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宋代「民富」神話騙了,認清事實它沒超過歐洲中世紀最高水平

2021-01-20 閉家鎖的紅楓先生

隨著網絡時代發達,過去幾十年中一些對於宋朝城市商業發展的新研究成果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一時間,關於宋代民富的神話越傳越離譜。甚至有誇張的說法:

在北宋時期,一個在城門口守城的士兵亦穿絲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過當時歐洲一般的封建領主。

但其實,在我過去的文章《日常穿絲錦,戰時卻寒酸北宋軍隊的畸形價值觀》中已經講到了這個謠言到底是怎麼回事:

北宋中期確實有禁軍士兵穿著絲錦華服招搖過市的現象。但這並不是「民富」的證據,因為這些禁軍士兵是「軍帥從卒」,即禁軍將領身邊的侍衛士兵,這麼穿是純粹為了擺闊充門面。當時人感嘆,這一身行頭的價格已經超過了正當收入的十倍以上。

也就是說,士兵穿得如此豪奢,在當時實際被看成一項社會弊病,而非像今天某些人理解的是宋朝」民富「的表現。

但哪怕今天最樂觀的看法,宋代的城市化率也不會超過20%。而人數佔比超過80%的宋代農民,到底生活得怎麼樣呢?

今天歷史學家認為,在宋代鄉村家庭的貧富劃分是:

富裕家庭: 十口之家,能維持每人每日食2升糧,月用錢30貫以上,擁有耕地150畝或更多。

中等家庭:十口之家,能維持每人每日食2升糧,月用錢15貫左右,擁有耕地70-105畝之間

貧困家庭:不能維持日食2升的標準,或日進100錢以下,擁有耕地50畝以下或根本沒有土地。佔比估計在50%以上

一個典型的宋代鄉村中等戶的情況是:

十口之家,擁有70-100畝耕地(宋畝=0.865今畝)每人每日口糧2升,月用錢15貫—30貫之間。所產糧食一般只能自給自足,這樣的家庭儘管略有餘糧,但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拿到市場上賣的。這樣的農戶家庭佔據了總比例的10%-12.5%。

值得強調的是,其實在20世紀以前,這已經是中國農村發展的最高水平。明清時代的鄉村不會超過這個水平。

而生活在中世紀晚期的英國農戶是什麼的情況呢?

富裕階層:擁有100公頃以上的土地。

中等階級:經營10-30公頃土地

窮困階級:持有少量土地或者根本沒有土地的佃農,人數佔比約為25%到33%

中世紀英國鄉村中等農戶擁有的土地為10-30公頃,換成宋畝就是173-519畝,遠遠超過北宋中等農戶。

根據《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13世紀時期英國的一個中等農戶,所產的糧食近一半可以對外銷售,儲蓄率可以達到20%左右。美國學者對13-14世紀一戶擁有16英畝(約合112宋畝)的英國農民的經濟狀況估計,在荒年的時候他也可以結餘1磅16先令以上。

即使是不擁有土地的鄉村僱工,在英國也比在中國宋代過得滋潤。

一個英國木匠一天的工資換算成小麥,1251-1300年為81公斤,在1300-1350年為94.6公斤。

而在宋代,技術工匠是個什麼待遇呢?南宋紹興二十八年,朝廷奇缺鑄錢匠,於是下旨在招募鑄匠,給出的待遇是可以不刺字(沒錯,宋代官營工匠也刺字),日薪250文省,米兩升半。

紹興二十九年的糧價有記載是每石1666文,所以朝廷急需的鑄錢匠日工資可以買0.175石糧,注意這是宋朝的單位,換算過來後,17.5宋升大約等於今天21斤糧食,比起英國木匠差了大約8倍。

不要吃驚,宋代工匠的地位低收入低算是學術界共識,一般的工匠收入甚至更低。

當時英國農村的生活水平,不僅領先於中國封建王朝經濟最高峰的宋朝,也是領先於歐洲大陸的,英國之後成為第一條長出腿的青蛙,率先開始工業革命確實是有理由的。

參考資料:

北宋中期蘇州農民的田租負擔和生活水平_耿元驪

宋代手工業僱傭勞動研究_郭玉峰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財富積累與生活消費_郭華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飲食結構分析及影響_肖久豔 (1)

相關焦點

  • 中世紀阿拉伯帝國真的在文明上超過了整個歐洲?
    這裡部分是事實,但是不是事實的全部。 因為中世紀的歐洲和羅馬帝國時期的歐洲其實是並不完全重疊。 在羅馬帝國時代,帝國的核心區域裡中世紀以及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歐洲比如高盧地區、德意志地區、波西米亞、匈牙利、波蘭這些地區幾乎都不包括在內。
  • 誰說中世紀時期歐洲城市骯髒?同時期中國城市卻是雍容優雅的?
    但實際上,誤解只是源於不了解。 一,歐洲中世紀城市人口較少,不一定是生產力低下的原因。 7世紀的唐代長安,11世紀的宋代汴梁人口均超過百萬。而同時期的倫敦,巴黎等人口多不超過10萬,這已經成為網絡上津津樂道的話題。 但我們要知道,在歐洲古典時代和中世紀早期,同樣存在人口百萬的大城市。
  • 歐洲中世紀真的黑暗嗎?
    眾所周知,歐洲歷史大致分為這幾個部分:1.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為代表的古代歷史2.羅馬帝國滅亡後長達一千年的中世紀3.以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為代表的近代歷史3.以一戰二戰為分割線的現代歷史其中,以中世紀的歷史的看法是歷來評價最低的,一般史書都會講歐洲在經過長達千年的黑暗中世紀之後經過宗教改革擺脫教會的束縛
  • 漫步德國藝術天堂 整潔嚴謹的中世紀神話
    沒到德國前,印象中的德國是標準的西方國家,現代、強悍而嚴謹。來到德國,發現不管城市還是鄉村都十分漂亮、整潔、乾淨。德國作為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可以把自然環境保護得如此之好,實在讓人佩服。藝術精粹科隆大教堂坐落在德國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國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彼得·瑪麗亞大教堂」,又稱「聖彼得大教堂」,以輕盈、雅致著稱於世,是中世紀歐洲哥德式建築藝術的代表作,也堪稱世界上最完美的哥德式教堂建築。它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 「就這麼丁點兒人」——詳解歐洲中世紀的人口狀況
    7個階段:第一階段,古代晚期,即公元400-600年,這個時期的歐洲人口主要呈下降趨勢;第二階段,中世紀早期,即公元600-1000年,歐洲人口穩定在低水平,間歇性生長;第三階段,中世紀,即公元1000-1250,主要特點是人口繁榮並不斷擴張;
  • 從周杰倫《美人魚》到SHE《北歐神話》,揭開中世紀令人臉紅的秘密
    在這樣的背影音樂中,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中世紀關于美人魚「羞答答」的北歐神話。若有人靠上前去仔細聆聽,那他就永遠不可能再回到家鄉了……」學者們對塞壬形象的認知以鳥身人面居多,「居多」二字意味著別有他解。神話生物並非自然中存在之物,不同源流的文化又有著各自的傳統與解讀,於是塞壬形象的解讀一直沒有統一也不奇怪了。
  • 中世紀東西方飲食,歐洲吃豆子而中國在吃這個?網友:天生的會吃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一樣的美食想法,中世紀距離我們很漫長,但是美食文化卻沒有相隔多遠。關於東西方的飲食,一直都是人們關注和討論的焦點,在中世紀的時候,西方主要還是以歐洲國家為主,而那個時候剛好是中國的唐宋時期基本上是宋代。中世紀東西方的飲食是怎樣的呢?
  • 歐洲中世紀音樂
    中世紀音樂指歐洲自公元500年至1400年左右的音樂,有歌曲、器樂作品和禮儀音樂等種類。中世紀音樂是古典音樂中的一個時代,包括用於教堂的神聖音樂以及世俗音樂、非宗教音樂。
  • 交通部長王乙康:認清新加坡賴以發展的事實
    重要的是,要在變化中認清這些常數,它們讓我們在適應不同的未來時,心裡更有底氣。過去,地鐵列車每行駛13萬公裡就發生一起超過五分鐘的延誤事故。現在,它每行駛超過100萬公裡才發生一起這樣的事故。我在兩周前的哈芝節凌晨走訪SMRT的大士車廠時,SMRT集團總裁梁建鴻告訴我,目前70%的維修工作是用在預防性維修方面,30%則是在糾正性維護。
  • 歐洲中世紀的飲食
    中世紀歐洲其實一般老百姓哪裡能天天吃肉,多半有些麵包就不錯了。一天到晚忙死忙活,也沒什麼功夫注意烹調。只有貴族老爺才那麼講究。這邊有些主食麵包估計很多人吃不慣,比如這邊經常用原麥粒做成麵包,有的時候加上向日葵種子(沒炒過的),吃起來有股酸味,不過據說營養豐富。
  • 歐洲中世紀香水,高跟鞋的發明真相
    一直都很喜歡看有關於歐洲中世紀的電影和電視劇,很關注他們的歷史發展,但是就總覺得他們的身上總是髒兮兮的的樣子。而事實上,歐洲的中世紀確實很髒,很亂,像是垃圾場一樣。大家都知道香水和高跟鞋都是在歐洲中世紀的時候就開始被人們廣泛使用了。
  • 中世紀只有「黑暗」嗎?沒有中世紀,就沒有新歐洲
    人們普遍認為,歐洲的中世紀是一個「黑暗時代」。提到中世紀,我們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被燒死在火刑柱上的布魯諾,荒唐的贖罪劵,罪惡的「初夜權」,有導致一個城市1/3人口死亡的可怕的黑死病。所以,被蠻族入侵後,歐洲就如同那個吃了毒蘋果的公主一樣進入了漫長的沉睡期,直到15世紀才再度甦醒。然而,近幾十年來,學者們在大量的數據和紮實的研究基礎上,發現所謂的中世紀「黑暗時代」並沒有那麼「黑暗」,或者說,這是一個黑暗與光明並存的時期。而且這個「黑暗時代」恰恰是今天西方制度的形成期。
  • 中世紀歐洲,「地球是圓的」都是異端,古典天文學衣缽在阿拉伯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系列徵文從公元476年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到15世紀中葉文藝復興開始,這一千年的歐洲歷史,習慣上稱為「中世紀」。中世紀歐洲的特點是政教合一.基督教神學佔統治地位,「科學只是教會的恭順婢女,它不得超越宗教所規定的界限」,尤其是5世紀至10世紀,更是歐洲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當時,西歐人連希臘科學家的學說都不清楚了,大地是球形的說法也被列為異端,而聖經神話卻重新成了宇宙體系的依據。這一時期天文學之所以仍然被列為高等教育的必修課,主要是教給人們如何計算復活節。
  • 歐洲中世紀生活與今日世界重塑
    其餘歐洲國家情況類似,語言的演變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和我們聽不懂粵語是一樣的,但粵語就是古代的普通話。我們在來看歐洲中世紀飲食,今天的西餐吃起來高雅富有情趣,看著刀叉牛排就讓人很有食慾。但在中世紀的歐洲飲食可不是這樣,麵包可以用來打不聽話的老公,老公不聽話一麵包棍子下去必然抱頭鼠竄。只有國王或者貴族才吃得起小麵包精麵粉所做。其餘的黑麵包很硬都是下層人的口糧。
  • 歐洲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最普通的T恤都要350,住酒店也要一千起
    歐洲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最普通的T恤都要350,住酒店也要一千起說到瑞士這個國家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喜歡歐洲旅行的人們,一定會對這個國家一見傾心。在歐洲範圍內,排名非常靠前,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國家。並且其作為永久中立國的時間非常悠久,並且也未加入過國際戰爭,這也為其穩定發展提供了非常堅實的基礎。但是也並因為中立的立場而影響到這個國家的地位,很多的國際性的機構團體都在這裡設立。與此同時,這裡也是歐洲消費最高的國家。
  • 此畫展現宋花鳥畫最高水平,現藏東京博物館,今價值4.3億難回國
    但是宋代特有的精緻,溫婉,大度卻也是其他時代的繪畫藝術所無法相提並論的,如果要試著舉例一副宋代繪畫精品,那麼有一幅畫,是必須得說的,它幾乎可以說是宋代花鳥畫的最高水平:此畫展現宋花鳥畫最高水平,現藏東京博物館,今價值4.3億難回國。
  • 歐洲中世紀那些住在城堡裡的貴族是怎樣一種體驗?
    不過上述聯想場景往往只是出現於影視劇中,真實居住在城堡中的貴族,可完全沒我們想像中那麼舒服。城堡是歐洲中世紀的一種產物,當時的貴族為爭奪土地、糧食、牲畜、人口而不斷爆發戰爭。密集的戰爭導致了貴族們修建越來越多、越來越大的城堡,來守衛自己的領地。因此,從本質上說,城堡其實就是軍事要塞,而不是用來顯擺的豪華宮殿。
  • 郭學明:歐洲中世紀之二——封建制度與城堡
    超過這三項義務,臣屬有權拒絕。中世紀歐洲各國沒有常備軍,軍事力量靠封建制度下的兵役義務。但中世紀歐洲附庸的準確概念是指「擔任武裝侍從的自由人,與領主有著特殊的親密的關係。」領主與附庸的關係是對等的,附庸和領主都不能違反契約。附庸為領主服軍役不是無限制的,一般不超過40天。前面提到的附庸對領主的三項「援助」金,最初是附庸自願禮贈的性質。
  • 歐洲中世紀普通農民,到底住著什麼樣的房子?
    中世紀農民中世紀初期的農民,只有少數是自由的。《企鵝歐洲史3》中明確記載:「奴隸在1000年的歐洲社會中依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然而實際上,直到中世紀晚期,大多數歐洲農民的房子,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也許僅僅是擴大了面積、隔出了兩個小房間,或者有了一個小閣樓。下面,我們來看看,中世紀歐洲農民最常見的住房。
  • 中世紀歐洲君主為啥熱衷修城堡?難道為了上演《美女與野獸》?
    歷史悠久的古堡,手持長矛、身著盔甲、騎乘駿馬的優雅騎士,是很多人對歐洲歷史上被稱為「中世紀」的時期的直觀印象。在那些歷史悠久的古堡中,也許埋藏著一段段動人的傳說與精彩的故事,最近上映的電影《美女與野獸》中,就是以一個古堡為中心的。它的原型是法國的香波城堡,亦稱香波堡(Chteau de Chamb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