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到端午節,奶奶都會提前買好艾草和菖蒲,用紅繩綁在大門上。每次問這是做什麼的,奶奶總說,端午節是五毒月,這是為了闢邪驅毒的。
小小的年紀,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什麼也不懂,卻也能記住艾草和菖蒲的香味沁人心脾,知道掛上這些端午就來了。
長大以後,什麼事情都會從中醫的角度看,再看端午,原來中醫的文化對我們的影響那麼深。
撇開各種神話傳說,農曆的確五月蛇蟲層出。
從公曆5月20日開始,我們進入一年中的三之氣,三之氣的主氣是「少陽相火」,「少陽之勝,熱客於胃.介蟲乃屈.」這時候喜陰涼的蟲子蟄伏。但是別忘了,梅雨季也在這會,而且多數是在農曆五月。
梅雨天潮溼悶熱,我們容易出現氣血欠暢、濁邪停滯而百病生的窘況。而這樣的環境又特別容易滋生蛇蟲鼠蟻以及各種病菌,進一步加重疾病的傳播。
這時候也是夏季傳染病高發的時候。所以古人在這個月份特別注重衛生和疾病的防控,各種醫藥的手段都用了。當然,古代運用的都是我們的傳統醫學。
所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呂氏春秋·仲夏記》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
據顧植山先生考證,端午節的起源更多的因素是為了禳毒避疫,而且端午節的習俗其實在屈原在世的時候就有了。
所以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夏小正》:「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這本書最起碼在早於屈原200多年前的孔子時代已經流傳。
五毒,指的是蜈蚣、毒蛇、蠍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有毒的動物。我國地域廣大,這五種毒物應該只是代表。而說農曆五月是五毒月,是古人在告訴後人,這時候應該避毒防疫。
在門口掛艾草、菖蒲,可以說是端午節流傳最廣的民俗。這兩物都是中藥,而且都是芳香類中藥。
辛、苦,溫。有理氣血,逐寒溼,溫經止血的功效。用於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經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膚瘙癢。
艾葉是可以溫經通陽的。《本草正》記載:「艾葉,能通十二經,而尤為肝脾腎之藥,善於溫中、逐冷、除溼。」《本草綱目》更稱讚說:「生則微苦太辛,熟則微辛太苦,生溫熟熱,純陽也。」
在香囊裡,通常都會有艾葉這一味藥,取的就是它溫陽除溼、芳香闢穢。
五月初五的艾葉得陽氣最多,因此《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是日「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常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採艾,見似人處,攬而取之,用灸有驗。」
菖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可防疫驅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
說到菖蒲,其實中醫有好幾種分類,石菖蒲、水菖蒲,還有九節菖蒲等。不過呢,根據形態判斷,奶奶掛的應該是「水菖蒲」。
闊大筆直的菖蒲葉子,宛如一柄利劍,因此方士們稱為「水劍」,所以又叫「蒲劍」,取其鎮邪之意。
水菖蒲,味辛、苦,性溫。生於水邊,故多以水為名。生溪澗者名溪蓀。蓀為香草,此草有異香,故名蘇。
能化痰開竅;除溼健胃;殺蟲止癢。而老百姓們掛菖蒲是為了幹嘛呢?最直接的其實是——驅蚊。
艾草和菖蒲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會產生奇特的芳香,可驅蚊蠅蟲蟻,淨化環境,因而衍生出「禳毒闢邪」的含義。
山西解州一帶端午節戴艾葉稱為「去疾」;陝西同官一帶端午以蒲、艾插門稱為「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