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時代發達,過去幾十年中一些對於宋朝城市商業發展的新研究成果進入了大眾的視野,一時間,關於宋代民富的神話越傳越離譜。甚至有誇張的說法:
在北宋時期,一個在城門口守城的士兵亦穿絲履,普通城市平民的生活好過當時歐洲一般的封建領主。
但其實,在我過去的文章《日常穿絲錦,戰時卻寒酸北宋軍隊的畸形價值觀》中已經講到了這個謠言到底是怎麼回事:
北宋中期確實有禁軍士兵穿著絲錦華服招搖過市的現象。但這並不是「民富」的證據,因為這些禁軍士兵是「軍帥從卒」,即禁軍將領身邊的侍衛士兵,這麼穿是純粹為了擺闊充門面。當時人感嘆,這一身行頭的價格已經超過了正當收入的十倍以上。
也就是說,士兵穿得如此豪奢,在當時實際被看成一項社會弊病,而非像今天某些人理解的是宋朝」民富「的表現。
但哪怕今天最樂觀的看法,宋代的城市化率也不會超過20%。而人數佔比超過80%的宋代農民,到底生活得怎麼樣呢?
今天歷史學家認為,在宋代鄉村家庭的貧富劃分是:
富裕家庭: 十口之家,能維持每人每日食2升糧,月用錢30貫以上,擁有耕地150畝或更多。
中等家庭:十口之家,能維持每人每日食2升糧,月用錢15貫左右,擁有耕地70-105畝之間
貧困家庭:不能維持日食2升的標準,或日進100錢以下,擁有耕地50畝以下或根本沒有土地。佔比估計在50%以上
一個典型的宋代鄉村中等戶的情況是:
十口之家,擁有70-100畝耕地(宋畝=0.865今畝)每人每日口糧2升,月用錢15貫—30貫之間。所產糧食一般只能自給自足,這樣的家庭儘管略有餘糧,但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拿到市場上賣的。這樣的農戶家庭佔據了總比例的10%-12.5%。
值得強調的是,其實在20世紀以前,這已經是中國農村發展的最高水平。明清時代的鄉村不會超過這個水平。
而生活在中世紀晚期的英國農戶是什麼的情況呢?
富裕階層:擁有100公頃以上的土地。
中等階級:經營10-30公頃土地
窮困階級:持有少量土地或者根本沒有土地的佃農,人數佔比約為25%到33%
中世紀英國鄉村中等農戶擁有的土地為10-30公頃,換成宋畝就是173-519畝,遠遠超過北宋中等農戶。
根據《社會轉型時期的西歐與中國》,13世紀時期英國的一個中等農戶,所產的糧食近一半可以對外銷售,儲蓄率可以達到20%左右。美國學者對13-14世紀一戶擁有16英畝(約合112宋畝)的英國農民的經濟狀況估計,在荒年的時候他也可以結餘1磅16先令以上。
即使是不擁有土地的鄉村僱工,在英國也比在中國宋代過得滋潤。
一個英國木匠一天的工資換算成小麥,1251-1300年為81公斤,在1300-1350年為94.6公斤。
而在宋代,技術工匠是個什麼待遇呢?南宋紹興二十八年,朝廷奇缺鑄錢匠,於是下旨在招募鑄匠,給出的待遇是可以不刺字(沒錯,宋代官營工匠也刺字),日薪250文省,米兩升半。
紹興二十九年的糧價有記載是每石1666文,所以朝廷急需的鑄錢匠日工資可以買0.175石糧,注意這是宋朝的單位,換算過來後,17.5宋升大約等於今天21斤糧食,比起英國木匠差了大約8倍。
不要吃驚,宋代工匠的地位低收入低算是學術界共識,一般的工匠收入甚至更低。
當時英國農村的生活水平,不僅領先於中國封建王朝經濟最高峰的宋朝,也是領先於歐洲大陸的,英國之後成為第一條長出腿的青蛙,率先開始工業革命確實是有理由的。
參考資料:
北宋中期蘇州農民的田租負擔和生活水平_耿元驪
宋代手工業僱傭勞動研究_郭玉峰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財富積累與生活消費_郭華
中世紀晚期英國農民飲食結構分析及影響_肖久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