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作為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的文化內涵十分深厚。通常在端午節這天,我們要做這4件事,分別是扒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灑雄黃酒。
而本文單講掛艾草這件事。
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麼一句話: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吞)毒氣。《荊楚歲時記》是南北朝時期一位大官兼著名學者梁宗懍編撰的書,這本古籍主要記錄我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講述先民時期的各種風俗,而掛艾草便是其一。
在端午節這一天於門上懸掛艾草這事由來已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武王時期,先民已經將艾草視為重要的民生植物。
又因為艾草有不俗的本領,所以先民將它視為「三好少年」。
古人對艾草的喜愛之情無以言表,喜歡稱呼德高望重的老者為「艾」,叫高顏值美少女為「少艾」,把美女保養肌膚這件事稱為「保艾」,又將百姓安居樂業稱為「艾安」。
總之,人們對艾草情意綿綿。
01
三好少年
那麼艾草有哪三好?
首先「第一好」便是「低調」。
低調是一種智慧,是不張揚也是一種謙虛的表現。而艾草便是這麼一位低調好少年,能力出眾卻不張揚。
艾草是菊科、蒿屬植物,身高一般在80-150釐米,有濃厚的香氣,外貌看著很普通,長在路邊不顯眼,好似一棵無名野草。雖然艾草有心想要低調生活,但終究被伯樂發現。
有這麼一段傳說,當年周武王身邊有一位醫術了得的人,他叫做蕭艾。有一次武王帶兵打仗也讓他隨行,不過蕭艾後來也同其他士兵一樣生了病,瀉痢多日。可是他為了給軍中士兵看病,哪裡顧得了自己的病。
蕭艾在去給士兵看病的路上,不小心被旁邊驅蚊的野草火堆給絆倒了,好巧不巧的剛好摔在火堆上,於是他被火燒傷了。可奇怪的是,蕭艾後來發現自己的病好了,只不過是身上多了幾處燒傷的疤痕。
蕭艾是一位善於思考的醫生,於是他很快猜測到是燃燒的野草發揮了作用。後蕭艾馬上故技重施,他點燃無名野草,並將它置於同樣患了瀉痢症狀的士兵傷患位置。奇蹟再次發生,這些野草果然起了效果,被燒灼過的士兵病情有了好轉。
周武王知道此事就將蕭艾叫來準備重賞,而蕭艾不願居功,對武王直言是野草的功勞。武王被蕭艾的真誠感動,同時為發現「野草」而開心,他直言:野草本無名,從今以蕭艾、艾蒿之名名之。於是這棵無名且低調的野草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喚作「蕭艾」、「艾蒿」、「艾」,而後世人喜歡稱其為「艾草」、「艾葉草」等。
艾草是具有藥用價值,可全草入藥,具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等作用。明代名醫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也就是說,艾草還具有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漢代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炙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總之,艾草的藥理作用十分豐富,也難怪古人如此喜愛艾草。
藥用價值高便是艾草的「第二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張介賓還在《景嶽全書》中詳細描寫了關於艾草的用法:生用搗汁,或熟用煎湯,或用久百病,或炒熱敷熨, 可通經絡;或袋盛包裹,可溫臍膝,表裡生熟,俱有所宜。
之前在我眼裡,艾草更多的是只是充當裝飾物,想不到它的用處還如此廣,本領真不小。
艾草的「第三好」便是能驅蟲、消毒。
而這也是人們懸掛艾草的原因之一,艾草具有降溼殺蟲的功效,此外古人用艾草預防瘟疫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並且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艾草是一種廣譜抗菌抗病毒的藥物,對細菌和病毒有一定的抑制和殺傷作用。
古人從它「消毒」「殺蟲」的本領中有所悟,認為艾草還具有闢邪、招百福的作用,所以將其懸掛於門的兩邊,猶如兩把「避邪寶劍」。
掛艾草有「護宅」「安康」之意,也因此,端午掛艾遂成端午風俗。
02
闢邪寶劍
民間有一句俗語說的是,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為何說清明插柳與端午插艾有關聯?我們先來了解清明插柳這一習俗。
在某種程度上,清明節與端午節很相似,清明節又稱為祭祖節,是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而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也是祭祀祖先的節日。
清明與端午這2個節日,都是緬懷祖先的活動。
傳說清明節還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當年介子推為守氣節而甘願焚身於大柳樹下,後晉文公為表懷念,就將柳條折下來並戴在頭上。而後來世人皆模仿,清明插柳逐漸成為清明習俗。
清明插柳除了用來紀念介子推之外,民間還有「驅鬼闢邪」的說法。古人將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稱為「三大鬼節」,而在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便有這樣的記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由此可見,古人認為將柳條有驅鬼闢邪的作用。
也有傳說「柳」本是天上星辰名「柳土獐」,是二十八星宿之一,所以柳樹與桃樹功能相同,在清明這天懸掛柳枝於門上便有了「闢邪」作用。
無論哪種說法,其實都是淳樸的古人在表達自己的美好希冀,希望能安心生產、安居樂業。
言歸正傳,在某種程度上端午插艾與清明插柳的目的是相同的。而關於端午插艾的傳說也有2個,我們先來說說第一個故事。
03
端午掛艾的傳說故事
故事1據傳天上有一位老神仙下凡來遊戲人間,他來到某地並且偽裝成一乞丐老者,想要看看當地是否民風淳樸。不料他遇到一家蠻不講理且毫無憐憫心之心的人,不僅沒要到飯還被罵了一頓。偽裝成乞丐的老神仙十分生氣,留下一行字,告之明日要起瘟病。到了第二天,老神仙來到這個村子上空,準備施法,不料看到小村附近有一位抱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的婦人在奔逃。年齡比較大的孩子為何還被抱著,而讓年齡尚小的小孩走路,有些反常。因此這位老神仙叫住婦人並詢問緣由,婦人便脫口而出真相。原來村裡早就傳開了,村裡有人得罪神仙,明日要降下懲罰,所以村裡人早就四處逃跑,她也一樣,帶著兩個孩子逃跑。不過小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大孩子則是我大嫂家的,我一定得保護我大嫂家的孩子,只能委屈自己的小孩了。老神仙聽後非常感動,沒想到農村婦人如此講情義。於是他在路上取下一株艾草交於婦人,告訴婦人別跑了,回到村裡,只要將艾草掛於門上就會沒事。婦人認為自己是見到了老神仙,就將艾草懸掛於門的兩邊,可是婦人轉念一想,我不能自私,於是她告訴全村人,讓村裡人都掛上艾草。後來老神仙在準備降下懲罰時看到全村都掛上了艾草,於是對著好心婦人的行為感到無奈,但同時為婦人的善良感到欣慰,於是他撤銷懲罰,回到天上去了。
這便是「端午懸艾」的傳說故事,不過這個故事富有神秘色彩,太光怪陸離,當然了傳說故事大抵是這樣,可信度一般不會太高。
不過第二個故事看起來會更真實些,這是發生在晚唐時期的一段故事。
故事2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而黃巢起義則是導致唐末國力大衰的主要原因。話說當年黃巢起義後連續攻佔了許多城池,當時唐朝皇帝十分憂慮,不過後來朝廷想出了一個辦法,他們到處宣傳黃巢如此的兇惡,為了就是讓百姓畏之如虎。這樣黃巢每到一地,這個地方的百姓就會提前逃走,給黃巢留下空城。黃巢見此便向軍事詢問錦囊妙計,軍師很快想出辦法,並要讓黃巢按自己的方式來辦,黃巢雖不解但還是答應下來。軍師喬裝打扮混入奔逃的流民當中,他見到一位舉止奇怪的婦人。因為這位婦人背著大孩子,牽著小孩子。一般人會背小孩子,讓體力更好的大孩子自己行走,可是婦人一反常態。軍師來到婦人面前詢問緣由,婦人說這大孩子是自己大嫂託付自己照看的,要照顧我,而小孩子是自己親生的,只能委屈他的。軍師聽後很受感受,他摘下路邊的艾草交於婦人,讓婦人回到村裡將艾草掛在門上,這樣黃巢大軍來了也不會進入你的家門。婦人果真信了,回到村裡照著做,果然黃巢大軍沒有驚擾她家,後來這事傳開,大家都紛紛效仿,在家門上掛上艾草。而這便是軍師的錦囊妙計,這樣一來就不會出現空城現象,當然黃巢也得答應軍師不能打擾百姓。
第二個故事顯然比第一個故事來得更具人間煙火氣息,可信度會高一些。
在端午一天除了掛艾草之外,還會掛菖蒲,或者是把菖蒲葉和艾捆在一起一同掛在門的兩側。關於懸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自然有其道理。艾草確實有驅病、防蚊的作用,而人們的希冀總是美好的,所以將艾草賦予「闢邪」的作用也是可以理解的。
艾草是一位低調的三好少年,是守衛百姓家門的「闢邪寶劍」,也是寄託了古人與今人的美好希冀。
掛艾草是端午節標誌性活動,我們不能忘記傳統,同時我們也不能再對傳統節日漠不關心,應該要重視起來,要知道韓國一直對端午節申遺很眼熱,虎視眈眈的樣子讓人很無語。
我們不能「崇洋媚外」過洋節,以身作則要將「中國風」進行到底,只有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傳統文化,我們才能更自信。
文|小詹茶肆(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
更多精彩知識,歡迎關注【小詹茶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