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世界的四大經典音樂劇之一——《貓》,自首次公演以來,已經31歲,使用過14種語言。今年8月17日,《貓》第一次以中文演繹,中文讓《貓》獲得了第15次重生。
《貓》重生的過程中有哪些考驗?重生後的《貓》與原文版的《貓》有哪些差異?用中文詮釋這部經典劇作是否能贏得觀眾的青睞?
翻譯下功夫 強調本土化
早在2003年,《貓》便已在中國巡演過,並且創造了中國演出史上的許多紀錄。基於技術的可複製性與表演能力的可塑造性,此次在中國公演的最大考驗不在舞臺設計、聲光效果、服裝道具,或是演員們的綜合表演能力,而是首次以「中文」詮釋的《貓》能否達到原文版的效果,甚至造就另一種經典。
《貓》原文版歌詞主要基於艾略特的詩集等,而不是普通的流行歌詞,因此翻譯本非易事。加之,中文的聲調與英、日、韓、拉丁語系等都不一樣,更增翻譯難度。另外,將歌詞翻譯成中文後,再與舞蹈動作搭配得當也很不容易。
《貓》的中文版主辦方——亞洲聯創的網絡和平面媒體經理趙晨琳坦言,中文版《貓》相當考驗譯者的能力。為了確保翻譯水平,先將英文歌詞經過二次創作翻譯成中文,再將這中文歌詞翻譯成英文後交給外方同行校驗。中文翻譯者的智慧結晶最終也體現在不少充滿當今中國元素的臺詞上。
除了招募的演員全是華人外,中文版《貓》的最大特點便是用中文演繹來自國外的藝術形式,加入了一些流行語、四字成語,甚至是方言。
「歌詞的字數往往受旋律限制,當需要用最少的字表達出最多的意思時,成語便成了很好的方式。」趙晨琳介紹道。例如,原文「Well-read and with handout spirit」便被簡潔有力、又不脫原意地翻譯為「胸懷萬卷我義薄雲天」。
臺詞中還出現了茅臺、老白乾、小籠包、烤鴨等中國特有內容及詞彙元素。另外,由於在中國的首演地是上海,中文版《貓》甚至還加入了上海方言,如演員貓下場時,用上海話說了句「再會」。
原文最經典 中文更貼近
聽說中文版《貓》首演了,有人搖搖頭說不看中文版,更願意欣賞英語版的世界經典。其實,這不僅是見仁見智的差異,更是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交叉碰撞、互相促進的必經過程。
8月17日晚間7點15分,中文版《貓》在上海的第一場公演開始了,韋玉潔作為一名音樂劇愛好者,在第一時間前去觀賞。
雖然由於演員天生音色的差異,中文版與英文版呈現的效果略有不同,但韋玉潔表示,讓她感受最深的歌曲仍是《回憶》。不僅因為它那已享譽世界的旋律,還因為「翻譯成中文的《回憶》感覺更優美,像詩歌一樣讓人沉醉,它是最棒的歌詞」!
與英文版相比,中文版考慮到中外的文化差異,並做出相應調整。例如,英文版中的貴族貓在倫敦上議院工作,住在聖詹姆斯大街,有時會去中國城附近;中文版中,貴族貓搖身一變,成了要喝茅臺,愛去中國城吃烤鴨的中國通。
「我覺得這樣的轉換很好,照顧到中西文化差異。假如生硬地套用原版的地名,觀眾反而會不知所云。」韋玉潔說。
同樣觀賞了首場公演的李銘(化名)說,「中文版新增的中國元素,雖然有些在邏輯上不是很合適,卻增加了笑料。我覺得整體還是很不錯的。」
觀看8月18日下午兩點場次的悠葉(化名)認為,中文版《貓》整部劇作的成功之處在於本土化。「中文唱詞翻譯得很好,不生硬,有創作但沒有脫離原意。」悠葉說。並且,當搖滾貓介紹魔術貓脫掉帽子能變出7隻小貓時,用上海話強調了一下「7隻」,作為上海觀眾的悠葉,感到非常驚喜。
總體而言,觀眾普遍認為,翻譯難度首屈一指的中文版《貓》演出很成功。甚至有人激動地表示,這是「貓第15次的重生,中文版的新生」。
期待中文版 培育華語市場
2011年7月起的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大獲好評;今年8月17日開始的中文版《貓》也受到熱捧。
面對華語音樂劇市場的逐步發展,許多觀眾表示,非常期待未來能欣賞到更多中文版的世界經典劇作。
聽中文版的音樂劇能讓觀眾全神貫注地沉浸在劇情裡,而無需分神去看字幕翻譯,尤其適合小孩欣賞。面對觀眾的期待,趙晨琳道出亞洲聯創未來的兩大展望與計劃:一是希望做出更多、更好的中文版音樂劇;二是希望做出中文的原創劇目。
《媽媽咪呀!》和《貓》兩部經典音樂劇的中文版是起點,未來希望通過引進國外經典原版劇作,結合經典與中國特色進行半創新,將世界經典劇作製成中文版,最後創作出中國本土原創音樂劇。
(上官芷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