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時光記之旅行篇
洋浦千年古鹽田
都說生活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似平淡卻不能沒有,其中鹽更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今天我們就來講一個關於鹽的故事。
古時候,人們發現,海岸邊有一些帶有凹槽的石頭,經歷漲潮退潮後,會有一部分海水留在凹槽裡面,經過風吹日曬,凹槽裡的海水蒸發,留下了潔白的鹽。古人們得到啟發,他們搬來更多的石頭,在石頭上鑿出凹槽,密密麻麻擺放在海邊,就能收集到更多的鹽,這就是最原始的日曬製鹽。
洋浦千年古鹽田位於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鹽田村,始建於北宋時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是我國現存最早、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曬製鹽的古鹽場。現有鹽槽6171個,滷水池122個。
這種火山巖石,石質堅硬,表面有許多細小的孔隙,可過濾,具有吸熱、保溫、耐酸鹼、耐腐蝕性,經久耐用且無放射性、無汙染的的特點。一千多年前,一群福建莆田的鹽工們遷居到古儋耳郡,發現了這個海灣有火山巖石、海水潮汐、充足的陽光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他們將這裡的火山石削去一半,鑿出淺淺石槽,開闢鹽田,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日曬製鹽的技藝,開創了高產量的「日曬製鹽」的先河,清朝乾隆皇帝還曾御書「正德」賜給這些鹽田人。鹽是海水的結晶,更是古鹽田人智慧的結晶。
你是否也想知道,這是一套怎樣的曬鹽技藝會被流傳至今呢?在熟練地掌握潮汐、天氣的前提下,一個完整的曬鹽流程通常需要四到六天,主要分為五個步驟:
一、納潮 海水是鹽業生產的原料。鹽工們諳熟每一次潮水的漲落日期,漲潮時海水沒過鹽地,浸泡鹽田內的泥土,泥土中飽吸海水的鹽分。
二、曬泥 退潮後的一到兩天,鹽工們使用兩種長短齒的木耙如同給田地鬆土一般將鹽田內的泥土翻起,在陽光下曝曬,使泥土中的水分迅速蒸發。
三、制滷 鹽工們將曬乾後的鹽泥拖到鋪有竹篾和茅草的過濾池,再將過濾池中的鹽泥堆耙平、夯實,之後不斷向過濾池澆灌海水,浸泡在鹽泥裡的海水就慢慢地滲透到過濾池裡,透過石縫流入滷水池。經過一夜的時間,海水華麗地變身為滷水。
四、曬鹽 曬鹽之前,一般還需用「黃魚茨」測試滷水的濃度,當截斷的「黃魚茨」根莖浮在滷水之上,表明滷水已經達到足夠的濃度,可以曬鹽了。鹽工們上午將滷水緩緩地澆灌在早已被洗刷並晾乾的鹽槽上,鹽槽裡的滷水在陽光下曝曬蒸發,等到傍晚時分,鹽槽中的滷水就已結晶成鹽了。
五、收鹽 曬成的鹽巴顆粒均勻,大小適中,質地潔白晶瑩。鹽工們用刮鐵將鹽槽上的鹽巴刮堆成一座小小的白山,直到所有的鹽槽中都堆起小山時才掃入收鹽筐中。鹽工們將收鹽筐中盛滿的溼鹽倒入晾鹽筐中,置於通風處晾乾。
鹽田的製鹽工序古老、原始、獨特。所產出的鹽潔白如霜,當地人稱為「海石掛霜」,具有純天然、無雜質、顆粒小,可直接食用等特點,是人們生活中鹽焗佳餚品種的上乘原料。久藏的老鹽可清熱退火,消炎散淤,亦是贈送親朋好友的生態佳品。
洋浦鹽田是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曬鹽技藝於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文化得到保護和傳承,不但提升了鹽田人們的文化自信,還讓祖輩們「朝潮夕錢」的製鹽故事得以廣為流傳。
鹽田間生長了許多綠色仙人掌,還結了紅色的仙人掌果,給黑色的鹽田增添了不少色彩,遠遠望去,形態各異的鹽槽像一塊塊硯臺比肩而立,有大有小,有高有低,錯落有致,蔚為壯觀。歷經千年風吹日曬和海水侵蝕,依然安如磐石,呈現出淵源深厚的鹽史文化,折射著古人與大自然共同凝結出的智慧光芒。
慢慢時光記
2020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