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治理水平最高的宋朝,為什麼連一匹馬都養不好?

2020-12-25 國有大為

歸因論 二

作者:羅馬主義

看完了前面一篇文章,很多讀者的腦子裡,都會冒出來一個念頭,契丹人打不過女真人,是因為他們的馬不夠好,那麼蒙古人同樣騎著蒙古馬,為什麼他們又把金國給滅了呢?

這是一個好問題,刀槍不入的鐵浮屠,外加速度驚人的拐子馬,看起來分分鐘都可以碾壓蒙古人,因為蒙古人的戰法,本質上和契丹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

什麼也沒發生,因為根本就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場面。等到和蒙古人作戰時,女真人別說什麼優質戰馬了,有馬騎就不錯了,這個時候的金國軍隊,早就淪落成為了一隻步騎混合,以步兵為主的軍隊。

這是不是太不可思議了一點?金軍最後怎麼竟然會褪化成了宋軍了,居然也缺馬了?看起來實在是沒道理呀!

但這就是歷史事實,寫《金朝軍制》的歷史大家王曾瑜先生,就曾經在他的著作中指出:「金熙宗對宋和議以後,金軍的馬源似逐漸不足。」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孫建權先生,也是這方面的權威,他對金朝戰馬供應的變化,做過非常詳細的論述,他的結論也是如此。

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鄭成龍先生,在這個領域也很有建樹,此外還有其他一些專家學者,我就不一一點名了,都對這個奇怪的現象,做過深入的研究。

以馬開國的女真人,最後竟然無馬可騎,這劇情反轉的實在太大了一點,我們必須要好好的聊一聊。我把專家學者們的觀點,再加上我自己的思考,糅合在一起,給大家講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女真人為什麼沒馬可騎,我們又可以發現一個反常識的結論,這個結論是什麼呢?我把謎題留到最後再揭開。

書歸正題,言歸正傳,女真人的戰馬,為什麼會越來越少了呢?

第一個原因是戰損。你別看宋軍總是蔫不拉嘰的,一副挨打受氣的樣子,可是他們除了缺馬以外,其實什麼也不缺,特別是不缺智商。

契丹人和女真人打了將近十年,也沒有找出破解鐵浮屠和拐子馬的辦法,可是宋軍只打了兩年多,馬上就找到了事情的關鍵,很簡單,黑不了你的人,就專黑你的馬。

用背嵬軍,也就是精銳的裝甲重步兵砍馬蹄是第一招,接下來,宋軍又發明了專門射馬的強弓,據說這是韓世忠的專利,叫做克敵弓,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裡的記載,這種弓:「鬥力雄勁,可洞犀象,貫7札,每射鐵馬,一發應弦而倒。」

背嵬軍

既然女真人一切的戰術規劃,都是圍繞著一匹好馬而進行的,那麼打敗金軍的關鍵,自然也就是要消滅敵人的好馬。

戰術對頭以後,金軍不敗的神話立刻被打破,吳玠,嶽飛,劉琦,韓世忠,張俊等人,從川陝一直到江淮平原,多次重創金軍,每一場戰役的勝利,都會造成金軍幾千甚至上萬匹戰馬的死亡,從而導致金軍的戰馬數量直線下跌。

第二個原因是瘟疫,由於金軍節節勝利,本來生活在冰天雪地裡的東北馬,一路縱橫馳騁到了炎熱潮溼的長江邊上。

對於女真人來說,這是風光無限,這是威風八面,可是對這些可憐的馬兒來說,那簡直就是冰火五重天,太刺激了,實在是承受不起。

於是就出現了《大金國志校正》裡所說的:「是行也,攻戰之久,人馬疲憊,即至宿遷,復值馬災,死亡殆盡,金兵食之不盡,往往棄之道路。」

第三個原因是戰線拉的太長,供應不足,金軍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徵服了整個北宋,戰場從河北一下子拉到了陝西和長江邊上,但是卻沒有建立後勤補給制度,糧食基本靠搶。

雖然金軍剛開始的時候,打了宋朝一個措手不及,老百姓都沒來得及跑,讓金軍簡直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宋朝人也不是傻子,到了後來一看見風聲不對,該躲的躲,該藏的藏,讓你連毛都薅不到一根。

這一下金軍就抓瞎了,經常搶不到東西,就只有喝西北風了。可是人的肚子卻不喜歡什麼天地的靈氣,沒有五穀雜糧墊底,到點了它就開始唧唧歪歪,幾天沒食下肚,它就直接讓你精神錯亂,怎麼辦呢?那只有殺馬吃唄。

根據《大金國志校正》裡的記載:「……(宋人)自焚而去,且野無所取,無以因糧,殺馬而食之……」

有人可能會說了,這打仗戰馬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女真人不是自己會養馬嗎?他們可以補充啊。

聽起來好像是這麼回事,但是不知道大家想到了沒有,到了這個時候,東北已經沒有多少女真人了,早就沒人養馬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原因很簡單,女真人本來就沒有多少人,現在都進城了,一下子佔了這麼大一塊兒地方,需要多少的領導?需要多少的駐軍?再加上一看到北宋大遼的花花世界,誰不想把老婆孩子接過來一起享福?

你別說,我發現中國有一件怪事,最愛往南跑的幾乎都是東北人,特別是到了三亞,幾乎大街小巷上,到處都有人在嘮嗑。

這大概是他們祖宗留下來的傳統,女真人兩次建國,兩次都大規模的從東北遷出,金代大概遷走了90%,清代幾乎遷走了99%。

我忽然發現前面一句話沒說對,今天的東北人,其實都是闖關東的中原人,特別是以山東人為主,自從清代滿人遷出以後,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幾乎已經絕跡了,

當然,這話也不能較真,只能說是女真人走了,其他的少數民族,還有一些留在了當地。

既然大家都到中原來當幹部了,那優質的黑龍江馬,還有它的各種雜交馬,自然也就沒人養了,所以當他們消耗殆盡以後,金軍也就玩不成鐵浮屠和拐子馬了。

有人可能會問了,女真人難道不知道戰馬的重要性嗎?他們自己當了領導,但也可以安排其他人繼續養馬呀,難道他們連這點都沒想到嗎?

女真人當然不是傻子,他們自然早就想到了,但是問題是……

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北宋會缺馬?

傳統的歷史書上都是一筆帶過,說中原地區不適合養馬,但是你只要稍微往深裡想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話是經不起推敲的。

河南、河北、山西和陝西的天氣,其實是很適合戰馬生長的,至於戰馬要吃的草料,你弄點地來種就行了,更何況戰馬吃糧食還長得更好,集中飼養比敞放效率更高,現在那些馬術俱樂部裡的馬,不都是這麼養的嗎?

既然戰馬這麼重要,在北宋那麼大的國土上,難道就找不到一點地方來養馬嗎?更何況以北宋如此強大的國力,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花點錢養個幾十萬匹戰馬,還不是輕輕鬆鬆的事,怎麼會缺馬呢?

其實在北宋初年,北宋的戰馬真就是自己養的,而且就是在中原地區養的,至於到了後來,戰馬才越養越少,直到養不下去以後,才開始向周圍的少數民族去買的。

可能出乎我們大部分人的意料,事實上縱觀整個北宋,幾乎所有的皇帝,無論是昏君還是明君,都對養馬事業高度重視。你知道他們重視到了什麼程度嗎?

國家有多個部委專門負責養馬,分別是群牧司,太僕寺和駕部,並且成立了由國防部長或者是國務院副總理牽頭的養馬領導小組,地方上則是由省市一把手負責,規格不可謂不高,體現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決心。

不僅僅如此,針對養馬工作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宋朝政府也從不因循守舊,而是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銳意進取。

從最初群牧司的國營馬場,發展到後來的戶馬制的包產到戶,又發展到保甲養馬制的股份公司,幾乎把所有的花樣全都玩遍了,結果呢?

結果就是全面崩盤,最後養的徹底沒馬了。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喜歡考據學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山東大學丁營營的碩士論文《北宋馬政研究》,至於我這裡,本著無釐頭的原則,用不正經的語言給大家講一講,這個不可思議的奇葩故事。

你看,如果國家要開一個馬場,最初的時候,那總得派一個政府領導去管,另外還得有財務庫管,外加幾個馬場工人。

可是運行了一段時間以後,大家發現這事不對頭,領導太少了,難免會搞成一言堂,一手遮天,一方惡勢力,最後不知道會出多少事,必須要加以制衡。

那就再派幾個副領導去吧,財務庫管制度也必須完善,那就得把出納和會計分開,採購和庫房分開,免得大家吃回扣,記黑帳,搞小金庫。

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家發現這個制度還是不完善,萬一這些人同流合汙了怎麼辦?那就成立個紀委吧,再成立一個審計署,同時為了避免小偷小摸,那就再成立一個保衛部吧。

於是這個馬場的規模就擴大了幾倍,人既然多了,那總得有個組織部吧,要把大家思想統一起來,還得有一個宣傳部吧,工人的福利也不能不考慮,那就再成立個工會吧。

既然有了工會,那就的為工人謀福利呀,所以還得有衛生院,託兒所,學校等等,退休人員也得有人管理呀,那還得成立一個老乾辦。

你以為這就完了,還不夠,這些人都在一起工作,抬頭不見低頭見,日子久了難免互相包庇,官官相護,所以上級還得派一個巡視組來,定期檢查,因此最初可能只有十來個人的馬場,幾十年以後,就變成了幾百上千人。

當然,宋朝沒有這些機構,我只是打個比方。

那規模增加了這麼多,養的馬會變多嗎?當然不會,因為增加的都是領導,都是脫產幹部,都是早晨上班泡杯茶,點支煙,然後就開始刷微信,刷抖音,混到了快下班的時候,再到大眾點評上看一看,琢磨一下到哪裡吃晚飯,都是閒人,所以到了後來,大宋朝每養十萬匹馬,大概就需要超過八千人。

可是你知道民間養這麼多馬,需要多少人嗎?不超過一千個人,而且還不拿工資,沒有社保,所以大宋朝國營馬場養出來的馬,大概相當於市場上一匹馬價格的幾十倍。

不僅僅是貴,國營馬場裡養出來的馬,還質量低劣,瘦弱不堪,還沒有送到前線,半道上就死了一大片,因此就算宋朝是中國歷代王朝中,經濟最發達的,這麼搞,它也玩不下去了。

玩不下去怎麼辦?搞改革開放唄,把馬放到普通老百姓家裡去養,然後給他們錢,養死了他們賠,養好了歸國家,這樣豈不就把問題解決了?

這個聰明的主意,就是王安石想出來的,聽著是不是很完美?是不是很符合市場規律?

可是王安石忘了一件事,誰負責把錢發給老百姓,誰又負責決定老百姓的馬養的好不好?還得是官員,然後這事就又給搞變形了。

雖然上級說的是要大家自願,可是地方官員為了自己的政績,為了完成上級安排的指標,他可不管你是不是自願,一律強行攤派,不管你以前是養雞養鴨,甚至是養魚的,現在都一律必須養馬。

到這就已經變成苛政了,政府答應給你的錢,很可能就是一個白條,鬼才知道猴年馬月能拿得到。可是這還沒完,當地的官員還要時常來檢查你的馬養的好不好,養的不好,還要罰你的錢,這就成了官員敲詐養馬戶的好機會。

更可氣的是,他們還要經常借出去騎一騎,拿去乾乾私活,累死了,弄傷了,還要賴在你頭上,一匹馬的價格足以讓一個小戶農民破產,你說這還讓不讓人活了?

你可以想像,這個政策會造成多大的民怨,為了一個養馬,全國各地的群體事件層出不窮,於是政府也扛不住了,還得維穩,所以該怎麼辦呢?

那就繼續改革唄,讓大家按照保甲制度,幾戶或者十幾戶中,選出有能力的人替大家養馬,然後費用大家來分攤。

聽起來好像這次終於可以解決問題了,可是問題是,這戰馬畢竟不是老百姓必須的生活物資,這養馬的價格費用全是當官的一拍腦袋決定的,不管上面的政策制定的多麼好,到了基層,為了政績,為了斂財,為了很多莫名其妙的原因,地方政府總能給你搞出花樣來,還是能把老百姓逼到活不下去的境地。

接著肯定又是層出不窮的群體事件,為了維穩,那政策還得改吧,於是又改成了國營馬場,可是國營馬場養出來的馬,一定是天價,政府承擔不起,無奈之下,只有一方面縮小國營馬廠的規模,另一方面向國外進口,也就是找少數民族買。

所以北宋為什麼缺馬?還真不是中原不能養馬,而是因為北宋有著一個當時最先進的,組織最嚴密,政治制度最完善的中央政府,所以就把馬給養沒了。

等到女真人也缺馬的時候,也準備讓其他人幫他們養馬的時候,他們忽然覺得,這養馬不能亂搞,必須也要有一整套條條框框。

可是女真人都是野蠻人,以前都是自家自戶養馬的,這樣大規模的找別人養馬,他們沒幹過呀!

於是他們就決定找人學習,找誰學習最好呢?自然一個是大遼,一個是大宋。

但是契丹人本來就是半個草原民族,以前是逐水草而居,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漁獵為生,半農耕的女真人不太一樣,雖然馬要安排他們養,可是規章制度卻得和大宋學。

為什麼是大宋呢?逼格高唄,契丹人養馬哪有什麼理論,這本來就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可是大宋不一樣,光是規章制度,組織模式,厚厚的好幾大本,說的更是頭頭是道,這麼高大上,不學他們又學誰?然後大金國的馬也就養沒了。

當然,養沒了是誇張的說法,但是金朝從此以後就一直開始缺馬,再加上和蒙古人西夏人之間的戰爭,最後導致從國外進口馬的渠道也全部被斷絕,於是金軍也徹頭徹尾的變成了宋軍,歷史來了一個輪迴。

所以我們又可以提出一個反常識的觀點,文明程度越高,組織越嚴密的政府,越容易一事無成。

歷史最氣人的一點就是,它總是不按照大家相信的真理走。

你看在我們這個故事裡,要想解決養馬這個難題,宋朝的大臣們,就決定要動用國家力量,用權力來解決問題,可是權力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它帶來的成功和危害一樣巨大。

所以聰明的宋朝大臣們就想,要把權力裝進籠子裡,但是問題是,宋朝的大臣們很快就發現,籠子本身也是一種權利,也是需要監督的,所以籠子外面還得再加上籠子。

你看,你要想監督權力,就必須要創造新的權利,而新的權利也必須要受到監督,就要創造更新的權利,其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個俄羅斯套娃式的結構。

顯而易見,如果宋朝的士大夫們,要想讓養馬事業清廉高效,那這個俄羅斯套娃的層數就要儘可能的多,也就是組織結構要設計的儘可能的巧妙,儘可能的複雜,儘可能的受到更多人的制約。

於是問題就產生了,那就是監督本身也是有成本的,它不會給社會創造財富,它一樣會擠佔社會的資源,因此你的監督制度越完善,監督水平越高超,你要花掉的成本就越多。

所以大宋的國營馬場,為了防範腐敗所建立起來的監察制度,可能比官員貪汙腐敗本身,花的錢更多,因此大宋自己養馬最後搞不下去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貪汙腐敗,還包括了這一整套防範貪汙腐敗的制度成本,直接就壓垮了大宋的財政。

你看,所有的官僚制度,剛開始的時候,都一定會是一塊小鮮肉,清新可人,但是只要時間夠久,就一定會腐敗,所以你還必須不斷的發展保鮮技術,只要時間足夠長,最後投入保鮮技術的錢,一定會超過買肉的價錢。

所以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之下,一個文明只要不懈的追求制度的完美,只要持續的時間夠長,總有一天,它為了追求完美所付出的代價,會遠遠超過完美所能給它帶來的好處。

那麼我們能不能通過限制政府的規模,來延緩這一天的到來呢?北宋放棄了國營馬場,改成戶馬制,就是想拋掉監督成本這個包袱。

可是問題是,權力就是一個怪獸,你一旦讓它出籠,它就會開始胡作非為了,所以你簡政是簡了,可是權力也沒人監督了,老百姓就遭殃了,省掉了監督成本,那你就得投入維穩成本,結果一樣是得不償失。

所以如果我們要用一個字來形容北宋的話,那就是一個「冗」字,冗官,冗兵,冗費,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總想把制度搞得盡善盡美。

這是不是又有點反常識?在這裡,我們就揭開了上面所說的那個謎題,先進文明之所以會衰敗,恰恰是因為它太先進了,能創造複雜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超出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所以反而變成了社會發展的累贅。

相反,落後文明根本就想不出這麼多條條框框,所以它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工業革命以前,野蠻頻頻戰勝先進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要說國家如此,企業也是如此,有一個廣為流傳的笑話,說的是有些鄉鎮企業做大了以後,泥腿子出身的老闆,經常痛心於企業裡自家親戚太多,又太貪,也不聽招呼,動不動還吵吵鬧鬧,搞的企業總是上不了層次。

於是他就去找麥肯錫諮詢,學正規化管理,但是等到他按照麥肯錫開出的藥方,把企業搞得管理有序,井井有條以後,這家企業通常也就破產了。

為什麼經常會發生這種事呢?因為正規化本身也是一種成本,有時候甚至是一種非常高昂的成本,很多鄉鎮企業以前之所以能掙錢,並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先進,恰恰是因為他們省掉了正規化這個成本,所以獲得了比較優勢,迅速的發展壯大,這種企業一學麥肯錫就死,自然就是天經地義的事了。

所以歸因很重要,不過相比於我這些奇談怪論,很多朋友可能會更關心,擁有拐子馬和鐵浮屠這兩大絕招的金軍,如果真的能穿越時空,迎戰天下第一的蒙古騎兵,到底誰會更牛一點?

可惜的是,關公戰不了秦瓊,阿骨打鬥不了鐵木真。不過,蒙古人在徵服世界的過程中,真的和其他民族的鐵浮屠,拐子馬都打過,那麼他們是誰呢?最後的戰鬥結果又是如何呢?有沒有女真人強大呢?

相關焦點

  • 宋朝丟了養馬的地兒,那宋朝騎兵的馬從哪裡來的呢
    兩宋欺負後周的孤兒寡母,奪取了柴家的江山,但很可惜的是,這之後的日子裡,兩宋的日子就很難過了 不管北方的人馬什麼換,都是身在中原的兩宋給他們買單。大遼如此,金朝也是如此,到了萌蒙元還是老樣子,他們這些政權可以弱小,可以被人毆打欺負,但無論什麼弱雞,打宋朝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 馬匹作為戰爭物資這麼重要,為什麼明朝的馬卻越養越少?
    從這個故事裡可以看出來,至少在明朝中期,負責養馬工作的官員,在官場中地位並不是很高。誰都知道,中世紀技術條件下馬匹的重要性,北宋面對的兩個對手遼和西夏都有大量馬匹可供官府調度,西夏擁有可供騎乘的馬超過50萬匹,而鼎盛期的遼國則擁有馬匹超過百萬。
  • 宋朝買一匹馬,一半都是稅:結果缺乏騎兵,皇帝跳海自殺
    有網友問:都說宋朝是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可為何連騎兵都組織不出?有人說那是因為宋朝沒有合適的養馬場,所以缺乏戰馬。但是,元朝在關內最大的養馬場,就在安徽和雲南。明朝大型養馬場則在山西,保定等地。就是在宋朝,北宋滅亡以後,金朝也主要在河南和陝西養馬。
  • 騎兵如此重要,孕育出四大發明的中原王朝,為何養馬卻成問題?
    到了秦漢時期,我國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的第一個養馬高峰。中央設「太僕」掌管全國的馬匹,太僕位列九卿之一,是秦漢時期相當大的官職了。在地方的郡縣中設立「牧師苑」專門負責養馬。秦朝的烏氏倮就是號稱養馬大王,因養馬有功還被賜予千戶侯爵位。西漢建立之初由於常年徵戰,導致國力大減,根本沒有大規模養馬的能力。漢初劉邦想找四匹相同顏色的馬為自己拉車都找不到,很多王公大臣上朝都只能乘坐牛車。
  • 古代官辦的慈善機構,為什麼是宋朝最為廣泛
    為做好民政工作要採取6項措施,即「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賑)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最完善的應該是宋朝時期了,宋朝雖然軍事力量不好,但經濟文化水平歷來是最高的,這也是為什麼宋朝能夠有這麼多的慈善事業,正所謂倉稟足而知禮儀,發達才能兼濟天下,宋朝專門設置了居養安濟院、慈幼院、慈幼莊、嬰兒局等等一系列的慈善機構。
  • 別被宋代「民富」神話騙了,認清事實它沒超過歐洲中世紀最高水平
    隨著網絡時代發達,過去幾十年中一些對於宋朝城市商業發展的新研究成果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一時間,關於宋代民富的神話越傳越離譜。甚至有誇張的說法:在北宋時期,一個在城門口守城的士兵亦穿絲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過當時歐洲一般的封建領主。
  • 在古代有一匹馬是什麼水平?
    沒研究過歷史,根據我們家的情況來說下民國時期,民國的時候陝西關中農戶主要是用騾子拉車,但是有騾子就說明有馬(沒馬就配不出騾子來)。我太姥爺家屬於小地主,鼎盛時期有100多畝地,加上渭南城裡有個商號,蘭州也有一個商號。
  • 能吃、矯情還要地方養,古代養馬有多難,最缺馬的大宋有話要說
    編者按:冷兵器研究所《宋朝的馬到底有多貴,郭靖追到黃蓉原來不靠人品靠送馬》一文,寫過宋朝馬價有多高。而宋朝馬價高的直接原因就是缺馬。而宋朝缺馬直接原因就是馬不好養,那麼馬有多難養呢?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馬是一種很脆弱的動物,這裡說的脆弱指的是馬的消化系統很弱。
  • 二年級語文,《一匹出色的馬》課文講解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一匹出色的馬》。讀了課題大家一定會想,「出色」是啥意思呢?「出色」就是特別好,超出一般的意思。「一匹出色的馬」就是一匹特別好的馬的意思,那麼課文到底講了一匹怎樣的馬呢?這匹馬又特別好在哪呢?就讓我們今天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課文吧!
  • MC:如何馴服一匹好馬?首先你得知道馬喜歡吃什麼
    當然遊戲中還有十分好玩的坐騎系統,玩家們只需要獲得特定的道具就能乘坐各種類型的坐騎,其中馬兒是很多玩家喜愛的,那麼該如何馴服一匹好馬呢?成為了很多玩家頭痛的問題。對於老玩家來說,出行必備四件套,食物、火把、武器以及一匹好馬,馬在遊戲中的刷新頻率很高。
  • 一匹馬兒的鄉愁,世界上唯有蒙古馬能做到!
    不過在第二天清早,飼養員在檢查馬廄的時候發現馬兒少了一匹,驚慌失措的飼養員號召大家一起去找丟失的馬,但怎麼努力找,也找不到,最後就算了。六個月之後,在烏蘭巴託市郊的一個牧場,牧場主人早上在餵養馬匹時,突然發現在牧場的不遠處,有一匹馬像野馬一樣,在牧場的旁邊徘徊,想進牧場又不敢進。
  • 冷兵器時代的王者:與宋朝、金朝的馬相比,蒙古馬有何過人之處?
    比如,在宋朝與金朝、蒙古,以及蒙古與金朝的戰爭中,戰馬的數量與素質,曾經是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因素。宋朝騎兵在女真鐵騎面前不堪一擊,而女真鐵騎遇到蒙古騎兵又節節敗退,這是為什麼。憑藉這些產馬地,唐朝軍隊可以四處徵戰,軍威盛極一時。而在唐末五代,這些產馬地相繼落入契丹、党項人之手,如果再獲取優質產馬地,成為此後兩宋三百多年一直難以解決的問題。在北宋初期,宋朝主要通過買賣的方式,在西北、西南邊境的榷場,從党項、回鶻、吐蕃等少數民族手中購買戰馬。
  • 宋朝的四大奸佞,為什麼三位都能壽終正寢?活在宋朝,讀書太重要
    由於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歷史上的每個朝代都各具特色,我們很難從歷史資料中找出相同的王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封建史中堪稱最「可愛」的朝代——宋朝。唐朝至宋朝的變遷存在一段五十三年的「變遷期」,分別有五個不同的政權在這段時間中統治著中原大地,尚有十個割據勢力盤踞在周邊地區,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國。
  • 中世紀:歐洲的黑暗時期,連空氣都充滿惡臭
    從西羅馬滅亡(公元476年)到東羅馬滅亡(公元1453年),這個時期被稱為歐洲中世紀。中世紀是歐洲最黑暗的時期,惡臭是這個時期最直觀的感受。現在看來是相當不靠譜,但是當時的歐洲人普遍相信這一說法,連教皇一年也只洗三次澡。長期的不洗澡讓人身上散發著異味,人們需要依靠香水遮蓋才能出門。可笑的是,這種做法不會讓人避免疾病感染,卻大大推動了香水產業的發展,細思極恐啊。如果說不洗澡是一種預防手段,那真的生病了會怎麼做?看醫生?
  • 宋朝皇帝一年能吃掉一萬匹戰馬 還有...
    看到很多人都認同一個觀點,那就是北宋失去了養馬之地,所以建立不了足夠強大的騎兵部隊,所以無法抗衡金兵鐵蹄,只好丟掉半壁江山偏暗江南。但是筆者掌握的資料,卻是金兵一次進攻,佔領一個北宋馬場,就能繳獲兩萬匹戰馬,而且在議和條件中,還專門有一條:北宋需要送給金軍一萬牛馬!宋朝缺少戰馬?
  • 宋朝是「世界首富」,為何底層卻那麼窮?但宋朝的錢都花給誰了
    宋朝面積最大時才26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卻擁有1億多人口,並佔有著當時全球一多半的財富。宋朝的京都是當時巴黎的13倍,宋朝在農業生產和工業製造上的部分水平到了19世紀才被後人超越。
  • 風靡全球的寵物馬,性格溫順體型和狗差不多大,施瓦辛格都在養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想要養一隻寵物,讓寵物陪伴自己,帶給自己許多歡樂。可以說養寵物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許多人要麼遛狗要麼擼貓,還有些鏟屎官會養一隻倉鼠、龍貓等作為自己的寵物,那麼你有聽說過寵物馬嗎?這種馬性格溫順,飯量也不大,比較好養活,是完全可以當成寵物養的。並且有著萌萌的小短腿和可愛的大眼睛,非常的漂亮。而且還可以讓小孩子騎在背上,滿足孩子們的「騎士夢」。袖珍馬有著老實溫順的性格,脾氣也很好,不會隨意做出傷害小孩子的舉動,所以可以放在家裡當狗狗養。
  • 不起眼的小店裡卻有一匹連博物館中都沒有的五花馬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是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中的一句。很明顯,李白和岑參所說「五花馬」的含義並不相同。李白口中的五花馬是「馬鬃剪成五瓣」的寶馬,而岑參眼中的五花馬是「毛色斑駁」的優良戰馬。
  • 瀑布是一匹不能騎的馬
    瀑布是一匹不能騎的馬文/高蟬(湖南)所有的小孩都喜歡瀑布。我的兩個孫子都喜歡在水龍頭邊及澡盆裡造瀑布。我便認為,瀑布之所以很美,是因為它具有童真的自然、天真,活潑、靈動。不過有一種從天上跳下的水,我們都不叫它瀑布,是什麼呢?就是雨水呀。雨水其實也是瀑布,但因為我們自己在雨水下面,所以不知道它到底能有多壯觀,有多美。但是據說雨不是水往下跳,而是雲往下跳。雲往下跳肯定是想形成雲瀑的,卻變成了雨。後來有一次看「夢之隊」跳水,一條白練掛下來,或大或小綻開一朵水花,瞬刻就不見了。想一想,跳水為什麼那麼動人,原來,那也是一種瀑布。
  • 淺談古代名馬,有一匹被誤解千年,還有一匹結局令人悲嘆
    俗話說好馬配英雄,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許多曠世英雄,而他們的坐騎往往都是絕世寶馬。這些寶馬與它們的主人一起縱橫馳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本《三國演義》將赤兔馬捧上馬中皇者的高度,它的兩任主人呂布和關羽都是名滿天下的豪傑。不過歷史上的赤兔,並不是關羽的坐騎,《三國志》中記載,赤兔馬的主人只有呂布,在呂布死後,赤兔馬就消失不見了。想想也是,赤兔馬這樣剛烈高傲的寶馬,又怎會隨意更換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