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智能微製造、VR/AR和人工智慧機器人……近幾年,人工智慧迅速發展,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在很大程度上顛覆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位於寶山區薀川路6號的智慧灣科創園自創辦以來,一直關注人工智慧產業,堅持科創與文創融合發展,打造科創與文創融合的個性化定製園區。
貨櫃創客部落
智慧灣前身為重慶輕紡集團下屬上海三毛國際網購生活廣場、市政材料公司堆場、以及胡莊村村委會。園區從2015年11月開始建設,並於2019年與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合作,聚焦「智」與「造」的有機結合,建設四期的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智慧灣研發基地(南區)。
中國3D列印博物館,打造創新創業新地標
3D混凝土列印橋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以3D列印、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將重構現有的製造業技術體系,推動實現製造生產方式的變革,將製造逐漸轉變為智造。
3D列印具有高精度、製造個性化、材料多樣性等特點,通過數位化製造技術將複雜結構製造變為可能,3D製造相對於傳統製造可以更快的做出市場反饋。
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館長朱麗介紹,為提高製造作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智慧灣園區建設了全國第一家以增材製造為主題的博物館——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並通過上海國際3D列印嘉年華、3D列印創客大賽等品牌活動的主辦,連結產業鏈應用端,集聚XEV、震旦等3D列印知名企業,形成了3D列印為主導的創新產業聚集效應和人才集群。同時通過產學研合作,幫助設計師和創意者實現商業價值。
今年4月29日,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特請寶山區20名援鄂醫療隊隊員來館參觀,並為通過彩色人像掃描列印技術為隊員們定製了立體人像。
「上海迪士尼落戶上海已經4周年整,和智慧灣的合作也接近3個年頭。」 朱麗說:「迪士尼早期的演出和活動配置等大多從美國總部製作並引進。現在隨著3D列印技術的發展,逐漸與迪士尼快速、個性化的定製需求性匹配,與智慧灣的合作也越發緊密,幾乎覆蓋巡遊花車的所有可定製的部件。」
除了個性化定製,3D列印將炫酷的汽車「列印」也變為了現實。2018年3月,XEV汽車漂洋過海從義大利來到中國,智慧灣邀請企業在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做了全球第一輛新能源3D列印汽車的首發。經過一年多的時間,XEV完成了該款汽車從研發到量產的籌備,同時也在中國設立了工場和研發中心,其中研發中心落戶在智慧灣科創園中。
人工智慧機器人,「智」與「造」打破區域概念
聚焦服務機器人領域,以形成智慧灣的第四個中心,推動智慧灣虛擬實境、智能製造和人工智慧項目的跨界整合,提升研發設計創新能力。
智慧灣園區董事長陳劍介紹,智慧灣作為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應用示範區,在下一步建設發展中,將聚焦前沿科技,以機器人及智能硬體研發服務為核心,有機結合「智」與「造」,打破區域概念,結合雙方優勢,實現資源共享、發展共贏、合作互利。
上海機器人產業園應用示範區
智慧灣園區四期研發基地建設將以機器人及智能硬體研發服務為核心,以區域內特點鮮明的3D列印研發中心支撐機器人產業研發及製造,整合行業資源,協同引入相應的機器人產業及商業配套企業以及機構。
根據機器人產業發展特性,除機器人本體製造研發外,智慧灣科創園四期更將聚焦於機器人產業的商業配套機構,為本區域提升產業創新和產業協同為抓手,引入產業機器人的核心配套機構,著眼於智能感知、新材料應用、伺服動力系統等機器人產業二級配套機構,協同上海機器人產業園完善相應配套,提升區域內創新資源的流動性。
近期,智慧灣園區引進了Robotex世界機器人大賽中國組委會落戶智慧灣。Robotex世界機器人大會2001年由愛沙尼亞塔林理工大學和塔爾圖大學共同發起舉辦,經過20年的發展,以「robotex」為名的機器人盛會影響力已遍及全球。活動包括競技賽事、國際論壇、科技會展、工作坊等,通過活動探討最新研發成果,拓展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等新領域科普和應用,吸引科技人才集群,培養參賽者科學素養、競爭意識、團隊合作能力、項目和時間管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並通過實習、交換等機會培養相關領域人才。
堅持科創+文創,營造連結的產業生態圈
智慧灣全景
堅持科創與文創融合發展,以城市為基礎,承載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產業為保障,驅動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形成良性交互循環的產城融合模式。
作為上海首家科普公園,園區集科普內容服務、科普會展、科普論壇、科普旅遊、科學健身於一體,旨在實現產業科普與科普產業的良性互動和有效結合。在建成3D列印、VRAR、智能微製造和人工智慧機器人編程教育四個中心的基礎上,又形成了12個科普場館和12個科普實踐區。以創意、創新、創業為目標,針對科普產業的要求,為入駐科技企業搭建平臺,進行科學普及和成果展示。
除了園區物理空間配套完善外,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提升園區虛擬空間配套,即線上連接、線下經營的企業社群;營造全球連結的社交空間,形成內外開放、資源整合的產業生態圈。
通過智慧園區平臺建設,促進園區高效的智慧決策,聚焦重點產業鏈,將分散的各種園區資源和功能平臺整合起來,充分發揮並放大各種資源和平臺的價值,優化創新人才發展的整體環境,繼續鞏固「智慧人才」的智力基礎,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增強產業園區輻射和服務能力,打造有宜居宜業的智慧環境。
「後疫情時代,各類新業態的湧現也給園區同步帶來了危機與機遇,期望能通過搶抓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復甦升級帶來的重要機遇,推進5G等『新網絡』建設,加快建設人工智慧等『新平臺』,加強園區線上線下新應用,激發潛在消費活力,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加快運轉,從而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發展。」陳劍表示。
(責編:王文娟、韓慶)