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把握機遇,三兄弟創辦航空公司,成為前行路上指引方向的「船舵」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王均金兄弟背上編織袋,加入了溫州十萬購銷大軍。創業初期,三兄弟陸續做過很多行業,不乾膠、飯菜票、徽章,從簡單的掙錢開始,追逐自己的夢想。
1990年9月,亞運會在北京舉辦,王氏兄弟把握機遇,參與了亞運會旗幟,徽章,招貼畫的供應,一舉完成了原始資金的積累,也奏響了邁向成功的第一個音符。
1990年,16歲就背井離鄉闖蕩世界的王均瑤卻恰好天不怕,地不怕,也是在這一年的春節期間,在從長沙回溫州的長途大巴上,王均瑤因為一句玩笑話,竟決定包飛機,以解在長沙做生意的溫州人長途跋涉回鄉之苦。
在叩開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門後,王氏兄弟遭遇了不曾預想的困難和艱辛,在敲到一百多個圖章後,他們用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精神撬開了中國民航緊閉已久的鐵門,承包的長沙-溫州的航線終於被允許開通。
1991年7月28日,一架蘇式「安24」型民航客機從長沙起飛,平穩地降落於溫州機場。此事令王氏三兄弟名聲大噪,「膽大包天」事件被媒體譽為改革開放的經典案例廣為流傳。
然而,包機動靜鬧得太大,引起爭論,就在包機項目差點被叫停的時候,1992年鄧小平在南巡講話中重申「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點,抓住時機,發展自己,關鍵是發展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
以此,王氏兄弟的「膽大包天」才得以繼續發展下去,才有了1992年的國內首家民營包機公司,溫州天龍包機有限公司的成立,才有了2002年,均瑤集團作為民營企業從「邊緣」首次進入民航主業——入股東航武漢有限公司。
與改革開放基調的無縫契合成就了均瑤集團的飛天夢想,也讓王氏兄弟明白只有緊跟改革開放的節奏,只有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企業才能發展壯大。
隨著「國際化現代服務業」的腳步不斷加大。均瑤集團將自己與上海這座城市的發展緊緊連接在一起,2004年1月,近8萬平方米的上海均瑤國際廣場建成投入使用,成為上海第一幢以民營企業冠名的甲級商務樓。
2004年6月,中共均瑤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成立,成為上海第一家直屬社會工作黨委的民營企業黨委。從此,均瑤集團這條在浩瀚大海中航行的小舟有了前行路上指引方向的「船舵」。
在王均金看來,企業有持續發展能力與社會責任是聯繫在一起的。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給人們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
未來,我們拿什麼獻禮新時代?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王均金相信,只要以夢為馬,恆心恆新,砥礪前行,繼續譜寫新的篇章,最終一定能達到「百年老店」的彼岸。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賺錢的7000種生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