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了解一個行業的概況,就必須要了解這個行業的歷史,今天主要聊下澳洲的葡萄酒歷史以及給葡萄酒行業帶來過毀滅打擊的根瘤蚜事件。
1788年,首批來自歐洲的移居者在澳大利亞定居,他們的帶來的植物中就有葡萄藤。當時的澳洲總督Arthur Philip在澳大利亞的第一棵葡萄藤,這棵樹也成了星星之火。
然而只有葡萄樹還是不行,必須需要釀酒師。1824年,詹姆士布希比 (James Busby)移民澳大利亞,被認為是澳大利亞葡萄業萌芽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一位葡萄園藝師。他需要做的不僅僅是把現有的葡萄品種釀造出好酒,更要尋找適合澳洲生長的品種,這是個長期的過程。
在1831年,詹姆士布希比從歐洲帶回了543條葡萄藤剪枝種在雪梨植物園中,其中362條存活下來。短暫的一段時間後已經成為燎原之勢。十九世紀中期,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商業環境形成,內部需求巨大,並開始出口英國。
1875年,維多利亞省遭受根瘤蚜蟲害,並迅速蔓延。在這裡必須要說下這個根瘤蚜事件在歐洲造成的災難。
根瘤蚜蟲肉眼難見,以吮吸植株根系及枝葉內的細胞液為生,在葉上形成蟲癭(因蚜蟲的取食刺激引起植物組織局部增生而形成的瘤狀物),在根上形成小瘤,影響正常的營養供應,最終導致植株枯萎死亡。整個過程並非一朝一夕,而是歷時長達五至八年,甚至十年之久。
19世紀下半葉,世界葡萄酒業經歷了這一場浩劫,在這場人類與害蟲之間漫長的鏖戰中,葡萄園受盡折磨,損失慘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幾乎完全改變了19世紀後的葡萄種植,其影響之深遠波及當時社會農業、經濟、金融、政治、運輸進口等各行各業。
但是在澳洲仍然有一些地區躲過了這次劫難,如:南澳的巴羅薩山谷和西澳都躲過了這次劫難。在今天巴羅莎和西澳的瑪格麗特這兩個產區的酒品質一直處於澳洲酒的頂端。
但是任何一個行業都不是一帆風順的,20世紀上半葉,一次大戰、經濟大蕭條、二次大戰,使葡萄酒行業的發展停滯不前。再加上20世紀60年代,由於充足的陽光和富饒的土地,80%澳洲葡萄酒為:雪莉酒和波特酒,這兩種都是甜型酒,酒精度在17-22度。這與我們今天的乾性葡萄酒差別很大。(當前雪莉酒是西班牙的國酒,波特酒是葡萄牙的國酒)
第二次大戰後來到澳洲的歐洲移民,把飲食文化,特別是葡萄酒文化帶到了澳大利亞。70年代中期開始,加強酒逐漸走弱,幹型葡萄酒開始風靡澳大利亞,這才有了今天的澳洲酒。
20世紀80年代開始,澳大利亞葡萄酒以平易近人的口感,絕佳的性價比,在國際市場佔有一席之地,這個我們在概況(一)中已經說過就不再贅述。目前,澳大利亞有60多個葡萄酒產區,超過2100家釀酒商,出口額達27.8億澳元(2019年數據)。澳大利亞葡萄酒主要的進口國:英國、美國、中國等。
這就是澳洲的葡萄酒行業歷史,有啥問題,可以隨時交流,下次我們著重說下澳洲酒的特點以及代表性的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