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廣告都不講故事了?

2020-12-13 市場部網

從觀看感受來看,大眾喜歡的廣告一定是說故事的廣告,這類情節性廣告用今天通俗的說法就是能「走心」,無論是讓你哭或者讓你笑,無非都是在感動你。而外界對廣告創意的感知,與廣告人這種講故事的手藝密不可分。

按前兩年暢銷書《人類簡史》的說法,人類的凝聚、發展都是靠故事,但不得不承認,講故事的廣告正在逐漸消失,近幾年所謂的「走心」廣告,其實都是行貨。整體上看,廣告人的講故事手藝可能在嚴重退化。

 

消失的好故事

 

先回想一下,讓你感動的「走心」廣告片,你能想到幾個?

不說國外及香港臺灣地區的廣告(下次再聊下這些地區的),在內地,你也許找不到太多打動你的廣告案例。近兩年的,也許你能勉強想到招行的《番茄炒蛋》;再早一些,也許能想到多芬、SK-II關於女性主題的廣告片……好了,發現沒有,天天在說「走心」,但我們卻並沒有記住什麼「走心」的作品。

時間再往前推,好像更容易想到一些「走心」廣告了,比如說央視的一系列公益廣告,從《父親藏餃子》到《媽媽洗腳》,再到更早姜文拍的《三元牛奶》,它們都能夠通過優秀的故事技巧讓人產生共鳴。

跨越數十年的時間,內地讓人記憶深刻的故事性廣告數量似乎在減少,不可否認,期間的媒體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媒體壟斷的環境到媒體碎片的環境,但同樣不得不正視的問題是,廣告人說故事的能力沒以前好了。

為什麼廣告說故事的能力大不如前呢?我們看現在朋友圈中刷屏的營銷信息,一方面是互動遊戲類的H5,另一方面是各種裂變式的海報,而「走心」類的營銷故事少之又少。相比於以前的傳統廣告形式(TVC、報廣等),如今的社交傳播信息並不強調情節型內容。也就是說,說故事的能力在推廣中的重要性降低了。

而另一方面,在朋友圈刷屏的故事型內容多以某個自媒體圖文的形式存在,這也與廣告信息跨平臺規模化重複投放的思路相悖。

 

30s廣告已成為稀有動物

 

人們注意力分散是伴隨著兩個變化而產生的,一個是媒介渠道本身的分散,另一個是信息的過載。總而言之,碎片化的環境讓30秒的視頻廣告已經成為稀有動物。

在這個極容易被打斷注意力的時代,我們其實很難集中30秒的注意力去關注一個信息,更何況它是一支廣告。事實上我們無論是在視頻貼片還是電視上,都很少看到30秒(或更長)的廣告了,更常見的是15秒、10秒甚至更短的廣告片,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幾乎無法說清楚一個故事。

用戶注意力時間的縮短、廣告時長的縮短是「走心」廣告消失的物理限制。

那麼廣告如何才能在極短的時間內傳達品牌價值呢?靠的其實就是簡單信息的大量重複,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說過,品牌傳播的第一性原理就是重複。

極端的例子如世界盃期間的BOSS直聘、馬蜂窩、知乎的爭議廣告,高度提煉品牌價值,然後通過在廣告片中大量重複,達到一種「洗腦」的效果,雖然粗暴,但特別有效。而品牌價值點的重複並不僅僅是廣告詞,還有視覺元素,比如VI主色的大面積鋪蓋,且如今大部分品牌的主**非常明快易於識別,一切都是為了傳播效率。

想要在用戶每天接收的眾多短平快的信息中脫穎而出,簡單直接的重複成為如今廣告製作的主要思路,故事性廣告便慢慢沒落了。廣告片從戲劇變成了符號學。

 

微信不歡迎長視頻

 

這裡並不是說微信不歡迎故事性內容,而是說微信生態中「走心」的廣告片其實是難以傳播的。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曾經說過:「媒介即訊息」,波茲曼(《娛樂至死》)曾補充道:「媒介即隱喻」。表達的大意是,媒介的形態會對媒介中的內容產生巨大影響。

舉個例子,口語傳播的時代讓知識集中於語言形態,由於口語傳播的即時性,人們接收知識信息時無法進行深入思考,因此傳播的知識都比較淺顯和表面;而文字、印刷的發明,讓知識信息傳播更適合思考,因此人類進入了一個理性時代,深奧知識的傳播大多都是靠書本、靠文字;而電視的發明讓信息的傳播陷入了一個娛樂時代,電視媒體更適合傳播表演性、娛樂性內容,因此電視上播放的內容就有嚴重的娛樂化傾向。

我們可以用這個思路套用到現在的微信生態,之前在其他文章中也說過,微信公眾號圖文消息是以一種雜誌設計思路去設計的,因此我們在公眾號中觀看視頻會非常彆扭,擁有諸多體驗上的問題。也正因為微信公眾號的雜誌化思路,導致微信生態中的(短)視頻板塊也一直沒有什麼起色。

微信圖文/朋友圈是如今廣告傳播最重要的媒介渠道,但在微信圖文化思路下,視頻廣告並不容易傳播起來。我們接觸視頻廣告的兩個主要途徑(視頻貼片和電視),但它們都缺少社交化分享環境。

 

「走心」多了依舊會被厭倦

 

前面說了,品牌傳播的第一要素就是信息的重複,我們都知道人的記憶曲線,信息重複對記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劇情類廣告並不能使信息的重複變得更愉悅。

且不說時長太長、主題元素過於複雜分散,故事類的廣告就算做的再吸引人,用戶看完一次後新鮮感也會丟失,難以有動力重複觀看。就如同看電影一樣,拍得質量再好也很少有人會去二刷三刷。

印象中幾年前農夫山泉曾做過一個大膽的視頻貼片嘗試,投放了一些幾分鐘的廣告片(好像是兩分多鐘,記不太清了),但可以由用戶選擇觀看五秒後關閉。現在這種「5秒後可關閉」的貼片形式已經在國內視頻網站上偶爾能見到。

雖然當時農夫山泉的廣告片質量很好,但畢竟有2分多鐘的時長,相信不少人跟我一樣,只完整地看過一次廣告片,後來就直接等5秒後點擊跳過。連好看的電影都難以讓人二刷三刷,廣告更是難上加難。

用戶主動重複觀看故事類廣告是個偽命題,那麼,強制重複依舊無法解決用戶心理抗拒問題,畢竟再好看的故事大量重複也會讓用戶產生厭倦。

而在如今一個粗暴型的廣告中,10秒的時間能夠重複十多次品牌口號,信息傳達效率是故事型廣告難以匹敵的。廣告從線性變成了鬼畜。

 

記住了內容卻忘了品牌

 

廣告內容要做到有傳播性已經非常難,但故事型廣告還存在一個問題,用戶容易忘了品牌。

因為在故事型廣告中,品牌方希望通過故事去打動用戶,傳達品牌精神及價值觀,但重心依舊是故事本身,品牌曝光退居其次。如同電影一樣,重點一定是故事本身,而非故事背後的理念。

「心中有海,哪裡都是馬爾地夫」因為內容刷屏過,但少有人知道這是一次途牛的推廣,再推到更早,「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的品牌主是誰更是個經典問題。故事性內容的話題影響力不用懷疑,但品牌效益卻總是受爭議。

對於故事類廣告而言,就算形成了影響力,也依舊存在有話題熱度、沒品牌流量的問題,故事與品牌在表面上是弱相關的,整個品牌傳播模型是一個巨大的用戶漏鬥。而那些又有內容影響力,又與品牌強關聯的故事類廣告少之又少,幾年可能都出不來一個。


小結一下

 

故事性廣告的消失讓廣告更加「技術化」,內容深度變薄,從說故事到簡單直接的符號重複,總結一下有以下四點原因:

1、注意力的碎片化導致廣告時長的縮短,難以展開一個故事;

2、主要的傳播媒介(微信傳播環境)與長視頻形式不合拍,難以傳播;

3、故事類內容容易失去新鮮感,大量重複無法消解用戶心理抗拒;

4、故事類廣告重在情節內容,大多與品牌弱關聯,信息傳達效率不高;

相關焦點

  • 大中華區艾菲對話文明廣告:當我們在講故事時,我們在講什麼?
    當天,文明廣告創始人謝建文先生邀請好友電影導演、資深廣告製作人李蔚然先生共同分享了他們心目中對於講好一個故事的看法,他們認為《有故事者得天下》。文明廣告成立於 2012 年,是一家專注於品牌內容及娛樂營銷—家中國領先的獨立內容創意公司。
  • 用文案講好故事,明知是廣告,大家也喜歡看
    生活中,人們是討厭廣告的。但是,對於品牌來說,為了讓產品有銷量,讓品牌有知名度,廣告是不得不做的。如果廣告做好了,品牌可以像熱門小說、電影、電視劇一樣受到觀眾追捧。一個好故事可以省去大筆廣告費,還可以使新品牌迅速在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對於新品牌更是如此。
  • 支付寶的集五福預熱廣告,為什麼想用「平庸」的故事讓你哭?
    再看看其他品牌,在春節來臨前的一個月,你已經在廣告中看到了100個「團圓故事」:春運路上的種種奔波、年邁父母渴望兒女回家團聚、家人間不同生活方式的碰撞、返城途中帶上的家鄉味、如何換一種方式過年……無論過程如何雞飛狗跳,結尾總是熱熱鬧鬧——這些看上去有些類似的春節廣告故事,核心訴求無非只有一個,在讓你對品牌產生記憶的同時代入情感,最好還能哭。
  • 鳳姐都當主筆講故事了,講故事必殺技你還沒Get到?
    ——除了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 二、為什麼講故事 有人說,「故事太假,數據才真。」「事實勝於雄辯。在強大的數據面前,再動聽的宣傳都是忽悠。」「以手機為例,不服?咱跑分!」 持這種態度的人,不在少數。
  • 為什麼說「宜家」才是講故事高手?
    換言之,宜家之所以能成為活在大家討論裡的公司,離不開其成功的商業模式、低價位的供應鏈、有效的零售商場……還有講故事的能力。比如你逛宜家,看到一群正在跳繩的鯊魚也別奇怪儘管場面無比「鯊吊」…… 因為會講故事的人人緣都不會太差,而會講故事的品牌也會招來大眾的喜愛。
  • 品牌故事,怎麼講?
    巧克力品牌德芙Dove背後的寓意「Do you love me」、農夫山泉「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的水源地故事......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地為品牌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提升了銷量。那麼,作為品牌應該如何講故事呢?什麼樣的故事才能打動消費者?
  • 不講故事,怎麼騙錢?
    一樣的物質構成,一樣硬度的石頭,用唯美愛情故事講出來的,是訂婚聖物,用化學工業方式講出來就是切割玻璃的工業產物。一樣的小電影,放在P站你看都不會看一眼,但是編造一個出軌的小故事,微信裡無數人轉的恨不得手都不要。開局一張嘴,產品賣更貴,故事扛起KPI,憑空創造ROI。講故事,切實成了這個年代的核心生產力。
  • 為什麼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講故事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這天,國王又讓宰相去給他物色新的妻子,找了一天,宰相都沒有找到一位少女,內心著急又惶恐。宰相的女兒覺察到父親的心事,就自願去給國王當妻子,雖然宰相不捨得,她還是堅定地去了,她決心感動國王,拯救這個國家的少女。
  • 當初火爆全國的《故事會》,如今依然在講故事
    您覺得《故事會》還是「主流」嗎? 肯定有衝擊的。想當初1985年2月的發行量達到了760萬冊,是現象級的。而2007年我們的廣告收入就有1500萬,現在沒有廣告了,收入主要靠發行量。現在閱讀的選擇變多了,網絡、電視比較受歡迎,但我們在全國雜誌中,應該還是佔據主流地位的。 Q: 《故事會》這麼多年有什麼變與不變?
  • 商業模式設計方法:講故事——《商業模式新生代》筆記之十一
    01什麼是講故事?講故事,有讀者心裡可能會覺得,這不就是我們日常中的講故事嗎?02為什麼要用講故事的方式傳達商業模式呢?第一,講故事能使人放下戒備or牴觸心理。通過講故事更能使聽眾們放下心裡對於新事物的恐懼或是理解負擔;第二,講故事能使聽眾更有代入感,吸收效果更好。通常做過演講或者我們參加工作培訓的時候就會意識到,講乾貨很難抓住觀眾的注意力,聽著昏昏欲睡;相反當別人舉一個例的時候你可能對他講的知識乾貨就秒懂了。記得比較深的讓我記住滴滴的例子就是程維為什麼選擇做滴滴呢?
  • 跟支付寶學習如何寫「講故事」的文案
    為什麼要寫「講故事」的文案:支付寶對「講故事」的情景文案情有獨鍾,除了支付寶以外,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品牌選擇嘗試推出一些類似類型的文案,比如美的品牌曾經推出的系列文案、百度搜索的系列等,都說明「有故事」的文案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那麼,我們為什麼應該寫「有故事」的文案?
  • Facebook廣告為什麼要進行受眾定位
    Facebook受眾定位是指根據用戶的假定興趣將廣告定位到與之相匹配的Facebook用戶受眾的過程,以增加廣告與對該主題特別感興趣的目標受眾的相關性。為什麼了解Facebook受眾定位對廣告客戶很重要?對Facebook受眾定位的深入了解對於任何規模的Facebook廣告客戶都很重要,對於較小預算的廣告客戶而言更是如此。
  • 告別廣告,來寫好故事吧-虎嗅網
    高管教練安妮特·西蒙斯在《你的團隊中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一書中提出,管理者要學會故事思維,並用故事與人溝通。這種溝通主要指向與組織成員或投資人進行的面對面的溝通,而麥基等人則將溝通的對象指向了潛在消費者,成千上萬的模糊面孔。
  • 最會講故事的咖啡廣告來了!
    究竟這支廣告有哪些值得看的地方呢?來,我們一起「找答案」。New City Cafe這次廣告的主題是「有一種存在,陪你一起找答案」。究竟在每一個想要尋找的答案中,有哪些值得紀念、回憶或者說需要釋懷的呢?看看視頻文案,或許你也會明白。
  • 張震講的鬼故事,為什麼能紅遍東北三省?
    當年,「張震講故事」在遼寧娛樂臺播出,是當時東北三省最火的廣播節目。   「一開始,只是到電臺去兼職。」張震說,90年代是中國廣播的黃金年代,現在回頭去看,很多如今知名的主持人、記者都是從電臺走出來的。   進電臺主持一檔節目,那是當年很多「口齒清晰」的青年最大的夢想。
  • 故事講得好才是聖誕贏家,2020最催淚的聖誕廣告都在這了
    在聖誕的日子裡,全家在一起比任何禮物都重要。 可口可樂《The Letter》 2. 麥當勞今年的聖誕短片《Inner Child》就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面對兒子的不理不睬,媽媽試圖用各種方式希望兒子能融入節日的團聚中來,從提出與兒子一起裝飾房間到聖誕集市裡假扮麋鹿哄兒子開心,到最後在麥當勞Drive Thru買「Reindeer Treats」聖誕套餐,兒子的態度在一點點轉變,終於將內心的真實感覺表達出來,不再用「冷漠、不感興趣」來偽裝自己。
  • 牆洞的故事讓熊爪咖啡爆紅,食品行業的品牌故事怎麼講
    除了熊爪咖啡的牆洞故事,Life Water的「只賣半瓶水」 ,市面上還流傳著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品牌故事。  巧克力品牌德芙Dove背後的寓意「Do you love me」、農夫山泉「我們不生產水,我們只是大自然的搬運工」的水源地故事......這些故事都或多或少地為品牌帶來了更高的關注度,提升了銷量。  那麼,作為品牌應該如何講故事呢?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為什麼讀此書呢?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你能寫出好故事》這本書就是用12個章節的篇幅從這五個方面,一一為學習者講述學好一個故事的獨家秘招。
  • 好故事常有,好讀者不常在——你會給孩子講故事嗎
    01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我講故事了今天有位媽媽跟我交流時說道:「我孩子上幼兒園以前總是纏著我講故事,但是自從去年下半年上了幼兒園以後,他再也不主動叫我講故事了這一段時間一直待在家,他偶爾會讓我講故事,可是講到一半就不耐煩了,為什麼孩子不喜歡聽我講故事了呢?」其實這位媽媽碰到的情況十分常見,並非孩子不喜歡聽故事了,而是我們給孩子講的故事、講的方式出了問題。那麼,該如何給孩子講好故事,讓他不至於厭煩我們呢?
  • 文案第3講:如何講好品牌故事?
    同樣,海爾也是很早就進入我的心智中,家裡人最早都覺得海爾冰箱服務好、品質好,都是聯想到當年「張瑞敏大錘砸冰箱」的事跡。後來,等我進入廣告公司之後,我才意識到這些都是「品牌故事」,而且是好的品牌故事。好的品牌故事,可以讓人銘記很多年,並且真正流傳起來。品牌故事不能趴在品牌手冊,而要流傳於消費口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