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過端午,如何使用菖蒲、艾草?搭配另外8種植物,加工成形

2020-12-25 玲瓏文史

驅瘟闢邪,是端午節的重要內涵之一。某些特殊植物由於本身的藥效、象徵,而成為端午節具有闢邪意義的物品。其中以菖蒲與艾草最具代表性,兩者常同時並用。

《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將菖蒲切碎入酒飲用,以強身保健,避免惡疾;以艾葉作為人形,叫做「艾人」,將其懸於門戶之上,可禳除毒氣;作為虎形佩戴,稱為「艾虎」,具有驅瘟闢邪的效果。

可見,菖蒲、艾草闢邪意義之由來,主要是其本身的藥效功能。

《本草綱目》中的菖蒲與艾草

華南地區春夏之交,氣候溼熱。這種氣候,容易使人出現風寒溼痺、氣滯難通等病症。此外,溼熱的環境亦容易流行瘧疾、瘟疫等傳染病,以及食物腐壞所引起的腹疾、下痢等病。

而菖蒲原產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在華南地區是常見的藥用植物。

夏季是菖蒲生長最旺盛的季節;艾草雖處處有之,但亦以夏季為採收期。而兩者自然成為端午節的應時節物。

菖蒲

《本草綱目》說菖蒲辛溫香竄,針對風寒溼痺以致四肢無法伸屈的症狀有特別療效,且又解氣悶,通心竅,寧心安神,令人耳聰目明,對防瘟殺蟲亦具作用。

《本草綱目》又說艾草具有保溫、安定神經、諸蟲咬傷、止痢和止血、闢風寒等功效,尤其將陳艾用在炙敷上,藥效最佳。且艾葉也以端午前後二十天採擷者公認品質最優,這段時間的艾葉香氣濃,功效顯著。

菖蒲與艾草的象徵意義

菖蒲與艾草等植物之闢邪功能,除了來自於本身藥效,另一方面則來自於其象徵意義。

《本草綱目·典術》云:

「堯時……感百陰之氣為菖蒲……方士隱為水劍,因葉形也。」

菖蒲之所以有闢鬼驅邪的功能,主要來自於其葉形。菖蒲的葉形尖聳,豎立似劍形。劍,可殺敵衛身,而讓人聯想其可以斬殺百鬼邪氣,保衛己身。

持劍驅鬼

根據「同能致同」、「同類相生」的原理,古人認為相似的東西可以互相感知,因此菖蒲如同寶劍,具有闢邪斬鬼之用。

至於艾草,其葉形似旗,能幫助持劍的將軍招兵買馬,形成闢邪大軍,因此有端午門聯句曰:「蒲劍沖天皇年現,艾旗伸地神鬼驚。」顯示出菖蒲、艾草具有驅邪的功能。

另有一說,則以為艾草形似人掌,配合菖蒲,正如手持寶劍斬鬼闢邪之貌。艾草與菖蒲恰為一組闢邪主題,借著形似而達到象徵斬殺百鬼的意象。

艾草

除了菖蒲與艾草,端午節時古人還會用什麼植物?

以菖蒲、艾草作為端午節物,傳至宋代後,隨各地風俗不同,使用的闢邪植物亦不同,有時會互相搭配而發展出諸多樣式。

最一般的方法,是將其懸掛於門戶或佩戴於身上,如《東京夢華錄》云: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皆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又釘艾人於門上。」

人們相信將菖蒲與艾草懸於門戶或佩戴在身上可以除不祥、怯邪鬼。

除了菖蒲、艾草,有時還會搭配萱、葵、蒜、桃、桃梗、榴、楝葉、柳等植物,以增強闢邪的效果,而其闢邪功能主要來自於本身的藥性及象徵意義。

李時珍畫像

萱草,《本草綱目》雲「懷妊婦女佩其花,則生男。」由於萱草於五月開花,是應時的植物,而其又具有求子的象徵意義,所以也成為端午節的節物。

葵,《本草綱目》載其功效:「除客熱,治惡瘡,散濃血。」由於夏季溼熱,易導致氣悶積滯、惡瘡等病症,而葵之藥性正好解除這些症狀,故亦成為端午節應時植物。

蒜,我們都很熟悉,因具有「除邪痺毒氣,主溪毒,下氣治蠱毒」的實際藥效,而成為端午節的節物。

關於桃及桃梗,《本草綱目》記載它們皆有一定的藥效,加上桃象徵子孫繁茂,與「羿死於桃棓」的傳說,使桃與桃梗具有闢邪、滅絕百鬼的象徵意義。

石榴花

石榴花,是五月應時之植物,加上其本身治腹痛、止瀉等藥效,與果實多子的象徵意義,使其成為端午節應時的闢邪植物。

楝葉,主治「溫疾傷寒,大熱煩狂,殺三蟲疥傷。」而且傳說龍懼楝葉,故民間使用楝葉包粽子,可闢不祥。

柳,民間俗信柳枝可以驅邪,因此在巫術儀式中,柳枝常扮演法器的角色。其驅邪的意義,是其成為端午節物的原因。

古人如何使用菖蒲與艾草?

一般方法是懸掛。除此之外,還有更仔細的使用方法。

菖蒲、艾草

古人會將菖蒲、艾草及其他闢邪植物,加工成各式形狀。除了闢邪驅鬼的實用功能,也兼具美觀與玩賞功能。如《歲時廣記》中記載:

「作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

「端午刻菖蒲為小人子或葫蘆形,帶之闢邪。」

自宋代,菖蒲、艾草的運用更多樣化,通常結合其他闢邪圖像一起使用。

歸結而論,隨著各地風俗不同,艾草常作為人形、虎形、五毒之形。而菖蒲也常雕刻為葫蘆形、天師馭虎與百蟲之形,與艾草一起懸於門戶或床戶。

相關焦點

  • 艾草、菖蒲、五毒月——細說端午的宜與忌
    過端午節的時候,我國有掛艾草的傳統習俗,有的地方把艾草做成人形掛起來,叫懸掛艾人;有的把艾草做成老虎的形狀,叫戴艾虎;有把艾葉泡上酒,喝艾酒;還有用艾草點燃了燻,有的地方就用艾草搓成長繩,作為驅避蚊蠅的一個手段。艾草本身有芳香的味道,含有非常豐富的揮髮油,鮮艾草還有一種藥香,芳香闢穢,如果戴在身上也能驅避溼氣和瘴氣,這是我們古代的一個習俗。
  • 端午門口慣掛艾草菖蒲 民間視其為防疫驅邪靈草
    一個水裡生,一個土裡長,一個是挺拔如利劍,一個是曲折如花邊,本是兩種相異的植物,卻因端午在各家的門楣上相遇相伴。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老杭州人過端午,一般會將艾草、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後插在門楣上。
  • 菖蒲青青過端午
    農曆五月五,回家過端午。
  • 端午節:有關菖蒲和艾草的小秘密都在這裡啦
    每年端午,麻麻都會在門上掛菖蒲和艾草,寓意驅災闢邪,招百福,祈求平安、順利、身體健康。還記得外公在世的時候每年都會種上很多艾草,辛勤的除草、施肥。艾草長的越來越高,比我的人還要高。端午那天 一大早,外婆和外公就會去割艾草和池塘邊的菖蒲,紮起一大束送給鄰居。
  • 菖蒲與端午節習俗
    由於地域的不同,端午節便有了不同的名稱,但過節的習俗卻是大同小異。其中菖蒲就是端午節習俗中常用的一種植物,那麼菖蒲與端午節習俗到底有什麼關係呢?有何原由呢?劉若愚《酌中志》卷20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硃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吃加蒜過水麵。賞石榴花,佩艾葉,合諸藥畫治病符。」這說明自古以來,人們就將菖蒲作為端午節的用品之一。
  • 端午節來臨,家裡掛艾草與菖蒲,那你知道為什麼有掛艾草習俗嗎?
    掛艾草也是端午節的一個習俗,那麼你知道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嗎?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闢邪。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
  • 端午安康 | 菖蒲和艾草紛紛散發香氣 撲鼻愉悅
    在我國古代,因五月多發瘟疫,被認為是兇月,時至端午,便會懸掛菖蒲艾葉、喝雄黃酒、佩戴香包,以防疫驅邪之用。 艾與菖蒲作為端午使用的植物,沿用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人從菖蒲、艾、石榴和梔子等時令植物中任選五種作為端午清供,並稱為「午時花」。
  • 過端午啦!說說插花與民俗中的菖蒲文化 | 動態
    古人認為菖蒲的生長集中體現了一年中由陰蔽到陽發的起承轉合,且菖蒲葉片形態有脊似劍,因而被視為斬舊迎新、祛邪闢晦的象徵。可見菖蒲作為闢邪祛毒淨化的符號,已深入人們的文化和日常生活。菖蒲與端午的結合早已在民俗中固定成型,常與艾草並提共用。唐時有五月五飲菖蒲酒、懸掛艾草的傳統,殷堯藩在《端午日》中寫有這樣的詩句:「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 端午節「插艾草、掛菖蒲」閒談~
    又是一年端午至,又是一個粽葉飄香的時候,繁華的街市上熙熙攘攘,人流湧動,都忙著購買貨物,準備歡度佳節。節前,市埸上出現的一種特殊貨物一一一艾草和菖蒲擺滿了街頭巷尾與街道的兩邊。人們爭相購買這種貨物,幾乎人手一束,家家戶戶預備端午節那天清晨在家門口插艾草、掛菖蒲。
  • 端午節「三種武器」:艾草 菖蒲 大蒜頭
    我們前兩天已經從美食、遊藝等方面,為您介紹了全國各地在端午節期間,獨具特色的民間習俗,接下來要說的,是藥,草藥的藥。為什麼要介紹藥呢?因為端午節前後,我國很多地方開始進入多雨潮溼的季節,人容易生病,同時蛇蟲繁殖,易咬傷人。
  • 過端午 | 為什麼端午節要在門口掛菖蒲、艾草?原來有這些好處!
    「端」是開端、開始,「午」就是炎熱的夏天,端午則是一年之中最盛熱時候的開端,也就是盛夏的開端。端午節的起源,說法紛紜,除了最廣為人知的紀念屈原說,還有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所謂五毒是指蠍子、蛇、馬蜂、蜈蚣、蟾蜍,五種毒物是民間盛傳的害蟲。
  • 端午節艾草的用途是什麼 這是有一定寓意的
    在端午節的習俗中掛艾草菖蒲到現在大家還能見到,以前小的時候每逢端午前一天必去田地裡割艾草掛在大門口,那麼,它的用途大家要了解清楚。   掛艾草菖蒲的用途:   諺語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插艾草和蒲草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
  • 端午節為什麼要在門口懸掛艾草和菖蒲?有何作用?原來是這樣的
    傳統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說到端午節大家肯定首先會想到吃粽子,划龍舟,飲雄黃酒等等。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每到端午節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掛艾草和菖蒲,農村有句俗語「清明插柳枝,端午插艾蒲」,在這天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會懸掛艾草和菖蒲。
  • 【石牌風俗文化】端午 —— 菖蒲與艾
    形葉片直立挺拔,如一把長劍,因此菖蒲又叫「蒲劍」或「劍菖蒲」。又因菖蒲天中五瑞之首,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便有了「端午佳節,菖蒲作劍,懸以闢邪。後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關於端午為什麼要掛菖蒲我問及過祖父,祖父只是說:菖蒲是「水劍」,端午是一年之中最毒的日子,有了「水劍」,方可百無禁忌,諸邪迴避。
  • 艾草和菖蒲,是奶奶端午節的標配
    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奶奶都會提前買好艾草和菖蒲,用紅繩綁在大門上。每次問這是做什麼的,奶奶總說,端午節是五毒月,這是為了闢邪驅毒的。小小的年紀,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什麼也不懂,卻也能記住艾草和菖蒲的香味沁人心脾,知道掛上這些端午就來了。長大以後,什麼事情都會從中醫的角度看,再看端午,原來中醫的文化對我們的影響那麼深。
  • 端午節話艾草
    很多的人都知道在端午節的時候要掛艾草,那麼,艾草和端午節的關係是什麼樣的呢?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草呢?
  • 端午避瘟驅毒:插艾葉、掛菖蒲、飲藥酒
    在端午節,插艾草是重要內容之一,「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中載:「五月五日採艾……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也說:「又釘艾人於門中,士庶遞相宴賞。」所謂「艾人」就是把艾草紮成人形,有的還將艾草剪做成虎形,謂之「艾虎」,南宋福建詞人劉克莊在《賀新郎》詞中描繪:「兒女紛紛誇綹束,新樣釵符艾虎。」
  • 「一丈紅」還是一種端午節令植物?
    從古代開始,艾草和菖蒲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裡面的灸法,就是把以艾草為主要成分的艾灸,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從而達到治病的效果。有關艾草和菖蒲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這主要也是因為它具備醫藥功能。但實際上,拋開中醫的層面,艾草和菖蒲的確具有一定的殺菌功能。
  • 欣賞:端午節掛艾草
    端午節前,我去早市、菜市場見到很多買賣艾草的商販,一小把大約有六七株,一元錢。買者眾,我也跟風隨俗買了一把,回到家綁在了門上。果然,每次進出家門,一股艾香飄來。先前總以為艾草是一種「臭蒿子」,但細聞之下,差別很大,艾草之香清腦醒神,回味悠長。再後來,在紀錄片上看到江南水鄉,清明節前會用艾草汁液與米麵一起,做成青團,也是無上美味。
  • 菖蒲與艾草的對話
    憑這家主人的心性把它們搭配一起,一條紅紙捆定它們的因緣,成雙成對賣給了千家萬戶,插在一家家大門邊。莫名其妙成了它們共同探討的話題,說著說著,原有綠色蒼勁化作彼此相依的宿命,菖蒲的淡雅之香與艾葉濃鬱奇嗅融為一體,成為五端之首的驅邪純陽之氣。     鄰居一對夫婦,男主人是當地人,女主人來自四川,他們插好菖蒲與艾草後,便回家包起粽子。兩人邊包邊聊,南腔北調聊到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