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因論 二
作者:羅馬主義
看完了前面一篇文章,很多讀者的腦子裡,都會冒出來一個念頭,契丹人打不過女真人,是因為他們的馬不夠好,那麼蒙古人同樣騎著蒙古馬,為什麼他們又把金國給滅了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刀槍不入的鐵浮屠,外加速度驚人的拐子馬,看起來分分鐘都可以碾壓蒙古人,因為蒙古人的戰法,本質上和契丹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什麼也沒發生,因為根本就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場面。等到和蒙古人作戰時,女真人別說什麼優質戰馬了,有馬騎就不錯了,這個時候的金國軍隊,早就淪落成為了一隻步騎混合,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這是不是太不可思議了一點?金軍最後怎麼竟然會褪化成了宋軍了,居然也缺馬了?看起來實在是沒道理呀!
但這就是歷史事實,寫《金朝軍制》的歷史大家王曾瑜先生,就曾經在他的著作中指出:「金熙宗對宋和議以後,金軍的馬源似逐漸不足。」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孫建權先生,也是這方面的權威,他對金朝戰馬供應的變化,做過非常詳細的論述,他的結論也是如此。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鄭成龍先生,在這個領域也很有建樹,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專家學者,我就不一一點名了,都對這個奇怪的現象,做過深入的研究。
以馬開國的女真人,最後竟然無馬可騎,這劇情反轉的實在太大了一點,我們必須要好好的聊一聊。我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再加上我自己的思考,糅合在一起,給大家講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女真人為什麼沒馬可騎,我們又可以發現一個反常識的結論,這個結論是什麼呢?我把謎題留到最後再揭開。
書歸正題,言歸正傳,女真人的戰馬,為什麼會越來越少了呢?
第一個原因是戰損。你別看宋軍總是蔫不拉嘰的,一副挨打受氣的樣子,可是他們除了缺馬以外,其實什麼也不缺,特別是不缺智商。
契丹人和女真人打了將近十年,也沒有找出破解鐵浮屠和拐子馬的辦法,可是宋軍只打了兩年多,馬上就找到了事情的關鍵,很簡單,黑不了你的人,就專黑你的馬。
用背嵬軍,也就是精銳的裝甲重步兵砍馬蹄是第一招,接下來,宋軍又發明了專門射馬的強弓,據說這是韓世忠的專利,叫做克敵弓,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裡的記載,這種弓:「鬥力雄勁,可洞犀象,貫7札,每射鐵馬,一發應弦而倒。」
背嵬軍
既然女真人一切的戰術規劃,都是圍繞著一匹好馬而進行的,那麼打敗金軍的關鍵,自然也就是要消滅敵人的好馬。
戰術對頭以後,金軍不敗的神話立刻被打破,吳玠,嶽飛,劉琦,韓世忠,張俊等人,從川陝一直到江淮平原,多次重創金軍,每一場戰役的勝利,都會造成金軍幾千甚至上萬匹戰馬的死亡,從而導致金軍的戰馬數量直線下跌。
第二個原因是瘟疫,由於金軍節節勝利,本來生活在冰天雪地裡的東北馬,一路縱橫馳騁到了炎熱潮溼的長江邊上。
對於女真人來說,這是風光無限,這是威風八面,可是對這些可憐的馬兒來說,那簡直就是冰火五重天,太刺激了,實在是承受不起。
於是就出現了《大金國志校正》裡所說的:「是行也,攻戰之久,人馬疲憊,即至宿遷,復值馬災,死亡殆盡,金兵食之不盡,往往棄之道路。」
第三個原因是戰線拉的太長,供應不足,金軍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徵服了整個北宋,戰場從河北一下子拉到了陝西和長江邊上,但是卻沒有建立後勤補給制度,糧食基本靠搶。
雖然金軍剛開始的時候,打了宋朝一個措手不及,老百姓都沒來得及跑,讓金軍簡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宋朝人也不是傻子,到了後來一看見風聲不對,該躲的躲,該藏的藏,讓你連毛都薅不到一根。
這一下金軍就抓瞎了,經常搶不到東西,就只有喝西北風了。可是人的肚子卻不喜歡什麼天地的靈氣,沒有五穀雜糧墊底,到點了它就開始唧唧歪歪,幾天沒食下肚,它就直接讓你精神錯亂,怎麼辦呢?那只有殺馬吃唄。
根據《大金國志校正》裡的記載:「……(宋人)自焚而去,且野無所取,無以因糧,殺馬而食之……」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打仗戰馬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女真人不是自己會養馬嗎?他們可以補充啊。
聽起來好像是這麼回事,但是不知道大家想到了沒有,到了這個時候,東北已經沒有多少女真人了,早就沒人養馬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女真人本來就沒有多少人,現在都進城了,一下子佔了這麼大一塊兒地方,需要多少的領導?需要多少的駐軍?再加上一看到北宋大遼的花花世界,誰不想把老婆孩子接過來一起享福?
你別說,我發現中國有一件怪事,最愛往南跑的幾乎都是東北人,特別是到了三亞,幾乎大街小巷上,到處都有人在嘮嗑。
這大概是他們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女真人兩次建國,兩次都大規模的從東北遷出,金代大概遷走了90%,清代幾乎遷走了99%。
我忽然發現前面一句話沒說對,今天的東北人,其實都是闖關東的中原人,特別是以山東人為主,自從清代滿人遷出以後,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幾乎已經絕跡了,
當然,這話也不能較真,只能說是女真人走了,其他的少數民族,還有一些留在了當地。
既然大家都到中原來當幹部了,那優質的黑龍江馬,還有它的各種雜交馬,自然也就沒人養了,所以當他們消耗殆盡以後,金軍也就玩不成鐵浮屠和拐子馬了。
有人可能會問了,女真人難道不知道戰馬的重要性嗎?他們自己當了領導,但也可以安排其他人繼續養馬呀,難道他們連這點都沒想到嗎?
女真人當然不是傻子,他們自然早就想到了,但是問題是……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北宋會缺馬?
傳統的歷史書上都是一筆帶過,說中原地區不適合養馬,但是你只要稍微往深裡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話是經不起推敲的。
河南、河北、山西和陝西的天氣,其實是很適合戰馬生長的,至於戰馬要吃的草料,你弄點地來種就行了,更何況戰馬吃糧食還長得更好,集中飼養比敞放效率更高,現在那些馬術俱樂部裡的馬,不都是這麼養的嗎?
既然戰馬這麼重要,在北宋那麼大的國土上,難道就找不到一點地方來養馬嗎?更何況以北宋如此強大的國力,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花點錢養個幾十萬匹戰馬,還不是輕輕鬆鬆的事,怎麼會缺馬呢?
其實在北宋初年,北宋的戰馬真就是自己養的,而且就是在中原地區養的,至於到了後來,戰馬才越養越少,直到養不下去以後,才開始向周圍的少數民族去買的。
可能出乎我們大部分人的意料,事實上縱觀整個北宋,幾乎所有的皇帝,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都對養馬事業高度重視。你知道他們重視到了什麼程度嗎?
國家有多個部委專門負責養馬,分別是群牧司,太僕寺和駕部,並且成立了由國防部長或者是國務院副總理牽頭的養馬領導小組,地方上則是由省市一把手負責,規格不可謂不高,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決心。
不僅僅如此,針對養馬工作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宋朝政府也從不因循守舊,而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銳意進取。
從最初群牧司的國營馬場,發展到後來的戶馬制的包產到戶,又發展到保甲養馬制的股份公司,幾乎把所有的花樣全都玩遍了,結果呢?
結果就是全面崩盤,最後養的徹底沒馬了。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喜歡考據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山東大學丁營營的碩士論文《北宋馬政研究》,至於我這裡,本著無釐頭的原則,用不正經的語言給大家講一講,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葩故事。
你看,如果國家要開一個馬場,最初的時候,那總得派一個政府領導去管,另外還得有財務庫管,外加幾個馬場工人。
可是運行了一段時間以後,大家發現這事不對頭,領導太少了,難免會搞成一言堂,一手遮天,一方惡勢力,最後不知道會出多少事,必須要加以制衡。
那就再派幾個副領導去吧,財務庫管制度也必須完善,那就得把出納和會計分開,採購和庫房分開,免得大家吃回扣,記黑帳,搞小金庫。
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發現這個制度還是不完善,萬一這些人同流合汙了怎麼辦?那就成立個紀委吧,再成立一個審計署,同時為了避免小偷小摸,那就再成立一個保衛部吧。
於是這個馬場的規模就擴大了幾倍,人既然多了,那總得有個組織部吧,要把大家思想統一起來,還得有一個宣傳部吧,工人的福利也不能不考慮,那就再成立個工會吧。
既然有了工會,那就的為工人謀福利呀,所以還得有衛生院,託兒所,學校等等,退休人員也得有人管理呀,那還得成立一個老乾辦。
你以為這就完了,還不夠,這些人都在一起工作,抬頭不見低頭見,日子久了難免互相包庇,官官相護,所以上級還得派一個巡視組來,定期檢查,因此最初可能只有十來個人的馬場,幾十年以後,就變成了幾百上千人。
當然,宋朝沒有這些機構,我只是打個比方。
那規模增加了這麼多,養的馬會變多嗎?當然不會,因為增加的都是領導,都是脫產幹部,都是早晨上班泡杯茶,點支煙,然後就開始刷微信,刷抖音,混到了快下班的時候,再到大眾點評上看一看,琢磨一下到哪裡吃晚飯,都是閒人,所以到了後來,大宋朝每養十萬匹馬,大概就需要超過八千人。
可是你知道民間養這麼多馬,需要多少人嗎?不超過一千個人,而且還不拿工資,沒有社保,所以大宋朝國營馬場養出來的馬,大概相當於市場上一匹馬價格的幾十倍。
不僅僅是貴,國營馬場裡養出來的馬,還質量低劣,瘦弱不堪,還沒有送到前線,半道上就死了一大片,因此就算宋朝是中國歷代王朝中,經濟最發達的,這麼搞,它也玩不下去了。
玩不下去怎麼辦?搞改革開放唄,把馬放到普通老百姓家裡去養,然後給他們錢,養死了他們賠,養好了歸國家,這樣豈不就把問題解決了?
這個聰明的主意,就是王安石想出來的,聽著是不是很完美?是不是很符合市場規律?
可是王安石忘了一件事,誰負責把錢發給老百姓,誰又負責決定老百姓的馬養的好不好?還得是官員,然後這事就又給搞變形了。
雖然上級說的是要大家自願,可是地方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為了完成上級安排的指標,他可不管你是不是自願,一律強行攤派,不管你以前是養雞養鴨,甚至是養魚的,現在都一律必須養馬。
到這就已經變成苛政了,政府答應給你的錢,很可能就是一個白條,鬼才知道猴年馬月能拿得到。可是這還沒完,當地的官員還要時常來檢查你的馬養的好不好,養的不好,還要罰你的錢,這就成了官員敲詐養馬戶的好機會。
更可氣的是,他們還要經常借出去騎一騎,拿去乾乾私活,累死了,弄傷了,還要賴在你頭上,一匹馬的價格足以讓一個小戶農民破產,你說這還讓不讓人活了?
你可以想像,這個政策會造成多大的民怨,為了一個養馬,全國各地的群體事件層出不窮,於是政府也扛不住了,還得維穩,所以該怎麼辦呢?
那就繼續改革唄,讓大家按照保甲制度,幾戶或者十幾戶中,選出有能力的人替大家養馬,然後費用大家來分攤。
聽起來好像這次終於可以解決問題了,可是問題是,這戰馬畢竟不是老百姓必須的生活物資,這養馬的價格費用全是當官的一拍腦袋決定的,不管上面的政策制定的多麼好,到了基層,為了政績,為了斂財,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原因,地方政府總能給你搞出花樣來,還是能把老百姓逼到活不下去的境地。
接著肯定又是層出不窮的群體事件,為了維穩,那政策還得改吧,於是又改成了國營馬場,可是國營馬場養出來的馬,一定是天價,政府承擔不起,無奈之下,只有一方面縮小國營馬廠的規模,另一方面向國外進口,也就是找少數民族買。
所以北宋為什麼缺馬?還真不是中原不能養馬,而是因為北宋有著一個當時最先進的,組織最嚴密,政治制度最完善的中央政府,所以就把馬給養沒了。
等到女真人也缺馬的時候,也準備讓其他人幫他們養馬的時候,他們忽然覺得,這養馬不能亂搞,必須也要有一整套條條框框。
可是女真人都是野蠻人,以前都是自家自戶養馬的,這樣大規模的找別人養馬,他們沒幹過呀!
於是他們就決定找人學習,找誰學習最好呢?自然一個是大遼,一個是大宋。
但是契丹人本來就是半個草原民族,以前是逐水草而居,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漁獵為生,半農耕的女真人不太一樣,雖然馬要安排他們養,可是規章制度卻得和大宋學。
為什麼是大宋呢?逼格高唄,契丹人養馬哪有什麼理論,這本來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大宋不一樣,光是規章制度,組織模式,厚厚的好幾大本,說的更是頭頭是道,這麼高大上,不學他們又學誰?然後大金國的馬也就養沒了。
當然,養沒了是誇張的說法,但是金朝從此以後就一直開始缺馬,再加上和蒙古人西夏人之間的戰爭,最後導致從國外進口馬的渠道也全部被斷絕,於是金軍也徹頭徹尾的變成了宋軍,歷史來了一個輪迴。
所以我們又可以提出一個反常識的觀點,文明程度越高,組織越嚴密的政府,越容易一事無成。
歷史最氣人的一點就是,它總是不按照大家相信的真理走。
你看在我們這個故事裡,要想解決養馬這個難題,宋朝的大臣們,就決定要動用國家力量,用權力來解決問題,可是權力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的成功和危害一樣巨大。
所以聰明的宋朝大臣們就想,要把權力裝進籠子裡,但是問題是,宋朝的大臣們很快就發現,籠子本身也是一種權利,也是需要監督的,所以籠子外面還得再加上籠子。
你看,你要想監督權力,就必須要創造新的權利,而新的權利也必須要受到監督,就要創造更新的權利,其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個俄羅斯套娃式的結構。
顯而易見,如果宋朝的士大夫們,要想讓養馬事業清廉高效,那這個俄羅斯套娃的層數就要儘可能的多,也就是組織結構要設計的儘可能的巧妙,儘可能的複雜,儘可能的受到更多人的制約。
於是問題就產生了,那就是監督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它不會給社會創造財富,它一樣會擠佔社會的資源,因此你的監督制度越完善,監督水平越高超,你要花掉的成本就越多。
所以大宋的國營馬場,為了防範腐敗所建立起來的監察制度,可能比官員貪汙腐敗本身,花的錢更多,因此大宋自己養馬最後搞不下去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貪汙腐敗,還包括了這一整套防範貪汙腐敗的制度成本,直接就壓垮了大宋的財政。
你看,所有的官僚制度,剛開始的時候,都一定會是一塊小鮮肉,清新可人,但是只要時間夠久,就一定會腐敗,所以你還必須不斷的發展保鮮技術,只要時間足夠長,最後投入保鮮技術的錢,一定會超過買肉的價錢。
所以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之下,一個文明只要不懈的追求制度的完美,只要持續的時間夠長,總有一天,它為了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價,會遠遠超過完美所能給它帶來的好處。
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限制政府的規模,來延緩這一天的到來呢?北宋放棄了國營馬場,改成戶馬制,就是想拋掉監督成本這個包袱。
可是問題是,權力就是一個怪獸,你一旦讓它出籠,它就會開始胡作非為了,所以你簡政是簡了,可是權力也沒人監督了,老百姓就遭殃了,省掉了監督成本,那你就得投入維穩成本,結果一樣是得不償失。
所以如果我們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北宋的話,那就是一個「冗」字,冗官,冗兵,冗費,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總想把制度搞得盡善盡美。
這是不是又有點反常識?在這裡,我們就揭開了上面所說的那個謎題,先進文明之所以會衰敗,恰恰是因為它太先進了,能創造複雜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超出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所以反而變成了社會發展的累贅。
相反,落後文明根本就想不出這麼多條條框框,所以它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工業革命以前,野蠻頻頻戰勝先進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要說國家如此,企業也是如此,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說的是有些鄉鎮企業做大了以後,泥腿子出身的老闆,經常痛心於企業裡自家親戚太多,又太貪,也不聽招呼,動不動還吵吵鬧鬧,搞的企業總是上不了層次。
於是他就去找麥肯錫諮詢,學正規化管理,但是等到他按照麥肯錫開出的藥方,把企業搞得管理有序,井井有條以後,這家企業通常也就破產了。
為什麼經常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正規化本身也是一種成本,有時候甚至是一種非常高昂的成本,很多鄉鎮企業以前之所以能掙錢,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先進,恰恰是因為他們省掉了正規化這個成本,所以獲得了比較優勢,迅速的發展壯大,這種企業一學麥肯錫就死,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所以歸因很重要,不過相比於我這些奇談怪論,很多朋友可能會更關心,擁有拐子馬和鐵浮屠這兩大絕招的金軍,如果真的能穿越時空,迎戰天下第一的蒙古騎兵,到底誰會更牛一點?
可惜的是,關公戰不了秦瓊,阿骨打鬥不了鐵木真。不過,蒙古人在徵服世界的過程中,真的和其他民族的鐵浮屠,拐子馬都打過,那麼他們是誰呢?最後的戰鬥結果又是如何呢?有沒有女真人強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