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先民眼中的「三好少年」,懸掛於門上的「闢邪寶劍」

2020-12-17 小詹茶肆

端午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文化內涵十分深厚。通常在端午節這天,我們要做這4件事,分別是扒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灑雄黃酒

而本文單講掛艾草這件事。

掛在門上的艾草與菖蒲

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麼一句話: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吞)毒氣。《荊楚歲時記》是南北朝時期一位大官兼著名學者梁宗懍編撰的書,這本古籍主要記錄我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講述先民時期的各種風俗,而掛艾草便是其一

在端午節這一天於門上懸掛艾草這事由來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武王時期,先民已經將艾草視為重要的民生植物。

又因為艾草有不俗的本領,所以先民將它視為「三好少年」。

古人對艾草的喜愛之情無以言表,喜歡稱呼德高望重的老者為「」,叫高顏值美少女為「少艾」,把美女保養肌膚這件事稱為「保艾」,又將百姓安居樂業稱為「艾安」。

總之,人們對艾草情意綿綿。

艾草

01

三好少年

那麼艾草有哪三好?

首先「第一好」便是「低調」。

低調是一種智慧,是不張揚也是一種謙虛的表現。而艾草便是這麼一位低調好少年,能力出眾卻不張揚。

艾草是菊科、蒿屬植物,身高一般在80-150釐米,有濃厚的香氣,外貌看著很普通,長在路邊不顯眼,好似一棵無名野草。雖然艾草有心想要低調生活,但終究被伯樂發現。

有這麼一段傳說,當年周武王身邊有一位醫術了得的人,他叫做蕭艾。有一次武王帶兵打仗也讓他隨行,不過蕭艾後來也同其他士兵一樣生了病,瀉痢多日。可是他為了給軍中士兵看病,哪裡顧得了自己的病。

蕭艾在去給士兵看病的路上,不小心被旁邊驅蚊的野草火堆給絆倒了,好巧不巧的剛好摔在火堆上,於是他被火燒傷了。可奇怪的是,蕭艾後來發現自己的病好了,只不過是身上多了幾處燒傷的疤痕。

蕭艾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醫生,於是他很快猜測到是燃燒的野草發揮了作用。後蕭艾馬上故技重施,他點燃無名野草,並將它置於同樣患了瀉痢症狀的士兵傷患位置。奇蹟再次發生,這些野草果然起了效果,被燒灼過的士兵病情有了好轉。

周武王知道此事就將蕭艾叫來準備重賞,而蕭艾不願居功,對武王直言是野草的功勞。武王被蕭艾的真誠感動,同時為發現「野草」而開心,他直言:野草本無名,從今以蕭艾、艾蒿之名名之。於是這棵無名且低調的野草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喚作「蕭艾」、「艾蒿」、「」,而後世人喜歡稱其為「艾草」、「艾葉草」等。

周武王

艾草是具有藥用價值,可全草入藥,具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就是說,艾草還具有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漢代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總之,艾草的藥理作用十分豐富,也難怪古人如此喜愛艾草。

藥用價值高便是艾草的「第二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張介賓還在《景嶽全書》中詳細描寫了關於艾草的用法: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久百病,或炒熱敷熨, 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裡生熟,俱有所宜。

之前在我眼裡,艾草更多的是只是充當裝飾物,想不到它的用處還如此廣,本領真不小。

艾草的「第三好」便是能驅蟲、消毒。

而這也是人們懸掛艾草的原因之一,艾草具有降溼殺蟲的功效,此外古人用艾草預防瘟疫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並且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艾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對細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和殺傷作用。

古人從它「消毒」「殺蟲」的本領中有所悟,認為艾草還具有闢邪、招百福的作用,所以將其懸掛於門的兩邊,猶如兩把「避邪寶劍」。

掛艾草有「護宅」「安康」之意,也因此,端午掛艾遂成端午風俗。

端午節龍舟

02

闢邪寶劍

民間有一句俗語說的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為何說清明插柳與端午插艾有關聯?我們先來了解清明插柳這一習俗。

在某種程度上,清明節與端午節很相似,清明節又稱為祭祖節,是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而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

清明與端午這2個節日,都是緬懷祖先的活動。

傳說清明節還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當年介子推為守氣節而甘願焚身於大柳樹下,後晉文公為表懷念,就將柳條折下來並戴在頭上。而後來世人皆模仿,清明插柳逐漸成為清明習俗。

清明插柳除了用來紀念介子推之外,民間還有「驅鬼闢邪」的說法。古人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稱為「三大鬼節」,而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便有這樣的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由此可見,古人認為將柳條有驅鬼闢邪的作用。

也有傳說「」本是天上星辰名「柳土獐」,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所以柳樹與桃樹功能相同,在清明這天懸掛柳枝於門上便有了「闢邪」作用。

無論哪種說法,其實都是淳樸的古人在表達自己的美好希冀,希望能安心生產、安居樂業。

言歸正傳,在某種程度上端午插艾與清明插柳的目的是相同的。而關於端午插艾的傳說也有2個,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故事。

掛在門邊上的艾草

03

端午掛艾的傳說故事

故事1據傳天上有一位老神仙下凡來遊戲人間,他來到某地並且偽裝成一乞丐老者,想要看看當地是否民風淳樸。不料他遇到一家蠻不講理且毫無憐憫心之心的人,不僅沒要到飯還被罵了一頓。偽裝成乞丐的老神仙十分生氣,留下一行字,告之明日要起瘟病。到了第二天,老神仙來到這個村子上空,準備施法,不料看到小村附近有一位抱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的婦人在奔逃。年齡比較大的孩子為何還被抱著,而讓年齡尚小的小孩走路,有些反常。因此這位老神仙叫住婦人並詢問緣由,婦人便脫口而出真相。原來村裡早就傳開了,村裡有人得罪神仙,明日要降下懲罰,所以村裡人早就四處逃跑,她也一樣,帶著兩個孩子逃跑。不過小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大孩子則是我大嫂家的,我一定得保護我大嫂家的孩子,只能委屈自己的小孩了。老神仙聽後非常感動,沒想到農村婦人如此講情義。於是他在路上取下一株艾草交於婦人,告訴婦人別跑了,回到村裡,只要將艾草掛於門上就會沒事。婦人認為自己是見到了老神仙,就將艾草懸掛於門的兩邊,可是婦人轉念一想,我不能自私,於是她告訴全村人,讓村裡人都掛上艾草。後來老神仙在準備降下懲罰時看到全村都掛上了艾草,於是對著好心婦人的行為感到無奈,但同時為婦人的善良感到欣慰,於是他撤銷懲罰,回到天上去了。

這便是「端午懸艾」的傳說故事,不過這個故事富有神秘色彩,太光怪陸離,當然了傳說故事大抵是這樣,可信度一般不會太高。

不過第二個故事看起來會更真實些,這是發生在晚唐時期的一段故事。

艾草

故事2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黃巢起義則是導致唐末國力大衰的主要原因。話說當年黃巢起義後連續攻佔了許多城池,當時唐朝皇帝十分憂慮,不過後來朝廷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到處宣傳黃巢如此的兇惡,為了就是讓百姓畏之如虎。這樣黃巢每到一地,這個地方的百姓就會提前逃走,給黃巢留下空城。黃巢見此便向軍事詢問錦囊妙計,軍師很快想出辦法,並要讓黃巢按自己的方式來辦,黃巢雖不解但還是答應下來。軍師喬裝打扮混入奔逃的流民當中,他見到一位舉止奇怪的婦人。因為這位婦人背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一般人會背小孩子,讓體力更好的大孩子自己行走,可是婦人一反常態。軍師來到婦人面前詢問緣由,婦人說這大孩子是自己大嫂託付自己照看的,要照顧我,而小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只能委屈他的。軍師聽後很受感受,他摘下路邊的艾草交於婦人,讓婦人回到村裡將艾草掛在門上,這樣黃巢大軍來了也不會進入你的家門。婦人果真信了,回到村裡照著做,果然黃巢大軍沒有驚擾她家,後來這事傳開,大家都紛紛效仿,在家門上掛上艾草。而這便是軍師的錦囊妙計,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空城現象,當然黃巢也得答應軍師不能打擾百姓。

人們在買艾草

第二個故事顯然比第一個故事來得更具人間煙火氣息,可信度會高一些。

在端午一天除了掛艾草之外,還會掛菖蒲,或者是把菖蒲葉和艾捆在一起一同掛在門的兩側。關於懸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自然有其道理。艾草確實有驅病、防蚊的作用,而人們的希冀總是美好的,所以將艾草賦予「闢邪」的作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艾草是一位低調的三好少年,是守衛百姓家門的「闢邪寶劍」,也是寄託了古人與今人的美好希冀。

掛艾草是端午節標誌性活動,我們不能忘記傳統,同時我們也不能再對傳統節日漠不關心,應該要重視起來,要知道韓國一直對端午節申遺很眼熱,虎視眈眈的樣子讓人很無語。

我們不能「崇洋媚外」過洋節,以身作則要將「中國風」進行到底,只有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更自信。

文|小詹茶肆(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更多精彩知識,歡迎關注【小詹茶肆】

相關焦點

  • 長春一法院因領導屢被查 門前懸掛寶劍闢邪(圖)
    [提要] 在各大知名論壇出現了一個題為《(長春)法院門口巨震撼的「闢邪寶劍」》的帖子,據稱該法院因連出了幾件高層領導被調查之事  近日,在各大知名論壇出現了一個題為《法院門口巨震撼的「闢邪寶劍」》的帖子,雖然其真實性以及具體的當事法院並未確定,仍然引發了網友們對官場上這種「不信馬列信鬼神」現象的熱烈議論。
  • 端午節為什麼門上掛艾草?
    端午節掛艾草的由來是什麼?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過端午節的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據了解,早在晉代人們已經開始把艾蒿(即艾草)掛在門上。到了南北朝時代,掛艾蒿發展為掛艾人。
  • 端午門口慣掛艾草菖蒲 民間視其為防疫驅邪靈草
    一個水裡生,一個土裡長,一個是挺拔如利劍,一個是曲折如花邊,本是兩種相異的植物,卻因端午在各家的門楣上相遇相伴。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 【漲姿勢】客家人竟然這樣用艾草!客家先民真的太聰明了..
    艾草是農村荒坡野地裡最常見的植物,平時不被人們注意,只有到了端午節前,這些荒坡野地才熱鬧起來,人們紛紛前來採割生長繁茂的艾草
  • 古人過端午,如何使用菖蒲、艾草?搭配另外8種植物,加工成形
    《本草綱目》又說艾草具有保溫、安定神經、諸蟲咬傷、止痢和止血、闢風寒等功效,尤其將陳艾用在炙敷上,藥效最佳。且艾葉也以端午前後二十天採擷者公認品質最優,這段時間的艾葉香氣濃,功效顯著。至於艾草,其葉形似旗,能幫助持劍的將軍招兵買馬,形成闢邪大軍,因此有端午門聯句曰:「蒲劍沖天皇年現,艾旗伸地神鬼驚。」顯示出菖蒲、艾草具有驅邪的功能。另有一說,則以為艾草形似人掌,配合菖蒲,正如手持寶劍斬鬼闢邪之貌。艾草與菖蒲恰為一組闢邪主題,借著形似而達到象徵斬殺百鬼的意象。
  • 端午節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艾草斬千邪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平頂山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或是在門楣兩端分別插上一根艾草。艾草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體健康。
  • 端午節來臨,家裡掛艾草與菖蒲,那你知道為什麼有掛艾草習俗嗎?
    掛艾草也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嗎?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闢邪。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懸掛艾草和菖蒲?有何作用?原來是這樣的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每到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掛艾草和菖蒲,農村有句俗語「清明插柳枝,端午插艾蒲」,在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懸掛艾草和菖蒲。記得小時候這一天母親總會讓我去外面採摘些菖蒲和艾草捆綁插在家門口,以前不明白有什麼作用,只是覺得是一種節日氣氛或儀式,其實這裡有著很深的寓意和道理。
  •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
    除了這些,過端午節還有一種獨特的民俗方式,那就是門上懸掛艾草,俗語「清明插柳,端午掛艾」。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艾草那「兩不掛」?為什麼端午要掛艾草呢?原來,端午一到,夏季炎熱的天氣就到了,自然界的各種飛蟲走獸開始興盛,包括一些有毒的小動物,比如毒蛇、蟾蜍、蚊子、蒼蠅、蠍子、蜈蚣等也會活躍起來,正所謂「端午到,五毒出」。
  • 端午節「艾草」闢邪方法
    家住城市的朋友,周末周六,可以到附近的公園,山上,剪幾支艾草放在家裡,無論它是否能不能闢邪,畢竟這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儀式感還是要有的,不能少了,也不會耽誤多少功夫,一上午的時間就能採到。
  • 端午節話艾草
    小時候,長輩們會告訴我們:端午掛艾是為了,闢邪!現在才知道,進入陰曆五月以後,天氣極熱,雨水也多,人容易生病,自然界的氣候容易滋生蛇蟲鼠蟻以及各種病菌,進一步加重疾病的傳播。在古代,由於科學不發達,人們把容易生病的陰曆五月稱為:毒五月!因此民間習俗流行在門前插艾草,喝雄黃酒,泡艾草浴以達到端午除邪闢穢和養生保健的目的。這個習俗就一直流傳下來了!
  • 「媽媽,端午節為啥門上要掛艾草?」孩子的見識,藏在父母回答裡
    早上出門,對門的鄰居在門面掛了艾草,還有長條的菖蒲。兒子眼睛一亮,甚是奇怪,問:「媽媽,這門上掛的是什麼草?為什麼要在門上掛草呢?」哦,又一年端午到,又到了掛艾草和菖蒲的時節了。濃濃粽香葉,悠悠端午情。
  • 2017端午節:手執艾草招百福
    手執艾草招百福活動時間2017年5月24日12:00至5月31日12:00全天活動條件
  • 端午節:有關菖蒲和艾草的小秘密都在這裡啦
    每年端午,麻麻都會在門上掛菖蒲和艾草,寓意驅災闢邪,招百福,祈求平安、順利、身體健康。還記得外公在世的時候每年都會種上很多艾草,辛勤的除草、施肥。艾草長的越來越高,比我的人還要高。端午那天 一大早,外婆和外公就會去割艾草和池塘邊的菖蒲,紮起一大束送給鄰居。
  •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蒲草,有何寓意和作用
    因為艾草本身有奇熱的香味,大家利用其功效用來驅病、防蚊、闢邪。下面體恆健番茄紅素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端午節掛艾草、蒲草有何寓意和作用?掛艾草、蒲草的文化意義「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蒲草,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
  • 淺談艾草的種植方法,學會這個方法,端午家中懸掛的艾草有著落了
    除了賽龍舟和吃粽子之外,就只剩下在家中懸掛艾草了吧!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家中懸掛艾草的原因,一開始我也不明白,直到後來有一天,我問了我奶奶懸掛艾草的寓意,才知道原來懸掛艾草是為了祈福。在家門口、家中懸掛艾草是為了祈求身體健康。
  • 方言詞語 艾草
    貳 在端午節這天,除了吃粽子以外, 民間通常有採掛、佩戴艾草的習俗, 從南到北都是如此, 只是方式上略有不同。人們通常將艾草編成人形或虎形,或者用艾葉剪成相應樣子,然後把「艾人」「艾虎」懸掛或釘、插在門上,用以避邪。在湖北武穴,當地人會把艾草交叉懸掛在門上或者窗戶上。在江西宜春,一些人家會將艾草插掛在床頭或者房門。而在東北各地,人們不僅會在門戶上插掛艾草,還會一同掛上五顏六色的紙葫蘆。 民間俗語曰「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艾草作為一種植物,前人很早就發現它有祛病之效。
  • 襄陽:艾草花束進花店 市民精緻過端午
    每到端午節前夕,人們都會買上一把艾蒿掛在家門前,驅蚊避邪。而今年,一些經過精心裝扮的艾草,以花束的樣子出現在市區的花店裡,雖然身價倍增,但也很受追捧。 端午節快到了,市區多家花店推出的艾草花束成了大受追捧的節令商品。
  • 長春一法院因領導屢被查 門前掛弓劍闢邪(圖)
    弓箭寶劍直指正南方。  防止法院領導再「出事」  據帖子信息透露,發帖者某天路過長春市某法院門前,發現在一個金屬竿子的上端,懸掛著一付弓箭和一把寶劍,兩者一同指向正南方向,他覺得很好奇。而在拍了兩張照片後,很快被跑出來的保安驅趕,稱法院門口不許照像,並且說:「他們比較迷信這個,別把那劍拍下來」。還要求馬上把照片刪除。但他並未聽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