海水、沉澱等,每一道工序都必須工人們的親力親為,並且滷水的濃度要恰到好處,在古鹽田裡有一種植物,當地人叫「黃魚茨」,用來測滷水的濃度,也是很神奇。
在中國很多地方的特色都逐漸在消失,能夠保留下來的也寥寥無幾,這些非物質遺產慢慢的傳承在今天,我們要更多的去了解,去關注,那麼到了海南島儋州,不要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